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阐述应用X射线(002)面衍射弧测定棉纤维次生胞壁平均螺旋角(又称微纤丝角)的方法。该方法以X射线衍射强度分布为基础,而与分布曲线的峥值无关。  相似文献   

2.
细胞壁是木材的实体物质,细胞壁超微构造因纤维素大分子链复杂的排列方式而具有多样性。微纤丝和结晶区均属木材细胞壁的超微构造,其形成、表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从微纤丝和结晶区的生物形成、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表征方法、微纤丝角和结晶度在木材径向及轴向上的变化规律和少数树种中微晶形态变化特点,以及细胞壁超微构造与细胞形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综述,提出微纤丝取向形成机制的研究,细胞壁各层厚度累积的过程,以及纤维素微晶形态在木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期为基于细胞壁微纤丝角、结晶度和微晶形态来进行多性状的综合遗传改良和早期良种选育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木材是由不同种类的细胞组成的天然材料,其实体物质是组成其结构的各类型细胞的细胞壁。细胞壁的超微构造主要包括微纤丝和结晶区,微纤丝角能表征纤维素微纤丝的取向,纤维素大分子链排列的有序程度及排列形态决定其结晶程度和微晶形态等结晶区特征。基于前人的研究,系统概述了细胞壁微纤丝和结晶区对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围绕微纤丝角和结晶度2个方面,分别归纳了二者对木材密度、尺寸稳定性、木材声学等物理性质以及弹性模量、强度等力学性质的影响作用,同时阐述了微纤丝角与木材硬度和刚度以及结晶度与冲击韧性等的相互关系,并概述了细胞壁微晶形态对木材润湿性和纤维强度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X射线衍射法研究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微纤丝角在径向的变异幅度很小,并且没有稳定的变化规律。微纤丝角随竹材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虽然不同高度之间微纤丝角绝对值的差异小于1°,但方差分析表明,1m处竹材的微纤丝角与3m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3m和5m处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但绝对值差异也小于1°。同时方差分析表明,2、4、6年生毛竹之间的微纤丝角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2年生与4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于4年生与6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总体说来,毛竹微纤丝角在各方面的变异程度都比木材小得多,说明微纤丝角可能不是决定毛竹物理力学性能变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利用了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高度、不同竹龄、在垂周方向不同位置的毛竹材微纤丝角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竹壁径向上,由外而内,微纤丝角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至靠近竹黄处微纤丝呈现最小值,且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异为4.17°。从基部往上,微纤丝角有略微增大,最大差异只有0.15°。毛竹材的微纤丝角从0.5年至6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5个竹龄的毛竹材微纤丝角之间的差异最大值仅0.52°。最后通过方差分析表明,高度、竹龄以及垂周方向上的位置对毛竹材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应用X-射线衍射法对实生苗和埋鞭2种造林方式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各3个竹龄的竹材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所选竹材各个竹龄细胞次生壁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都呈现下降或波动趋势,从竹青到竹黄存在显著差异。埋鞭和实生苗造林的竹材微纤丝角最大值分别为12.05°和10.97°,最小值分别为7.67°和8.24°,变化幅度均小于5°;其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9.41°和9.71°,相差不大。2种方式的竹材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加未呈现一致的规律性变化,竹龄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纵向微纤丝角从下到上没有明显规律,埋鞭的竹材下、中和上部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9.64°,9.25°和9.34°,小于实生苗的分别为9.73°,9.82°和9.58°,存在显著差异。探讨了不同造林方式获得的毛竹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时空变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地开发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7.
采用X线衍射技术研究4种常见经济型竹种撑篙竹、粉单竹、吊丝竹、青皮竹的微纤丝角变异以及撑篙竹材质生成过程中微纤丝角(MFA)在纵向和径向位置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微纤丝角对竹材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模量(MOE)影响。4种3年生竹材的平均微纤丝角由大到小顺序为粉单竹>吊丝竹>撑篙竹>青皮竹,分别为10.46°、9.73°、9.66°和9.52°,竹种间的微纤丝角差异甚微,变化范围在0.53°~1.48°;在径向上,撑篙竹与其他3种竹材微纤丝角从内侧到外侧到竹黄均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径向部位对微纤丝角有显著性影响。撑篙竹微纤丝角受竹龄影响不显著,随竹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纵向上,不同竹龄的微纤丝角沿竹秆高度方向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受纵向部位影响显著。微纤丝角对4种竹材的抗弯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粉单竹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与微纤丝角的相关性比较显著。研究结果以期为竹林培育和竹材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6种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开发利用竹材资源及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6种竹材的微纤丝角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3年生6种竹材微纤丝角不同,其中麻竹最大,刺黑竹最小,其他4种无显著差别;1、3和4年生的慈竹和孝顺竹微纤丝角随着年份的增长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刺黑竹的微纤丝角也呈现先增加然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法和自编的软件对杉木的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微纤丝角受很强的遗传控制,在不同株间、幼龄材间及成熟材间的差异极不显著;微纤丝角受树木生长年龄的影响很大,近髓心处最高,自髓心向外迅速减小,9 a以后减小趋势缓慢,到大约15a时出现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达20多度,回归分析得到的二项式方程R2达到0.899,径向各年轮间的差异极其显著;纵向不同高度上,微纤丝角从0 m到1.5 m迅速减小,之后减小趋于缓和,在5.5 m以后于平稳波动中又略显回升,1.5-7.5 m平均微纤丝角变化范围在10.82°-12.57°之间,回归分析得到的乘幂方程R2达到0.884,方差分析表明,树高1.5 m到7.5 m微纤丝角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用碘结晶法测量针叶树材的微纤丝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碘溶液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的混合液处理针叶树材管胞弦壁切片,并用干燥法脱除切片胞壁水,对碘结晶法测量木材微纤丝角的方法进行改良。结果表明,切片的木素脱除干净彻底,次生壁微纤丝之间易形成空隙,有利于碘离子进入其中形成碘结晶,可清晰地观察到微纤丝的走向,有利于有效而准确地测量微纤丝角,与改良前进行比较,具有省时省力,节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池杉管胞长度和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曲线,确定池杉幼龄材与成熟材界线为13~15年。池杉成熟材的管胞长度、直径、壁厚比幼龄材大,纤丝角小;经T 检验,管胞长度、管胞径向直径、纤丝角达极显著水平,其余不显著。间歇性淹水使管胞长度、直径、纤丝角、壁厚下降,经T 检验,幼龄材中管胞长度、径向直径、径壁厚度、弦壁厚度达显著至极显著;成熟材中管胞径向直径、径壁厚度、弦壁厚度达显著至极显著,其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刺楸木材微纤丝角与组织比量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安徽琅Ya山天然林内刺楸成年树木为材料,对其微纤丝角与组织比量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木纤维次生壁S2层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逐渐减小,17年左右达最小值,然而又增加。  相似文献   

13.
用X射线衍射法对陆地棉纤维细胞壁中纤维素微晶的相对取向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取向指数随果枝节位由内向外略有减少,随果枝序号自下而上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杉木木材纤维胞壁纤丝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利用偏光显微镜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坡向和插条繁殖生长的杉木木材纤维弦壁纤丝角的测定,并对杉木的纤丝角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杉木纤丝角的变异较大,它与力学性质有一定关系。随着纤丝角的减小,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顺纹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明显地增加。因此,杉木的品质评定应将纤丝角作为重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5.
淹水程度对长江滩地枫杨导管及微纤丝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体视学方法,对枫杨导管、微纤丝角变异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枫杨导管长宽比约为3.2,水淹程度不同的两组间的导管平均直径在径、轴向上变化有一定差异.枫杨微纤维角由髓心向外逐渐变小,与年轮显著相关,但水淹程度不同的两组间微纤丝角在轴向上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在0.05水平上,经T-检验水淹程度不同的两组间的导管平均直径、形状因子、单位体积中导管所占面积及微纤丝角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应用X射线衍射的Hoscmann作图法测得棉纤维细胞壁微晶区的大小为127A(沿纤维轴方向)和66A(垂直于纤维轴方向),徽晶区的畸变为0.69%(沿纤维轴方向)和3.28%(垂直于纤维轴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人工林湿地松微纤丝角和结晶度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逐渐减小,到一定年轮后保持稳定,且同一年轮内晚材的微纤丝角总是小于或等于早材;随着高度的增加微纤丝角逐渐减小,到达一定高度后变得稳定,到达稍部又增大。结晶度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后趋于平缓,且同一年轮内晚材的结晶度一般比早材大;自基部向上结晶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A surve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ell walls of green, brown, and red algae, as seen under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es is in progress. In this report a comparison of the cell wall structure of a brown alga, Dictyota flabellata, and a red alga, Helminthocladia californica, is presented. In Dictyota, typicalofthe brown algae, the microfibrillar pattern in the apical cells and in the adjacent cells of the thallus tip is reticulate. In mature cells the microfibrils are dominantly parallel in orientation. Pits, fields ofclosely set pores, are distinctive. The microfibrils in the pit areas are masked by nonfibrillar material. Helminthocladia, with a cell wall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d algae, differs from Dictyota in that the microfibrillar pattern is reticulate throughout the thallus. In the pit areas the microfibrils are not masked by amorphous mate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