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合湖北种植的大蒜(Allium sativum L.)品种,对收集的13个大蒜品种的单株重和鳞茎重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31的单株重和鳞茎重均最高,而且抗病性较强,适合在湖北栽培;汉源大蒜的单株重较高,抗病性较强,作为蒜苗品种适合在湖北栽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生育性状指标中,单株重和株高、假茎长、假茎粗、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鳞茎生育指标中,鳞茎重和鳞芽重、鳞茎横径、鳞茎纵径、鳞芽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结果可为大蒜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大蒜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行株距种植对大蒜产量及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20 cm+20 cm)种植相比,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栽培增加了小区内大蒜植株的叶宽和假茎粗,蒜薹和鳞茎产量也显著提高;3种株距下,随着株距的加大,叶宽、假茎粗、蒜薹性状(薹长、薹粗、单薹重)和鳞茎性状(鳞茎横径、单头重)均增加,而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下降,虽然在9 cm株距时蒜薹和鳞茎小区产量较高,但蒜薹较细、较短,鳞茎较小,商品性差;在同样行距种植条件下,株距越小,蒜薹和鳞茎的产量越高,但单株蒜薹和鳞茎质量也越差。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10 cm+30 cm,两小行内错位种植)种植、11 cm株距为大蒜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飞  丁勇  万文勇 《农技服务》2023,(10):21-23
为大蒜新品种的认定和确定适宜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引种5个大蒜品种在凯里进行引种试验,观测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黔蒜201903蒜薹产量为263.47 kg/667m2,蒜头产量为366.85kg/667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蒜薹产量比对照麻江红蒜增产43.69 kg/667m2,增产19.88%;蒜头产量比麻江红蒜增产62.36 kg/667m2,增产20.48%,整个生育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株高45.2 cm,假茎高35.0 cm,假茎粗9.9 mm,叶片数9片,薹长26.9 cm,单薹重7.99 g,鳞芽数8瓣,单个鳞茎重14.78 g;黔蒜2020-3的蒜薹产量为247.79 kg/667m2,蒜薹产量较麻江红蒜增产28.01 kg/667m2,增产12.74%,居参试品种第2位,黔蒜201903和黔蒜2020-3可在凯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大蒜最适宜的鳞芽朝向播种方式,以济蒜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鳞芽朝上、鳞芽朝下和鳞芽随机3种不同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大蒜整个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苗期,在株高、植株质量、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长方面,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与鳞芽朝上、鳞芽随机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大蒜鳞茎伸长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株高、地上假茎高和株幅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蒜薹收获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单薹重、薹茎长、花苞长和花苞宽性状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蒜成熟期,鳞芽朝上种植的大蒜在鳞茎横径、单头鳞茎重、鳞芽高、鳞芽数性状上与鳞芽朝下种植的大蒜存在显著差异,在鳞茎横径和单头鳞茎重方面与鳞芽随机种植的大蒜存在差异,但不显著。综合以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可知,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最适宜的鳞芽播种朝向为鳞芽朝上。  相似文献   

5.
以脱毒白皮蒜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种瓣大小对大蒜产量及其商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瓣大小与蒜头产量、单株蒜头重、蒜头直径、蒜薹产量、最大叶长与宽的积呈显著正相关,但是种瓣大小与假茎长、假茎粗、最大叶宽相关不显著,与株高的关系不明显。适于作蒜种的种瓣大小以每瓣3.89-5.89 g为宜,以每瓣5.89 g最佳。  相似文献   

6.
大蒜新品系天蒜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蒜新品系天蒜1号选自薹蒜兼用品种上海红蒜的田间变异优良单株。在2013—2014年度大蒜新品系多点试验中,天蒜1号5点(次)平均折合产量蒜薹5 518.1 kg/hm~2、蒜头19 441.5 kg/hm~2,均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11.65%。天蒜1号表现抗大蒜紫斑病、白腐病。生育期254 d,株高81.1 cm,生长势强,叶绿色,薹茎长53 cm,抽薹率95%;蒜头大而匀,单株蒜瓣平均8~9瓣,蒜头蒜苔产量高,属于薹蒜兼用品种。蒜头维生素C含量为17.1 mg/kg。适宜在天水、陇南、平凉、庆阳等地海拔1 700 m以下的川水地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7.
以早蒜1号为指示品种进行的薹用大蒜覆膜秋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22.5 cm,株距7 cm,密度63.45万株/hm~2时大蒜主要性状表现良好,蒜薹折合产量最高,为6 481.5 kg/hm~2,蒜头折合产量为13 185.2 kg/hm~2。综合考虑,建议薹用大蒜覆膜栽培种植密度为60万~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等行距及宽窄行栽培对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对两个大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宽窄行种植模式下‘金乡紫皮’蒜薹产量比等行距种植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宽行距28 cm、窄行距12 cm及两小行内的错位种植栽培方式下,‘金乡紫皮’蒜头产量最高;宽行距30 cm、窄行距10 cm种植模式下‘苍山糙蒜’的单薹重、蒜薹产量、蒜头横径和横径≥5. 5 cm蒜头比例和蒜头产量均高于其它种植模式;错位宽窄行种植两个品种的蒜头产量均比其对应宽窄行种植产量高。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宽行距30cm、窄行距10 cm为本试验条件下‘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自留种长凝大蒜、平遥大蒜和武威大蒜等3个不同种源地大蒜的农艺性状和鳞茎综合品质,为筛选适宜在长凝区域种植的大蒜种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长凝大蒜(自留种)、平遥大蒜和武威大蒜进行田间试验,采集株高、假茎直径、鳞茎高、鳞茎直径、鳞茎单重等10项农艺性状,并检测成熟鳞茎中总糖、干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硒、锌、维生素C、大蒜素等营养成分含量,采用模糊评价隶属函数法对鳞茎综合品质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平遥大蒜的株高、假茎直径、蒜苔长、单蒜苔质量、鳞茎高、鳞茎直径、鳞茎单重等7项农艺性状指标显著高于长凝大蒜和武威大蒜(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蒜鳞茎单重与鳞茎高、鳞茎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株高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长凝大蒜、平遥大蒜和武威大蒜三者鳞茎中的总糖、干物质、锌、维生素C、氨基酸总量、大蒜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差别不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平遥大蒜鳞茎综合品质最佳,长凝大蒜次之,武威大蒜第三。[结论]平遥大蒜具有单位产量高、蒜头外观商品性状好、蒜头综合品质佳的特点,可以作为种植高品质长凝大蒜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10.
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特征及其与产量相关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难以采用常规方法创制新种质,新品种选育较为困难。因此,研究分析大蒜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探索决定大蒜产量形成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合理评价与挖掘利用现有种质资源,以及优选大蒜高产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78份国内外大蒜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大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取代表性植株,分别于大蒜抽薹期和鳞茎收获晾干后测试大蒜种质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大蒜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达11.1%-64.0%,其中以蒜薹相关性状变异系数较大,鳞茎重、鳞芽数次之,株形等相关性状较小。除鳞芽宽外,其他农艺性状与鳞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而除叶夹角及鳞芽数外,其他农艺性状与蒜薹重的简单相关系数亦达极显著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影响大蒜鳞茎及蒜薹产量的主要性状包括株形因子、蒜薹因子和叶形鳞芽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鳞茎产量和蒜薹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两个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516和0.9449。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大蒜鳞茎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鳞茎横径(0.5353)、鳞芽长(0.1652)、鳞芽数(0.147)、假茎粗(0.1136)及叶片数(0.1036),而影响大蒜蒜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蒜薹粗(0.8875)、株高(0.1585)和鳞芽数(-0.1382)。【结论】大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大蒜农艺性状之间多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决定大蒜蒜薹和鳞茎产量形成的关键农艺性状显著不同,除蒜薹和鳞茎自身性状外,以较高株型大蒜的蒜薹产量较高,以较粗株型大蒜的鳞茎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1.苍山大蒜。山东省苍山地方品种。薹粗,蒜头洁白,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浓,脆嫩,蒜汁黏稠,抗病,高产、优质,一般秋播种植。宜作薹、头栽培,产品适于腌渍加工。苍山大蒜有3个品系:①蒲棵。株高80~95厘米,叶12片,鳞茎横径3.5~4.5厘米,单  相似文献   

12.
大蒜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覆盖大蒜的根、茎、叶片均明显优于露地大蒜,蒜薹产量比露地栽培高35%,干蒜头产量比露地栽培高30%. 一、品种选择 目前适宜在拜城栽培的大蒜品种主要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四川大蒜地方品种蒜苗采后品质特性,为鲜食蒜苗优良品种选育和消费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9个四川大蒜地方品种蒜苗的采后外观形态(单株重、株高、假茎长、假茎粗、叶宽)和内在品质(叶片含水率、维生素C、粗纤维、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蒜氨酸)13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运用相关分析研究测试指标间的潜在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进行品种品质分类,并采用隶属函数分析依据7个品质性状表现进行品种的综合排序。【结果】供试品种13项测试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71%~34.75%,除叶片含水率和维生素C外,其余11项指标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地方品种广元蒜和商品种川蒜1号单株重分别达89.97和91.98 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下同);雷波蒜和中天狗牙蒜品种的蒜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9.52和21.03 mg/g。单株重、假茎粗和叶宽3项指标之间及株高与假茎长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株高与假茎粗呈显著正相关,叶宽与可溶性蛋白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重与可溶性蛋白呈显著负相关。对品质性状聚类分析表明,所有品种分为高产型和品质型两大类,分别包括2个和7个品种;对蒜苗叶片7项内在品质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排序,江油大蒜、软叶大蒜和朝阳大蒜3个品种综合营养品质表现更突出。【结论】9个四川地方大蒜品种间品质差异显著,2个高产品种(广元蒜和川蒜1号)和3个综合品质较优品种(江油大蒜、软叶大蒜和朝阳大蒜)可作为特色资源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比较了野蒜与2种普通大蒜(苍山蒜和金乡蒜)的主要营养组分含量及形态指标差异,探究野蒜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野蒜与普通大蒜相比植株长势较弱,其株高、叶宽、假茎长、假茎粗均显著低于普通大蒜,但叶长与株幅差异不显著。野蒜蒜薹长和薹粗与普通大蒜相比差异不明显,但苞长与单薹重均明显低于普通大蒜。野蒜平均单头鲜重明显低于普通大蒜,鳞茎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大蒜外,大蒜素、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大蒜,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金乡紫皮’和‘苍山蒲棵’两个大蒜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种瓣种植角度对大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瓣直立90°播种的大蒜出苗时间最短,其株高、假茎粗、薹长、薹粗、鳞茎单头重、鳞茎横径和产量等与种瓣向左倾斜45°、向前倾斜45°、平放0°种植的大蒜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种瓣倒立90°播种的大蒜,出苗最慢,植株倾斜,各农艺性状表现不佳,且产量明显降低。因此,种瓣倒立90°不适用于大蒜栽培,大蒜播种机种瓣倒立90°比率越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以济蒜3号和金乡紫皮蒜为试材,研究了白色0.001 4 mm厚(T1)、白色0.001 0 mm厚(T2)、黑色0.001 0 mm厚(T3)PBAT生物降解地膜以及0.001 0 mm厚白色聚乙烯普通地膜(CK)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T3处理由于大蒜春季花芽鳞芽分化期0~10 cm土层的温度显著低于T1、T2处理和CK,大蒜的冻死苗率在嘉祥县乡情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济宁市高新区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分别达18.92%和19.89%;T3处理的大蒜单株叶片数、后期功能叶片数、地上假茎高、地上假茎粗、抽薹率、蒜薹单薹重和蒜薹产量等主要地上部农艺性状指标以及鳞茎横径、鳞芽高和鳞茎盘直径等主要鳞茎农艺性状指标均显著低于T1、T2处理和CK,而T1、T2处理和CK间主要地上部农艺性状和鳞茎农艺性状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在上述2个试验点上干鳞茎产量以T1处理最高,分别为1 392.84和1 076.70 kg/667m2,但T1、T2和CK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白色PBAT生物降解膜在促进大蒜生长发育、保持地温、促进抽薹和...  相似文献   

17.
1 优良早薹蒜品种"二季早" "二季早"为薹、头兼用品种,其特点是:蒜薹、蒜头收获期早,蒜薹直径为0.8cm,长约35cm.蒜薹口感细嫩、味甜.鲜蒜头平均直径5cm,高约2.8cm,外皮紫红色,9~10瓣,瓣紧,单鳞茎重约20~30g.一般播种期在8~9月,蒜薹2月底~4月中旬收获,4月中旬~5月初始收蒜头;666.7m2产蒜薹300kg,鲜蒜头1000kg.若在保护设施内种植,收获期可提前至春节.666.7m2用种量大粒175kg,小粒100~150kg.  相似文献   

18.
覆黑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覆盖黑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索安全高效的大蒜覆膜栽培新模式。结果表明,覆盖地膜提高了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大蒜出苗和抽薹期推迟,提高了大蒜植株鲜重、株高、假茎长、假茎粗,蒜头和蒜薹产量增加。相比覆盖白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的大蒜土壤增温效果略差,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但使大蒜出苗速率加快,出苗期提前2~4 d,推迟抽薹期3~5 d,提高了大蒜越冬前和返青后大蒜植株鲜重、株高、假茎长、假茎粗,促进了越冬前大蒜壮苗、延长了大蒜膨大期,进而提高蒜头和蒜薹产量。  相似文献   

19.
正巴里坤县大蒜栽培历史悠久,以蒜头(鳞茎)、蒜薹(花茎)、嫩叶(蒜苗)为主要产品。巴里坤县气候冷凉,极适宜种植冷凉性蔬菜,种植的大蒜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营养丰富、味道辛辣。一、播前准备1.地块选择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块。沙土地保肥保水力弱,产出的蒜头小且辣味强;而在粘重土壤中栽培,蒜头小且呈尖形。  相似文献   

20.
大蒜不同品种与播期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期、品种试验比较,各品种的平均蒜薹长度、平均蒜薹重、平均蒜头重和平均蒜瓣数不同,且各品种的蒜薹及蒜头产量都随播期的延迟而出现下降趋势。苍山大蒜的蒜薹及蒜头产量处于最高水平,品质较好,该地方品种仍为主栽品种,为了保证品种的多样化及延长蒜薹的供应期,可适当搭配杂交蒜和金乡大蒜。早薹二号产量一般,因生育期短、长势强、成苗早,作青蒜苗栽培,可提早供应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