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四川杉木混交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纯林耗肥力强,自肥力差,引起地力严重衰退,致使杉木采伐迹地上更新的第2、3代杉木林生长差,不能成林。本研究选择桤木、水杉、漆树、灯台、香樟、柳杉和擦木7个自肥力和适应性强的树种与杉木混支造林。其结果表明:混交林枯落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纯林高0.26~3.92%,水解氮高18.1~36.49mg/100g,速效磷高1.46~2.59ppm,速效钾高0.38~0.60mg/100g,土壤肥力明显提高,6年生时,混交林蓄积量比纯杉木林高23.3~117.4%。这7个树种均可作为杉木混交造林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林采伐迹地内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林,不同坡位不同土层的pH值均有所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含量也有所增加;表层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表现为中腹〉下腹〉上腹。由此可知,在杉木林采伐迹地内人工营造毛竹厚朴混交后,能较好的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杉木林采伐迹地及采伐后的炼山迹地的土壤肥力。结果表明:炼山迹地土壤容重最大,比杉木林地高13.5%,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高5.9%;不同处理非毛管孔隙差异显著,炼山迹地非毛管孔隙最小,比杉木林小105.45%,非炼山迹地非毛管孔隙比杉木林小37.1%;杉木采伐后,酸性降低;有机质也明显下降,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低29.1%,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低119.22%;非炼山迹地和炼山迹地全N含量分别比杉木林下降了23.07%、33.33%,全P含量分别下降了64.16%、76.19%,全K含量分别下降了10.86%、32.74%;非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下降了22.69%,炼山迹地比杉木林地下降了34.05%;杉木采伐后,非炼山迹地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了15.43%、36.79%;炼山迹地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比杉木林地下降53.27%、71.32%。  相似文献   

4.
以杉木第2代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形对种子园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坡位上升,杉木第2代种子园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坡位、同一土层深度,不同坡向杉木第2代种子园土壤及植株有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西坡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植株全氮、全镁及全铜的积累,东坡则有利于土壤速效钾及植株全钾、全钙及全锌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对闽北马尾松二代种子园母树针叶和球果的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营养元素在母树针叶、球果中的分布特性,根据马尾松二代种子园母树的高、中、低不同产量及其针叶和球果养分含量的差异,初步探讨母树营养元素的适宜浓度范围。结果表明,马尾松种子园母树需求量较大的营养元素主要是钾、氮、钙、磷,针叶的养分含量分布特点为K N P Ca Mg B Mo,球果养分含量分布特点为K N Ca P Mg B Mo;马尾松二代种子园母树针叶的营养元素适宜浓度范围为N(7. 898~11. 831 g/kg),P(2. 798~4. 473 g/kg),K(12. 673~15. 010 g/kg),Ca(0. 945~2. 982 g/kg),Mg(0. 739~1. 573 g/kg),B(11. 226~45. 799 mg/kg),Mo(0. 161~0. 923 mg/kg)。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皮毛硝染对周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壤容重、含水率、pH值、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盐量等理化指标,运用土壤综合指数法对其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大营镇农田土壤容重在1.13~1.48 g/cm~3之间,平均值为1.35 g/cm~3,土壤容重较大;土壤含水量在7.39%~21.73%之间,平均含量为16.13%,土壤含水量处于适宜程度;土壤有机质在4.84~18.91 g/kg之间,平均含量为12.87 g/kg;土壤速效氮在22.56~42.75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31.71 mg/kg;土壤速效磷在5.90~34.59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18.28 mg/kg;土壤速效钾在15.11~34.57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24.38 mg/kg,土壤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较低。土壤含盐量在0.77~3.38g/kg之间,平均含量为1.91 g/kg,土壤大部分处于轻度盐化。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40,土壤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针对杉木林地力衰退,在一代林采伐迹地上设置不同收获方式、不同整地方式以及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三种因素不同水平的标准地,通过对二代杉木幼林的林地土壤肥力进行系统研究,获得有利于提高林地土壤肥力的最优组合方式。试验结果为:一代林收获方式为影响土壤有机质其含量的主导因子,其次为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整地方式产生的影响力最小;影响土壤全N以整地方式最为显著,采伐剩余物的影响力则最小;影响土壤全P和速效P含量的主导因子为不同收获方式,影响力最小的因子分别为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和整地方式;影响土壤全K和速效K含量的主导因子为收获方式,而影响力最小的因子分别为整地方式和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炼山在华西雨屏区造林时广泛应用,杉木林采伐迹地炼山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林(对照)及其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炼山方式后采样测定土壤pH值、全N、P、K及其有效性以及Ca和Mg含量等,旨在阐明炼山对华西雨屏区杉木采伐迹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炼山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能显著增加土壤0~40 cm层的全N含量.不同土层的P含量对炼山的响应不同,炼山后表层土(0 ~20 cm)的全K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层土(20 cm~40 cm)是先下降、后增加,底层土(40 cm~60 cm)持续下降.炼山后土壤中速效N、有效P的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速效K的含量先下降,后增加.炼山后的土壤表层Ca含量显著增加,但对土壤中层和底层土的Ca含量影响趋势无规律.土壤各层中的Mg含量在炼山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于2006、2008年2次对杉木林采伐迹地2003-2004年人工营造的毛竹厚朴混交林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不同土层的pH值均有升高,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指标随林分生长年份的增加而表现出递增趋势;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均表现出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速效钾表现不规律,表层(10~20cm)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增加幅度表现出中坡位>下坡位>上坡位。  相似文献   

10.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市滨海盐土区与杉木中心产区的气候因子比较接近,基本适宜杉木的生长,杉木造林选择地下一在1.5m以下,排水良好的采伐更新迹地并采用 栽植法效果较好。新造幼林套种作物以棉花最好。  相似文献   

11.
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及酸杆菌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浙江开化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群落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类型杉木林地导致土壤肥力变化的酸杆菌分子生态学机制,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整、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林(对照)、马尾松林皆伐后的一代杉木林、杉木林迹地自然更新二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层(0~20 cm, 20~40 cm)的土壤pH、束缚水含量、有机碳及主要速效养分含量,比较分析土壤肥力水平,同时进行土壤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优势酸杆菌群的结构变化。【结果】1)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后土壤酸化显著,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林地肥力水平大致规律表现为马尾松林>杉木一代林>杉木连栽林。2) 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细菌中酸杆菌门均占明显优势(32.68%~49.17%),且连栽后的杉木连栽林0~20 cm土层酸杆菌占比显著高于马尾松林0~20 cm土层(P<0.05)。3)共检测出18个酸杆菌类群,其中Gp2在各个样地中均为绝对优势菌群,占酸杆菌群的47.74%~68.80%,Gp1占21.69%~29.72%,其次是Gp3占13.30%~22.41%。酸杆菌类群中Gp2优势加强,同时Gp3具有由优势菌属转变为次优势菌属的趋势。Gp1和Gp10相对丰度分别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35)和显著正相关(P=0.035),Gp2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P=0.010)。【结论】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及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肥力水平降低,而土壤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群落作为土壤优势菌群随土壤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这预示着酸杆菌在杉木人工林土壤物质循环中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杉木种子园结实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湖南现有杉木初级、1.5代、2代种子园结实量现状入手,分析了不同世代的种子园结实量低的原因.初级种子园主要是林龄大,树体高大,本身结实量少,加上树体大,可采种子非常少;1.5代种子园,都闭度大,树枝枯死,造成结实量少;2代种子园管理粗放,种子产量不高.根据多年对种子园结实量研究,提出了提高种子园结实量的主要技术措...  相似文献   

13.
基于森林土壤碳清查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介于(4.34±0.75)~(23.41±2.75)g·kg-1,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马尾松、杉木、巨桉和柏木人工林1 m深度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9.9±10.0)、(125.9±21.2)、(145.4±22.1)和(157.9±29.2)t·hm-2;柏木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柏木-栎针阔混交林和柏木-慈竹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7.9±16.0)和(158.6±15.4)t·hm-2.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第3代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在区分高中低产区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产量小区中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CNP元素的含量随着产量减少而减少,在高产小区表现为最大。CN比值和CP比值只在0~20cm土壤层中表现为高产显著大于中产或低产,其他化学计量比值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没有发现显著差异。CP比值的范围明显大于CN比值和NP比值。相对高的CP和NP比值说明杉木种子园土壤可能缺乏P元素。  相似文献   

15.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杉木等几种人工林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粤西、粤北杉木、马尾松、湿地松、马占相思、尾叶桉、黎蒴和毛竹等7种主要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占相思、尾叶桉、黎蒴、湿地松、毛竹、马尾松和杉木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284.74%、253.36%、236.47%、226.06%、212.06%、187.68%和181.16%,树种间差异较大。凋落物持水量和持水率均随浸泡时间增加呈对数方程W=a+blnt增加。7种林分凋落物的吸水速率在浸泡0.5-1.5 h时均为马占相思〉尾叶桉〉湿地松〉毛竹〉黎蒴〉马尾松〉杉木,各林分凋落物吸水速率WA随浸泡时间t的延长呈方程WA=a.t^-b下降。马占相思凋落物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杉木最弱,阔叶树大于针叶树。  相似文献   

17.
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4m以下树冠上的枝叶、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的负荷量和生物质能进行了调查测定,计算了其林分地表可燃物每公顷可利用的生物质能的产出量,并估算了我国现有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可利用生物质能的潜力.结果表明,全国现有杉木、马尾松林可利用地表可燃物的生物质潜能高达1 057.31万~1 211.54万t标准煤,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同时,作为用材林营造的杉木、马尾松人工林,自进入中龄林之前至成熟林阶段,每隔3 a可以重复利用一次,每公顷地表可燃物累计产出生物质能702.64-805.13 kg标准煤.从森林培育和森林防火的角度看,可以把马尾松林作为能源林进行经营,并通过地表可燃物的定期利用来降低森林火险,提高全林分的抗火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表明:在Ⅲ类立地的杉木迹地上营造马尾松,每公顷保留1200-1500株的杉木萌芽条,能起到促进马尾松幼林生长的作用;至7-8年间伐时每公顷可获纯利3800元。该类型幼林在7年生时应进行一次高强度(40%-50%)的间伐,以保证马尾松的生长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为例,根据在福建省南平、三明等地区收集的标准地和树干解析资料,选用Richards函数为树木生长曲线模型,推导出适合南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的多形地位指数曲线综合模型,并对单形和多形地位指数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多形地位指数曲线的拟合精度明显高于单形地位指数曲线。  相似文献   

20.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套种草珊瑚生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6年生、25年生杉木人工林及2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套种的草珊瑚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坡位对套种的草珊瑚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套种的草珊瑚地径和当年抽高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同一林分类型下,不同坡位间草珊瑚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而当年抽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6年生杉木人工林最有利于草珊瑚地径的生长,其次为25年生杉木人工林;16年生的杉木人工林最有利于草珊瑚的高生长,其次为2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