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生物农药防治棉田烟蓟马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显示,参试药剂对蓟马均有一定防效,施药后1 d 0.3;绿晶印楝素乳油150和225 mL/hm2;赛文1 500和2 250 mL/hm2;2.5;菜喜悬浮剂900和1 500 mL/hm2的防效分别为99.77;和99.75;;84.00;和60.79;;54.28;和56.79;.药后10 d 0.3;绿晶印楝素乳油150和225 mL/hm2的防效分别达到96.06;和96.31;,表明该药对蓟马防治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防效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防治2次药剂用量300mL/hm2或防治1次药剂用量375mL/hm2,30%己唑醇防治2次药剂用量300mL/hm2,防效均在80%以上,可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  相似文献   

3.
2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效果研究表明,1.8%甲维盐悬浮剂和2%阿维菌素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和保叶效果优异,药后3~7d,1.8%甲维盐悬浮剂1500mL/hm2的防效为89.09%~95.60%,药后14d,保叶率为79.80%;药后3~7d,2%阿维菌素悬浮剂1800mL/hm2的防效为90.62%~96.17%,药后14d,保叶率为81.80%,2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和保叶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2%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1.5kg/hm2;1.8%甲维盐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推荐剂量为1500mL/hm2,2%阿维菌素悬浮剂的推荐剂量为1800mL/hm2,大发生年份可适当加大施药量;防治适期宜掌握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用水量不低于750kg/hm2,喷药时力求均匀周到。  相似文献   

4.
朱世鹏  孙俊铭  韦刚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25-126,134
36%草除灵.精喹悬浮剂在移栽油菜田使用,可有效地防除看麦娘、罔草、繁缕、雀舌草等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用药量900mL/hm2,施药后120d对总草的株防效、鲜重防效仍分别达85.44%、85.18%,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0%草除灵悬浮剂900mL/hm2、5%精喹禾灵乳油900mL/hm2和人工除草的防效,增产效果明显。36%草除灵.精喹悬浮剂在移栽油菜6~8叶期、杂草2~4叶期施药,其安全、经济有效用量为900mL/hm2。  相似文献   

5.
王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937-5938
[目的]筛选高效、低毒、无药害的烟田除草剂。[方法]进行不同除草剂防除烟田杂草的对比试验。[结果]施药后3、7、15 d,各药剂均未对烟苗产生明显药害。施药后20 d,72%大田净乳油1 500 g/hm2和25%宝成干悬浮剂75 g/hm2对杂草株数的防除效果分别为77.19%和78.28%,优于70%都尔乳油1 350 g/hm2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药后40 d,3种药剂处理对杂草株数防效均较好,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种药剂对杂草鲜重防效存在较大差异,其中,72%大田净乳油1 500 g/hm2处理的防效最高(达86.86%),25%宝成干悬浮剂75 g/hm2处理防效最低(仅为34.72%,显著低于其他药剂处理)。[结论]72%大田净乳油安全性好、防效高、持效期长,可进一步示范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表明,30%百美悬浮剂在防治草莓白粉病上效果明显,600mL/hm2、750mL/hm2的防效分别为86.6%、96.5%,均比对照药剂防效明显,并对草莓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荐使用剂量为750mL/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几种新型茎叶除草剂在冬小麦田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参试药剂的适宜剂量为15%麦极可湿性粉剂300.0g/hm2,5%AF-296乳油225~300mL/hm2,10%AF-296乳油225~300mL/hm2,10%AF-407乳油450mL/hm2,3.6%阔世玛300g/hm2;7.5%啶磺草胺187.5g/hm2单用较93.75g/hm2防效好,添加助剂后对阔叶草的防效可提高5个百分点;8.5%啶磺草胺.双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50~450g/hm2处理对以看麦娘为主并混生菵草的禾本科杂草防效达70%左右,对阔叶杂草的防效为85%~97%;于春季、冬前喷施药剂防效有差异,但对作物产量均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杀菌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不同杀菌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病穗率防效以处理48%氰烯·戊唑醇750 m L/hm2最高,达81.90%,位居参试药剂之首;70%甲基硫菌灵1 500 g/hm2处理的防效为66.74%,50%咪鲜胺锰盐750 g/hm2处理的防效为64.36%,2个处理防效接近;50%多菌灵1 500 g/hm2处理的防效仅46.71%,防效差于以上参试药剂。  相似文献   

9.
几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10%阿维·甲氧虫酰肼悬浮剂等7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对比防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院10%阿维·甲氧虫酰肼悬浮剂600mL/hm2、3.2%阿维菌素乳油1 200 mL/hm2、31%丙溴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 500 mL/hm2这3种药剂防治纵卷叶螟速效性好,对低龄幼虫有较好的防效;10%稻腾悬浮剂300 mL/hm2+18%杀虫双水剂450 mL/hm2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药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对水稻生长安全,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有一定防治效果,对天敌等非靶标生物影响不大;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20g/hm2和150g/h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mL/hm2、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600mL/hm2、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150g/hm25个处理防效在90.30%~100.00%,防效较好;2.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750mL/hm2、20%甲维盐·毒死蜱可湿性粉剂900g/hm2、24%氰氟虫腙乳油450mL/hm2、5%丁烯氟虫腈乳油900mL/hm24个处理防效在80.33%~85.86%,防效中等;其他药剂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 3个美国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和 2个国产非抗虫棉品种 (G hirsutumL )的叶片生长特性 ,结果表明 :主茎叶数随生育进程缓慢增加 ,至打顶 (8月 1日 )后迅速下降 ;果枝叶数随生育进程迅速增加 ,至最大值 (9月 1日 )后又迅速下降 ;果枝叶数是主茎叶数的 3~ 4倍。主茎叶平均单叶面积是果枝叶的 2~ 3倍 ,单株总果枝叶面积是总主茎叶面积的 2倍左右。叶片厚度随生育进程持续增加 ;果枝叶比主茎叶厚。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在盛铃期 (8月 1日 )。品种间主茎叶数、面积、厚度均有差异 ,而果枝叶除数量有差异外 ,面积和厚度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2.
以春萝卜品种"韩国白玉"作为试验材料,以叶长、叶宽、叶干重、叶鲜重等作为指标,计算出叶面积与有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这些回归方程与指标的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为萝卜叶面积的测定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测定方法,特别是通过叶长、叶宽与叶面积的回归方程可不破坏植株从而测出田间萝卜植株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烘烤管理过程中减工降本途径,对烟夹和挂竿2种装烟方式进行烟叶烘烤,从装烟量、装烟用工、烤后烟叶质量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烟夹方式比挂竿方式,装烟量增加22.5%~30.9%,综合用工降低约44.4%,用工成本降低73.9%~76.9%,中上等烟比例增加1.52%~2.99%,均价增加2.8%~9.8%,对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有一定改善作用。采用烟夹装烟能够实现烟叶烘烤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叶片形状系数(α)为测量作物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方法。然而,以往研究表明对作物叶片形状系数的选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标准,且通常将其视为常数,不考虑它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对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叶位叶片形状系数的时间和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10月生长季6个夏玉米品种,将玉米生育期划分为三叶、拔节、抽雄、开花、吐丝、成熟等6个不同生长阶段,每6天采样一次,测量叶片面积(LA)、叶片长度(L)和宽度(W),计算各个阶段的α值,同时对比α值在单个玉米植株不同叶位之间的差异。然后分别建立线性、二次、对数等3类共5个叶面积估算模型,以RMSE、RRMSE和ARE 3个统计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各叶片面积估算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对全生育期6个夏玉米品种的760个叶片的面积和长宽乘积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夏玉米叶片形状系数均值约为0.78;在被验证的5种叶面积估算模型中,叶面积模型LA=α×L×W,其中α=0.78时精度最高,其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约为9.50%,绝对相对误差(ARE)约为6.96%。α值范围为0.72—0.87,并随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自三叶期到开花期逐渐增大到全生育期最大值0.87,开花后缓慢下降至0.78,其中开花期叶片的α值与开花前各阶段的α值存在显著差异,而与开花后各阶段的α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熟性的夏玉米品种之间叶片α值也只在开花、吐丝期表现显著差异。不同叶型叶片α值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三叶期到拔节前,短宽型叶片的α值大于细长型叶片,此后一直到成熟期,细长型叶片的α值则大于短宽型叶片。在单个植株不同叶位叶片之间,α值变异性明显,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均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规律,其中植株中部棒三叶位置α均值最为稳定,为0.78,对应的标准差在0.05以内,而植株上部和下部α均值约为0.84,对应的标准差在0.03—0.10。其中拔节、抽雄期不同叶位叶片的α值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开花、吐丝、成熟期则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叶面积模型LA=0.78×L×W更适于估算田间夏玉米叶片面积,较一般采用叶片性状系数0.75时提高模拟精度(ARE)3.86%。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不同叶位分别采用不同的叶片形状系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叶面积估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方法和叶面积仪法测定作物叶面积、叶长、叶宽等参数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提出苹果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周长的图像测定法。首先采用颜色空间转换法转换RGB(红、绿、蓝)图为HIS(色调、亮度、饱和度)图,并以大津法(Otsu)阈值色调(H)获取二值图像;再根据二值图中苹果叶边缘像素坐标分布特征,计算叶长、叶宽和叶周长,根据苹果叶片像素数计算叶面积;最后对叶长、叶宽和叶面积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进行均方根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计算,并以测定硬币周长的方式验证周长算法。结果表明:苹果叶面积、叶长、叶宽的RMSE值分别为0.58cm~2、0.46和0.10cm,R~2值分别为0.99、0.93、0.97,测定的1元、5角、1角硬币的周长分别为7.68、6.42和6.10cm。RMSE取值较小和R~2取值较高表明叶面积、叶长和叶宽算法结果可靠,周长算法验证结果表明周长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比较荷叶、箬叶、芦苇叶、槲叶这4种常见粽叶的超声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炎沙门氏菌等食物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与稳定性,测定了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与细胞膜渗透性,以及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与紫外照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4种提取物中,荷叶、芦苇叶提取物的抑菌圈直径较大,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几乎均明显(P<0.05)大于山梨酸钾、苯甲酸钠。荷叶提取物对所有致病菌的MIC与MBC最小;4种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最小,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BC相同;浓度达到0.5倍MIC值及以上的提取液浓度可显著(P<0.05)改变微生物的细胞膜通透性。这4种粽叶提取物可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并具有紫外照射稳定性与热稳定性,在pH值5~7的弱酸性与中性条件下的抑菌作用稳定。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构建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为水稻株型设计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优108、86优8、南粳43及扬稻6号为材料,设置品种、氮肥与密度田间试验,观测水稻主茎不同叶位叶片长度和宽度,分析了水稻主茎叶片长和宽的关系、比叶重(SLW)随叶位的变化规律,以及水稻叶片干重与叶长和叶宽的关系,构建基于生物量的水稻叶片主要几何属性模型。【结果】叶长与叶宽的关系可用幂指数方程表达,比叶重随叶位呈二次曲线变化。采用独立的试验资料检验模型,主茎叶片叶长、叶宽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根均方差(RMSE)分别为2.55和0.06 cm。【结论】几何属性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主茎不同叶位叶片的主要几何属性,为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黔北高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生育时期烤烟冠层结构参数的测定,研究了烤烟冠层特征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定行距(110 cm)的条件下,株距50~75 cm的烤烟单株叶面积积累量差异不大,三者单株最大叶面积积累量比株距38~43 cm高出0.58~0.66 m2。株距50 cm的烤烟最大群体叶面积积累量分别比株距75、60、43、38 cm高出0.96、0.42、0.70、0.42 m2/m2。株距低于或高于50 cm均导致烤烟单株或群体叶面积积累速率的降低。种植密度与中部叶位及垄面透光率呈负相关,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呈正相关;株距低于50 cm烤烟中部叶位和垄面的透光率明显降低,叶片垂直率及叶向值明显增加。由此可见,在黔北高山区植烟生态条件下,株距50 cm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烤烟中部叶位及垄面的透光率,又有利于单株及群体叶面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烟叶的造碎除了与烟叶质量有关外,还与加工过程中的温湿度、工艺参数等有关。本文分析了烟叶加工过程中烟叶造碎的原因,烟叶造碎与烟叶质量的关系,并系统地分析了如何降低烟叶造碎,旨在为降低烟叶造碎、提高原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