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2019年在舟山近海进行的春季(4月)和秋季(11月)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对舟山近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数量、多样性指数)以及与水团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SPSS聚类分析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采用PRIMER软件分析春、秋季物种数量、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差异,利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春、秋两个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及优势种更替原因,初步探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将春、秋两季研究区域分别划分为3个水团:杭州湾水团(1区)、上升流水团(2区)和舟山近海水团(3区),且3种水团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影响显著(P<0.05)。1、2、3区水团春、秋季的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平均相异性分别为71.04%、75.71%、91.70%,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大于秋季浮游动物的丰度(P<0.05),秋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大于春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叶绿素a是影响季节分布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的低温、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辽东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该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据此分析辽东湾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空间结构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并计算群落季节更替与迁移指数,建立鱼类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调查结果显示:辽东湾春、夏、秋3个季节共捕获鱼类58种,其中春季34种、夏季49种、秋季46种;优势种春季为短吻红舌鳎、黄鲫和皮氏叫姑鱼,夏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白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斑鱼祭,秋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六丝钝尾虾虎鱼、黄鲫和皮氏叫姑鱼;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1.34~1.63,丰富度指数为1.44~1.68,均匀度指数为0.60~0.64;辽东湾鱼类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靠近湾顶的北部近岸浅滩水域群落、辽东湾中南部深水区群落和辽东湾湾口深水区群落,其中春季和夏季可分为3个群落组,秋季分为2个群落组;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在春、夏季与底层温度相关性系数最高(春季R=0.270、夏季R=0.408),在秋季与水深相关系数最高(秋季R=0.37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结果显示,辽东湾鱼类丰度优势度曲线均位于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 2016 年春、秋季在厦门湾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 使用种类组成更替率、相对重要性指数、 相对资源量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指标及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厦门湾海域春、秋季共捕获鱼类 100 种, 隶属于 2 纲 13 目 46 科 74 属; 湾内鱼类春、秋季种类组成更替率为 59.60%, 优势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由鱼类洄游导致, 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engerii)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为春、秋季共有优势种; 春季平均网获质量和平均网获数量分别为 1744.24 g/h 和 160.51 ind/h, 秋季分别为 3086.18 g/h 和 153.30 ind/h, 鱼类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 0.46~4.07,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 0.61~2.73, Pielou 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 0.44~0.89; Pielou 均匀度指数(J′)春季高于秋季, 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秋季高于春季; 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 春、秋季厦门湾鱼类群落均可大致划分为东北部和南部两个站位组群。厦门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具有明显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基于2018年4月(春季)和11月(秋季)在大陈洋产卵场保护区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83种,隶属于9目51科,其中优势种鱼类2种,重要种18种,隶属于5目11科,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和龙头鱼。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测度(NMDS)分析表明,春、秋季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均可分为3组,且群落组间差异显著,龙头鱼、七星底灯鱼、赤鼻棱鳀等是影响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ABC曲线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受到中度干扰(W=0.027);秋季鱼类群落处于较为严重干扰状态(W=-0.185)。典范对应(CCA)分析表明,水深、温度和盐度为影响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重要海洋理化因子。与2015年和2017年同期资源量相比,2018年11月生物量和丰度均大幅增加。研究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对渔业资源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想要将海洋资源恢复到理想状态,需要进行长久的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资源状况,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用得到的数据分析了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1)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有106种,隶属于12目47科80属;(2)本次调查鱼类种类数春季为63种,秋季为85种,总体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春季明显减少,而秋季却略有增加;(3)2个季节的鱼类优势种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为黄鮟、日本红娘鱼和细条天竺鲷,秋季优势种为细条天竺鲷和日本发光鲷;(4)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值为秋季大于春季,春、秋季均匀度指数(J')对比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都较小,且春、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基本都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均以80 m以上水深区间较高;(5)通过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春季在35%的相似水平上分为3个群落,秋季在45%相似水平上分为2个群落,秋季物种相似度比春季高,春季在生物量和丰度水平上均比秋季低。研究表明,舟山群岛外海域的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未受干扰状态,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长江口海上风电场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利用多元统计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春、秋季共获得鱼类 28 种, 隶属 6 目 15 科 26 属; 鲈形目鱼类占比最高(57.14%), 其中以虾虎鱼科鱼类最多(21.43%)。鱼类组成以海洋性、暖温性、底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us) 、刀鲚 (Coilia nasus) 、凤鲚 (Coilia mystus) 、拉氏狼牙虾虎鱼 (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和鮸(Miichthys miiuy),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凤鲚、棘头梅童鱼、 刀鲚和鮸。多样性分析和 ABC 曲线表明, 调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处于受干扰状态。T 检验显示, 风电场水域鱼类的丰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与邻近水域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NMDS)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分为春季和秋季 2 个组群。相似性检验 (ANOSIM)显示 2 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726, P<0.01), 群落结构的季节更替明显。RDA 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受溶氧、 温度、深度和盐度的综合影响, 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优势种的影响作用不同。结果表明, 长江口海上风电场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干扰状态主要与季节和环境因素相关, 风电场对其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虾类资源状况, 于 2018 年 4 月(春季)和 10 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 分析了虾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研究表明:(1)舟山群岛外海域虾类有 32 种, 隶属于 10 科 21 属, 春季为 22 种, 秋季为 29 种; 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该海域虾类种类数减少且趋势放缓。(2)优势种更替显著, 春季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东南部海域, 秋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北部海域, 以及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 主要栖息于调查海域西南部海域。(3)虾类丰富度指数 (D)、多样性指数(H'')值春季均低于秋季, 均匀度指数(J'')值春季大于秋季, 60~70 m 水深带的虾类最丰富, 均匀度指数(J'')值均以 70~90 m 水深带最高。(4)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 春季分为 4 个群落, 秋季分为 3 个群落, SIMPER 分析可得, 春、秋季组内相似性贡献率最高的虾类和各优势种的种类一致, ANOSIM 检验可知, 两个季节虾类群落结构呈显著差异。(5) CCA 分析表明, 温度是影响该海域虾类分布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盐度仅在秋季对虾类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温州南部沿岸海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15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温州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多元分析及其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南部沿岸海域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于9目27科41属,主要以暖水性和暖温性为主,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26种;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共6种;再次为形目(Tetraodontiformes),共4种。春季,优势种依次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as)、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六丝矛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9.3%;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棘头梅童鱼和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占总渔获量的50.8%。日本鳀、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刺鲳(Psenopsis anomala)、龙头鱼、鳓(Ilisha elongata)和六指马鲅等是各季节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此外,组内的典型种一定程度上是组间的分歧种和群落的优势种。经Pearson分析,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盐度和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酸碱度p H、水深和盐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0属,其中鲤形目43种、鲈形目6种、鲇形目5种,合鳃鱼目2种,鳉形目1种;计算57种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越南■及鲤鱼为2017-2018年度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下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最高,夏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各监测点之间的种类相似性系数显示,保护区上中游、上下游之间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中下游种类组成为中等相似,春夏、春冬、夏冬及夏秋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春秋、秋冬季节为中等相似;ABC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及冬季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秋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0.
春、秋季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7年和2008年春(5月)、秋(11月)季对武湖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133种,其中原生动物61种,轮虫6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浮游动物物种数春季较多,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86种和85种;秋季较少,分别为73种和72种。2007年春季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为49605个/L;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秋季浮游动物总丰度较低;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是武湖浮游动物丰度的主体。浮游动物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叶绿素a、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水温和透明度是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P<0.05),且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在各季节是不同的,表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与水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该河段设定了7个研究断面,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次调查,同时对15项水环境指标和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20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10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3种,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为16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5~3 800个/L和0.00001~1.24 mg/L,春夏较大、秋冬较小,空间上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旋口虫(Spirostomum min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65~0.83,Margalef指数为1.08~2.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9~0.60;7个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pH值和重金属铬(Cr)。  相似文献   

12.
邓艳敏  王银平  胡敏琦  程鑫  黄中家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4-029314
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了解河北省昌黎地区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2016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分别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采样,并监测了12种常规水质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季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类群31种(属),其中桡足类12种、浮游幼虫类10种、腔肠类6种、糠虾类1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春、夏季全区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4 706个/m~3和138.2 mg/m~3)均高于夏季(4 239个/m~3和13.5 mg/m~3);春季优势种有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夏季优势种有双壳类幼虫(Lamellibranchiata larv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夏季均出现的优势种有2种,分别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94和2.18)均高于春季(1.71和1.80);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硝酸盐和透明度是影响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其优势种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探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太湖水质监测提供方法,为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2016年8月进行了太湖水质状况及浮游动物群落调查,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了太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太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湖滨带水体水质总体评价为劣V类,总氮、总磷均值分别为(2.06±0.13)mg/L、(0.22±0.02)mg/L,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65.35±9.09)mg/L。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9种,其中桡足类5种,枝角类8种,轮虫16种;太湖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100±11)个/L,其中竺山湾浮游动物密度最高,为(273±54)个/L,胥口湾密度最低,仅为(31±6)个/L;太湖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45±0.99)mg/L,生物量最高的是竺山湾,为(17.70±6.48)mg/L,胥口湾浮游动物生物量最低,为(1.03±0.23)mg/L。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各表征指标均与叶绿素a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分布主要与溶解性总氮、总磷、透明度、溶解氧及pH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是定量描述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动物种类及现存量变化能灵敏地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探究涡河中下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分季度监测了其群落组成和水质变化,根据涡河中下游水闸的位置,将整个涡河划分为5个河段,每个采样河段均设置2个采样点,共计10个样点;采用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对涡河水体的营养状态和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通过群落指标与水质指标的冗余度,识别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涡河中下游4次采样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6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0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10种;(2)4个季度的生物量为0.12~8.87 mg/L,均值为1.7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22~3.17,均值为2.13;水体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污染指数为中污型;(3)春季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数较其他三季高,春季多样性指数较夏冬略高,明显高于秋季;(4)义门镇采样点秋季多样性指数接近于严重污染状态,城西镇、高炉镇采样点秋季多样性指数均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广布多肢轮虫为3个采样点的绝对优势种,在水质治理中应引起重视;(5)冗余度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总体变异解释度为60.70%,流速、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涡河中下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探究北部湾春季鱼类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北部湾海域渔业资源的变化及渔业资源的长期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根据2011年和2018年春季北部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遥感数据及水深数据,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方法,研究北部湾鱼类优势种和常见种丰度、鱼类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年春季鱼类捕获种类数高于2011年春季,分别为157和135种;2011年春季优势种为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及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而2018年春季优势种为竹荚鱼、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及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竹荚鱼为共有优势种。2011年与2018年春季鱼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 > 0.05)。CCA和RDA分析结果表明:SST与北部湾鱼类优势种和常见种丰度呈显著正相关性(P < 0.05),而与鱼类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水深与北部湾鱼类优势种和常见种丰度呈正相关性,而与鱼类多样性指数呈负相关;同时,Chl-a浓度与北部湾鱼类优势种和常见种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而与鱼类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性(P < 0.05)。  相似文献   

17.
研究围网拆除后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今后升金湖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对升金湖区域后生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共9种,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356±52.1)个/L(、30.2±4.68)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4(1.953.15)、1.92(0.872.34)、0.73(0.550.85)。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电导率、TP浓度、NH4+-N浓度、水生植被盖度、水温、Chl-a浓度等。围网拆除后水体的透明度、浊度、溶解氧浓度均有改善,但营养盐浓度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与2016年前的升金湖调查数据相比,后生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增加,种类由中污型向寡污型转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