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6,(3):158-163
合理的施肥技术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氮肥在马铃薯增产中作用巨大,但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通常造成马铃薯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氮肥利用率降低。为合理施用氮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鲜食品种‘东农09-3306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氮素积累分配规律及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育期的推移,马铃薯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在茎和叶片中分配比例逐渐降低,块茎中氮素分配比例逐渐升高至成熟期的57%~78%。当施氮量超过10 kg/667m2时,块茎中氮素积累量增加不明显,块茎氮素分配比例不再增加。马铃薯产量在施氮量13.3 kg/667m2时达到最大值,氮素吸收利用率、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在施氮量3.3 kg/667m2时取得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氮肥施用时期对马铃薯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铃薯克新13号脱毒种薯为材料,在相同氮肥用量下,设置不同生育时期施氮的田间小区试验,通过测定主要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量,研究施氮时期对马铃薯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分配及块茎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在营养生长期的吸氮素量仅为全生育期的1/3,块茎形成中期达到马铃薯的吸氮高峰期,块茎增长后期至成熟期块茎中的氮素主要来自营养器官的二次分配。与N 150 kg/hm2全部做基肥相比,将1/3的氮在块茎增长初期追施可使商品薯产量提高25%(P<0.05),达到30.01 t/hm2。氮肥利用率达到44%(P<0.05)。适宜氮肥用量下,基肥和追肥的合理分配是获得马铃薯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基肥氮不足,氮肥集中在苗后施用,则易导致植株贪青。试验在肥力中等的土壤种植马铃薯,150 kg/hm2氮素用量条件下,将2/3的氮作基肥施用,1/3的氮在块茎增长初期追施,较有利于养分在块茎中的分配,同时也能获得最高的块茎产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3,(3):186-190
从水分管理、氮、磷、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和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轮间(套)作等方面,对2012年国外马铃薯栽培生理与技术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总体看来,氮肥和水分管理是近期国外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氮肥的施用,不仅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质量等,还对土壤、地下水等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有机肥的施用和轮间(套)作将成为未来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滴灌施肥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滴灌施肥与传统灌溉施肥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常规灌溉施肥处理A,滴灌施肥处理B(马铃薯浅植+培土),滴灌施肥处理C(马铃薯深植+不培土)。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的生物量;滴灌施肥处理在节约10%的生产成本的同时,显著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幅达37.31%~47.39%,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对滴灌施肥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港啤一号是本地区啤酒厂家公认的优质啤麦品种,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在本地区的合理密度和施肥水平,明确不同时期的氮肥施用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各时期氮肥的作用大小,确定氮肥的施用比例.同时研究港啤1号经用化调后在本地区的合理密度和产量潜力,以及对其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具体影响,为大面积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氮肥施用时期及比例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6,(5):289-295
为探明半干旱区氮肥的施用时期及比例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植方式,研究了全部基施(S1)、播前和块茎膨大期按64施入(S2)2种施氮方式在270(N_1),180(N_2),90(N_3)和0(N_4)kg/hm~24个施氮量下对马铃薯生育期、生长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马铃薯的生育期无明显影响。氮肥全部基施的处理出苗率、分枝数均高于氮肥分期施入的处理,但对主茎数无显著影响,S2N1(播前和块茎膨大期按64施入;施氮量270 kg/hm~2)和S2N3(播前和块茎膨大期按64施入;施氮量90 kg/hm~2)处理在株高上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氮肥分期施入的处理平均产量为40 271 kg/hm~2,较氮肥全部基施的处理平均增产6.3%,各处理中S2N1处理产量最高。氮肥全部基施的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25.1 kg/hm~2·mm,较氮肥分期施入处理高8.2%。  相似文献   

7.
以前关于长期施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影响的大量研究,仅涉及低肥量环境,其有效成分不超过45~60公斤/公顷。对连续施用高量无机肥料,及其对马铃薯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得很少。本文旨在弄清连续施用高量无机肥料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专化轮作环节的最佳组成,查明轮作环节的主要产品(马铃薯块茎)和其它产品(饲料单  相似文献   

8.
黄丘一副区马铃薯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 言马铃薯系地下块茎作物,种植马铃薯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高产优质的块茎。马铃薯块茎产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地上茎叶生长的好坏,并与茎叶生长有着密切的相互制约关系。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品种块茎形成及膨大与茎叶生长的关系,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找出不同熟性马铃薯块茎膨大与茎叶生长的相互关系,结合科学栽培管理措施,促使其各个部分协调发展,对指导马铃薯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分为中熟组和晚熟组两组进行,中熟组选用目前陕北地区主栽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晚熟组选用新审定品种榆…  相似文献   

9.
贾东  徐漫  韩雷 《北方水稻》2016,(1):56-60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氮肥施用方法以及近年来新型的氮肥施用技术,阐述了水稻生产中合理的氮肥运筹与氮肥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对水稻生产的促进作用,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具有可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叶面喷施铁锌锰微肥对马铃薯生长、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微肥对马铃薯生长、品质与产量的影响,选用‘宁薯14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分别在苗期和薯块膨大期叶面喷施Fe、Zn、Mn 3种微量元素肥料,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喷施微肥可以使植株增高1.4~12.7 cm,单株块茎重增加0.03~0.12 kg,商品薯率提升2.39%~4.03%,产量提高1810.05~8648.1 kg/hm2;块茎中淀粉、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在喷施微肥以后均有所增加,同时块茎中Fe、Zn和Mn微量元素的积累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说明马铃薯叶面喷施Fe、Zn、Mn微量元素,不仅可以促进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发育,而且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养分的供应以及马铃薯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对其块茎的形成、膨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尤为显著。氮、磷、钾在马铃薯生长发育中需要量大,必须加以补充,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需求。生产上不合理的施肥,导致马铃薯产量不高、品质较差及生产成本增高。通过分析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器官吸收养分的特征和分配规律,从而探索马铃薯生产中最佳的氮、磷、钾施肥组合,这对于丰富马铃薯栽培生理理论和指导生产中氮、磷、钾肥合理配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稻虾共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近年在全国发展迅速。为稻虾共作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既能保证田面水水质,又能保证水稻氮素供应而促进水稻生长,对稻虾共生系统的清洁生产至关重要。设置3种施肥处理(CF,基施复混肥并追施尿素;CRF,缓释复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OF,基施有机无机复混肥并追施尿素),并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分蘖期之前田面水水质及全生育期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和OF处理相比,CRF处理降低稻虾田田面水氨氮及亚硝态氮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小龙虾回田生长;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促进了水稻干物质累积;CRF处理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CF和OF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4.26%和12.84%,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4.86%和54.65%,氮肥偏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00%和13.60%。此外,CRF处理还节约了追肥所需的劳动力。综上,从田面水水质、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在稻虾共作中采用缓释复混肥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式是较佳选择,有利于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氮素形态与马铃薯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马铃薯块茎硝酸盐含量、淀粉、蛋白质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内硝酸盐含量从块茎形成期到成熟收获期是逐渐降低的。使用铵态氮肥并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显著地抑制马铃薯块茎硝酸盐的积累;与硝酸盐含量变化相似,从块茎形成期到收获期蛋白质含量也逐渐降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铵态氮添加双氰胺处理可降低块茎还原糖含量。虽然马铃薯被认为是喜硝作物,但本研究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不仅没有造成马铃薯产量的显著差异,而且块茎内淀粉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两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6个处理:对照(未施化肥和生物黑炭)、F(单施常规肥,尿素10 kg/667m2、二铵20 kg/667m2、硫酸钾10 kg/667m2)、B1(2 t/hm2生物黑炭)、B1F(2 t/hm2生物黑炭+常规肥)、B2(4 t/hm2生物黑炭)及B2F(4 t/hm2生物黑炭+常规肥),研究生物黑炭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物理性状及速效养分的影响,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和生物黑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量生物黑炭处理(2 t/hm2)对土壤pH、容重和总孔隙度无显著性影响;高量生物黑炭处理(4 t/hm2)显著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的来说,生物黑炭改善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土壤物理性状,影响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植株体内氮素浓度的高低反映了其生长势的强弱,马铃薯生育期间各器官氮素浓度的变化始终表现为叶片>地上茎>块茎,叶片中的氮素浓度高低反映了叶片光合活性的大小。马铃薯对氮的吸收与营养生长和块茎的增长密切相关,植株对氮的需求量受其生长状况所控制。而且,氮在植物体内很容易流动,块茎形成后,大量的氮素转移到块茎中,用于块茎的建成和营养贮存。马铃薯植株在淀粉积累开始后,各器官中氮素加快了向块茎的转移,使叶片和地上茎的衰老进一步加剧。因此,在马铃薯高产栽培实践中,须注重氮、磷、钾的适量与配合施用,使之既能满足块茎的形成与生长的需要,又可防止植株生长过旺或后期发生早衰。本试验表明,在因素中量(适量)组合下,每生产500kg块茎需要纯N2 65kg。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苗氮磷钾肥的科学配施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在温室扦插种植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计了16个氮磷钾配比组合方式,探讨了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原原种产量性状(商品薯产量和总产量)、块茎干物质含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氮磷钾配比组合对主要性状的影响,筛选出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均高且经济系数较高的氮磷钾配比组合1个,即N为16 kg/667 m2、P2O5为11 kg/667 m2、K2O为1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检测技术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是威胁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有多种技术可应用于PSTVd的检测,如生物学方法、电子显微镜技术、往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PAGE)、核酸斑点杂交(NASH)、RT-PCR和FQ RT-PCR。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互相补充,构成了PSTVd的检测技术体系。日常工作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及目的等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检测技术,确保脱毒种薯/种苗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Optimizing nitrogen (N) fertilizer management in irrigated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on coarse-textured soils is challenging. The “4R” nutrient stewardship framework of using N fertilizer at the right rate, right source, right placement and right time provides approaches to improve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while maintaining or improving yield. This 3-years replicated field plot study evaluated effects from a series of N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10 combinations of sources, placement and timing, as well as fertigation, on irrigated processing potato (cv. Russet Burbank) grown for a total of five site-years in the Province of Manitoba, Canada.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to provide early to late availability of N to the potato crop. Nitrogen was applied to 80% of Provincial N recommendation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observing improve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 and effects of treatments on yields. Measurements were tuber yield, size distribution, specific gravity, hollow-heart rate, fertilizer apparent N recovery (ANR) and agronomic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Results showed differences in yield, quality, ANR and NUE between fertilizer treatments were generally very small or absent. Average tuber marketable yields for fertilizer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for the unfertilized control (P?<?0.001). Split application of urea at planting and hilling, and urea at planting with fertigation occasionally increased tuber marketable yields on sites of coarse textured soils (P?<?0.05). Use of polymer-coated urea (ESN) or stabilized urea with inhibitors (SuperU) did not affect yield, quality or N use of potato. Site-year difference (P?<?0.001) were apparent for all measure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soi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on agr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N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current grower practice of split urea application at planting and hilling and urea at planting following by in-season fertigation are sound. Results indicate growers could shift to the more convenient practice of ESN at planting without reducing yields. Absence of treatment effects suggests N was generally not a limiting factor for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ing that the current recommendation for potato production in Manitoba over-estimate site-specific crop N needs.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滨海盐碱地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常规中粳中晚熟品种圣稻2620为试验材料,在含盐量3‰~6‰条件下研究了6种氮肥施用方式(N5,40 kg/667 m2;N4,32 kg/667 m2;N3,24 kg/667 m2;N2,16 kg/667 m2;N1,8 kg/667 m...  相似文献   

20.
农田土壤Nmin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农田土壤矿质氮(Nmin)含量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在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主产区大田条件下,利用主栽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通过设置不同供氮水平,研究了薯田土壤Nmin含量对块茎形成的时间、数量以及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Nmin含量在1850 mg/kg范围内时均可形成块茎,且在18.6450 mg/kg范围内时均可形成块茎,且在18.6419.94 mg/kg可较早形成块茎,超过50.57 mg/kg时,不形成块茎;较高的土壤Nmin含量会降低块茎形成的数量,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出苗39 d以后,块茎数量不再增加;虽土壤Nmin含量的增加推迟了块茎的形成时间,但较高的土壤Nmin有利于马铃薯生育后期单株块茎重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