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控制鲜切果蔬酶促褐变添加剂类型及应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所周知,酶促褐变是影响鲜切果蔬流通与货架期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完整的果蔬,也有超过50%的损失是由酶促褐变造成的。由于鲜切加工会人为地造成果蔬细胞破裂,使酚类化合物与多酚氧化酶(PPO)的区域性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和底物接触,使得褐变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以鲜切马铃薯为试材,通过研究不同超声处理条件对酶促褐变底物、产物以及多酚氧化酶的影响,揭示了超声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机理。结果表明,超声处理对酶促褐变底物、产物并没有影响,且能够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以超声功率600 W超声处理90 min,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仅为原酶液的54.21%,可见超声处理抑制鲜切马铃薯酶促褐变是通过抑制相关酶的活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静 《保鲜与加工》2014,14(4):49-52
酶促褐变是导致果蔬组织褐变的主要原因,控制酶促褐变很大程度上能够减轻果蔬采后褐变的发生。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果蔬采后酶促褐变控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采后果蔬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荸荠为试材,以褐变指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VE浓度和处理时间对鲜切荸荠酶促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鲜切荸荠酶促褐变的最佳处理为0.04%的VE无水乙醇(1%)水溶液,处理时间为30 min.分别将最佳工艺处理样品和对照样品在1℃条件下贮藏,分析二者的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硬度、VC含量.结果表明:VE抑制了鲜切荸荠PPO活性的升高,从而可以抑制鲜切荸荠酶促褐变4~6 d,同时抑制了TSS含量的增加、硬度和VC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芳香植物纯露对鲜切芋头的保鲜效果,本研究观测了迷迭香纯露(RMH)、薄荷纯露(PH)和玫瑰纯露(RH)处理对4℃冷藏鲜切芋头感官品质的影响。其中,RH处理对鲜切芋头褐变的控制效果最好,为了探究其对鲜切芋头褐变的生理机理,探讨了RH处理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MH、PH和RH处理均能有效延缓鲜切芋头硬度的下降、降低病情指数、抑制褐变,表明纯露对鲜切芋头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同时,RH处理降低了PAL和PPO活性以及总酚含量,表明纯露通过抑制酚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和氧化代谢而控制鲜切芋头的褐变。本研究为芳香植物纯露的资源化利用和鲜切果蔬保鲜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果蔬酶促褐变的物质条件与发生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果蔬酶促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发现酶促褐变主要发生在果蔬采后贮运加工过程中,是酚类物质、酚酶和活性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控制氧气含量、减少酚类底物以及抑制酶活性等均可有效地减轻或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由于引起褐变的因素是复杂的,且不同物种的酶促褐变所涉及的主要酶、酚类物质、活性氧代谢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果蔬酶促褐变发生机制以及褐变调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莴苣为研究材料,以10 g/L L-抗坏血酸、5 g/L柠檬酸、0.2 g/L水杨酸和0.2 g/L阿魏酸处理鲜切莴苣,去离子水浸泡为对照组,通过测定褐变度、总酚、类黄酮、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探讨不同抗褐变剂对鲜切莴苣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褐变剂处理均能够有效抑制酶促褐变有关酶活性的升高,减少多酚物质的含量,降低褐变度,有效地保证了鲜切莴苣的贮藏品质,其中0.2 g/L阿魏酸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Intelligence Interface Study and Realize Based on EP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果蔬加工过程中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原理,综述了果蔬加工中酶促褐变与非酶褐变的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鲜切水果酶促褐变机理进行了综述,并且阐述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是控制鲜切水果酶促褐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减压冷藏技术对鲜切果蔬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王菜等6种蔬菜和苹果为试材,研究减压冷藏技术对鲜切果蔬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减压冷藏处理技术是可应用于鲜切果蔬保鲜的新技术。将果蔬原材料经减压冷藏处理(压力范围为600~3 200 Pa),再清洗切割加工成鲜切产品,可比普通冷藏有效减缓山药、土豆和苹果等鲜切产品的褐变;明显减少鲜切花王菜、鸡毛菜和空心菜的萎蔫、黄叶与腐烂,保持鲜切绿叶菜的新鲜品质;切割前的减压冷藏结合真空预冷,可大大减轻鲜切西兰花的黄化、萎蔫、花粒变大、脱落及切面的褐变与腐烂,显著延长鲜切果蔬的冷藏货架期及冷链断链保鲜期。  相似文献   

11.
新鲜果蔬流通过程中致病微生物种类及其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新鲜果蔬主要致病微生物种类、侵染途径及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控制技术进行概述,并提出从采前栽培环境与管理开始到消费整个流通过程中控制的系统工程理论,着重阐述了新鲜果蔬加工产品的安全与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短波紫外线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短波紫外线的作用原理和对果蔬采后品质、切分果蔬品质及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与机理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短波紫外线的安全性及未来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和机理研究发展方向,为短波紫外线在果蔬保鲜和安全控制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二苯胺控制采后果蔬生理病害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苯胺是一种常用于控制苹果虎皮病的抗氧化剂,并且在控制其他果蔬的采后生理病害上也有一定效果。本文综述了二苯胺在控制青花椒冷害、苹果虎皮病、鸭梨黑心病及其他果蔬采后生理病害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现状,探讨了二苯胺结合低氧、1—MCP及热处理等其他采后处理方法增强效果的可能性,提出今后二苯胺应用于控制果蔬贮藏期生理病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型鲜切果蔬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切果蔬是一种新型的安全、绿色、环保的果蔬产品,符合现代社会对健康食品的要求,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杀菌是保证鲜切果蔬品质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应用最多还是含氯杀菌剂,但因其含有诸多弊端,因此新型的替代杀菌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从新型化学杀菌技术、物理杀菌技术和生物杀菌技术3方面,系统总结了近些年出现的取代含氯杀菌剂的新型鲜切果蔬杀菌技术,阐述了新型杀菌技术的杀菌效果及其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鲜切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鲜切果蔬以其新鲜度高、方便、安全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鲜切果蔬在贮藏、销售过程中的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其商业价值,保鲜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缓品质的下降,保证其产品的商业价值。本文重点介绍了鲜切果蔬的保鲜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等,以期为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温度、微生物、营养物质流失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鲜切果蔬品质的若干因素,概述了目前国内外鲜切果蔬物理保鲜技术、化学保鲜技术、生物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sodium chlorite (SC) alone and its sequential treatment with edible coatings on browning inhibition and quality maintenance of fresh-cut d’Anjou pears. Edible coatings were prepared from chitosan (CH) and its water-soluble derivative carboxymethyl chitosan (CMCH), separately. Pear wedges were immersed in SC solution, followed by coating with CH or CMCH solutions. The samples were packed in unsealed bags and stored at 4 °C for subsequent color, firmness, and weight loss measurement. The effects of the SC and coating treatments on polyphenol oxidase (PPO) inhibition and microbial inactivation were also evalu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C exhibited significant (P < 0.05) inhibition of browning and PPO activity. The SC treatment was also strongly effective in inactivat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on pear slices. Coating SC-treated pear slices with CH adverse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pear slices by accelerating the discoloration of cut surfaces and increasing the PPO activity. On the contrary, coating SC-treated samples with CMCH significantly prevented the browning reaction and inhibited PPO activity. In addition, SC and CH/CMCH coatings maintained tissue firmness and did not affect weight loss. Our study ma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use of SC + CMCH treatment as an alternative preservation treatment for fres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