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寄生植物肉苁蓉对寄主梭梭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新疆吉木萨尔林木良种试验站肉苁蓉繁育基地,以接种肉苁蓉并采收肉苁蓉种子的寄主梭梭(处理A)和未接种成功的即没有被肉苁蓉寄生的梭梭(CK)为调查对象,分别测定其树高、地径、冠幅、生物量和根系;同时,对处理A和CK以及接种成功但肉苁蓉尚未出土的梭梭(处理B)当年生枝的生长量进行定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处理A的梭梭树高、地径和冠幅,普遍小于CK,且个体间差异较大;总生物量比CK减少了49.29%,其中当年生枝、2年生以上活枝、主干、根系分别降低了22.6%、9.6%、2.2%、15.6%,但枯枝的生物量却高出1倍之多,表现出衰弱的态势;梭梭被肉苁蓉寄生以后,细根所占比例较高,这可能是梭梭为了维持生存和供给肉苁蓉营养采取的一种生态对策,当年生枝的生长却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以黄檗5 a生幼树为材料,对叶面喷施不同组合的植物激素,利用正交设计,研究其对生长性状的影响,并建立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和翌年秋季幼树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97%和95%,平茬与未平茬在定植2年后未发现生长性状有显著差异;植物激素不同组合处理对幼树树高、地径生长量影响较为明显,3种植物激素对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影响大小依次为NAA6-BAGA3;有效促进树高生长的最佳植物激素配比为NAA200 mg·L-1+6-BA400 mg·L-1+GA3400 mg·L-1,有效促进地径生长的最佳植物激素配比为NAA200 mg·L-1+6-BA400 mg·L-1+GA3200 mg·L-1。地径是影响生物量的主因子,拟合程度最高的一元生物量方程为Y=0.061-0.083X+0.047X2。  相似文献   

3.
林有乐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31-34,49
通过2003年干旱对1~3年生杉木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的杉木造林成活率、1~3年生杉木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显著低于降水量正常的年份(2000~2002年)。干旱期间1年生杉木林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1 5%,下降11 5%,平均地径当年生长量为0 70cm,下降54 3%,平均树高当年生长量为0 53m,下降36 4%;2年生杉木林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分别下降38 8%和34 2%,3年生杉木林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分别下降36 0%和43 1%。  相似文献   

4.
以闽楠6种不同规格容器苗营造的试验林为对象,分析造林当年的幼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苗龄和规格的闽楠容器苗造林,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对造林当年地径和树高的影响极显著;其地径和树高随着时间的推迟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3 a的Ⅰ级容器苗造林后地径和树高均高于同苗龄Ⅱ级苗。3 aⅠ级苗的当年地径生长量最大,达5.86 mm,1 aⅡ级苗的地径增长倍数最高,高出原地径1.48倍;树高生长量、增长倍数均以1 aⅡ级苗为最高,达20.15 cm,高出原树高0.77倍。结合造林成活率、地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进行综合评分,3 aⅠ级苗造林的综合评分最高,达0.7658;2 aⅠ级苗次之,得分为0.5905。因此,从生长指标方面分析,Ⅰ级苗造林效果普遍优于Ⅱ级苗,选用3 a闽楠容器苗中苗造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开展南方红豆杉3种不同遮荫度(遮荫度为50%的黑色遮荫网、遮荫度为85%的黑色遮荫网和不遮荫即对照)对3.6月龄南方红豆杉树高、地径、侧枝数、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全株生物量、地下部分主根长和地下部分主根径8个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经比较分析、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遮荫度为50%的黑色遮荫网对南方红豆杉的树高、地径、侧枝数、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全株生长量、地下部分主根长和地下部分主根径的生长均较好,适宜在南方红豆杉幼树培育中大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在张掖市五泉林场开展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相关性研究,从2种植物种间相互影响的相关性入手,对梭梭细根密度的分布情况,肉苁蓉寄生对梭梭树高、地径、冠幅及生物量的影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梭梭水平距主干20~40 cm处垂直40 cm深的土壤环境利于细根生长,肉苁蓉接种成功率高。接种后的梭梭树高、地径和冠幅,普遍小于未接种的梭梭,寄主梭梭的生物量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以黄檗3 a生幼树为材料,对不同栽植密度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和翌年秋季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92%和91%。不同株距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地径生长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株距0.5 m1 m0.3 m1.5 m;而不同行距对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无影响。采用一元生物量模型计算生物量,总生物量最大的种植密度为33 300株·hm~(-2)(株行距0.3 m×1.0 m),可产生干物质3 930.06 kg·hm~(-2);最小的为3 300株·hm~(-2)(株行距1.5 m×2.0 m),干物质仅为344.08 kg·hm~(-2)。  相似文献   

8.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辐射松引种造林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经过连续14 a的辐射松(Pinus radiata D.Don)引种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1.5 m×2.0 m造林密度,短册状或水平沟整地,采用石块、塑料薄膜覆盖,造林成活率达96%,保存率达90%.(2)抚育压青6 a的辐射松幼树树高生长量为对照的2.02倍,地径生长量为对照的2.19倍;每株幼树施20 g(N)+100g(P)施肥量的树高生长量比对照提高65.7 cm~120.2 cm,地径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74 cm~3.83 cm;1/3修枝强度比对照树高生长量提高295.7 cm,地径生长量提高3.0 cm,1/4修枝强度比对照树高提高198.1 cm、地径生长量提高2.54 cm;(3)辐射松1 a中有2次高生长高峰期、3次径生长高峰期,高、径速生期在4~6龄年出现,幼林的根系、枝干、叶的生物量在5 a生时也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0.
应用树干解析方法,剖析了15年前引种于中国科学院茂县山地生态系统定位站的辐射松(Pinus radiataD.Von)的个体生物量以及地径和树高生长过程,并分析了地径与站区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辐射松地径去皮平均生长量和树高平均生长量可达10.309 mm和0.72 m,显示了较好的速生性;径向和树高连年生长过程均呈现多峰态曲线分布,平均生长过程在个别年份有轻微波动,但总体呈稳态上升趋势;断梢促进了辐射松径向生长,明显增大枝叶的生物量比例,促进了单株生物量的增加;影响辐射松地径生长气候因素主要是温度,其中尤以7月均温以及寒冷指数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发现,引种于岷江上游干旱山地的辐射松早期(15年前)速生性强,但低温是关键制约的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不同种源梭梭种子特性、育苗以及生长表现等方面出发,对不同种源梭梭种子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势及出苗率、保苗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对1~2年生梭梭苗木的生长量与生物量进行了观测,研究了不同种源梭梭在种子和苗木生长方面的差异及不同种源梭梭的年生长规律。最后综合各项指标选择出了2个优良的梭梭种源,它们分别为阿拉善右旗种源、民勤种源。  相似文献   

12.
民勤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梭梭林生长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民勤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人工梭梭林分布情况和生长状况。民勤人工梭梭林主要分布在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上,这3种立地条件下的人工梭梭林占民勤人工梭梭林的97.56%;在丘间平滩地、风蚀残积山坡、山前洪积扇和平缓假戈壁也有人工梭梭林分布,但是面积很少。3种主要立地条件下的人工梭梭林保存密度接近,在330株/hm2左右,保存率为26%左右,这主要是梭梭林初植时和生长的前期,立地条件接近的缘故。随着生境条件的变化,梭梭的生长状况明显不同,其中流动沙丘上的梭梭生长最好,主要体现在树体较高大、冠幅大、枝条数量多、新枝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种源的梭梭植苗造林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区进行了4个地理种源的梭梭植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吐鲁番白梭梭和精河梭梭的苗木高、径生长要好于吐鲁番梭梭和奇台梭梭。由此初步确定吐鲁番白梭梭和精河梭梭是优良的表现型,可作为干旱区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的梭梭树林种源推广应用;而在造林中施用GGR生长调节剂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梭梭苗木的径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退化人工梭梭林的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滴灌可使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显著提高;梭梭光合作用增强;群落物种数增多,盖度增大;防风固沙作用增强.布设机械沙障可使退化梭梭林地表粗糙度增大,林内近地面层风速、输沙量显著下降.春灌3 a后,不仅退化梭梭个体恢复正常生长,同时梭梭林群落物种组成数明显增加,盖度显著增大,生态功能也逐渐恢复.雨水集流和雨水下渗改造两种模式应用1~2 a后,退化梭梭林地土壤含水率均有明显提高.滴灌、布设机械沙障、春灌和改造结皮4种技术措施对退化梭梭林生长及其环境均有明显的恢复作用,其中滴灌、机械沙障恢复技术是当前和今后推广的主要措施;春灌和改造结皮可作为前两种技术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放牧、人工梭梭林营造、嫁接肉苁蓉、病虫害等干扰因素对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生长影响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不同干扰因素对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的影响程度,提出了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适宜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nl)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照树种,在东沙窝荒漠区进行了柽柳造林对比试验,从生长和抗逆性上进行了观测。苗期试验表明,柽柳苗期在东沙窝丘间地造林适应性强,苗期保存率高于沙拐枣和梭梭,2年生苗木平均地径0.6cm,平均苗高15.6cm。沙丘和丘间地造林试验表明,柽柳适宜在丘间低地造林,沙拐枣、梭梭适宜沙丘造林。  相似文献   

17.
民勤梭梭林自然更新苗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勤是我国重点防沙治沙的地区,为了治理沙害从新疆引入梭梭种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梭梭林,由于环境的变迁,人工梭梭林退化严重.通过野外调查人工和天然梭梭林更新苗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人工梭梭林开始出现自然更新,其更新苗的聚集性特征明显,幼苗的生长与存活受到了抑制,保苗率极低;比较天然梭梭林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工梭梭林幼...  相似文献   

18.
以采样点实地调查、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为基础,结合《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Ⅰ》进行综合分析梭梭在新疆的适宜生长区域,为梭梭规范化种植、科学选址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梭梭集中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南缘,梭梭适宜的分布区为东疆的巴里坤、伊吾、哈密一带和木垒、奇台。  相似文献   

19.
利用林场常用的梭梭、沙拐枣、毛条、霸王等4种治沙造林树种的营养袋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造林模式下进行造林试验,对其成活率、树高、地径、冠幅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4种造林模式下,梭梭的成活率最高;营养袋苗的生长量呈现出补植造林>厚覆沙地造林>沙丘造林>荒沙滩地造林;在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下,营养袋苗生长量呈现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