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调查了施加氮肥(15NH4和15NO3)处理后在两个连续生长季内欧洲水青冈(Fagus sylvatica L.)幼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分配。盆栽欧洲水青冈幼苗培养于温室大棚内,培养土样取自相邻的三种林分:欧洲水青冈,挪威赤松,欧洲水青冈-赤松混交林。结果表明,氮肥(15N)处理对欧洲水青冈营养元素分配没有显著影响,施加氮素形式决定自身流入植物库的情况。欧洲水青獭收氮素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因此,尽管植物体内保存的硝态氮和氨态氮并没有统计差异,但是叶片中硝态氮明显减少。施加硝态氮对欧洲水青冈氮素恢复的影响要大于施加氨态氮。与欧洲水青冈茎、粗根相比,优质根系对氮素(15N)固定是一个缓慢过程。表8图1参4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氮添加对油茶幼苗养分积累和主要大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等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探究氮对油茶苗生长的影响机理及其与碳、磷等互作关系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可为油茶苗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茶2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0 mmol·L-1(N0,CK)、5 mmol·L-1(N1)、10 mmol·L-1(N2)、15 mmol·L-1(N3)、20 mmol·L-1(N4)共5个氮浓度处理,开展盆栽试验。测定油茶苗各器官生物量和碳氮磷钾元素含量,计算养分累积量、养分利用效率和元素化学计量比。【结果】氮添加显著提升油茶体内N素含量,各器官N含量均在N3水平下达到峰值。随着氮水平的升高,根系C、P含量和叶片P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C和茎部C、P、K含量保持不变。中高浓度氮素(N3、N4)能促进油茶苗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N4处理促进作用最大。氮浓度处理改变了养分的分配格局,随着氮水平的升高,根系养分占比下降,叶片养分比例升高。氮添加降低了N素利用效率,对P、K利用效率影响...  相似文献   

3.
氮素营养对西南桦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设置每株0,50,100,200,300,400,600mg7个氮素处理,开展西南桦幼苗指数施肥试验,探究氮素供应水平对西南桦幼苗生长以及叶片养分状况的影响,旨在揭示西南桦幼苗的氮素需求,确定其适宜施氮量。结果表明:1)西南桦幼苗的地径、苗高、生物量以及叶面积随着氮素供应水平的增加而增大,至氮施用量每株>200mg后其生长表现和生物量趋于稳定,而叶面积则显著递减;2)西南桦幼苗叶片N,P和K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增,叶片N和K含量在施氮量每株>200mg、生物量稳定之后仍持续增加,说明由于植株对N和K的奢侈消耗造成植株体内的养分积累,而叶片P含量在施氮量每株>100mg之后即趋于稳定,说明植株对P的需求已满足而保持其含量稳定;3)运用临界浓度法确定出西南桦幼苗叶片N,P,K的临界含量分别为37.8,4.1,24.4g·kg-1,最适含量分别为37.8~59.1,4.1~6.3,24.4~34.7g·kg-1,综合3个最适含量范围,推断出西南桦幼苗的最适施氮范围为每株200~400mg。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氮素添加对墨西哥柏人工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盱眙6年生墨西哥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试验中设置6个氮素添加水平,探讨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墨西哥柏人工林树高、胸径、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长初期(4-5月)、速生期(5-7月),氮素添加对墨西哥柏树高、胸径相对生长速率产生显著影响,以N3(72kg/hm~2·a)为最佳施氮量。(2)氮素添加促进了墨西哥柏叶片NSC的转移和消耗。在生长初期(4-5月)、速生期(5-7月),各施肥样地叶片NSC较CK样地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3)施氮肥对墨西哥柏叶片叶绿素合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过量施氮肥会使对植物光合色素合成的促进作用变弱或者产生抑制。因此,适量施氮肥有利于墨西哥柏人工林生长,对其生理特性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叶片性状的影响,探讨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功能群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群落的响应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典型植被群落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2年(2015—2016)0 kg N ha~(-1) yr~(-1)(N0)60 kgN·ha~(-1) yr~(-1)(N60)氮添加;自然降水(W0),增加20%降水(W20)、增加40%降水(W40)水添加的野外控制试验,测定优势植物种油蒿和赖草叶片的比叶面积(SLA)、碳、氮、磷(C、N、P)含量。【结果】1)氮添加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水添加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含水量都没有显著影响。而土壤速效磷含量比较稳定,在各处理下均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2)油蒿SLA在氮素和水分添加下显著增加,而交互作用效应不明显;赖草SLA在氮素和水分单独添加下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水氮交互作用对其存在显著影响。3)氮添加对油蒿和赖草叶片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显著增加了N含量、C∶P、N∶P,降低了P含量和C∶N。水添加对赖草的C、N、P及其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而显著增加了油蒿叶片N和P含量,降低了C含量、C∶N、C∶P和N∶P。水氮交互作用对油蒿叶片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结论】氮素和水分添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性状均有明显影响,氮素对叶片性状的影响比水分添加的影响更为显著。2种不同功能群植物,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油蒿的叶片性状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较为敏感,趋向于资源快速获取与利用的策略,而赖草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从而体现出保守的资源利用策略。在未来可能增加的氮沉降和降水情景下,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能会由于2种植物不同的资源利用策略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毛白杨枝条生长及叶片内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以期为其育苗中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氮肥施用量分别为0(对照,N1)、8g/株(N2)、16g/株(N3)、24g/株(N4),3次重复。结果表明:N3处理枝条长度分别比N1,N2提高了17.42%和7.68%,N3与N4之间无显著差异;5—9月,N3叶片内氮含量分别比N2提高了5.25%,11.74%,4.80%,7.81%,9.49%,N2显著高于对照;5,6,8月,N3磷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87%,20.77%,31.36%,N2,N3,N4之间无显著差异;8月,N2,N3,N4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5.62%,19.51%,20.24%,不同施氮量不会对毛白杨叶片内钾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认为,毛白杨育苗中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6g/株。  相似文献   

7.
以13年盛果树龄的皮胎果(Pyrus sinkjorgensis)树为试验试材,开展了氮肥不同用量与氮肥不同生育时期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0.6kg/株其产量、施肥纯利润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最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5.9%、4 922.8元/hm~2和26.4%;相对于其余处理,能促进新生枝和叶片的生长,而0~60cm硝态氮累积量较低;再增加施氮量其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呈指数模型增长,增加了污染环境的风险。60%无机氮肥在第1次幼果膨大期追施,施肥综合效率达到最大值。临夏高寒阴湿区盛果期皮胎果树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施肥量为氮(N)0.6~0.81kg/株、磷(P_2O_5)0.3kg/株、施钾(0.3kg/株),其中氮素组分为无机氮素60%+有机氮素40%,磷肥、钾肥和有机氮肥40%在萌芽前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无机氮素60%在第一次幼果膨大期追施。最高产量施氮量为0.84kg/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期为合理经营连作欧美杨I-107人工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汶河流域欧美杨I-107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代、二代、三代连作欧美杨I-107人工林成熟叶和凋落叶主要养分元素含量计量特征。【结果】三代(连作2代)林成熟叶片的P和K含量显著低于一代林和二代林(连作1代)(P0.05),但一代林和二代林之间差异不显著,且连作对N素含量影响较小;连作增加了凋落叶中N,P,K含量,特别是三代林,进而导致三代林叶片N,P,K的回收率显著低于一代林和二代林(P0.05);此外,K的回收率显著大于N和P回收率;凋落叶中的C/N、C/P、N/P化学计量比普遍高于成熟叶;三代林成熟叶片的N/P和C/P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分,但3种林分成熟叶片中C/N差异不显著;随着连作代数增加,凋落叶片中的C,N,P化学计量比没有一致的变化规律,一代林凋落叶中N/P和C/P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分(P0.05),而二代林凋落叶中的C/N显著高于其他2种林分。【结论】总体而言,连作会降低成熟叶片P和K含量,增加凋落物中N,P,K含量,同时降低欧美杨I-107养分回收率,影响养分内循环。此外,连作能通过降低凋落叶中N/P和C/P,降低欧美杨I-107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影响土壤C,N,P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设置酿酒葡萄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试验,研究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产量、收获后土层氮素残留量及第2年酿酒葡萄萌芽期土层氮素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00 kg N/hm~2)和中氮(240 kg N/hm~2)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相对于低氮(180 kg N/hm~2)处理显著增产28.6%和24.1%;2015年收获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65.1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增加了94.6%和53.8%;2016年萌芽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不断增加,高氮处理达到182.2 kg/hm~2,相对于低氮和中氮处理平均增加了76.0%和41.5%。10 cm与30 cm施肥深度相比,酿酒葡萄产量、2015年收获期和2016年萌芽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差异不明显。该研究合理分析了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现状条件下土层氮素残留情况,为地区酿酒葡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盆栽半年的总状绿绒蒿幼苗为研究材料,探讨不同氮素处理对总状绿绒蒿幼苗表型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确定总状绿绒蒿施肥的最佳形态和浓度,提高其苗期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4种氮素形态2种浓度,在20d、40d、60d之后分析了总状绿绒蒿幼苗生长指标和光合参数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P0.05)促进总状绿绒蒿幼苗的生长,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降低胞间CO_2浓度(Ci)。NH_4~+-N对总状绿绒蒿幼苗的生长促进作用大于NO_3~--N,4种氮素形态效果比较:硝铵态氮铵态氮硝态氮甘氨酸,最适合总状绿绒蒿幼苗生长的氮素形态和浓度是NO_3~--N/NH_4~+-N=10/10mmol/L。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佛罗里达州北部在砂质土上生长的树龄为3—36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进行两年时间枯落物及其分解作用的动态观察。15—35年生的五个林分,当林冠郁闭后,枯落物总数平均值为4993kg/ha·a,枯枝落叶量随林分年龄而增加,到15—16年达最高点,为4453kg/ha·a。以后便下降了。枯枝落叶最多时,针叶枯落物的氮和磷浓度最低,冬季枯枝落叶层最少,针叶枯落物的氮和磷浓度最高。在开头的18个月中,所有林分从落针分解消耗的有机物大致相同。在24个月时,便可明显看到受林分年龄影响的情况,老林分比幼年林分消耗有机物质慢。超过24个月,和其他森林类型的研究比较,有机物质消耗仍是缓慢的,其平均年腐率为15%。全林分鲜枯枝落叶的木质素比较高,而氮和磷跟其他林型枯落物比较则是低的,氮素在针叶中较稳定地保存24个月以上,而磷含量的增加超过最初数量的0—90%,表明林分较老针叶有较大量的磷累积。在这些营养缺乏的立地,其分解作用和矿化作用缓慢,可能归凶于湿地松人工林营造和相伴随的低强度燃烧次数减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控制火烧是火炬松(Pinus taeda)生态系统的一项普通的经营措施。一些研究已经验明氮素的挥发损失,但对氮素的持续有效性的适用资料很少。我们验明了在火炬松成熟林中控制弱度火烧的效应,发现林地层的氮含量没有显著减少,而林地层的分解率为火烧后第一生长季的1倍多。这种分解释放的氮为60kg/ha,超过没有火烧的相同林分。用叶子分析和土壤保温亦表明了增氮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氮的波动也许是松树生长的肥料效应,而且可以代替轮伐期末施氮肥。  相似文献   

13.
氮素营养对马褂木家系苗木生长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来自贵州黎平马褂木优良种源的23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设置低氮素和高氮素2种水平的盆栽试验,以研究马褂木家系苗生长对氮素营养的遗传反应差异及所受遗传控制.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水平下,马褂木苗的生长、干物质积累、叶片和根系等性状皆存在显著的家系遗传差异;低氮胁迫将显著抑制马褂木苗叶片发育和根系生长,影响苗高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但低氮素水平下生产的光合产物则较多地分配至地下根系部分以促进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胁迫加大了苗木生长、叶片和根系参数等家系遗传分化,有利于鉴别高氮效率的马褂木优良家系.马褂木家系氮效率差异很大,变化在17.5%~98.8%间,初选出乌10等8个高氮效率且在低氮素水平下生长优良的家系,以及乌11等12个氮肥敏感型而在高氮素水平下生长优良的家系.研究发现,低氮素水平下马褂木苗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片性状(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根系参数(根体积、侧根数和须根数)等都受中到强度的家系遗传控制,可用这些子性状评价马褂木家系氮效率.  相似文献   

14.
油橄榄落吉规律及与氮素营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油橄榄叶片寿命比原产地要短,为1-2年,落叶高峰期为11月初至12月底,而且不同年份落叶率有显著差异,施氮肥能显著降低油橄榄落叶率,但各施氮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落叶前叶片氮素营养水平极显著影响落叶率。  相似文献   

15.
氮磷施肥对落叶松叶片非结构性碳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与N、P元素供应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选择11年生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进行为期2 a的N、P施肥试验,施N和施P处理各设置4个水平,于8月末采集树冠中部叶片测定N、P、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研究结果表明:施N导致落叶松叶片N浓度明显增加,P浓度明显降低。叶片N/P与施N量呈正相关,只在最大施N量20 g/m2(N3处理)时N/P14,说明落叶松生长主要受N限制。所有施N处理均导致叶片可溶性糖和NSC浓度显著降低,而淀粉浓度只在N量为5 g/m2(N1处理)时明显降低。施N后叶片可溶性糖/N、淀粉/N和NSC/N的比值显著下降,叶片可溶性糖/P、淀粉/P和NSC/P的比值均增加。施P后叶片P浓度增加不明显,叶片N浓度无显著变化。施P导致叶片N/P降低,进一步增加了落叶松的N限制。施P后叶片可溶性糖/P、淀粉/P、NSC/P的比值与未施P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对于落叶松当N成为生长的限制元素时,施N将导致叶片NSC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雷竹不同年龄分株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素克隆整合的响应机制,探讨雷竹林施肥的适宜立竹年龄,为雷竹林精准化、减量化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1年生和2年生雷竹分株组成的克隆整合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给不同年龄分株竹腔注射15NH415NO3的方法,设置3个氮素添加水平(低浓度N,4.07 mol·L^-1;中浓度N,8.13 mol·L^-1;高浓度N,12.20 mol·L^-1),测定各处理1年生、2年生立竹叶片在时间梯度上的C、N、P含量,分析雷竹不同年龄分株间氮素整合方向及传输效率等差异。[结果]雷竹克隆分株间存在强烈的氮素传导功能,1年生立竹会部分传输氮素至2年生立竹,而2年生立竹会将氮素大量传输至1年生立竹,即2年生立竹的氮素传导能力显著强于1年生立竹,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氮素浓度效应,氮素浓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减弱分株间氮素传输能力,试验的中浓度N是整合功能显著变化的"拐点"。1年生、2年生立竹氮素处理均能提高相连分株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且随氮素处理浓度增大及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弱,但都能维持相对稳定的N/P,并使立竹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关系产生适应性调节作用。[结论]雷竹氮素克隆整合存在明显的分株年龄效应,宜选择2年生立竹进行株穴法施肥,可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显著减少肥料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开展了为期3年(2015—2017)的氮素和水分添加控制试验,探究氮素和水分增加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2种优势植物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及作用途径,为预测未来全球环境变化下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以及植物生长的养分限制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方法】连续3年(2015—2017)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缘宁夏盐池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计3个氮添加水平(N0∶0 kg·hm~(-2)a~(-1);N10:10 kg·hm~(-2)a~(-1); N60:60 kg·hm~(-2)a~(-1))和3个水添加水平(W0:自然降水量; W2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20%;W40:较自然降水量增加40%)的2个因子9个交互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测氮素和水分增加对土壤含水量、无机氮、速效磷、土壤Ca~(2+)含量以及油蒿和赖草叶片N∶P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土壤速效养分(无机氮、速效磷)、土壤含水量、土壤Ca~(2+)含量与植物叶片N∶P间的关系。【结果】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及油蒿和赖草叶片的N∶P,但对土壤速效磷和土壤Ca~(2+)含量无显著影响;水添加对土壤无机氮、速效磷含量和油蒿叶片N∶P均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赖草叶片N∶P和浅层土壤Ca~(2+)含量。【结论】氮添加缓解了油蒿和赖草的N限制,但同时也加剧了P限制。水添加通过改变浅层土壤(0~20 cm) Ca~(2+)含量,降低了2种植物叶片N∶P,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2种植物的P限制。  相似文献   

18.
1971~1973年在火炬松(Pinustaeda L)林分内设置了10个施肥试验区,1979年对其针叶和落叶中N、P含量进行了5次测定。用树干材积对肥料的反应与试验前林分胸高断面积进行回归分析,将养分作为自变量,剩余标准差作为依变量。在初秋,火炬松叶部养分含量与其对N肥反应的剩余标准差紧密相关,因而是最好的取样时间;而落叶中N/P比不论在冬末、春末,还是在秋初都与对N肥反应的剩余标准差呈显著相关。P肥反应剩余标准差在各取样期均与叶内营养相关显著,与落叶中N/P比除冬末外,在各取样期亦呈紧密相关。最大相关系数R~2(0.73)出现于P肥反应剩余标准差对春末叶部N/P比的回归分析中。N+P肥反应剩余标准差与针叶及落叶中养分均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们于冬季对华盛顿州西部海岸和俄勒冈州西北部喀斯喀特山脉两地区的八个天然林分里的20—30令老加州铁杉树(Tsuga hetcrophylla)的立地指数,生长量和叶内主要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铝以及叶绿素等的含量作了调查。50令铁杉的立地指数为22—29米。最大生长量、针叶内大多数营养元素及叶绿素的浓度,在八个立地之间和两个地区之间都不相同。立地指数与最大生长量、全氮、叶绿素‘a’、总叶绿素以及含铁量成正相关:而与锰和硫酸盐一硫成负相关。结果表明,海岸立地上针叶内某些主要营养元素含量低则是所报导的海岸铁杉林氮肥未获普遍成功的主因。加州铁杉立地生产能力可以通过经常增加针叶内的氮素、叶绿素和铁含量的栽培方法,获得改善。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这些成分的叶子,作为估计铁杉立地质的指示物,则可能是很有用的。此外,叶绿素还可以估计铁杉林内氮素状况。  相似文献   

20.
追施氮肥对'李广杏'树体营养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敦煌寒旱区‘李广杏’的栽培提供参考,测定不同沟施氮肥处理下‘李广杏’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对叶绿素含量及枝条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4个追施氮肥(用尿素折算)处理分别为CK(0)、N_1(60.0 kg/hm~2)、N2(120.0 kg/hm~2)和N3(180.0 kg/hm~2)。结果表明,与CK相比,适量施氮能提高‘李广杏’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_2浓度,且不同时期N_2处理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81.6%、36.2%、19.7%、103.9%。初始荧光值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时期N_2处理下的初始荧光值最低,分别为40.8、459.1、572.1、512.3。而最大荧光、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电子传递速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实际的光量子效率则随施氮量的提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时期N2处理下的枝条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及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量施氮(N_2)能够显著增加‘李广杏’的相对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合活性,从而使得净光合速率增加;氮素水平对‘李广杏’的光合及荧光特性影响存在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亦具有差异性。生产中通过综合评价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可快速、直观地评价‘李广杏’对氮素营养的内在需求,为杏园施肥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