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水肥耦合对越冬基质栽培辣椒产量、果实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综合调控,以‘拉菲78-9’辣椒为试验材料,设置基质相对含水量的40%~45%(W1)、55%~60%(W2)和70%~75%(W3)3个灌溉量水平,以及80%(F1)、100%(F2)和120%(F3)3个标准山崎辣椒营养液浓度水平,共9个耦合处理,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辣椒果实品质代表性指标,结合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综合评判,确定适于延安地区及相似生态区越冬基质栽培辣椒的水肥耦合方案。结果表明:辣椒产量和WUE均随灌溉量和营养液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灌溉量和营养液浓度单因素及二者耦合效应对产量和WUE均有显著性影响;综合分析表明,W2F2处理辣椒产量为30 903.11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35.42kg/m3,综合评分为0.71且高于其他处理。综上,依据基质相对含水量55%~60%进行灌溉,单株按照3天浇灌1次且每次浇灌500mL 100%浓度的标准山崎辣椒营养液为延安地区越冬基质栽培辣椒的最佳水肥耦合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辣椒资源材料果实的色价值及性状指标,为选育干制红辣椒提供参考。【方法】以92份辣椒资源为材料,分别对辣椒色价值和辣椒单果质量、果肉厚、果实横径、果实纵径进行聚类分析,从中筛选干制红辣椒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1)对辣椒色价值进行单一性状聚类分析,可以将92份辣椒资源分为5大组群,辣椒色价值为5.90~20.62,在不同材料中表现出多样性,但色价值极高型材料仅有7份,所占比例较小(7.61%),且变异系数较大(0.54)。(2)对辣椒果实色价值、单果质量、果肉厚、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5个性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92份辣椒分为6大组群,各组群性状存在差异,性状表现丰富,单果质量为26.17~33.59g,果肉厚为0.21~0.35cm,果实横径为2.21~2.67cm,果实纵径为13.30~16.65cm。其中17份材料具有果肉薄(0.24cm)、色价值高(18.11)、果型适中(横径2.38cm,纵径15.71cm,单果质量30.31g)的特点,是选育干制红辣椒的优良材料。【结论】92份辣椒材料在色价值和果型指标等特征上表现出多样性,但色价值高、果型适宜作为干制红辣椒的资源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较小。  相似文献   

3.
软枣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软枣猕猴桃果实重量和体积同步增长 ,生长曲线为“双 S”型。果实发育期随着 TSS含量的升高 ,其硬度呈下降趋势 ,两者呈负相关。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 ,1)早期胚胎发育 :多心皮合生子房 ,通常具 2 3个心室 ,中轴胎座。中轴上着生大量倒生胚珠 ,单珠被 ,具珠被绒毡层。胚囊蓼型。受精后 ,初生胚乳核分裂先于合子。胚乳发育为细胞型。2 )果实 :果壁可人为地分为果皮、果肉和果心 3部分。果皮较薄 ,由 2~ 3层薄壁细胞组成 ,外表面光滑无毛 ,但覆有角质层 ,气孔分布于其中。果肉的大部分由薄壁细胞组成 ,分大、小两种细胞 ,小细胞含较多淀粉粒。果肉薄壁组织细胞还含有叶绿体及两种异细胞。果心由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组成 ,维管束不发达。 3)种子 :种皮外表面呈蜂窝状 ,种皮较硬 ,由两层细胞构成。线性直立胚 ,胚乳发达。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共鉴定出22个辣椒Aux/IAA基因,经聚类分析,将其分为A、B、C、D、E、F、G 7个亚族。这些基因非均匀地分布在辣椒7条染色体上,其中第3条染色体上分布最多,有8个Aux/IAA基因。这些基因在辣椒的根、茎、叶、花、花蕾以及果实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显示:Capana03g000310在每个组织的各个发育时期都能检测到表达,且表达量较高,呈现出明显的组成型表达模式。Capana00g002758只在根和茎中检测到表达,Capana03g000311和Capana06g001465只在花和果实中检测到有较高表达量,呈现出明显的特异型表达模式。以辣椒6421高世代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用30μmol/L脱落酸处理幼叶,采用qRT–PCR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Capana00g002644和Capana01g001423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而Capana09g001096、Capana06g001308、Capana03g004455、Capana00g000845、Capana03g004568、Capana03g000244和Capana03g000310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说明脱落酸胁迫可以对辣椒Aux/IAA部分基因产生明显的正向或负向诱导。  相似文献   

5.
利用Illumina Mi Seq 2500测序平台对2个辣椒自交系(SJ11–3、06g19–1–1–1)和1个地方品种(樟树港)种植前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进行测序,并结合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土壤细菌16S r RNA基因V3+V4区域和真菌ITS1区域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辣椒种植前后土壤均以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优势细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为优势真菌;辣椒种植前后土壤中的细菌种类较真菌更加丰富,多样化程度更高;种植辣椒后土壤细菌、真菌的相对丰度及群落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土壤细菌Ace、Chao和Shannon指数都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25.26%~25.49%、24.51%~24.87%和8.28%~9.55%,而真菌的Shannon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Simpson指数增大,增幅78.45%~275.69%;辣椒种植后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数和类型也有所改变,细菌OTU个数较种植前明显升高,增幅约28.73%,土壤中特有的OTU类型明显减少;真菌OTU个数变化及类型变化比细菌大,病原性真菌的相对丰度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6.
AHP法和灰色关联法在观赏辣椒果实外观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赏辣椒果实外观品质综合分析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论文以12份观赏辣椒果实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涵盖3个层次(目标层、约束层和指标层)、13个指标(果形、果横径、果纵径、果形指数、果肩径、果实成熟期颜色、果实变色期颜色、单果重、果肉厚、心室数、果实着生方式、果表和果柄长)的观赏辣椒果实外观品质评价体系。[结果]试验结果表明:Q6、W1、Q1、Q4和W4五个材料果实外观品质较优;B3、Q5、S1和Q2四个材料果实外观品质良好;W6、B7和Q3三个材料果实外观品质较差。[结论]应用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和快速的对观赏辣椒果实外观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如何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是有效缓解我国旱作区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之一。【方法】在敦煌极度干旱自然条件下,以新抗旱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19号”为参试材料,通过设置地膜覆盖、灌溉及种植密度等不同处理,以期制定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相结合的高水效种植模式。【结果】①与覆膜无补灌(F1W0)相比,收获期无膜无补灌(F0W0)处理张杂谷19号土壤水分明显低于大同29号,地膜覆盖减少水分无效散失,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促进根系发育,从而中后期吸收更多深层水分。②种植模式对谷子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顺序依次为F0W1处理>F1W0处理>F0W0处理,张杂谷19号明显高于大同29号。③补灌可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张杂谷19号在覆膜无补灌,9.0万株·hm-2处理下最高,达到18.16 kg·hm-2·mm-1。【结论】在水分限制下保持高水效且获得较高收获产量;如适当增加补灌,不仅保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更可大幅增加产量。研究仅限于降雨量少且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如依据水资源条件,制定不同区域配套的谷子高水效种植体系,这将对保证旱作区粮食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薯蓣零余子的原基起源于叶腋表层1~3层细胞。初期,原基细细胞团分化为内外两部分组织:外侧为薄壁组织及紧邻其内的囊状初生加厚分生组织,内侧为薄壁组织。初生加厚分生组织主要向内衍生细胞,它们分化为薄壁组织和散生其中的有限外韧维管束。零余子的外形多样,常呈块状,无节,基部有1~3个不定芽。从零余子原基外起源、幼期与叶芽间存在过渡型、有限外韧维管束和散生中柱等特点分析,表明其形态本质为茎;从零余子的芽为内起源、无顶端分生组织、主要靠初生加厚分生组织增大体积分析,则它又属于一种特殊的变态茎。  相似文献   

9.
少籽西瓜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胚胎败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瓜材料F011、M05以及两者的F1代(少籽)为试材,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技术,比较了3个西瓜材料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IAA、GA3、ABA和iPAs的含量变化,对少籽西瓜种子败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果实中IAA、GA3、ABA和iPAs的含量变化异常于亲本,IAA、GA3和iPAs在球形胚期相对亏损达到30%~70%,而ABA的含量最高值则为亲本同期的2倍,显著富足.同时,3个材料IAA/ABA、ABA/GA3和ABA/iPAs的比值变化趋势差异明显,说明内源激素动态变化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平衡与西瓜胚胎败育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以陕北地区普遍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希森6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灌水量为W1(100%ETc)、W2(80%ETc)、W3(60%ETc),3个施肥水平N-P2O5-K2O分别为F1(240-120-300 kg·hm-2)、F2(180-90-225kg·hm-2)、F3(120-60-150 kg·hm-2),以60%ETc和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水肥调控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F1处理更有利于马铃薯生长,但F1处理肥料偏生产力明显低于F2和F3处理,F1处理的平均肥料偏生产力比F2和F3处理低23.51%和26.72%;淀粉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先减后增;维生素C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多而减少;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灌水量或施肥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趋势。运用隶属...  相似文献   

11.
圆茄新品种107F1是以神舟7号飞船搭载的茄子Q08-12选育6代的自交系12-4-2-5-1-H-H为母本、以引进的墨冠茄子选育5代的自交系46-2-3-2-H-H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中熟茄子一代杂种。该品种从定植至采收60~70 d,结果能力强,株型半直立,茎杆紫色、无刺;果实圆球形,亮度好,果纵径8.5~9.5 cm、横径10.5~12.0 cm,平均单果重460 g;VC含量3.77 mg/100 g、可溶性糖含量2.5 g/100 g、蛋白质含量0.66 g/100 g;果肉黄白色,口感好,硬度较强,耐贮运;抗黄萎病;平均产量94 500 kg/hm~2,适宜在甘肃省各地市以及宁夏和云南生态气候相似区域露地推广种植。本文总结了圆茄107F1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圆茄107F1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病生防真菌F1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防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形态鉴定,碳、氮源利用及耐药性试验对生防真菌F1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盆栽、温室生物实验及离体实验研究了F1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防病机理。结果表明:(1)F1为曲霉属[A s-p erg illusM iche li ex F r]舒展曲霉(A.effusus T irabosch i);(2)F1对辣椒疫病防效明显,在盆栽线椒和温室甜椒生防实验中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3.3%和94.1%;(3)F1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相对抑菌率为57%~100%,对游动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为78.9%;(4)F1能在辣椒根内定殖,单独接种F1与F1+P3混合接种后8,24和42 d时,F1的定殖密度分别为4×103/g,5×103/g,3×103/g和13×103/g,3.5×103/g,2.3×103/g;(5)接种F1对辣椒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影响。接种24 d时,单独接种F1处理辣椒叶片PAL与PPO酶活分别较不接菌对照降低47.9%与26.3%,而F1+P3混合接种处理辣椒叶片PAL活性较对照提高86.7%,PPO活性较对照降低29.9%。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与华粳籼74杂交得到的F2代次级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与华粳籼74农艺性状差异极显著的单株进行重叠群作图分析,在W06-40-48-06-2-1代换片段上鉴定出了一个株高QTL、一个粒长宽比QTL和一个千粒重QTL。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200(W1)、400(W2)、600(W3)m L 3水平)、肥(0.15(F1)、0.35(F2)、0.55(F3)、0.75(F4)g·kg-14水平)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不设对照,分析各处理对铃兰观赏品质指标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耦合对铃兰观赏品质指标和光合特性影响显著。肥量一致条件下,随着水量增加,观赏品质指标数值也相应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大;水量增加同时增加肥量一定范围内可表现正效应,过量则起负作用;水肥耦合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模糊综合评判观赏品质较好的为W2F3、W2F2、W3F2,较差的为W1F4,根据光强-光合响应模拟曲线得出铃兰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430、45μmol·m-2·s-1,属耐阴植物;回归分析表明,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 5、0.934 6,与细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呈负相关(R=-0.777 3),对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的是蒸腾速率。水量400~600 m L,肥量0.35~0.55 g·kg-1的效果较好,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2个酿酒葡萄品种“野酿2号”毛葡萄、“凌丰”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果肉多酚物质的含量及其对DPPH.(2,2联苯基-1-苦基肼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个酿酒葡萄在果实发育初期果皮、果肉的多酚都相对较高,最高的是“野酿2号”毛葡萄果皮多酚(36.27 mg/g)和果肉多酚(13.94 mg/g),随着果实的发育逐渐下降,下降至果实成熟时,果皮多酚在果实完全成熟之后有小幅度的上升趋势,而果肉多酚的含量趋于稳定或稍有下降。果皮、果肉多酚整体抗氧化活性最强的时期“野酿2号”毛葡萄是在果实转色期(坐果77d),“凌丰”最强时期是在果实硬核期(坐果54d)。  相似文献   

16.
荔枝果肉不同酚类成分群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荔枝果肉不同酚类成分群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单体酚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差异,明确荔枝果肉中发挥抗氧化作用的有效酚类成分,为揭示荔枝果肉发挥健康效应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18硅胶层析柱将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分离成F1、F2、F3和F4共4个不同的酚类成分群,分析各成分群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及单体酚组成,采用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P)、1,1-二苯基-2-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DPPH)自由基消除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及细胞抗氧化能力(cellular antioxidant ability,CAA)4种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比较这4个成分群的抗氧化活性大小。【结果】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可以分为F1、F2、F3和F4共4个酚类成分群,其中F2的得率高达36%,其他成分群得率分别为18.71%、16.79%、21.12%;各酚类成分群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分别介于218.86—499.78 mg GAE·g~(-1) DW、414.94—1 285.45 mg RE·g~(-1) DW、83.35—483.43 mg CE·g~(-1) DW。4个成分群中F2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最高,对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相应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0.31%、54.24%、72.06%,均高于其余3个成分群的贡献率;其次是F3和F4;F1的最低。经HPLC分析和鉴定发现F2成分群主要为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等单体酚,F3仅含槲皮素-3-O-芸香糖-7-O-α-L-鼠李糖苷一种单体酚,F4中含有芦丁等。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4个成分群的FRAP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F2F3F4F1;DPPH消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27.00、9.76、19.41和16.25μg·m L~(-1),其中F2的IC50值最小,即DPPH消除能力最强,其次是F4、F3,F1最弱;ORAC抗氧化能力顺序为F2F3F4F1,CAA抗氧化能力顺序为F2F3F4、F1,其中F2的ORAC和CAA抗氧化能力分别为8.36 mmol TE·g~(-1)DW和190.71μmol QE·g~(-1) DW,对荔枝果肉多酚提取物ORAC和CAA值的贡献率分别高达50.42%和84.91%。【结论】荔枝果肉4个酚类成分群间的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各成分群的单体酚组成亦各有特点,其中F2成分群的得率及总酚、总黄酮和缩合单宁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好,是荔枝果肉抗氧化作用的最主要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17.
以2个茎秆强度不同的自交系82 -3和W1为基础材料,通过杂交与自交,对双亲、F1及F2等不同群体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等植株性状进行田间调查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双亲及其杂交后代各性状差异明显,与W1相比,亲本82 -3表现株矮、穗位低,但根系差,茎秆强度也低;杂种F1除穗位节的节间强度表现负向杂种优势外,其它性状均...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一种直接从辣椒花蕾外部形态特征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的方法,以不同的3种果型(品种)辣椒为材料,对不同大小的花蕾和花药形态进行比较,并对其小孢子进行染色观察,寻找小孢子发育时期和花蕾外部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辣椒小孢子发育经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及双核期3个时期,这3个时期特征明显,其中单核期又分为早中期和单核靠边期。2)花蕾的纵横径在4个发育时期之间表现为极显著差异;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大小差异显著,但花药长宽比不显著;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蕾的纵径和横径分别为0.626 3~0.798cm和0.369 7~0.593cm,花冠和花萼等长或稍长;花药长宽分别在0.320 7~0.403 3cm和0.123 3~0.221 3cm。花药呈深紫色。3种果型的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均与花蕾的纵横径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土壤干旱对黄烷醇类多酚时空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隐色花色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 LAR)活性和组织定位的影响。【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采用避雨棚和断根沟措施模拟土壤干旱,跟踪果实发育进程,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免疫组织定位等方法,就黄烷醇类多酚的时空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LAR活性和组织定位进行研究。【结果】土壤干旱明显抑制葡萄果实生长,促进果实总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土壤干旱明显促进葡萄果实总酚积累。土壤干旱未改变黄烷醇类多酚和总黄烷-3-醇的时空积累模式,但对其积累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且这一诱导作用具有明显的器官和发育阶段依赖性。土壤干旱明显诱导幼果期葡萄果皮和果肉中LAR酶活性增强,对LAR1、LAR2分布无明显作用,但诱导其积累,特别是在果肉维管束中,土壤干旱明显诱导LAR1、LAR2蛋白积累。【结论】土壤干旱诱导果实中LAR1、LAR2蛋白积累,进而导致LAR酶活性增强,最终表现为促进相应发育阶段、部位黄烷醇类多酚积累。  相似文献   

20.
以赣亚1号、两优培九、9311、培矮64S和Hb-01为供试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及其亲本的形态解剖性状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两系亚种间杂交稻及其亲本材料间,绝大部分形态解剖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叶片主脉大维管束面积、主脉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主脉大维管束导管面积、穗茎节间大维管束个数、大维管束总面积、小维管束总面积、大维管束韧皮部总面积、大维管束导管总面积、茎壁面积、上部一次枝梗大维管束导管面积、韧皮部总面积、导管总面积、横切面积、下部二次枝梗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和导管面积,两优培九比赣亚1号大,9311比Hb-01大.叶鞘大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韧皮部面积和大维管束导管面积,两优培九比赣亚1号大,9311比Hb-01小.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与叶片主脉大维管束、穗茎节间大维管束、上部一次枝梗大维管束导管和下部二次枝梗大维管束发育呈正相关性,与叶鞘大维管束结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