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厚朴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为厚朴幼苗生产管理和优良种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15个不同种源及2个种源区厚朴幼苗在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对其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苗高、地径、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厚朴不同种源间苗高生长节律基本一致,速生期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持续期最多分别相差21,22和18d,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该时期为幼苗生长的关键期;种源间幼苗地径的线性生长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地径与后三者及苗高呈极显著相关,线性生长始期和线性生长末期共同决定线性生长期和线性生长量。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线性生长期比种源B区长15d左右,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均高于种源B区。【结论】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厚朴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线性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该生长期,促进线性生长量,提高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厚朴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为厚朴幼苗生产管理和优良种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15个不同种源及2个种源区厚朴幼苗在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对其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苗高、地径、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厚朴不同种源间苗高生长节律基本一致,速生期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持续期最多分别相差21,22和18 d,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该时期为幼苗生长的关键期;种源间幼苗地径的线性生长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地径与后三者及苗高呈极显著相关,线性生长始期和线性生长末期共同决定线性生长期和线性生长量。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线性生长期比种源B区长15 d左右,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均高于种源B区。【结论】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厚朴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线性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该生长期,促进线性生长量,提高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两种源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苗期生长特性的异同,探究调控苗木生长的生理生态性状。【方法】以美国和广东两种源湿地松1年生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抽样,测定5个苗木生长指标、8个针叶生理性状和8个根叶生态性状,进行两种源差异t检验分析、不同指标和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广东种源苗高、地径和单株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美国种源(P<0.05);广东种源针叶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美国种源(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活性正好相反;广东种源针叶面积和针叶重分别较美国种源高22.9%、52.6%,但总根长低于美国种源。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源湿地松苗木生长性状、生理性状和生态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的内在相关性。主要区别在于,美国种源苗高与地径、地径与地上生物量、地径与整株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径比与针叶面积、高径比与根总表面积等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广东种源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但相比于美国种源苗木其叶绿素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正相关(0.70)。相关性分析还表明,湿地松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内生真菌对木麻黄幼苗光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水培苗浸泡菌液(S)和盆栽苗浇灌菌液(P)的侵染方式,接种28株不同的木麻黄内生真菌于无性系幼苗,测定幼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差异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S处理下46号菌株对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对照的增幅为31.34%,16号菌株对叶绿素荧光参数Fm和Fv较对照差异最显著,分别为对照苗木的2.13倍和2.21倍;P处理未能提高木麻黄幼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结论】内生真菌能够提高木麻黄水培苗木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Fm和Fv,从而促进幼苗的生长,但不同接菌方式以及不同菌株处理对光合性能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5个种源地草珊瑚进行种植试验,测定其2年生实生苗的株高、地径、叶片形态、根系生长、生物量、叶片光合参数和有效成分含量等,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期筛选出在湖南地区生长适应性强、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草珊瑚种源。【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成熟叶片的光合参数,采用HPLC测定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含量,采用热浸法测定浸出物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个草珊瑚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各草珊瑚种源间株高、地径、叶片形态、根系生长及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广西昭平种源株高为35.53 cm,地径为4.03 mm、叶面积为302.9 9 cm~2、根长为508.80 cm、根表面积为150.43 cm~2,生物量为17.06 g,显著高于其他种源。(2)不同种源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广西昭平种源草珊瑚净光合速率最大、为3.91 μmol/m~(2.)s,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3)不同种源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及浸出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广西昭平种源异嗪皮啶、迷迭香酸含量较高,分别为3.81、44.08 mg/g,福建三元种源浸出物含量较高、为26.52%。(4)对不同种源在湖南地区的生长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西昭平种源江西九江种源湖南永定种源福建三元种源贵州黔东南种源。【结论】广西昭平和江西九江种源草珊瑚对湖南生长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6.
红椿不同种源的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红椿Toona ciliata 18个种源的苗期生长规律,为培育优质红椿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红椿18个种源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定期观测,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遗传变异系数,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曲线拟合,估算生长参数,分析苗高、地径与地理及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红椿苗期苗高和地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3.31%和36.25%;参试种源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地理变异以经度控制为主。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模式;在观测期间,苗高与地径生长都出现2次高峰;不同种源红椿生长性状的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为0.971~0.998,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可将红椿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及生长后期3个阶段。参试红椿种源在各个时期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异。【结论】红椿苗高和地径遗传潜力大。不同种源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采种点由东到西苗高及地径生长变快。苗期生长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在速生期中,华中及华东地区种源苗高和地径快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但生长量较小,并且年总生长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生长监测和光合生理机制研究可为杉木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和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国家杉木工程中心引进62个第3代杉木半同胞家系建立子代测定林,以本地的1.5代杉木为对照(CK),以生长优于本地杉木的6个杉木家系为对象,研究它们的生长性状、光合特征及其与氮(N)、磷(P)利用效率的内在关系。【结果】3号家系的株高和地径最大,显著高于CK、26和42号家系(P0.05);家系间的最大光合速率(P_(max))、表观量子效率(Q)、光呼吸速率(R_d)、光饱和点(L_(SP))和补偿点(L_(CP))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家系间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显著,26号家系最高,3号家系最低;家系间N、P养分含量及其光合利用效率的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生长性状与P_(max)、Q、叶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具有较高L_(SP)和较低R_d的家系,生长表现更好。N、P化学计量比特征表明幼龄期杉木的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生长较差的家系采取保守的N、P利用策略。【结论】杉木生长性状不仅与净光合速率有关,更与光合总叶面积紧密相关,生长更好的家系对N、P养分需求量更大。综合来看,3、23和43号家系最为优良,可进一步从中筛选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我国特有的速生优质用材树种香椿Toona sinensis种源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11省14县(市、区)的1年生香椿种源苗木5个瞬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Li-6400测定和分析。【结果】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5个指标在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Gs变异系数最大,Ci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27.52%、4.24%。各指标的重复力以Pn最高,WUE最低,分别为96.08%、78.52%。Pn与Gs、Tr、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Gs与Ci、Tr、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i与Tr呈显著正相关(P0.05),Tr与苗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地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广西兴安、广西那坡、四川蓬安种源的Pn较大,广西兴安、广东乐昌种源的WUE较大。【结论】对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可以把14个香椿种源分为3类:光合参数中蒸腾速率最小;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都较高;光合作用较强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蘸根方式外源添加不同质量浓度油菜素内酯(BRs)处理刺槐幼苗,研究刺槐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生长、光合及叶绿体结构的变化,为盐碱地造林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1年生刺槐苗为研究对象,用不同质量浓度(0.1,0.3,0.5mg/L)BRs对苗木进行蘸根处理,然后经100mmol/L NaCl胁迫处理50d后,以未添加BRs和未进行盐胁迫处理的刺槐苗为空白对照(CK1),以未添加BRs只进行盐胁迫处理的刺槐苗为胁迫对照(CK2),观测分析苗木的形态和水分生理指标、光合色素、基础光合参数和叶绿体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CK1相比,CK2的苗高/基径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P0.05)降低,比叶重显著(P0.05)增加,盐害指数显著(P0.05)上升;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显著(P0.05)下降,叶绿素a/b有所上升;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有所下降,气孔限制值(Ls)上升;叶片叶绿体超显微结构遭到破坏,叶绿体排列松散,形态肿大,嗜锇颗粒减少,类囊体片层松散,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与CK2相比,外源添加BRs的各处理苗高/基径增大,除0.1mg/L BRs处理外其他处理的比叶重均有所下降,叶片相对含水量上升,盐害指数显著(P0.05)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a/b上升;刺槐叶片Pn提高,0.5mg/L BRs处理可以增加盐胁迫刺槐苗叶片的Gs,并维持一定的Tr、Ci和WUE;通过观察叶片叶绿体结构,发现0.5mg/L BRs处理能够使盐胁迫刺槐苗维持一定的叶绿体数,保持叶绿体结构的完整和类囊体片层的紧密度,增加嗜锇颗粒数目,维持叶绿体基本功能。【结论】盐胁迫刺槐幼苗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而BRs蘸根处理能够使刺槐幼苗在盐胁迫下维持一定的光合作用,提高苗木的耐盐性,其中以0.5mg/L BRs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施氮、磷肥对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无性系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施肥配方。【方法】以4个西南桦优良无性系组培苗(A5、FB4、FB4+、BY-1)为研究对象,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每株施N(0、200、400 mg)和施P(0、70、140 mg)共9个组合处理,研究施肥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叶片养分含量等差异。【结果】不同施肥处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根冠比和叶面积差异均极显著,且施肥处理和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对苗高、地径、根冠比和分枝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无性系均为处理5的幼苗生长表现最优,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和叶面积比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2.10%~74.13%、6.67%~91.45%、12.24%~358.33%、2.76%~712.64%和2.46%~456.31%。施肥处理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叶片的N、P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无性系之间及无性系和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叶片的N、P含量随着氮磷肥的添加而增加,添加氮磷肥能够显著提髙叶片中该种养分的含量。叶片N、P含量及其比值与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关系,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 1),处理5的叶片N/P质量比约为15,这可能是影响西南桦生长的N/P限制比例。【结论】施肥显著促进了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并提高了叶片养分含量,但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指标,处理5(每株施N 200 mg和施P 70 mg)条件下西南桦无性系生长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