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大鳞副泥鳅的半致死浓度、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GPT和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大鳞副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 h的LD50为368.71 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与处理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处理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结论: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2.
甲醛对泥鳅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估测甲醛的环境毒性,以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泥鳅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D50)、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h的LD50为365.0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76.82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137.28mg/L)染毒后第6天(5.801‰),微核率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其GPT和GOT最低活力分别出现在最高质量浓度组染毒后第2天(28.765U/mg)、第4天(44.975U/mg)。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24 h、48 h、72 h、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41.87 mg/L、36.62 mg/L、29.96 mg/L、25.62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40 mg/L。生理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5.5 mg/L乙氧氟草醚染毒6 d,大鳞副泥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值最大,与对照(0 mg/L)相比差异极显著。整体上,GPT和GOT活力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DNA损伤,试验结果显示,6 d时试验处理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与对照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和DNA损伤效应,应适量施用。  相似文献   

4.
甲醇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鳅为试材,采用微核测试法研究不同浓度甲醇(0~18.0 ml/L)及不同染毒时间(4~6 d)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甲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甲醇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加;t检验表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甲醇对泥鳅的红细胞造成显著的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5.
柠檬黄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柠檬黄对泥鳅红细胞细胞核的毒性影响。[方法]以柠檬黄作为诱变剂,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柠檬黄在不同浓度(7.482 08、.017 08、.590 09、.204 0和9.862 0 g/L)和不同染毒时间(81、62、4、324、0 h)条件下对泥鳅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柠檬黄对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8.594 0 g/L和48 hLC50为7.173 0 g/L,其安全浓度为1.515 0 g/L。柠檬黄在较低的浓度下(<0.094 7g/L)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达到一定浓度(>0.378 8 g/L)之后所诱导的微核率基本上随着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柠檬黄诱发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结论]柠檬黄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染毒时间之后对泥鳅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建议食品加工业在使用柠檬黄时,应严格限量使用。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进行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24 h、48 h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2.41 μg/L、24.40 μg/L和18.37 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4.15 μg/L;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随着染毒浓度和时间的增加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根据中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2004)》评价标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为剧毒.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除草剂乙氧氟草醚(Oxyfluorfen)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进行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安全浓度为8.40mg/L,根据中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为低毒。乙氧氟草醚低浓度(8.00 mg/L,10.50mg/L,13.00mg/L)作用下,大鳞副泥鳅肝脏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明显升高;高浓度(15.50mg/L)作用下酶活性在染毒2d、4d时呈上升趋势,但在6d时急速下降。15.50mg/L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鳞副泥鳅肝细胞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明显增加,肝细胞受到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明确苏丹红Ⅰ的危害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0.312 5、0.625、1.25、2.50和5.00 mg/L)苏丹红Ⅰ处理泥鳅后8、162、4、32和40 h,观察带有微核的红细胞数,并测定肝脏、肌肉和肾脏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研究苏丹红Ⅰ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不同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自然发生率为1.128 3‰。经不同浓度苏丹红处理一定的时间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最高达6.063 6‰。随着苏丹红Ⅰ浓度的提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出现最高峰的时间也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迅速上升,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迅速下降。[结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苏丹红Ⅰ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稻田常用除草剂苯噻酰草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影响。结果表明:苯噻酰草胺对斑马鱼24h和48h的LC50分别为0.058mL/L和0.019mL/L,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同体积分数和染毒时间对斑马鱼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试验表明:对照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最高为0.0167%,而处理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最高达到0.043 4%,各处理组斑马鱼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剂量效应且与染毒时间的长短有明显相关性,而在染毒浓度最高时微核率却明显下降,这表明红细胞微核率的大小还与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大鳞副泥鳅为对象,研究了强力型油烟机清洁剂对其急性和生理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强力型油烟机清洁剂对大鳞副泥鳅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692、6.190、5.908 mL/L;生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强力型油烟机清洁剂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活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8-羟基喹啉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测得8-羟基喹啉对草鱼的24、48、96 h的LC50分别为32.30、26.93、20.95 mg/L,表现出较强的急性毒性,其安全浓度为11.62 mg/L.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微核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P<0.05或P<0.01),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因此,8-羟基喹啉在达到一定浓度和染毒时间以后对草鱼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因而推测其大量使用可能对永生生物及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杀虫剂在稻田使用后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以鲫幼鱼为测试生物,测定了5类7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鲫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鲫幼鱼的毒性最低,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56.946mg/L、53.655 mg/L、51.151 mg/L、49.604 mg/L,安全浓度为4.960 mg/L;毒性最高的为溴氰菊酯,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0.032 mg/L、0.025 mg/L、0.019 mg/L、0.015 mg/L,安全浓度为0.002 mg/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对鲫幼鱼为低毒,噻嗪酮和三唑磷对试验鱼类为中毒,毒死蜱对其为高毒,溴氰菊酯对其毒性最大,为剧毒。该结果可为杀虫剂在养鱼稻田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两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林  刘昌利  韦传宝  李军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72-14174
[目的]研究常见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的24、48 h急性毒性大小。[方法]以广州品系萼花臂尾轮虫为受试动物,采用标准毒性试验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机率单位法测定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的LC50值。[结果]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48 hLC50分别为3 376.87、5.87μg/L;溴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48 hLC50分别为594.56、74.17μg/L。[结论]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24、48 h的急性毒性大小不同;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轮虫的48 hLC50值比其24 hLC50值用来监测水体中的此类化学污染物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联苯菊酯和醚菊酯对真鲷的急性毒性效应和安全浓度。[方法]采用静水式换水补药方法,研究联苯菊酯和醚菊酯对真鲷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在水温(20.4±0.3)℃下,联苯菊酯对真鲷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和96 h LC50分别为2.50、1.36、0.96、0.84μg/L,安全浓度为0.12μg/L;醚菊酯对真鲷的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和96 h LC50分别为17.80、2.81、1.04、0.54 mg/L,安全浓度为0.02 mg/L。联苯菊酯对真鲷为剧毒物质,醚菊酯为高毒物质。联苯菊酯对真鲷的毒性大于醚菊酯。[结论]作为鱼药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联苯菊酯的用药浓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15.
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军国  李效宇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330-4332
选取尖膀胱螺(Physa acuta)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尖膀胱螺的平均死亡率均升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毒死蜱对尖膀胱螺的24、48、72、96 h的LC50分别为0.577、0.308、0.243、0.160 mg/L,安全浓度为0.016 mg/L.试验结果显示,尖膀胱螺对毒死蜱非常敏感,含微量毒死蜱的水体都会对尖膀胱螺的生存产生危害.因此,尖膀胱螺可作为水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Rhodeus sinensis Gunther)的急性毒性效应。[方法]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测定了伊维菌素、阿维菌素2种常见杀虫药对中华鰟鮍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结果]含量为6%的伊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24、48、72、96 h LC50分别为71.68、45.04、37.81、35.69μg/L,安全浓度为0.001 3μg/L;含量为1%的阿维菌素对中华鰟鮍的LC50分别为129.35、77.35、47.54、34.63μg/L,安全浓度为0.000 2μg/L。[结论]中华鰟鮍对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2种大环内酯类杀虫药较敏感,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用量,否则极易出现药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