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现代农业》2014,(5):40-41
<正>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 MilneEdwards),为鼹形鼠科鼢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又名原鼢鼠、瞎老鼠、瞎瞎、瞎鼢、瞎狯、仔隆(藏语),属于动物界仓鼠科动物,主要栖息于中国华北、西北各地的农田、山林及草原中。一、生活习性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怕光、怕声、怕风雨。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但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秋两季为重点取食期。春季是中华鼢鼠的产子阶段,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的营养,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取食由冬季储藏品向植物活体转移,取食活动比较频繁。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当它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鼢鼠危害情况调查分析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鼢鼠,俗名瞎瞎、瞎老鼠,属地下鼠类中形体较大,挖洞能力极强,食量大而杂,咬食多种树根、草根、农作物根及种子。在宁夏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分布很广,危害严重。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不断增加,退耕还林地不再耕作,于是,在退耕还林地中鼢鼠危害特别严重,有成灾之势,所以,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给今后补植补造提供依据,现就鼢鼠对不同树种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目前全世界有记载的鼢鼠共有8种,其中5种为我国特有,分布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林区的鼢鼠主要以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 Lyon)为主。甘肃鼢鼠(以下简称“鼢鼠”)俗名“瞎瞎”,常年栖居地下,打洞潜土,以农作物、牧草和树木幼苗的地下部分为食,在林区主要危害幼龄油松、落叶松、云杉、榆树、刺槐、山杏、沙棘、柠条等造林树种,啃食树木幼根.  相似文献   

4.
高原鼢鼠危害严重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Miorotus irene oniscus)属仓鼠科鼢鼠亚科,我省农民俗称瞎老鼠,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区高寒潮湿的脑山、浅山阴坡的农田、草坡和林地,以农作物播种到收获均可受到高原鼢鼠的危害,播后取食种子,生长期挖掘隧道食根茎,堆土压苗;收获后拉食粮食,有贮粮习性,据调查一般一个鼠洞存储粮食9公斤左右,高者达15公斤.通过对高原鼢鼠发生情况调查和上升原因分析,提出防治对策,以期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别名原鼢鼠、瞎狯、瞎老鼠等等。主要为害果树、林草、农作物。中华鼢鼠在林地开穴挖洞,啃食林果根系,使幼树枯萎以致死亡,对人工幼林、果园危害甚大,是志丹县造林保存率低,制约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破坏自然植被,引起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
宁夏南部山区鼢鼠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害是世界性一大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林、牧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我国有鼠类近200多种,多数为有害动物,其中鼢鼠为一类终生营地下生活的害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已知全世界有8种,其中5种为我国特有种。对宁夏南部山区造成巨大危害的鼢鼠品种为甘肃鼢鼠,由于它们终年在地下活动,当地老百姓俗称“瞎瞎”。一般栖息在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森林草原上,喜食落叶松、山杏、山桃、柠条等树根,对林木破坏很大.对草原和农作物的危害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7.
高原鼢鼠属仓鼠科鼢鼠亚科,农民俗称瞎老鼠,主要分布在高寒阴坡潮湿的草坡和农田,常年在地下生息繁衍,主要以牧草的根和播种到收获的农作物为食,由于它的挖掘能力强,播后取食种子,生长期挖掘遂道啃食根茎,堆土压苗,收获后的拉粮贮粮习性,据调查一般一个鼠洞存储粮食7.5千克左右,多的可达13千克,经过对高原鼢鼠的调查分析,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陕北瞎獪,亦称为瞎老鼠,正名为鼢鼠(Mrospalax epsilanus Thomas)。这种鼠类为害农田极为严重,春夏秋除啮食作物根茎外,又有储粮习性①。它们取食方法,是由地下啮断作物,然后把地上部分拉入地下,陕北农民有一句俗语,形容瞎獪为害”,“天山雹子打,地下瞎獪拉②”瞎獪为害的地方,地下洞道纵横交错,觅食寻偶,都在洞道之中,另在地下深处  相似文献   

9.
鼢鼠又名地羊,当地群众俗称瞎瞎。在海原县主要分布在南华山、月亮山及周边海城、史店、曹洼、九彩、李俊、红羊、关庄、树台、西安等乡镇。主要危害树种有油松、落叶松、榆树、刺槐、白蜡、山杏、沙棘以及各种经济林、灌木林。主要危害植物有禾本科、菊科、豆科、土豆等块茎植物。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华鼢鼠近年来对黄陵县农业生产的危害日趋猖狂,为了帮助农民能熟练掌握农田灭鼠技术,有效捕杀和控制鼢鼠种群扩张,我们在学习外地捕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田间捕杀实践,研究出了弦弹式严口农田灭鼠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农田鼠害一直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以中华鼢鼠为优势的鼠类种群,不仅危害小麦、洋芋、豆类等粮食作物,而且危害药材、果树等经济作物,还毁坏农田基建、水利设施等。  相似文献   

12.
农林插花地鼢鼠发生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农林插花地鼢鼠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地和人工成林地鼢鼠种群密度相对稳定,年际变动不大。是鼢鼠发生的低密度区。农田、草场鼢鼠种群密度最高,危害程度最大;种群密度在年际和季节之间变动大。是鼢鼠的主要发源地。人工幼林地是鼢鼠发生的过渡区,是造成鼢鼠迁移的主要因素。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鼢鼠密度逐渐下降。不同树种林地鼢鼠密度表现为油松林地大于日本落叶松林地。农林插花地的存在是造成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门源县农田高原鼢鼠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源县鼠类分布广、密度大、危害重.通常危害农田、草场及林地的害鼠有四种,主要为高原鼢鼠、小家鼠、褐家鼠及鼠兔.它们从农作物播种至收获,均危害作物.播种后,取食种子;生长期,啃食青苗,土丘压青;成熟期,拉食穗粒;收割后,危害捆子,特别是高原鼢鼠已成为门源地区主要的害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郑晓东  袁玉明  张娜 《新农业》2009,(11):50-50
辽东山区危害林下参的害鼠主要有东北鼢鼠(俗称瞎耗子)和花鼠,危害程度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对高龄的林下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甚.2004~2008年我们对害鼠为害习性进行初步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5.
马义雄  孙国雄 《北京农业》2012,(18):102-103
近年来,中华鼢鼠在六盘山林区危害很大,它不仅挖洞取食幼苗的根茎,而且还对中幼林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危害。在鼠害严重的地方,几乎是寸草不生,就连胸径3~6cm的落叶松、油松都被它咬食而死。鼢鼠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六盘山地区中幼林成长的一个关键因子。对此,加强中华鼢鼠的防治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林业有害生物是由环境、生物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生物灾害,它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都非常巨大。通过各种有效的技术措施,利用弓箭人工捕杀鼢鼠环保效率高,是我区常用防治鼢鼠的有效措施,控制了鼢鼠危害,确保了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7.
害鼠危害林下参的初步观察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林下参生产的害鼠主要指东北鼢鼠(俗称瞎耗子)和花鼠,在辽东山区此类害鼠危害林下参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对高龄的林下参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甚。2004~2008年我们对害鼠为害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农田鼠害综合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农田鼠害每年发生面积在200万亩左右(不包括草原鼠害1.4亿亩),其中以高原鼢鼠(俗称瞎老鼠)发生面积最大,每年发生100万亩(次)左右,其危害主要在高位浅山地区(海拔2600-2800米)及海拔在2800米以上的农牧、农林交叉地带,平均鼠密度达2只/667m2;其次为达乌尔黄鼠(俗称黄老鼠),发生面积为70多万亩(次),主要在浅山地区危害;小家鼠西马拉雅亚种,发生面积为20多万亩(次),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暖冬等异常气候的影响,鼠害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上升为一种主要的害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互助县农区鼠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高原鼢鼠(俗称瞎老鼠)、达乌尔黄鼠(俗称黄老鼠)、小家鼠、褐家鼠、小家鼠西马拉雅亚种等年发生面积在8万公顷(次)左右,其中,严重发生危害面积达3.33万公顷,造成粮油损失达2250多万千克,在退耕还林(草)地区的农牧、农林交叉地带危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的农林业生产中发现无论是休耕撂荒地还是林地果园、农田菜地,中华鼢鼠活动频繁,不仅喜食杂草,而且还食用林木果树、农作物、中药材等植物的根、嫩茎及幼苗,轻者影响生长发育,重者造成大片死亡,甚至有些幼嫩小苗会被整株拉入洞中。从中华鼢鼠的形态,生活习性、繁殖、危害及防治方面进行总结,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