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云南地方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借用清泽的一套已知基因鉴别品种和日本的4个菌系和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北方稻区推广品种中花9号及其致病性菌系Zh2-l,对云南地方糯稻品种勐旺谷-1和大白糯进行抗病基因分析。通过基因的等位性测定及被测品种与鉴别品种对菌系Zh2-1反应的比较,又根据抗病基因的复等位性,推断勐旺谷-l具有两对未知基因, 一对可能是Pi-ta位点上新的复等位基因。大白糯的两对基因属新位点的未知基因。  相似文献   

2.
水稻东农415的抗瘟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用日本7个单基因鉴别菌系(P-2b、研53-33、稻72、北1、研54-20、研54-04、稻168)接种鉴定了农林20×东农415组合7套F3系统。结果表明,东农415对P-2b、北1、稻168三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三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对研53-33菌系是由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对研54-04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和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对稻72和研54-20两个菌系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东农415至少含有三个显性抗瘟性基因,且基因间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3.
用三种不同类型水稻鉴别品种(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139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39个稻瘟病菌株被中国7个鉴别品种划分为6群l4个小种,被日本清泽12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划分成58个小种,被中国6个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分成26个小种;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别作用明显;在黑龙江省可用于抗病育种的基因有Pi-zt、Pi-b和Pi-t;在黑龙江省应该提倡应用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相似文献   

4.
几个籼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用感稻瘟病品种二九青与4个抗病品种杂交的 F1、F2、B1F1经4个不同菌系的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分别进行人工接种,然后考查其抗性反应。结果表明红脚占、砦糖、Tetep 和74-5461BG 等籼稻品种对 ZB1、ZB15、ZC15、ZC3菌系的抗性均分别由显性抗性基因 Ipi-1、Ipi-2、Ipi-3和 Ipi-4控制,同时这4个抗性基因还存在着紧密的连锁关系。等位性测定也表明4个品种所具有的抗性基因都是各各等位的。  相似文献   

5.
普通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及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复评价了48份普通野生稻对3个白叶枯病菌系P1、HB84-17和T1的抗性。6份材料抗所有3个菌系,其中1个材料RBB16的抗性是相对稳定和纯合的。遗传研究表明RBB16对菌系P1、HB84-17和T1的全生育期抗性分别受制于2和3对显性基因,它们与显性基因Xa-4非等位,是否为新基因尚待进一步测定。抗性转育表明RBB16的抗性遗传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4个晚粳品种为材料,采用双亲本回交设计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特性及基因效应作了分析。参试的晚粳品种对两个菌系KS-6-6和浙173的抗性是不完全隐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基因的加性效应为极显著,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则皆不显著。加性变异和显性变异并存,但以加性遗传变异为主,表现具有较高的广义、狭义遗传率。菌系Ⅱ与Ⅳ的病级间的关联性表明,晚粳品种嘉23对白叶枯病两菌系的抗性属同一多基因系控制的不完全隐性的数量性状遗传;从有效因子数目估值来看,本研究参试材料至少有一对隐性抗病基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小麦品种(系)以及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与抗赤霉病基因 Fhb1、 Fhb2、 Fhb4、 Fhb5和 Fhb7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个经土表接种法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部分(120个)中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进行检测,发现13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或中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中,有11个小麦品种(系)含有 Fhb1基因,但未检测到含有 Fhb2、 Fhb4、 Fhb5和 Fhb7基因的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分别含有 Fhb1、 Fhb2、 Fhb4基因和 Fhb1、 Fhb2、 Fhb5基因;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均含有 Fhb7基因,且其中2个易位系还含有 Fhb1基因。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广谱、高抗稻瘟病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黑壳子粳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产生F1、F2、F2∶3及F5∶6重组自交系群体,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黑壳子粳对北1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的,定名为Pi hk1(t) 。根据不同杂交世代群体对北1的抗、感反应,结合SSR分子标记,将黑壳子粳中的Pi hk1(t) 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与RM7654和RM27381两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1.6 cM。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陕西省2015-2016年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以陕西省各地采集的白粉菌混合菌系作菌源,分别在苗期采用人工接种、成株期诱发发病的方法对228份陕西省区试品种(系)和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Pm4a、Pm4b、Pm13、Pm17、Pm18、Pm19、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5+6、Pm“XBD”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或高抗;Pm3a、Pm3b、Pm6、Pm4+8、Pm4b+Mli、Pm4+2+?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其他基因对供试菌系没有抗病性.228份区试品种(系)中,大多数对白粉病表现为感病,仅有14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病,33份仅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分别占区试品种(系)总数的6.14%和14.47%.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5个水稻品种邳早15、蚌珠芒、南粳15、中百4号和青华矮6号对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基因等位关系。这5个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杂交,对各组合的F_1、F_2和B_1F_1群体的抗性测试表明:邳早15和蚌珠芒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其抗性。南粳15和中百4号均由两对连锁的显性基因控制,交换值为30%。等位性测定表明:邳早15和蚌珠芒的一对显性基因与Xα-3等位,南粳15和中百4号也均有一对显性基因与Xα-3等位;青华矮6号的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与Xα-4是等位的。  相似文献   

12.
1992年和1993年用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鉴定并分析了53个品种的抗性,其中41个材料具有广谱抗性。分析了21个抗病品种的抗性类型,有9个品种为全生育期抗性,12个品种表现成株期抗性,其中有些品种与菌系存在着明显的交叉互作反应。本研究根据品种对国际鉴别菌系的系列反应型,初步尝试推测了17个品种具有Xa-4基因,10个品种具有Xa-3基因。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水稻品种的抗瘟性基因分析几乎已经完成。有几个基因发现于籼型品种,例如Pusur中的Pi-K~p,HR22和Dular中的Pi-K~h, TKM1, CO25, Morak, Sepirai,Kontor, Leuang Tawung77-12-5和ChaoLeuang中的Pi-Z~t, Milek Kuning,Tjina, Tjahaja和Bengaman中的Pi-b以及Benga-wan中的Pi-t。然而,这些基因可能只是籼型品种中基因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利用籼型品种开展抗病育种,确立能够快速推断基因组成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清泽在以前提出了初级鉴别品种的搜集,到具单个抗性基因鉴别品种的选择的一系列方法,并指出了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赤霉病大麦品种盐96157与感病品种浙97-23构建的六家系群体(P1、F1、P2、B1、B2、F2)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盐96157×浙97-23组合赤霉病抗性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E模型)控制,B1、B2和F2群体赤霉病抗性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44.67%、68.01%和83.87%,多基因遗传率为3.53%~20.23%,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0.26%~51.80%,说明大麦赤霉病抗性的表达受基因型和环境双重影响,主效基因的存在意味着可通过杂交育种将盐96157大麦的抗性基因向其他栽培品种中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为拓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资源库,收集江苏省淮南和淮北麦区共69份小麦品种(系),在大田自然发病条件下调查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同时测定籽粒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Fhb5的功能标记或连锁标记对供试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淮北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发病程度明显高于淮南麦区品种(系);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中DON毒素含量与病情指数、病穗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携带单个或多个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和籽粒DON含量大都有所降低,其中扬大617可能同时携带3个抗性基因(Fhb1+Fhb2+Fhb5),其病穗率、病情指数及籽粒中DON含量均较低,可作为新的赤霉病抗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对广东省籼稻稻瘟病菌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不同抗源的30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进行了小种专化抗性及田间抗性的分析和评价。30个单基因系对163个广东省稻瘟病菌株的抗谱介于0.6%~89.6%,大多数单基因系对测试的病菌表现出较窄的抗谱,在病区表现为高度感病,但含有Pikh 和 Pi1(t)的单基因系表现出广谱抗性,抗谱分别为89.6% 和 82.2%,在病区表现出较好的田间抗性。基于抗性基因与163个稻瘟病菌的抗感互作聚类分析,将30个单基因系的小种专化抗性划分为15个类型。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其中9个类型的小种专化抗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可解释总变异的81.3%。含有Pik、Piz5、Pi9、Pish的单基因系在小种专化抗性上有别于广东省骨干亲本,这些基因在今后抗性育种中可重点引入。Pikh\[或 Pi1(t)\]、Pi9(或 Piz5)及Pish(或 Pita2)的基因聚合有利于提高广东省水稻品种对该地区稻瘟病菌的抗谱。并就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及利用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前言我国70年代筛选的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以下简称鉴别品种),经全国许多省市试用结果,发现存在一些缺点。1983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稻瘟病科研协作会上,许多研究工作者都认为应当继续完善我国的鉴别品种。鉴别品种中的特特普、珍龙13号、四丰43号三个籼稻品种,对北方稻区的绝大多数菌株表现抗病反应,几乎没有鉴别能力。其他四个粳稻品种,经抗性基因分析结果确定,丽江新团黑谷不具已发现的抗性基因,对北方的所有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大麦品种 HvPDIL5-1 HvEIF4E 基因的单倍型及其与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关系,以扬农啤系列、扬饲麦系列和其他来源的29个品种(系)为材料,在江苏扬州和盐城病圃进行大麦黄花叶病大田自然抗性鉴定;利用大麦 HvPDIL5-1 HvEIF4E 基因全CDS区的3对引物对供试品种(系)的 HvPDIL5-1 HvEIF4E 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两个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单倍型及其抗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年度两试点大麦黄花叶病发病程度较正常年份偏轻,29个品种(系)中有2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对大麦黄花叶病同时表现为免疫或高抗,Ea52和苏B1403在扬州表现为免疫、在盐城表现为中抗,其余7个品种(系)在两试点均表现为中抗或中感。供试材料的 HvPDIL5-1 基因存在4种单倍型, HvEIF4E 基因存在14种单倍型。扬农啤2号、扬饲麦3号、扬农啤7号等10个品种(系)在扬州和盐城病圃对大麦黄花叶病均表现为免疫或高抗,但其 HvPDIL5-1 HvEIF4E 基因均为BaMMV-ASL感病单倍型,说明这些品种(系)携带有除 rym1/11 rym4/5 以外的其他黄花叶病抗性基因。携带抗性基因 rym5 的苏B1403在盐城病圃鉴定中表现为中抗,说明江苏大麦产区出现了拮抗 rym5 抗性基因的病毒株系,需进一步加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新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扬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扩展性基因组成,利用3个抗扩展QTL( Fhb1、 Fhb2、QFhb-2DL)的7个分子标记对202份扬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检测,并在田间接种对其抗病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202份扬麦品种(系)中,抗病品种(系)有68份,占33.6%;有37份携有 Fhb1,其中31份对赤霉病表现抗病,抗性表现稳定;携有 Fhb2和 QFhb-2DL基因的分别有30份和39份,但标记阳性的品种(系)抗病性表现复杂,可能跟载体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关;另有30份材料抗性稳定,但未检测出 Fhb1和 Fhb2。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表明,扬麦品种(系)所含抗扩展性基因至少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含有 Fhb1基因的品种,以扬麦18号、扬麦21号等为代表,其抗源主要来自宁麦9号或其衍生品种;其二为不含 Fhb1品种,以扬麦14号、扬麦16号、扬麦17号和扬麦23号等为代表,推测这类品种所含抗性基因来自扬麦158。  相似文献   

20.
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是陇南麦区最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抗条锈性强、丰产性好的特点,为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确13个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及其所含抗条锈病基因,选用26个国内外条锈菌单孢菌系对其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进行了基因推导。结果发现,在苗期,天选44号、天选46号和天选50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洛夫林13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9及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8号和天选51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Moro一致,可能含有Yr10+Yrmor;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的抗性谱与Line R55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26,其余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不一致,初步推测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4号、天选46号、天选48号、天选50号、天选51号、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对条锈菌新菌系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对其余供试小种(菌系)表现抗病;天选47号和天选49号对CYr33、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对所有供试小种(菌系)均表现抗病。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7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发现除天选44号、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表现抗病外,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