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对杂草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栽培稻南粳44和杂草稻 JS-Y1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浓度分别为0(清水对照)、4、6、8 g/L黄腐植酸(Fulvic Acid,FA)浸种栽培稻对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动态、株高、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4株/m2杂草稻密度下,随着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上升,杂草稻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降低趋势,其中4~6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数较同密度下降13.84%~35.71%,杂草稻萌发后22 d下降幅度最为显著,拔节期杂草稻叶绿素显著下降7.90%-8.88%。而且在4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抽穗期和灌浆期杂草稻株高显著下降6.37%~9.10%;拔节期和抽穗期杂草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著下降10.19%~16.05%、12.57%~23.33%和10.28%~19.76%;成熟期杂草稻千粒重、每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分别显著下降3.19%、21.21%和27.27%。[结论]4株/m2杂草稻密度下,4 g/L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可通过调节栽培稻的生长发育状况,改变栽培稻-杂草稻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影响杂草稻分蘖动态、光合性能和单株产量等生理生态特性,缓解杂草稻对栽培稻的竞争抑制。  相似文献   

2.
广东雷州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盆栽法对采自广东省雷州地区6种谷粒性状差异显著的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在生长前期植株形态相似;进人分蘖期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表现为杂草稻株高偏高、分蘖数多、分蘖角度大、株型松散、成熟时间早;杂草稻的每穗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和谷粒长宽比偏低.芒长与颖壳色多样性分化明显,种子休眠性表现不一致,落粒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显著降低.从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水稻有效穗数受杂草稻密度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和结实率受到的影响次之,千粒重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十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杂草稻竞争造成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50份杂草稻和18份栽培稻的9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株高、穗长、平均穗粒数、结实率、芒长、芒色、粒色等植物学特性均较栽培稻变异大。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栽培稻,表明杂草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对杂草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栽培稻南粳44和杂草稻JS-Y1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浓度分别为0(清水对照)、4、6、8g/L黄腐植酸(Fulvic Acid,FA)浸种栽培稻对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动态、株高、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4株/m2杂草稻密度下,随着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上升,杂草稻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降低趋势,其中4~6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数较同密度下降13.84%~35.71%,杂草稻萌发后22 d下降幅度最为显著,拔节期杂草稻叶绿素显著下降7.90%-8.88%。而且在4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抽穗期和灌浆期杂草稻株高显著下降6.37%~9.10%;拔节期和抽穗期杂草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著下降10.19%~16.05%、12.57%~23.33%和10.28%~19.76%;成熟期杂草稻千粒重、每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分别显著下降3.19%、21.21%和27.27%。[结论]4株/m2杂草稻密度下,4 g/L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可通过调节栽培稻的生长发育状况,改变栽培稻-杂草稻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影响杂草稻分蘖动态、光合性能和单株产量等生理生态特性,缓解杂草稻对栽培稻的竞争抑制。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辽宁省杂草稻的分蘖、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抽穗期、抽穗时壳色、叶毛、1~2穗节长、籽粒长宽比、酚反应、稃毛、芒、颖壳色15个生物学性状的调查。结果发现,杂草稻前期具有明显分蘖优势,株高大部分高于对照栽培稻,颖壳色从黑灰色到稻草色,芒色从紫色到黄色,芒长从0~69 mm等方面具有几乎连续变化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草稻wr03-12和栽培稻沈农265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不大,栽培稻群体生物产量、叶干重、穗干重、鞘干重和茎干重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均与杂草稻的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杂草稻密度加大,栽培稻籽粒灌浆的起始时间延迟,灌浆持续时间缩短.杂草稻竞争对二次枝梗的影响大于一次枝梗,对下部籽粒的影响大于上部籽粒.杂草稻竞争很可能通过影响栽培稻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特性而影响栽培稻的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8.
杂草稻、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对SSR引物比较来自不同省区的12份杂草稻、34份栽培稻及36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121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在2~6之间,平均为4.033个。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8 2、0.351 5和0.489 9,每个位点在杂草稻、栽培稻、野生稻中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10、2.27、3.5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距离(0.049 4)明显小于其与普通野生稻间的遗传距离(0.583 8),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即杂草稻很可能起源于栽培稻的返祖退化。  相似文献   

9.
1杂草稻的识别杂草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既具有栽培稻的某些特性,又具有野生特性,能够在稻田自然繁殖和延续后代,与栽培稻竞争光、水分和营养,其危害性如同杂草,故被称为杂草稻。秆直立,丛生,高约1m,多数高于栽培稻。分蘖紧凑型或散生型。叶鞘下者长于节间,无毛;叶舌膜质而稍硬,披针形,长8~25mm,基部两侧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杂草稻在稻田呈蔓延趋势,稻田中杂草稻的大量存在对栽培稻产量及品质造成危害,进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指导农民区分杂草稻与栽培稻并及时防治,文章对杂草稻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不完全叶长于松粳系列品种的栽培稻,与龙稻系列和东农系列的栽培稻无差异;有叶舌、叶耳及叶毛,与栽培稻无差异;杂草稻有芒,呈褐色、黄色、紫色,长26~79 mm,栽培稻无芒或芒很短;杂草稻的颖壳色有褐色、稻草色、黄带黑斑等多种颜色,栽培稻的颖壳呈黄色;千粒重较栽培稻轻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专用配方肥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配方,小调整”策略,采用区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技术,根据磷钾肥衡量监控技术原理,通过不同农户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大配方、小调整和农户习惯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比较,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4.67%和11.85%,平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33.45%和42.62%.大配方和小调整处理可以使水稻达到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而小调整处理效果优于大配方处理.  相似文献   

12.
以体外模拟消化方法测定10个品种稻米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特性和淀粉组分,同时测定稻米中直链淀粉的质量分数,以及稻米的胶稠度、糊化温度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淀粉消化指数以粳糯米最高,粳米样品又高于籼米样品,但各籼米样品间仍有很大差异。直链淀粉质量分数、胶稠度和糊化温度与抗性淀粉质量分数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846,P<0.05;r=-0.765,P<0.01;r=-0.735,P<0.05),但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并不能作为预测淀粉消化特性的有效指标。凝聚性与淀粉消化指数显著正相关(r=0.634,P<0.05),可以利用米饭的质构特性推测其消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产梗稻为例,研究稻米外观分选对其食味品质的影响.根据外观品质将单-品种米样分为整米无垩白、整米垩白少、整米垩白多、碎米无垩白、碎米垩白少、碎米垩白多6个等级,分别测定6种米样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结果显示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米粒垩白多少和米粒的整碎相关性显著;整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碎米的低,胶稠度比碎米的长;垩白越少其直链淀粉含量越低,胶稠度越长.所以剔除碎米和垩白米能够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稻米分选不仅可以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还可以改进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4.
国外稻种资源在广东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在利用国外稻种资源进行水稻优质育种和杂交稻育种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利用外选35育成梅三五2号,矮三芦占,七袋占,绿黄占,七黄占,双七占等优质抗病新品种。利用外引资源育成优质稻主栽品种七桂早25号,七山占,粳籼89和特籼占等,育成杂交稻恢复系3550,4480,广恢122,广恢128等以及育成不育系粤泰A和泰丰A。  相似文献   

15.
江苏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知的不同抗病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通过在水稻基因组DNA中扩增和分离有相似序列的DNA片段,可以快速鉴定出候选抗病基因。选择3对扩增条带多样性较高的引物XLRRfor/XLRRrev、S1/AS3和Ptokin1/Ptokin2,对江苏27个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PCR分析(resistance gene analog—PCR,RGA—PCR)。结果显示,3对引物共扩增出清晰可辨的谱带127条,其中多态性带1ol条,占总数的79.53%。根据聚类分析,3对引物对或引物组合扩增的RGA图谱可将品种分为多种类型,这些RGA图谱类型与稻瘟病菌7个生理小种接种鉴定的抗病表型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究特定时期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对外源茉莉酸(JA)的响应,为揭示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时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JA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稻瘟病菌株95234I-1b和普通感病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为试验材料,通过外源JA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1,分别用100和400μmol/L JA处理水稻叶片,6 h后接种95234I-1b菌株;处理2,水稻叶片接种95234I-1b菌株72 h后,分别用100和400μmol/L JA处理水稻叶片)处理与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特定时期的水稻,调查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并用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检测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源JA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均能减轻受侵染水稻稻瘟病发病症状,并诱导水稻防御相关基因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用100和400μmol/L JA喷雾水稻6 h后再接种稻瘟病菌株的诱抗效果分别为15.06%和25.63%;稻瘟病菌株孢子接种水稻72 h再喷雾100和400μmol/L JA的诱抗效果分别为36.60%和47.12%.与对照相比,JA抑制了水稻水杨酸(SA)途径相关基因的大幅上调表达.在一定JA浓度范围内,高浓度JA对SA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抑制程度高于低浓度JA的抑制程度;高浓度JA诱导JA途径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幅度高于低浓度JA的诱导程度;高浓度JA诱导PR1a上调表达幅度小于低浓度JA诱导的上调幅度,高浓度JA诱导PR10a上调表达幅度大于低浓度JA诱导的上调幅度.[结论]JA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处理与稻瘟病菌互作过程中特定时期的水稻,均能诱导水稻病程相关基因和JA途径相关基因上调表达,抑制SA途径相关基因的大幅上调表达,表明水稻防御体系中的病程相关基因及JA途径的相关基因主要参与了水稻防御体系对外源JA的响应.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与菰杂交后代稳定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稻松前与菰的杂交后代19个稳定品系及其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稳定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以母本酶带为基础,主要表现为五种类型:互补型,新增酶带型,互补兼新增酶带型,母本型,母本酶带缺失型,这表明,在高世代稳定品系可能仍有菰的基因存在并表达。  相似文献   

19.
施稻糠有机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稻糠有机肥是在引进日本稻糠耕作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创新而研究出的新的稻糖杂合肥配方。以其在水稻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它具有除草、施肥、增强抗性、改善稻米品质等作用。水稻施用稻糠有机肥是生产有机稻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稻叶瘟对水稻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通过对4个感染不同等级稻叶瘟的水稻冠层反射光谱进行测试,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研究了绿光区、红光区和近红外区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绿光区、红光区和近外区的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随病情程度的加重分别呈现下降、上升和下降的趋势;绿光吸收边缘的特征波长值发生红移,红光吸收边缘和近红外吸收边缘的特征波长值发生蓝移。受害轻时近红外区反射率变化幅度大,受害重时绿光区和红光区反射率变化幅度大。本研究为应用遥感技术早期探测稻叶瘟的发生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