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椿是中国珍贵乡土速生用材树种。为了研究红椿不同种源在武汉地区的适应性和生长差异,对4个红椿地理种源苗期、6 a生幼林树叶片及其生长量性状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源红椿叶片的复叶长、复叶宽、小叶长、小叶宽、小叶数这5个指标性状,6 a生幼林树的观测值皆大于苗期的观测值。苗期时不同种源间复叶长、复叶宽、小叶长、小叶宽、小叶数、复叶长宽比、小叶长宽比这7个叶片性状皆存在极显著差异;除小叶长外,红椿6 a生幼林树不同种源其他性状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间不同林龄红椿生长量指标之间也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林龄的增加红椿不同种源生长量之间差异也随之增大。4个种源6 a生红椿生长量排序为福建来舟(LZ)>福建武夷山(WY)>江西井冈山(GS)>江西官山(J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的叶片性状间相关显著性较高,6 a生幼林树的叶片性状间除极个别性状表现出显著相关外,大部分性状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源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和紫杉醇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福建明溪和浙江龙泉农田庇荫设施栽培的24个种源的2年生南方红豆杉种源试验林,研究幼林收获期生长、分枝、生物收获量和枝叶紫杉醇含量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并综合选育出一批药用优良种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幼树树高、当年抽梢长、地径、冠幅、最长侧枝长、当年侧枝数、侧枝总数和鲜枝叶紫杉醇含量等在种源间差异显著,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来自气候温暖但年降水量较少地区的种源生长快、分枝多、树冠浓密。与生长和分枝性状不同,产地年均温低、≥10 ℃积温小的种源其鲜枝叶紫杉醇含量较高,产地年降水量对种源鲜枝叶紫杉醇含量影响较小。南方红豆杉生长和分枝性状不仅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而且存在明显的地点效应和种源×地点互作,栽植地水热资源丰富及适宜栽植密度可显著促进植株的树高和分枝生长及生物收获量的提高。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种源鲜枝叶紫杉醇含量与生长、分枝性状和生物收获量则不显著负相关或不显著正相关,有利于生物收获量大、紫杉醇含量高的优良种源选择。依据鲜枝叶紫杉醇含量和产量筛选出安徽黄山、福建柘荣、湖南桑植、贵州黎平、云南石屏5个药用优良种源,其单株鲜枝叶紫杉醇产量大于种源总体平均值的17.65%-25.77%,鲜枝叶紫杉醇含量皆在97 mg·kg-1以上。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径砧木对山桐子嫁接苗成活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山桐子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就不同地径砧木对山桐子嫁接苗生长特性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山桐子苗嫁接成活率为86.00%~93.20%,保存率为82.63%~90.43%;地径为7~9 cm的大规格砧木组嫁接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显著高于3~5 cm砧木组的。(2)地径为7~9 cm的大规格砧木组嫁接苗的接穗粗度、树高、冠幅、枝条数量、最长枝长度、最长枝粗度、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单株叶片数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大于地径为5~7 cm的中规格和3~5 cm的小规格砧木组的,而不同地径砧木对最短枝长度、最短枝粗度和叶柄长度的影响均不显著。(3)接穗粗度、树高、冠幅、枝条数量、最长枝长度、最长枝粗度、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单株叶片数量、叶面积指数与砧木地径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文中因此认为,山桐子砧木的粗度对嫁接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截杆移栽一年后的青钱柳幼树进行了不同比例的截杆试验,目的是要寻找促使青钱柳侧枝分化、增加冠幅、提高整株叶片生物量的最优截杆比例。试验设置了截植株高度的1/3、1/2和不截杆3种处理,通过对树高、地径、冠幅、分枝粗、分枝数、复叶数等青钱柳指标调查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适度对青钱柳幼树实行二次截杆对植株高生长影响不明显,截杆比例越大,地径生长越缓慢。综合各指标测定结果,认为对青钱柳进行二次截杆时,截杆1/3是较适宜的比例,其分枝能力强,复叶数最多,冠幅最大,能产生更多的枝叶。  相似文献   

5.
银杏作为孑遗植物,在四川栽培历史较长,分析其叶片表型特征差异,可为银杏优良种质资源选择提供材料和参考。通过对四川优良单株银杏进行调查,分析大邑县、名山区、成都市区、万源市、大竹县等14个种源的银杏叶片的表型性状差异性。结果表明:银杏不同种源间单叶重量、叶片厚度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青川县表现较好,单叶重量和叶片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种源,成都市区种源表现较差;单位枝条上的叶片数量和叶片重量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五通桥区种源表现较好,名山区表现较差;在叶柄长度,叶片长度和宽度以及叶面积的测定结果表明,万源市种源的表现最好,成都市区种源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种源变异和速生种源初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和分枝性状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情况,对24个产地的南方红豆杉2年生圃地种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幼林树高、当年抽梢长、地径、冠幅、最长侧枝长、当年侧枝数和侧枝总数等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来自气候温暖但年降水量较少地区的种源生长快、分枝多、树冠浓密.相关分析表明,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速生的种源冠宽、枝多.基于种源幼林测定结果,初选出云南石屏、福建沙县、湖南通道、福建武夷山和贵州锦屏5个早期速生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7.
秃杉种源—家系联合试验表明,秃杉发芽、物候、苗期及幼林生长等11个性状中,真叶全现、一年生幼树抽高、一年生幼树全高种源间差异显著,发芽率、发芽势差异不显著;造林11年生时,种源间、家系/种源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在遗传方差中,种源方差分量所占比例较大,种源效应最明显。选择秃杉优良种源有贵州交、贵州格、贵州昂、贵州丹、云南滕冲种源,优良种源平均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29.68%,实际增益为34.60%。利用种源发芽、物候、苗期及幼林生长、11年生生长性状等11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秃杉区划为3个种源区,第1个种源区为湖北利川种源,第2个种源区包括云南昌宁、云南滕冲种源,第3个种源区包括云南龙陵、贵州丹、贵州格、贵州昂、贵州交种源,其中第3个种源区种源在广东生长表现良好,适宜在广东适生区域引种推广。  相似文献   

8.
以3年生"香玲"核桃幼树为材料,调查分析了结果母枝与结果枝间的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3年生"香玲"核桃幼树结果母枝长度集中在20.1~60.0cm,母枝粗度集中在10.1~25.0mm;结果枝长度集中在5.1~45.0cm,结果枝粗度集中在5.0~11.0mm;结果母枝长度和粗度与其抽生的结果枝个数、结果枝长、结果枝粗、坐果数及复叶数等5个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结果母枝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其生长发育的好坏,决定了结果枝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源栓皮栎种子形态和营养成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8个栓皮栎种源种子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的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含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栓皮栎种子的长度、宽度和种子千粒质量以及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栓皮栎种子的长度和宽度变化幅度分别为1.56~2.38 cm和1.22~1.96 cm;种子千粒质量的变化幅度为1.45~5.45 kg;种子可溶性糖、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幅分别为1.817%~6.325%、42.461%~80.274%和2.699%~9.694%。栓皮栎种子千粒质量与种子长度、宽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长度与宽度也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种源栓皮栎的差异主要是由种子千粒质量、宽度和长度决定。初步选出云南勐海、湖南城步1、安徽金寨1、重庆酉阳、山东蒙阴1、安徽旌德、安徽绩溪和安徽金寨2种源为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给进一步开展野杏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参考,选取新疆霍城大西沟不同区域分布的野杏单株,利用DPS7.05数据处理软件对枝叶形态性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新疆野杏株间枝叶形态特征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系统聚类将62个野杏单株的15个枝叶形态性状分为4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约为89.04%,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叶片长度、叶片宽度、长宽比、叶柄长、叶面积、叶背绒毛、叶缘形态、新梢长度和粗度等。数量分类结果能反映出各单株间的遗传差异,大西沟野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了野杏分类的主要性状。通过聚类分析能清楚反映出所选野杏单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湖南低山丘陵区鹅掌楸纸浆林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营造了包含20个鹅掌楸种源的种源选择试验林。对13年生的种源试验林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反映纸浆林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指标在种源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方差分析显示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对20个种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贵州黎平、松桃、陌南,浙江富阳,湖北鹤峰和美国密苏里州等地的种源为湖南低山丘陵区纸浆林最佳种源。  相似文献   

12.
楸树不同种质叶片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湖北襄阳楸树种质资源库内收集保存的100份不同种质的叶片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间叶柄长度的变异最大,叶宽变异居中,叶长变异最小.同时,不同种质在叶长、叶宽、叶柄长等指标间均存在丰富变异,各指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各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进行估算,不同种源内各无性系间除山东种源的叶长性状、安徽种源的叶宽和叶柄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种源的各性状间都差异显著.其中无性系叶片宽长比的重复力最高,达60%,其次是叶片长度,其重复力为46.17%.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通道、贵州雷山、贵州榕江3个不同地区的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材料不同时期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其不同季节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Mg、Mn和Ca的含量在不同种源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湖南通道的青钱柳中K和Mg的含量较高,贵州雷山的青钱柳中Cu、Zn、Mn和Ca的含量较高,贵州榕江的青钱柳中Fe含量最高,Ca含量较高,其他元素含量均较低;不同来源的青钱柳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其在不同季节的动态变化特性有一定的相似性,除Zn、Cu的变化趋势在不同来源的青钱柳间表现出差别较大外,其余元素均表现出大体相似的变化趋势;6月底到7月底叶片中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相对稳定,是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分析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种源南方红豆杉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规律,通过5各种源南方红豆杉在生长期与休眠期叶片水分生理生态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种源间不论是休眠期还是生长期叶片自然含水率大小顺序都是贵州>江西>四川>福建>浙江;生长期中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浙江>福建>江西>贵州>四川;休眠期的平均蒸腾速率表现为贵州>福建>江西>四川>浙江,而生长期福建>贵州>江西>四川>浙江;各种源自然饱和亏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蒸腾速率相似,其大小顺序为11月:浙江>贵州>福建>贵州>四川,3月:福建>四川>浙江>江西>贵州;对不同种源水分逆境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四川这两种源耐旱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育乐昌含笑优良种源,对2次6~7年生乐昌含笑多点种源试验林数据作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生长性状及4个形质性状种源间,除树干通直度外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地点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种源与地点互作仅第2次试验的3个生长性状和冠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树高、胸径、材积、树干通直度、叶片大小、树冠浓密度和冠幅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性状与形质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性状种源遗传力处于中等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年生长量"指标值对2次种源试验的生长性状数据做综合分析,采用Francis-Kannenberg模型分析法选择出优良种源6个,分别为南雄江头、始兴刘家山、南雄帽子峰、始兴都亨、仁化长江和江西龙南,材积增益达11.95%~41.03%。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翅荚木主要分布区的9个种源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翅荚木苗期叶片小叶宽度、长度和面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与种子的大小和千粒质量相关;不同种源间的苗高、地径及苗木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翅荚木苗木喜阳耐高温,7-8月地径生长量占全年的47.38%~51.90%,高生长量占全年的62.82%~69.06%.因此,抗寒性等特异性状的选择应该成为翅荚木种源选择的重点,单株选择是培育速生良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木荷地理遗传变异和优良种源初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05年底,对福建建瓯、浙江淳安和庆元的3年生37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进行了全面调查,系统研究了幼林生长和分枝性状的种源差异、种源与环境互作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木荷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地径、冠幅及侧枝总数、侧枝长和侧枝粗等分枝性状都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木荷地理种源分化明显.造林区立地生境和造林地立地条件对木荷种源生长影响显著,如福建建瓯点3年生种源平均树高较北缘区浙江淳安点和高海拔山地浙江庆元点分别提高了24.1%和18.0%.木荷树高、当年抽梢长度、冠幅、侧枝总数等存在显著的种源×地点和种源×重复/地点互作,不同种源在各区试点上的生长相对表现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木荷生长和分枝性状的地理变异模式因区试点环境条件差异而迥异.在中心分布区的福建建瓯点,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与产地纬度相关性显著,呈典型的纬向地理变异模式,速生种源主要来源于分布区的中南部;在北缘区的浙江淳安点,种源高径生长与产地经纬度相关性较小,仅发现侧枝总数和树冠浓密度与产地纬度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速生种源主要来源于分布区的中部;而在较高海拔区的浙江庆元点,由于环境相对恶劣,木荷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偏北部种源的早期生长表现较好.基于种源幼林测定结果,分别从中心分布区和北缘区初选了一批速生用材和生物防火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8.
对两次杉木全分布区种源试验各点试验林的生长、发育、适应性等进行分析,评定种源优劣与环境互作。研究表明:杉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第一次试验各试点20个参试种源11年生材积前3名平均生长量为后3名的152%一183%;第二次试验各试点造林64个种源8年生材积前10名平均生长量为后10名的191%一223%。材积最大种源为最小种源的2一4倍。本省不同地区种源选择增产效果为0一50%。根据生长量、开花结实状况、稳定性、树皮厚度、侧枝粗度,bi值等指标综合评定,为贵州不同地区选择了一批优良种源并提出了调拨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和营养成分变异规律,为白栎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白栎自然分布区14个天然种源368个单株果实,分别测定4个形态特征指标和6个营养成分含量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白栎4个形态特征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差异极显著,6个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白栎果实形态特征的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为1.839,其中,果实宽度(1.886)>果实长度(1.837)>长宽比(1.832)>百粒质量(1.801);(2)白栎果实10个特征参数间大多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仅个别存在显著相关性;(3)对10个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可将14个白栎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湖北利川、四川邻水、四川阆中、贵州黄平、湖南新晃、江西宜黄和广西全州种源为第一类;重庆万州、重庆江津、湖南龙山、福建武夷山、浙江武义、浙江西湖种源为第二类;浙江遂昌种源单独归为一类。[结论]白栎果实形态特征在种源内和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种源内的变异高于种源间的变异,营养成分含量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说明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果实特征参数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合聚类分析和营养成分含量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浙江遂昌种源果实综合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黑龙江省野生山刺玫生长、形质和粒重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从食饮和观赏角度筛选优良种源,以2014年移植造林营建的野生山刺玫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生长、形质和粒重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山刺玫种源的变异系数为9.25%~16.74%,生长、形质及粒重均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P<0.05);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81.71%,种源间方差分量占比56.23%,种源间的变异是野生山刺玫表型性状的主要来源;果长、果宽、花风干重与温度相关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湿度相关因子显著负相关(P<0.05),花风干重与果长、果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Q型聚类分析表明种源区划分基本依据地理经度进行聚类,以欧氏距离10为阈值时,可将20个种源划分为3大类;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宽、果长、花风干重和果实鲜重的变异对种群变异起主要贡献作用。黑龙江省野生山刺玫生长、形质在不同种源间存在丰富变异,产地温湿度气候因子对果实大小、花产量影响显著,根据食饮和观赏性,从主成分F值角度筛选出4个优良种源,依次是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