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对4个不同奶牛场20头产后健康状况良好的奶牛每头奶牛采样器采集子宫样品,通过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等常规方法,对其子宫内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产后健康奶牛子宫内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不同奶牛场之间的比较差异。结果表明,本试验还对产后不同阶段所分离到的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在产后第2天,子宫内呈污染状态,细菌数量迅速增加,四组试验的计数结果分别达到了8.34×105、2.15×105、1.90×105、2.97×105,此后细菌数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在产后第8天时子宫内细菌计数达到最高,四组试验技术结果的平均数分别为:4.25×107、4.01×107、3.95×107、3.05×107。  相似文献   

2.
哈白猪复旧期子宫内微生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子宫内膜活检采样器采集子宫内容物样品 ,通过活菌计数、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对实验母猪产后子宫内细菌进行了研究 ,以探讨产后子宫内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及对子宫复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产后 0~ 1天之间 ,子宫内细菌数量呈直线增加 ,在产后第 7天时 ,子宫内细菌数量达到最多 ,此后其细菌数量逐渐下降 ;到产后第 2 5天时 ,子宫内细菌数量已降为 (7.35± 2 .5 4 )× 10 2个 / mg子宫样品。而细菌的种类在产后 1~ 7天之间较少 ,在产后第 7~ 13天间呈增长趋势 ,产后第 13天以后 ,细菌种类开始减少 ,直至接近于零。这说明产后子宫内环境经历了从污染到净化的过程 ,直至子宫复旧完毕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研究奶牛产后子宫内优势菌群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细菌种类与子宫黏液性状之间的关系,以便于临床的快速诊断及治疗。选取分娩日期临近、产后子宫黏液性状不同的荷斯坦奶牛42头,于分娩后10、20、30和40d采集子宫黏液,体外培养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产后奶牛子宫内分离率最高的细菌分别为大肠杆菌(85.7%)、变形杆菌(64.3%)和葡萄球菌(61.9%);除大肠杆菌在整个试验期分离率均较高外,产后10、20、30和40d优势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白色或灰白色脓性黏液,黄色或土黄色黏液中细菌平均分离株数(5.6±0.4,5.5±1.4)高于清亮透明黏液(3.5±1.6),其中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和化脓隐秘杆菌产后30和40d的分离株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可能与白色或黄色脓性黏液的出现相关;产后40d黄色或土黄色化脓性黏液可能与产气荚膜梭菌的出现相关;而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产后20、30、40d在脓性黏液中分离数高于清亮黏液,说明其作为有益菌可能在分泌不正常黏液的子宫内具有抵抗病原菌的作用。结果表明,产后奶牛子宫内优势菌群呈动态变化,子宫黏液性状与特异病原菌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4.
试验通过对15头经严怀孕奶牛,严后1~9d提取严后子宫内容物样品,进行子宫内细菌内毒素的测定,探讨产后子宫内细菌内毒素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关系。结果显示,产后第3~9天,子宫内细菌内毒素升高极显著(P〈0.01)的奶牛,经后来的调查发现发生子宫内膜炎。初步认为通过早期检测产后子宫内细菌内毒素的方法为预测子宫是否发生感染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产复康预防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奶牛产前服用产复康中药散剂对产后预防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试验分为预试验和扩大试验。预试验将66头临产奶牛随机分成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各22头。从产前1d开始喂服产复康,添加量为试验1组每天200g/头、试验2组每天300g/头、对照组不添加。结果显示,试验1组和试验2组奶牛各项指标基本相似,且2个试验组较对照组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明显降低。说明每天200g/头的剂量可以达到促进子宫复旧和预防子宫内膜炎的效果;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6个奶牛场352头奶牛进行了扩大试验,试验方法、观测指标和预试验类似,产复康的添加剂量为每天200g/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胎衣不下和子宫内膜炎发病率分别下降9.92%和18.23%,产后85d妊娠率提高10.85%,产后第1次发情时间和第1次配种时间平均提前约10d。扩大试验的结果进一步证明服用产复康可降低子宫疾病发病率,促进奶牛子宫机能恢复,使奶牛提早发情配种,提高受胎率,对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延长产犊间隔,严重的还会使母牛屡配不孕,致使奶牛场经济效益降低,影响奶牛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应用北京兽药厂生产的官得康混悬剂,于1995年8月一1996年8月进行了防治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炎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l材料与方法1.l材料药品:北京兽药厂生产的官得康混悬剂,批号为9504o入牛群:产后奶牛,年龄为3~10岁,胎次为2~8胎。1.2方法预防试验:于胎衣排出后第1天和第6天分别向母牛子宫内注药四次,每次1支。治疗试验:治疗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2~7天往药1次,每次…  相似文献   

7.
为了调查产后3周内健康和子宫炎奶牛子宫中细菌分离情况,尤其是化脓隐秘杆菌及其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本试验采集了产后3周内15头健康奶牛和11头患子宫炎奶牛的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化脓隐秘杆菌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化脓隐秘杆菌、芽孢杆菌是产后3周内子宫分泌物最常分离培养的细菌;从15头健康奶牛和11头患病奶牛的子宫分泌物中分离到17株化脓隐秘杆菌,所有菌株均携带plo基因和fimA基因;携带多种毒力基因的化脓隐秘杆菌在健康和子宫炎奶牛中均可以分离到。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化脓隐秘杆菌对子宫内膜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临床型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标准,选取阿克苏地区某奶牛场子宫内膜炎病牛20头,采取子宫分泌物,对其病原菌进行菌落计数、细菌分离纯化,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32)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离鉴定到大肠埃希菌、柠檬酸杆菌、科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干燥棒状杆菌、亚利桑那沙门菌、鲁氏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对本次分离病原菌普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该场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7,(1):98-102
为了探讨奶牛胎衣不下对子宫内膜先天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产后第1天和第7天,对9头胎衣不下的奶牛和10头正常分娩的奶牛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每周收集子宫内容物进行需氧菌分离培养;在产后第1天和第7天,检测所有奶牛子宫内膜TLR1/6、TLR2、TLR4、TLR5、TLR9、NOD1、NOD2、CD14和MD2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无论奶牛有无胎衣不下,在产后21 d内大肠杆菌是子宫内容物中最常见的细菌;产后第7天与第1天相比,胎衣不下的奶牛子宫内膜TLR2、TLR4和CD14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正常分娩的奶牛在相同时间段上述受体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说明产后1周胎衣不下的奶牛子宫内膜TLR2、TLR4和CD14的基因表达减少可能与子宫感染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陈松  孙苗 《中国奶牛》2014,(14):59-61
本试验在唐山7个地区奶牛场进行了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数据表明唐山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生率为21.25%。对42份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子宫洗出液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出7种细菌共计141株菌株。对所有分离株进行9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卡那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