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李仙江流域外来鱼种调查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李仙江流域鱼类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调查,确认外来鱼种6个,分别为麦穗鱼、食蚊鱼、波氏吻鰕虎鱼、子陵吻鰕虎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和高体鰟鮍。其中,波氏吻鰕虎鱼为常见种,其余5种均为偶见种。利用"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和FISK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麦穗鱼、食蚊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波氏吻鰕虎鱼和子陵吻鰕虎鱼均存在高风险,高体鰟鮍存在一定风险。后续工作需要对存在入侵风险的外来鱼类进行风险监测和管理,并建立、健全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面了解云龙水库鱼类资源及净水鱼类群体状况,加强水环境管理。【方法】在库区设置10个采样点,同期分别开展4次采样,对渔获物进行分类鉴定并对样本进行生物学测量和统计分析,利用FiSAT II-VPA进行鲢的资源量估算。【结果】云龙水库库区分布有鱼类16种,隶属3目7科16属。鲢、鳙、鲫、草鱼、麦穗鱼、?、高体鳑鲏、罗非鱼、子陵吻鰕虎鱼、太湖新银鱼、池沼公鱼和棒花鱼为常见种;鲤、泥鳅、大鳞副泥鳅和小黄?鱼为偶见种。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和太湖新银鱼为优势种;鲤、鲫、鲢、鳙、草鱼、棒花鱼、高体鳑鲏、泥鳅、大鳞副泥鳅、罗非鱼、小黄?鱼和池沼公鱼为非优势种。鲢体质量—体长幂函数关系为:W=1.562 22×10-5L3.024 78 (n=193,R2=0.921 32),资源量估算为5.99×105尾。【结论】云龙水库鱼类资源分布与静水环境条件基本一致,水环境管理中应加大对小型鱼类的捕捞强度及适当投放净水鱼类。  相似文献   

3.
中国细棘虾虎鱼属(鲈形目,虾虎鱼科)分类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细棘虾虎鱼属鱼类头部感觉管孔及感觉乳突排列规律的观察和比较,研究细棘虾虎鱼属种类分类,并对国内外鱼类学者对中国细棘虾虎鱼属鱼类的记录和分类进行了整理,列出了该属各种类的同物异名。将中国细棘虾虎鱼类分成两个亚属,共有11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细棘虾虎鱼属鱼类头部感觉管孔及感觉乳突排列规律的观察和比较,研究细棘虾虎鱼属种类分类,并对国内外鱼类学者对中国细棘虾虎鱼属鱼类的记录和分类进行了整理,列出了该属各种类的同物异名。将中国细棘虾虎鱼类分成两个亚属,共有11种。  相似文献   

5.
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是鱼类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作。它对鱼类的分类、进化、遗传、变异以及杂交育种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鱼类的染色体一般是数目较多而且个体极小,颇难进行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6.
测定分析江苏省连云港海域野生矛尾复鰕虎鱼肌肉的营养成分,与辽宁省盘锦海域产野生矛尾复鰕虎鱼及其他经济鱼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云港野生矛尾复鰕虎鱼含肉率为67.51%,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4.49%和1.08%,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20.73%和2.53%.肌肉(鲜样)中18种氨基酸总量为18.38%,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为7.73%,占氨基酸总量的42.06%,低于鸡蛋蛋白模式,但显著高于WHO/FAO模式.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计算结果,得出矛尾复鰕虎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7.93,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6.45%(鲜样).鰕虎鱼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占脂肪酸总量的72.70%,其中EPA、DHA分别为2.05%和20.2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DH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经济鱼类;铁含量和锌含量丰富,镉、铬、镍等有害元素含量低.与辽宁省盘锦海域的野生矛尾复鰕虎鱼相比,连云港野生矛尾复鰕虎鱼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脂肪含量相近,水分和粗灰分含量较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DHA含量丰富,说明连云港野生矛尾复鰕虎鱼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鱼类染色体及其核型研究是鱼类细胞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其中较活跃的研究领域[1 ,2 ] 。核型研究不仅对认识和探索鱼类的分类系统、进化关系及染色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还可为鱼类遗传育种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随着染色体研究技术的不断完善 ,我国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对鱼类染色体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已报道的有 3 0 7种 ,其中主要集中在淡水鱼类[3 ,4] 。余先觉等[5] 对我国淡水鱼类的染色体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80年代后期起 ,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结构调整 ,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 ,海水鱼类研究得以重视 ,现就已报道海水鱼类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水鱼和咸淡水鱼染色体组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鱼类染色体及其核型研究是鱼类细胞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其中较活跃的研究领域[1 ,2 ] 。核型研究不仅对认识和探索鱼类的分类系统、进化关系及染色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还可为鱼类遗传育种提供细胞遗传学依据。随着染色体研究技术的不断完善 ,我国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对鱼类染色体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已报道的有 3 0 7种 ,其中主要集中在淡水鱼类[3 ,4] 。余先觉等[5] 对我国淡水鱼类的染色体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80年代后期起 ,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结构调整 ,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 ,海水鱼类研究得以重视 ,现就已报道海水鱼类的…  相似文献   

9.
2014—2016年对鳌江流域干流和河口近海鱼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08种(含亚种),隶属于16目42科97属,其中干流55种(含亚种),河口及近海63种(含亚种),干流和河口均出现的有9种;结合文献资料,鳌江共记载有鱼类119种(含亚种),隶属于16目43科100属。鳌江干流鱼类群落多度大于1%的种类有11种,前5位依次是宽鳍鱲、子陵吻鰕虎鱼、中华花鳅、麦穗鱼、鲫鱼,多度小于0.1%的有25种;河口近海鱼类群落多度大于1%的种类有14种,前5位依次是拉氏狼牙鰕虎鱼、棘头梅童鱼、中华栉孔鰕虎鱼、龙头鱼、中国花鲈,多度小于0.1%的有33种。以种类数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鳌江干流鱼类种类多样性一般,河口近海较高。鳌江流域鱼类生态类型多样,鱼类群落定居性与洄游性分布比例差异不大,其营养结构以肉食性与杂食性种类为主。过度捕捞、河口水体污染、航道整治、无序挖沙等因素是影响鳌江鱼类群落变动、威胁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113尾标本研究表明矛复鰕虎鱼Synechogebius hasta(Temminck et schlegel)是斑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omunaturus(Richardson)的同物异名,不是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的人工繁殖技术及其胚胎发育特点,进行了舌鰕虎鱼人工繁殖试验和胚胎发育观察,研究了舌鰕虎鱼亲鱼强化培育、人工催产、产卵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并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性腺成熟的舌鰕虎鱼亲鱼经两次激素注射催熟催产,催产率为60%~80%,受精率为73.4%~81.2%,孵化率为63.8%~77.2%;舌鰕虎鱼受精卵为纺锤形,呈黏性且半透明;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以及26个发育时期;在25~27℃条件下需要108 h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体长为2.5~3.5 mm,全长为2.7~3.8 mm,肌节为26~28对,心跳为50~55次/min。本研究结果可为舌鰕虎鱼资源的保护和人工繁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矛尾复鰕虎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生长快且抗病力强,是优良的海水养殖对象。本文综述了矛尾复鰕虎鱼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食性及生态位、繁殖和发育特性等,以及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与黑松种源核型和模糊聚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马尾松与黑松种间和种源间的核型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了这两种松树及它们种源的核型变异情况、进化途径,为马尾松与黑松的细胞学分类、遗传育种及系统进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7年8月-2010年10月对辽东湾海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环境与渔业资源的状况.结果表明:辽东湾西部海域中的pH、活性磷酸盐等基本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氧符合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秋季辽东湾渔业资源种类共计42种,其中鱼类17种,优势种为六丝矛尾鰕虎鱼、斑尾复鰕虎鱼和窄体舌鳎,无脊椎动物25种,优势种为口虾蛄、海星和葛氏长臂虾;生物量密度(BED)较高的海域大多位于近岸水域,近岸水域的生物栖息密度(NED)也高于远岸水域,该海域不能形成渔汛.鉴于目前辽东湾渔业资源的情况,提出了加强限制沿岸污水排入、合理进行放流增殖、规范作业网具和杜绝过度捕捞等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小鳞拟松鲷Datnioidespulcher生长、形态特性及细胞遗传背景,随机挑选10尾小鳞拟松鲷成鱼作为解剖样本,对其内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选取2尾雄性成鱼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再选取50尾幼鱼进行生长特性试验,共养殖155 d.结果表明:小鳞拟松鲷体侧扁,侧面观近似橄榄形,体被细小鳞片,侧线完全;背鳍(D.)为Ⅺ~Ⅻ 15~17,胸鳍(P.)为16~18,腹鳍(V.)为Ⅱ 5~7,臀鳍(A.)为Ⅲ~Ⅳ 9~12,尾鳍(C.)为15~17;脊椎骨数量为22~24,左右两边各具4对鳃弓,第一条鳃弓外鳃耙16~19;小鳞拟松鲷在165日龄时,瞬时生长率最大,生长最快;在幼鱼阶段体质量(y)与体长(x)呈幂函数关系,即y=0.025 3x3.0251(R2 = 0.991 2),为异速生长;以小鳞拟松鲷肾细胞为试验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其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小鳞拟松鲷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 = 48 = 2m+2sm+20st+24t,臂数(NF)为52,且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核型符合高位类鱼类形态特征.本研究中对小鳞拟松鲷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染色体核型进行量化描述,可为其种质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矛尾复鰕虎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生长快且抗病力强,是优良的海水池塘养殖种类。本文综述了矛尾复鰕虎鱼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食性、繁殖和发育特性等,以及苗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进展,为人工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鳅科鱼类物种鉴定中的有效性及在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中的适用性,对鳅科鱼类3亚科18属61种共35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61种鳅科鱼类的种内和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0和0.16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16.2倍。鳅科鱼类遗传距离在种内、种间重叠较少,能形成一定的DNA条形码间隙。ABGD分类把61个物种划分为66个OTUs,OTUs的划分与距离法基本一致。系统聚类中,有6组鱼类物种个体间相互混杂,不能按各自的物种聚类,有4个物种分化成明显的两支,46个物种能按各自的形态学分类分别聚成单支。南鳅属、花鳅属、似鳞头鳅属、瘦身鳅属和泥鳅属中部分物种没有按其形态学分类的属聚在一起。沙鳅亚科能形成单系,但条鳅亚科和花鳅亚科不能形成单系。在研究中,COI条形码可以鉴定鳅科鱼类75.41%的物种,另外,COI条形码也能够明确大多鳅科鱼类属和亚科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可为鳅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鱼类体长是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它不仅是分类的依据,而且是评价生长性能,进行遗传评估的重要指标。但是,关于鱼类体长的定义各家众说不一,学术界至少有三种定义,即吻端至侧线鳞(或纵列鳞)最后一个鳞片末端、吻端至脊椎骨末端和吻端至尾鳍基部。对同一尾鱼来说,依据不同的定义所测定的体长显然不同,而学者们在描述鱼类体长时多不交代测定方法,这就给分类、生长等研究带来人为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鱼类体长是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它不仅是分类的依据,而且是评价生长性能,进行遗传评估的重要指标。但是,关于鱼类体长的定义各家众说不一,学术界至少有三种定义,即吻端至侧线鳞(或纵列鳞)最后一个鳞片末端、吻端至脊椎骨末端和吻端至尾鳍基部。对同一尾鱼来说,依据不同的定义所测定的体长显然不同,而学者们在描述鱼类体长时多不交代测定方法,这就给分类、生长等研究带来人为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开展10种淫羊藿属植物核型分析,为该属植物系统分类和起源进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细胞学证据。【方法】运用压片法对10个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的根尖有丝分裂进行观察,并对其核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供试的10种淫羊藿属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12,都为二倍体,2n=2x=12。10个种的核型基本相似,都为2A对称核型。第1对同源染色体都具有中间随体;除E.perralderianum核型公式为2n=2x=8m(2SAT)+4sm外,其他9个种核型公式均为2n=2x=6m(2SAT)+6sm。【结论】核型分析结果支持该属属下Epimedium和Rhizophyllum 2个亚属的划分,也显示淫羊藿属植物在小檗科明显是一个起源上更古老的类群,且与其他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核型分析对淫羊藿属属下类群系统学研究意义有限,但对属上分类级别的系统进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