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利用项目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利用技术的日益成熟,填埋气利用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垃圾填埋气的产生以及变化过程、垃圾填埋场产气量的预测方法以及填埋气的收集导排系统设计,探讨了几种填埋气体的利用方式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数量较大,尤其是早期的简易填埋场,对场地周边居民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亟待对简易垃圾场进行整治与封场。以四川省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在场地环境与地质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填埋场垃圾堆体封场覆盖、填埋气体导排、渗沥液导排、防洪与雨水导排、挡墙及场地绿化等主体工程的封场设计及实施,控制了垃圾渗滤液和垃圾填埋气体的污染,避免场地及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保证了周边居民健康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修复的垃圾填埋场场地利用改造,通过山体处理,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的设置,填埋气体收集导排系统,封场覆盖技术和地表水管理系统设置,可使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的二次污染源得到彻底治理并恢复其生态功能。通过对唐山南湖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土壤改良,种植人工植被,对植物表现的评估,总结出垃圾山山体封场技术和园林树种选择与应用技术,为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无害化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阐述了影响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对天子岭垃圾填埋总场的土壤、甲烷气体含量和场地内的植被恢复成效进行了调查。依据调查结果,总结出天子岭垃圾填埋总场中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最后,总结天子岭垃圾填埋总场前期植被恢复的经验,同时针对即将开始的中期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中山市新安村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了垃圾填埋场的地形特征和适生植被,从微地形改造、植物选择和后期养护3个方面入手,针对采用HDPE膜等结构防止雨水渗入垃圾堆体引起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填埋场,提出了选用须根系树种,减少对垃圾填埋场膜结构的破坏,必要时对膜结构进行加固保护,充分利用填埋垃圾的降解沉降营造微地形的动态景观,同时注重后期的管养,依据后期沉降进行后期的景观提升和改造,以最终实现垃圾填埋场的绿化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场植物修复和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填埋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关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报道已有很多.由于可利用土地的日渐减少,需要对垃圾填埋场的土地资源进行恢复再利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植被恢复已日渐引起重视,本文尝试从植物修复的角度去探讨垃圾填埋场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7.
陆卫民  宰正浩 《绿色科技》2013,(12):191-193
指出了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经稳定化处置后进入填埋库的作法,不能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8)的要求,经过对比新旧标准的差异,对常熟市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了防渗系统改造、增加分坝区和渗滤液导排系统,达到了新标准关于飞灰卫生填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生活垃圾量的日益增多导致填埋场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多年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化显示出具有类似于土壤的物质。以常熟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原有垃圾填埋场垃圾进行了开采方案设计,并对开采垃圾经过分选、烘干后,检测了其毒性。结果表明,开挖长期填埋后稳定化的矿化垃圾可以资源化利用,可以使现有填埋场再生并重新利用,节约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分类,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处理方法,填埋气的产生及利用方式。分析了我国现存的垃圾填埋场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垃圾填埋场进行修复的两种技术:原位好氧修复以及异位开采修复,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垃圾填埋场的好氧修复处理的工艺流程及该项技术在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老场缺乏有效雨污分流措施的问题,在改扩建工程中对新的雨污分流系统进行了改造和优化,提出了垃圾填埋场实现雨污分流的几点措施,主要有:①改造老场截洪沟,同时针对新场扩建库区修建合理可靠的截洪设施,尽可能减少库区范围外地下水进入填埋库区;②结合填埋场地形条件,合理划分填埋库区,科学选择地表水排水工艺,尽可能减少大气降水进入填埋作业区;③合理划分填埋作业单元,填埋作业过程中及时进行日覆盖、中间覆盖与封场生态修复,尽量减少暴露面积;④结合填埋作业发展规划,合理修建永久性、半永久性、临时性地表水导排沟渠,有效导排进入填埋库区的雨水等。在填埋场扩建工程中,通过对现有截洪沟的改造,以及截流、分区、覆盖、导排等“堵”、“排”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最终实现了扩建后填埋场的良好雨污分流,证明了以上措施对实现垃圾填埋场的雨污分流达到了设计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国垃圾填埋场改建以及雨污分流的措施探讨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