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园覆草节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张掖市林果业研究所苹果梨园内进行的果园覆草节水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园覆草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清耕对照;不同深度土层以0~20cm土层含水量最高,为10.4%,说明覆草能抑制表面蒸发;覆草能促进苹果梨树体生长,明显提高果实品质,使大果率增加25%,平均单果重增加12.1%。  相似文献   

2.
果园覆草,即在果园地面覆盖秸杆或杂草。每亩果园覆草1000~1500公斤,连续覆草3~4年,能加厚活土层10~15厘米,0~40厘米土壤内有机质比清耕园提高61.1%,0~20厘米表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比清耕园可提高1倍多,氮、磷、钾含量分別比清耕园相对增加54.7%、27.7%和28.9%.覆草还可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对水分的渗透和  相似文献   

3.
以龙丰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覆盖、生草、免耕和清耕4种土壤管理制度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温度在5~19℃之间波动,覆盖和生草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小,分别为12.7℃和12.3℃;土壤含水量覆盖最高,其次是生草,清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与清耕处理相比,生草处理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其中0~20cm土层下降0.06g/cm~3;20~40cm土层下降0.14g/cm~3。土壤孔隙度在20~40cm土层生草与覆盖处理差异显著,与免耕、清耕处理之间的土壤孔隙度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杏树-黄芪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杏园间作黄芪2 a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黄芪复合系统和清耕杏园中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性和水平分布差异性.杏园间作黄芪2 a后,可使0~60 cm土层土壤密度降低0.8~1.4 g·cm-3;土壤总空隙度、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增加1.6~4.7个百分点、0.10~0.35 mm·min-1;全N、全K以及速效N、速效K含量分别增加0.10~0.32、0.8~5.5 g·kg-1、1.3~13.3、3.0~33.7 mg·kg-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3~0.52 g·kg-1,其中,0~20 cm土层增加量尤为显著,可达0.4~0.5 g·kg-1;但全P及速效P含量有所降低,0~60 cm土层分别降低0.02~0.15 g·kg-1和0.07~1.48 mg·kg-1.间作黄芪对距离树行不同处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同,距离树行越近,越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空隙度呈正相关.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幼龄期果园间作黄芪具有很好的可行性,适于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地区梨园生草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春鸣 《防护林科技》2010,(6):16-17,74
西北干旱区荒漠绿洲光热资源充足,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梨园的发展。通过连续4 a对梨园进行生草栽培覆盖防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种植白三叶草效果最为明显,种植多花黑麦草次之;白三叶草和多花黑麦草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比清耕园提高14.9%~42.2%,平均单果质量比清耕园提高8.7%~10.5%;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清耕园;白三叶草、多花黑麦草生草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高于清耕园,地面和20 cm深土层土壤日温差明显低于清耕果园;自然生草有一定的效果,但与清耕梨园差别不大。因此,建议在西北干旱区梨园推广以白三叶草为主的生草栽培。  相似文献   

6.
豫东平原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9、13、17 a农林间作和5、10、13 a农田林网2种模式的农林复合系统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9、13和17 a农林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各层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随着农林间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长;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58~2.09 g·kg-1,而40~60 cm层的最低,为0.75~1.51 g·kg-1;5、10和13 a农田林网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农林间作复合系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3个林龄的农田林网复合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分异表现都为0~20 cm土层(10.67~12.30 g·kg-1)20~40 cm土层(7.89~9.11 g·kg-1)40~60cm土层(6.21~7.60 g·kg-1);2种农林复合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存在一定的线性负相关,与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每年6-10月积水)和无积水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极高,表土层(0 ~ 10 cm)最高可达73.2 g·kg-1,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6 ~10倍,且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深达400cm,远远超过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在浅土层(0~50 cm)和深土层(200~400 cm),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0 ~ 50 cm浅土层表现为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无积水区,在200 ~ 400 cm深土层表现为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常年积水区,而在50 ~ 200 cm中间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0 ~ 400 cm土层,不同水分条件下的高寒嵩草草甸湿地土壤C/N值多小于15,这有利于高寒湿地土壤碳的积累;若尔盖嵩草草甸湿地的有机碳储量极高,常年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无积水区在0 ~ 40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分别为64.87,71.21和76.45 kt· km-2,是中国森林、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20 ~ 40倍;约60%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在l m以下土层;整个若尔盖高原地区的高寒嵩草草甸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约为0.245 Pg.  相似文献   

8.
改革果园清耕制推广果园生草、覆草技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 果园清耕制及其缺点传统的栽培制度要求 ,每年初冬果树落叶后要深刨一次树盘 ,冬季不刨的 ,春季果树发芽前补刨一遍。整个树体生长季节 ,要多次锄树盘 ,以铲锄树下杂草 ,甚至把这些措施作为一种规范要求 ,作为果园管理好坏的主要标准。事实上 ,深刨树盘 ,把地表下 2 0 cm土层内根全部破坏了 ,每次铲锄杂草又把 5cm~ 10 cm土层内的根系也全部破坏掉 ,使生长最活跃、吸收养分能力最强的浅层根系不能发挥其良好的作用。另外 ,清耕导致地表裸露 ,水土流失严重 ,肥力逐年下降 ,特别是山坡地果园 ,水土流失严重。果园“清耕制”,实际上是一种…  相似文献   

9.
研究分别以浙江安吉县的4种林分类型(毛竹纯林(A)、毛竹+乔木(B)、毛竹+灌草(C)、乔木+灌草(D))以及湖南炎陵县3种林分类型(毛竹+乔木、毛竹+灌草、乔木+灌草)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类型竹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下不同深度土壤根系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渗透速率与不同土层根系重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上述4种植被类型0 ~40 cm根系生物量约为40~80cm的3倍,各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不同土层的根系重量相关性不显著;(2)浙江安吉4种植被类型中,0~40 cm与40~80 cm土层的渗透性指标以毛竹+乔木较好,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渗透率平均分别为:15.38、5.26和8.8 mm·min-1;毛竹纯林上述3项指标较低,平均分别为:5.83、3.03和4.45mm·min-1;湖南0~40 cm土层毛竹+乔木渗透性最好,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6.72、12.23和9.13mm/min,40~ 80 cm各植被类型渗透性相差不大;(3)浙江毛竹+乔木、乔木+灌草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毛竹纯林与毛竹+灌草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先降低到18%后逐渐升高最终稳定在19%;(4)土壤入渗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层根系重量显著相关,但根系重量不是决定土壤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5)0 ~40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呈典型的负相关,而40~80 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薛会英  罗大庆 《林业科学》2013,49(6):107-114
调查藏东南亚高山地带急尖长苞冷杉林皆伐迹地及林地0~30cm土层的土壤线虫群落,分离得到线虫14496条,隶属于2纲6目65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989条·(100g)-1干土,表层(0~5cm)土壤中线虫个体数量占总数的48.60%,表聚性明显。Boleodorus、Helicotylenchus为优势属。植食性线虫是主要营养类群,非植食线虫中食细菌性线虫所占比例最大。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冬季的线虫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春季;丰富度指数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值随土层加深而减小,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值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大,0~5cm土层与25~30cm土层的4个指数值差异均显著(P<0.05)。总之,采伐迹地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具有指示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所受干扰程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帽儿山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年5-9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天然次生针叶林(A)、天然次生混交林(B)、人工针叶林(C)、人工混交林(D)进行调查,共获得干生土壤动物30045只(未鉴定个体24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6科,其中土层(0~15 cm)7 631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41科,森林凋落物层22 390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0科.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群落类群数在4种林型中均表现为D>A>B>C.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同一林型垂直分布现象明显,个体数一般表现为0~5 cm最多,10~15 cm最少,类群均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递减.多样性指数(H')最大值和最小值因群落、月份不同而不同,其相对大小为D>C>A>B,Pielou指数(Js)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C)总体水平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同.Jaccard(q)和Gower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桃园行间生草对桃园土壤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园区,桃园中,分别以行间播种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作为处理,以清耕为对照,测定不同生草模式下桃园果实品质和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2种生草处理均能改善桃园土壤状态,其中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处理后20—40 cm土层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1%和40%。生草处理下果园土壤氮素有所下降,不同土层下降程度不同;但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却显著上升,增量视草种不同而异;与清耕对照相比,黑麦草的全磷和全钾的含量上升了40%和18%,以黑麦草处理的全磷含量最高,为1.13 g/kg,以黑麦草处理的全钾含量最高,为17.31 g/kg。与清耕相比,行间生草显著增加了桃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V_C和可滴定酸含量,紫花苜蓿与黑麦草处理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升了32%和16%;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处理下的V_C含量分别提升了46%和51%;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处理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升18.5%和11.15%;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处理下的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升了29%和37%,以黑麦草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达到0.33%。但生草对果实硬度和果形指数未见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生草对桃园土壤的改善和桃果实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保定市不同绿地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保定市4种绿地类型:苗圃绿地(Nursery Greenland)、道路绿地(Road Greenland)、防护林绿地(Shelterforest Greenland)、公园绿地(Park Greenland)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4种绿地的环境要素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绿地类型中的土壤动物个体数表现为苗圃绿地(526头)〉公园绿地(431头)〉道路绿地(326头)〉防护林绿地(179头),但土壤动物类群数相差不大。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数在一定范围内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pH值对土壤动物的分布关系不密切;0~10cm土层和10~15cm土层的土壤动物的数量与有机质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不同林龄、不同土层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地细菌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并以附近的半固定沙地为对照,分析了科尔沁沙地油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放线菌门(35.62%)、变形菌门(21.87%)和酸杆菌门(14.46%)是油松人工林地和对照的优势门;营造油松人工林显著改变了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R=0.581,P=0.001);不同林龄间细菌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但0~2 cm、2~10 cm和10~20 cm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油松人工林地0~2 cm土层中的拟杆菌门较2~10 cm和10~20 cm提高223.37%和142.33%;0~2 cm土层中的黏球菌门较2~10 cm和10~20 cm提高76.17%和39.88%;0~2 cm土层的游动放线菌属丰度较2~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提高5.70倍和6.69倍;0~2 cm土层的芽单胞菌属丰度较2~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提高2.22倍和5.09倍。科尔沁沙地营造油松人工林显著改变了沙地细菌群落结构,林地表层土壤参与碳、氮循环及抗真菌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15.
在花椒林下种植白三叶、培育自然杂草,以清耕为对照,研究了花椒林下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草对花椒园土壤养分及微生物丰度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生草提高了花椒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部分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度,改变了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生草初期可能对土壤水分和氮肥的消耗较大,应根据花椒树的生长特性结合农艺措施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苹果园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果实品质,以长富2号17年生苹果树为试材(基砧为山定子,中间砧为M26),覆盖条件共设覆黑膜+覆麦草(处理Ⅰ)、覆麦草(处理Ⅱ)、覆玉米秆(处理Ⅲ)、生草(处理Ⅳ)4种处理,以清耕为对照,就不同覆盖条件对苹果园土壤集雨保墒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7月干旱期的各测定日期,处理Ⅰ~Ⅲ这三种覆盖条件下土壤各层的绝对含水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处理Ⅳ和对照;在干旱程度较重的6月中旬,不同覆盖条件下土壤全层(0~60 cm)的绝对含水量比生草处理Ⅳ和对照的提高13.54%~37.77%,其中0~20 cm土层的绝对含水量提高25.25%~55.92%,20~40 cm土层的绝对含水量提高了5.26%~26.13%,40~60 cm土层的绝对含水量提高了7.15%~33.82%,说明集雨保墒效果明显,但处理Ⅰ~Ⅲ这三种覆盖处理间保墒效果的差别不大。处理Ⅰ~Ⅲ的果实单果质量比处理Ⅳ和对照增加6%~10%;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处理Ⅱ与对照接近,其他覆盖处理的均显著低于对照;果实去皮硬度,处理Ⅱ的最大,为10.69 kg·cm-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及对照。  相似文献   

17.
2017年在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舍伯吐试验研究中心塞外红苹果园,开展生草生态控害提质试验研究,生草区面积14.67 hm2。研究表明,在塞外红苹果果园种植紫花苜蓿区域的果树上蚜虫、叶螨和潜叶蛾的平均虫口密度比清耕园分别减少52.1%、62%和60.5%;单枝上天敌量是清耕园的3.3倍,生草果园天敌数量大,控害效果显著,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农药对环境和果品的污染;种植紫花苜蓿区域的优质果率和平均公顷产量比清耕区分别提高14.7%和16.9%。  相似文献   

18.
核桃园生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多数核桃园现在仍然采用清耕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地温变幅大,并且每年除草3~4次,用工量在果园全年管理中占有较大比重,或每年多次使用除草剂,对果园的土壤污染非常严重.2004~2005年作者在南西焦试验园,采用行间自然生草,株间留出1m营养带,中耕除草,行间生草长到50~80cm刈割复盖树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林地、园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分析禹州市褐土土壤中氮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0~15 cm土层中,矿化氮含量为:林地>园地>耕地;土壤表层(0~5 cm)硝态氮含量林地最高,显著高于园地和耕地,而土壤表层铵态氮含量园地和林地显著高于耕地;不同土层中的,林地、园地和耕地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林地和园地0~5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0~15 cm土层,而耕地中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其中林地的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地利用类型铵态氮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0~10 cm土层中。  相似文献   

20.
为给苹果园管理提供参考,以甘肃省不同地形(川地、半山坡、山顶)条件下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其生育期(4-9月)近地面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温、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从果园0~25cm土层土温的季节性变化来看,随着季节的变化,果园表层(0~25cm)土壤温度逐渐增高,在7月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不同地形果园中,川地果园增温较早,其次是半山坡果园,山顶果园增温较慢,这说明果园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从土壤剖面水分含量来看,川地果园和半山坡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异较大,山顶果园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变异较小,山顶果园0~2、2~5、5~1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与降雨量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果树根系使得土壤剖面水分含量趋向匀质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