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家蚕60Co-γ射线诱发油蚕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0Co-γ射线照射家蚕羽化前2-3日雌蛹,羽化后与未经照射的雄蛾交配制种,于F3群体中发现了一种双亲没有的新性状个体-高度油蚕。其幼虫皮肤透明度高,但没有其他高度油蚕的致死性,经多代饲养,体质强健,生殖力也正常。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和连锁检索,结果:该油蚕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突变;与红色卵(re)连锁,属于第5连锁群;其油蚕性比中国油(oc)高,与oc杂交后代均为油蚕,确定其基因座位是:5-40.8。基因符合命名为:oc^co。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印度谷螟幼虫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通过低温(-10、-5、0和5℃)、化学药剂(甲酸乙酯、乙醇)和生物源药剂(生姜精油、薰衣草精油、大蒜精油、花椒精油)等分别处理印度谷螟幼虫,低温处理后统计幼虫死亡率,其余处理统计幼虫羽化率,采用SPSS软件的Duncan显著性检验方法分析数据.[结果]20 d内-10 ~0℃幼虫死亡率超过80;,5℃条件幼虫死亡率在50;左右;0℃及其以下与对照差异显著但之间差异不显著;乙醇处理后其羽化率始终低于30;;甲酸乙酯处理羽化率在15;左右,两实验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但两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花椒精油和大蒜精油处理组羽化率维持在20;,生姜精油实验组羽化率50;,熏衣草油组羽化率60;,对照组达到80;,花椒精油、大蒜精油、生姜精油幼虫羽化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但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印度谷螟幼虫具有一定的低温耐受性,在0℃及以下的低温对幼虫具有显著的致死作用;化学药剂处理(甲酸乙酯和乙醇)和生物源药剂处理(大蒜精油或者花椒精油)对幼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新发现的陆地棉狭薄卷苞叶突变体苏BM009进行了遗传研究.狭薄卷苞叶突变性状的遗传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验表明:狭薄卷苞叶基因与窄卷苞叶基因fg是非等位的,是一个新鉴定的基因,暂定名为fb;连锁测验结果表明:fb基因与R1、L20、R2、Y1、P1、Lc1、N1等7个标记基因没有连锁关系,而与H2(茎杆多茸毛)标记基因可能存在连锁关系.本文对狭薄卷苞叶突变性状的育种利用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对其在原棉品级改良以及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肥激”系用钕玻璃激光器辐照东肥蚕蛹育成;“激变88”系肥激群体中自然突变产生的具油蚕性状的自然突变体。对肥激进行遗传学分析:肥激每对后部丝腺细胞较东肥多200多个;染色体单桥,落后和遗弃的畸变率高于东肥;丝蛋白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与东肥存在分子水平差异。激变88为油蚕,油蚕基因为隐性。激变88竞争优势率除茧层率外均低于肥激;但其杂种优势率除全茧量外均高于肥激。研究表明:家蚕激光辐射育种突变频率远较家蚕自然群体的突变频率高。  相似文献   

5.
玉米雄性不育单交种再杂交当代杂种优势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5个ES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与 4个高油杂交种、5个普通杂交种再杂交籽粒的含油量、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研究表明 :(1)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 ,当代籽粒含油量比母本平均提高 1.6 % ,高油和低油杂交种的油分基因花粉直感效应值均为 0 .30 ;(2 )不育杂交种比同型可育杂交种的产量和千粒重平均提高 10 .1%和 5 .8% ,表现出显著的细胞质效应 ;(3)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的产量与母本持平 ,千粒重下降 7.3% ;与父本相比 ,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均有较大优势 ;(4)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的籽粒灌浆速度、灌浆持续天数和IAA含量均表现为偏向母本的中亲优势 ,这可能是单交种再杂交籽粒含油量、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表现为中亲优势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进行雄蚕品种选育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雄蚕生命力较雌蚕强,食桑少,叶丝转化率和茧层率高,雄蚕丝的纤度细,丝质优,容易缫制高品位的生丝.专养雄蚕是蚕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控制蚕的性别以实现专养雄蚕是一项高新技术,已达到实用化水平.本文在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进行雄蚕品种选育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内积极地进行探索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大豆脂肪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蛋白大豆品种吉育50和高油大豆品种吉农18杂交后获得的F2及其衍生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QTL IciMapping v2.2完备区间作图法研究大豆脂肪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模型,主要受多基因控制,多基因遗传率为79.15%;对大豆脂肪含量进行QTL定位和分析,共检测到2个主效QTL和2个微效QTL,分布于12(G)、17(M)和22(F)3个连锁群上,其中包括了1个在2年间稳定存在的主效QTL.  相似文献   

8.
桃果肉颜色、离粘核性状的SSR标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油桃(Prunus persica L.var.nectarina)品种‘秦光2号’和‘曙光’的90株正交F1代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遗传作图的方法寻找与桃果肉颜色基因、桃果实离粘核基因相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显示,SSR标记BPPCT035(151bp)与桃果肉颜色性状(Y/y)位于同一连锁群,连锁距离为4cM;SSR标记BPPCT006(50bp)与桃果实离粘核性状(F/f)位于同一连锁群,连锁距离为5cM。  相似文献   

9.
红麻雄性不育株的发现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可实现专养雄蚕的目的。但现行蚕品种缺乏平衡致死系的性别控制基因 ,不能人为控制性别。本文通过一个生物实例 ,介绍一个把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的性别控制基因导入现行品种的方法 ,使现行品种也具有性别控制能力 ,达到生产上专养雄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保存的我国家蚕地方品种"三眠白卵"(编号19-340),其卵色为浅褐色白卵,幼虫低度油蚕,成虫复眼为黑色.采用卵色正常型黑卵系统,白卵标志基因w-2、w-3等的遗传系统与其进行杂交,对19-340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浅褐色白卵为家蚕第三白卵(w-310-19.6)基因的等位点突变.将其命名为chinese white egg 3,基因符号为w-3c.首次从我国家蚕地方种中发现第3白卵基因座自然突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单头饲养小贯小绿叶蝉,观察了其蜕皮、羽化及孵化的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龄若虫蜕皮时间为(4.83±0.13)min,2龄若虫为(5.14±0.13)min,3龄若虫为(5.07±0.11)min,4龄若虫为(5.64±0.17)min;1、2龄若虫蜕皮数量在24 h内分布比较均匀,3龄若虫蜕皮时间集中在2:00-4:00,4龄若虫多在4:00-7:00和16:00-19:00蜕皮.雌虫羽化时蜕皮过程持续(8.15±0.18)min,雄虫持续(8.02±0.21)min;雌虫整个羽化过程需要(16.82±0.27)min,雄虫需要(16.15±0.29)min,雌雄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虫羽化高峰分别在5:00-12:00和4:00-11:00.卵孵化持续时间为(7.42±0.52)min,孵化的高峰出现在5:00-8:00.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性别类型的黄瓜高代自交系为材料,根据GenBank中提供的乙烯合成、信号转导有关基因序列、花器官发育相关的黄瓜性别决定蛋白基因、AGMOUS同源异型基因、与性别表达相关的RAPD和ISSR引物,采用Primer Premier 5.00专业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可能与性别表达有关特异引物.结果表明,ACSl号引物对(ACS-Fl,5'-ArrcAGATGGGT一3';ACCS.Rl,5'-GCC从AGCTCGACAT-3'),CsACSlG.SCAR引物对(ACS.FI,5'TTAACTACTTCGGACGGACGGGCATAG-3';ACCS-Rl,5'-AOGTGl广11CAGCAAA CATAGGGTG-3')及RAPD引物S12对不同性别类型的黄瓜基因组DNA的PCR扩增产物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用Mapmaker/Exp 3.0进行连锁分析,发现雌性F基因和ACS_280,CsACSlG.SCAR_430均连锁群,遗传距离分别为3L4,10.0 cM,与S12_280标记不在一个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3.
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育成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30,用该品种与皮斑限性杂交原种秋华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秋华×平30。【方法】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S-14为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供体亲本,以中国优秀常规蚕品种白云为受体亲本,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导入方法,把S-14的有关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到白云体内。【结果】经省级鉴定该杂交种雄蚕率达99.8%,生命力强健,茧丝质优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提高26.11%,综合经济效益较常规蚕品种提高26.63%。【结论】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实践表明雄蚕品种深受蚕和农丝厂欢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保存的我国家蚕地方品种"三眠白卵"(编号19-340),其卵色为浅褐色白卵,幼虫低度油蚕,成虫复眼为黑色.采用卵色正常型黑卵系统,白卵标志基因w-2、w-3等的遗传系统与其进行杂交,对19-340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浅褐色白卵为家蚕第三白卵(w-3:10-19.6)基因的等位点突变.将其命名为chinese white egg 3,基因符号为w-3c.首次从我国家蚕地方种中发现第3白卵基因座自然突变.  相似文献   

15.
采用AS系列负氧离子(O2-)发生器 ,使蓖麻蚕、家蚕1~5龄生活在空气富含O2-(浓度>5×104 个·cm-2)的蚕室中 ,按蛹→蛾→卵→蚁蚕→蚕生长发育顺序 ,研究了负氧离子对其的影响与作用。结果表明 :处理组比对照组出蛾齐一 ,羽化率增高 ;产卵速度加快 ,总产卵量增多 ,良卵率加大 ,不受精卵率减少 ;胚子发育整齐 ,孵化齐一 ,孵化率增高 ,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进次代蚕的强健度。另外 ,幼虫期和卵期环境中都补充O2-,可使实用孵化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11.38 %(家蚕)和9.08%(蓖麻蚕) ,而只在卵期补充负氧离子 ,也可有效地促进胚子发育与孵化齐一 ,获得与整个蚕期补充O2-相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所引发的血液型脓病是一种传染性强的蚕病,极大地影响蚕业生产。本研究旨在定位对BmNPV高抗的家蚕品系中控制其抗性的基因,进而解析其抗性遗传机制,为培育抗性素材和品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BmNPV高抗家蚕品系99R和较感品系Dazao-N为亲本,配制连锁分析(BC_1F)和定位分析(BC_1M)回交群体。首先对两个亲本品系进行浓度梯度添毒,统计感病死亡的家蚕头数,运用SPSS 17.0软件,计算其半致死剂量(LD_(50)),在此基础上确定BC_1分离群体的攻毒剂量,并通过单头定量攻毒,选取感病个体作为连锁定位分析材料;利用筛选得到的覆盖家蚕全套常染色体的多态性标记进行分型,并通过T检验计算各标记与抗性的连锁显著性水平(P值),筛选出与抗性相连锁的标记。在这些标记所在的染色体上加密标记,检测各标记在定位分析群体中的基因型,定位抗性基因。【结果】LD_(50)(99R)=2.92×10~6个多角体/头,LD_(50)(Dazao-N)=9.78×10~5个多角体/头,基于双亲的半致死剂量,选择介于两者之间且略高于其均值的剂量——2×10~6个多角体/头作为BC_1分离群体的攻毒剂量;先后于2014年秋季和2015年春季处理并检测连锁分析群体,前后两次所进行的连锁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第一次找到Chr22上的多态性标记S2205与99R抗性连锁,而第二次的连锁分析显示标记S2205与抗性不连锁,也没有找到其他的连锁关系。通过与前人对BmNPV抗性的连锁定位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连锁定位分析结果的不可重复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AY380833是GenBank中已公布的在家蚕高抗品系NB和871C中与其抗性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调查发现其与99R和871C的抗性位点均不连锁。【结论】分子连锁分析结果证明,家蚕对BmNPV的抗性在不同抗性品系中遗传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性,同一品系可能具有多个抗性位点;家蚕对BmNPV的抗性是一种复杂性状,在符合"质量-数量性状"结论的同时,其数量性状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7.
以高繁殖力(小尾寒羊和湖羊)及低繁殖力(特克塞尔和道塞特)4个绵羊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与绵羊高繁殖力主效基因FecB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基因座471U在高繁殖力和低繁殖力绵羊品种中多态性,探讨该微卫星基因座与小尾寒羊FecB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关系。结果表明:高繁殖力品种小尾寒羊和湖羊在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FecB突变(A746G),而在低繁殖力的特克塞尔和道塞特绵羊中未检测到该突变;小尾寒羊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94、0.392和0.114,湖羊B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15和0.185。471U基因座在4个绵羊品种的466只个体中共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和5种基因型;小尾寒羊(316只)、湖羊(54只)、特克塞尔(48只)、道塞特(48只)和BB型(156只)、B+型(124只)、型(36只)小尾寒羊以及BB型(44只)、B+型(10只)湖羊群体中优势等位基因大小分别为200、204、200、200、200、200、200、204、204bp,其频率分别为0.767、0.926、1.000、0.625、0.808、0.730、0.722、0.943、0.850。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小尾寒羊FecB基因B等位基因与471U基因座200bp等位基因以及+等位基因与471U基因座204bp等位基因均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D′分别为0.430、0.444)。  相似文献   

18.
罗尤海  代方银  鲁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98-3398,3400
将家蚕浓黑蛹与其他突变型蛹进行杂交分析,结果表明:浓黑蛹为隐性突变;浓黑蛹与家蚕龙角基因(K)连锁,属于第11连锁群;浓黑蛹与黑蛹(bp)为相同基因座的遗传突变。据此将浓黑蛹基因符号命为bp2。  相似文献   

19.
郭佩云 《农家科技》2007,(10):34-34
<正>1.双宫茧(由两头以上的蚕共同营结一个的茧)。这种茧的茧层厚而缩皱,粗而丝乱。产生原因:过熟蚕上蔟、上蔟蚕头过密,蔟型不良,蔟中温度过高。防止方法:使用方格蔟,适熟上蔟,上蔟密度不宜超过蔟格的85%。2.黄斑茧(被蚕粪尿或死蚕、烂蚕污染的茧)。产生原因:上蔟密度过大,青、熟蚕混合上蔟,早营茧被还没有营茧的蚕排出的尿或  相似文献   

20.
油体蛋白(oleosin)是植物中的一类贮藏蛋白,主要作用是维持油体的稳定和贮藏脂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油体蛋白(Glycine max oleosin,Gmole)基因家族中12个成员(编号Gmole1 ~ Gmole 12)的理化性质、结构特点等进行预测分析并建立进化树.结果 表明:12个成员分布在大豆的8条染色体上,没有基因簇的形成;等电点均在5.08~5.18;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以分为H型和L型2类;Gmole基因家族成员均具有高度保守的疏水区以及脯氨酸节结构,推测该结构是油体蛋白行使锚定油体功能的主要结构.Gmole基因家族成员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存在2~3个跨膜结构,推测可形成U型探针的结构锚定油体.Gmole基因家族中Gmole8的三级结构无螺旋,其余成员均为1条单螺旋或双螺旋.聚类分析结果推测Gmole1、Gmole2、Gmole3和Gmole6具有改变大豆种子中的油脂组分含量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