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咖啡灭字脊虎天牛是咖啡树上的主要害虫,以幼虫钻蛀咖啡树干进行危害,对咖啡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需研究掌握普洱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了切干和不切干的咖啡树、不同树龄、树势、不同坡向、不同位置的咖啡园进行了调查,应用差异性和灰色系统分析了影响普洱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发生的环境因素和气候因子。【结果】咖啡灭字脊虎天牛的发生与咖啡树是否切干、与咖啡树龄、树势、坡向、咖啡园位置有关,从第2年开始,未切干的咖啡树的受害率高于切干的咖啡树;1年生和2年生的咖啡园,咖啡灭字脊虎天牛的受害率差异不显著,而3至8年生及以上的咖啡园,咖啡灭字脊虎天牛的受害率差异显著。不同树势、不同坡向、不同位置的咖啡园中,咖啡树的受害率差异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对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幼虫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降雨量和最低相对湿度,对咖啡灭字脊虎天牛成虫的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结论】咖啡灭字脊虎天牛的发生与咖啡树的切干与否,与咖啡树的树龄、树势、坡向、咖啡园位区及气象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青杨天牛嗅觉基因的种类,以期为采用RN A干涉技术调控青杨天牛种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Illumina HiSeqTM 2500测序平台对青杨天牛的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BLAST同源搜索的方法鉴定嗅觉相关的基因,采用RT-PCR技术研究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共鉴定出青杨天牛嗅觉基因包括:43个气味结合蛋白(OB...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三个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克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触角中3个气味受体基因,明确这3个气味受体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进而推测这3个基因的功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菜蛾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小菜蛾的转录组数据信息,通过对高质量序列的拼接组装、基因鉴定和功能注释,并通过Blastx基于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预测小菜蛾的气味受体候选基因;设计引物通过克隆得到3条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利用半定量RT-PCR研究其在雌、雄成虫9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根据预测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克隆得到3条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xylOR16、PxylOR17和PxylOR18(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717601-KF717603)。PxylOR16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218 bp,编码406个氨基酸;PxylOR17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200 bp,编码400个氨基酸;PxylOR18开放阅读框全长为 1 191 bp,编码397个氨基酸。选择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家蚕(Bombyx mori)、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气味受体,以及已报道的小菜蛾的6条性信息素受体与1条非典型气味受体与本实验克隆得到的3个气味受体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这3个气味受体基因与非典型气味受体和性信息素受体同源性低,而与其他的普通气味受体聚类在一起,且PxylOR16、PxylOR17和PxylOR18彼此同源性较低。半定量的结果显示,3个普通气味受体基因均在触角中表达量最大,在其他嗅觉感器,如喙、下唇须和头部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雌、雄间无显著差异。另外,PxylOR17在雌蛾生殖器中,PxylOR18在雌蛾腹中也有一定表达。但3种气味受体基因在雌、雄蛾的胸、足和翅等组织中均不表达。【结论】鉴定和克隆了3个小菜蛾气味受体基因,明确这些气味受体基因在小菜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进化树分析、序列比对和组织表达谱分析确定PxylOR16、PxylOR17和PxylOR18为3条普通气味受体,且在功能上高度分化。根据半定量RT-PCR的结果,推测这3个基因可能参与了普通气味分子的识别过程,此外PxylOR17和PxylOR18还可能参与了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5.
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OBP13的鉴定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克隆与鉴定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表达情况、系统发育及蛋白功能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美洲斑潜蝇嗅觉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PCR技术克隆美洲斑潜蝇OBP13编码区全长,用DNAMAN对其进行序列分析,用BLAST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使用MEGA6.0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对OBP13在美洲斑潜蝇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获取重组蛋白。设定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为337 nm,以1-NPN为荧光探针,研究OBP13与25种不同气味配基的结合特性。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制备的OBP13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对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定位。将美洲斑潜蝇触角进行包埋、切片、免疫染色,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了解OBP13在触角感器中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获得了一个美洲斑潜蝇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LsatOBP13(GenBank登录号:KT250751)。LsatOBP13开放阅读框全长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预测成熟蛋白分子量为17.80 kD,等电点为5.75,N-末端的前17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具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为Minus-C OBP。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地中海实蝇CcapOBP99a-like位于同一小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检测LsatOBP13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发现LsatOBP13在触角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并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对25种气味配基的结合能力检测,发现LsatOBP13与反式-2-己烯醛、芳樟醇、1-辛烯-3-醇、α-紫罗兰酮、苯并噻唑、β-紫罗兰酮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解离常数分别为12.592、10.995、11.165、11.224、10.336、9.218 μmol·L-1,其中与β-紫罗兰酮亲和能力最强。通过免疫荧光定位,发现其在触角中主要定位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上,在触角嗅觉窝及触角芒连接处也有分布。【结论】美洲斑潜蝇OBP13为非典型的气味结合蛋白Minus-C OBP。表达情况、气味结合特性、免疫定位结果表明,OBP13主要存在于美洲斑潜蝇触角中,参与触角对绿叶植物中大量存在的气味物质的识别过程,推测其在美洲斑潜蝇嗅觉识别、寄主植物定位中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获得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Acer OBP14基因序列,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差异,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蜜蜂全组织c 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和克隆获得Acer OBP14 c DNA全长序列,并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采用MEGA5.2软件中的邻位相连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Acer OBP14及其同源膜翅目昆虫OBPs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cer OBP14在1、5、10、15、20、25和30日龄中华蜜蜂不同组织(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中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cer OBP14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T24648)。Acer OBP14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15.08 k D,理论等电点为5.44,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且第18—12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昆虫气味结合蛋白家族PBP-GOBP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存在多个比较明显的疏水区域,可能是脂溶性气味分子的结合位点;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Acer OBP14属于分泌型蛋白,主要集中在内质网-高尔基体-质膜分泌途径上。Acer OBP14蛋白具有7个α螺旋,α1—α6属于典型OBPs核心螺旋,α7位于C端且暴露在蛋白表面。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cer OBP14与西方蜜蜂Amel OBP14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86%;其次是大蜜蜂Ador GOBP56a-like,一致性为5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同为蜜蜂属的中华蜜蜂Acer OBP14、西方蜜蜂Amel OBP14、大蜜蜂Ador GOBP56a-like、中华蜜蜂Acer OBP21和小蜜蜂Aflo GOBP56d-like聚为一个分支,切叶蜂属的苜蓿切叶蜂Mrot GOBP56a-like、侧沟茧蜂属的毁侧沟茧蜂Mdem GOBP83a-like、壁蜂属的角额壁蜂Ocor OBP3和熊蜂属的Bter GOBP56d-like和Bimp GOBP56d-like聚为另一大分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cer OBP14在成蜂不同发育期的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中均有表达,其表达程度有差异。1日龄工蜂的胸部表达量最高,触角次之,且两者均极显著高于头、腹、足和翅(P0.01);其他日龄工蜂触角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中20日龄工蜂的触角表达量最高。从各组织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来看,触角的表达量在1日龄最低,极显著地低于其他日龄(P0.01);5、10日龄逐渐增加,15日龄突然下降,20日龄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之后又呈逐渐下降趋势。头、胸、腹、足和翅膀表达量总体上随日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5日龄之后大幅下降,之后趋于平稳且呈低丰度表达。【结论】Acer OBP14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具有PBP-GOBP家族的典型结构;组织表达谱结果暗示,Acer OBP14属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在中华蜜蜂中除嗅觉识别之外还参与其他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基因在昆虫取食、产卵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基于组学数据鉴定并克隆二化螟GR基因序列,明确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为后续深入研究二化螟GR基因的功能打下基础。【方法】结合二化螟转录组数据和其他昆虫的GR基因序列,通过多重序列比对,鉴定二化螟GR基因。利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二化螟GR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二化螟G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构域等分析;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二化螟GR基因蛋白序列与其他昆虫GR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分析GR基因在二化螟不同发育阶段(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和成虫不同组织(雌、雄成虫的触角、头、翅、腹、足)中的表达模式。【结果】鉴定并克隆得到5个二化螟GR基因,分别命名为CsupGR1—5,ORF长度为1 122—1 428 bp,编码氨基酸序列长度为373—475...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光肩星天牛的mRNA差异显示(DDRT-PCR)体系,并对光肩星天牛触角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光肩星天牛雌、雄个体的触角和去触角的身体部分为材料,对影响mRNA差异显示体系的主要因子进行优化,并研究了其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建立了适合光肩星天牛mRNA差异显示的反应体系,并筛选得到最适的PCR退火温度。使用此体系分离得到28条触角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其中9个片段的翻译产物分别与觅食相关蛋白、MYB转录因子、β-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化学感受蛋白11、表皮蛋白peritrophins1-I、甘油激酶、抗菌肽Alo-3、26S蛋白酶体(非ATP酶亚基12)和清道夫受体等已知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利用建立的DDRT-PCR体系对供试材料进行扩增,扩增产物条带丰富且清晰,可用于分离差异表达基因,得到的触角差异显示基因可能参与了光肩星天牛的嗅觉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云南省德宏州咖啡灭字脊虎天牛3年的动态观察,明确了德宏州咖啡灭字脊虎天牛的生活习性及为害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德宏州,咖啡灭字脊虎天牛4—9月多数为幼虫和蛹,9—11月多数为成虫,12月至翌年的3月多数为卵。可以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手段,到达最佳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思茅咖啡灭字脊虎天牛发生与危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茅南岛河咖啡试验示范场,调查研究不同时间和不同微生境咖啡灭字脊虎天牛(Xylotrechus quadripes Chevr)的发生危害。结果表明:咖啡灭字脊虎天牛主要危害定植后5 a以上的咖啡树。在思茅一年发生1代,幼虫期296~322 d,由于发育进度不同,世代重叠严重,一年四季均有成虫。在不同微生境中,咖啡灭字脊虎天牛主要分布于靠近杂木林及阳坡的咖啡地。成虫喜在温度高的中午及阳光直射的咖啡树上活动。天敌黑足举腹姬蜂(Prislauacus nigripea Kieff)寄生灭字脊虎天牛幼虫,对咖啡灭字脊虎天牛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