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综述了原料混配均质化、水分控制均质化、化学成分均质化、叶片结构均质化与装箱结构均质化对打叶复烤均质化加工的影响,系统地探讨了多维度全面措施对打叶复烤均质化加工的调控效应。最后,基于打叶复烤易地技改对该领域新工艺提出了展望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吴祚友  徐其敏  马建勋 《农技服务》2011,28(11):1602-1603,1615
从烟叶原料、配方、打叶复烤工艺以及打叶复烤过程中烟叶混合均匀度4个方面,结合打叶复烤工艺控制实际,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实现打叶复烤后片烟均质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烟碱检测和水分检测两个角度探讨手持式近红外在打叶复烤生产中的应用。对三个产地烟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贵州威宁C3F等级和湖南衡阳C2F等级使用实验室近红外检测和手持式近红外检测,两种方法结果差异不显著,可使用在线近红外检测结果替代实验室近红外检测结果。对水分检测结果分析表明,部分产地可以使用手持近红外快速检测烟叶水分,但模型仍需不断完善,以达到适配性和泛用性。  相似文献   

4.
打叶复烤出片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烟叶质量、打叶复烤设备和打叶复烤工艺(技术)参数对烟叶打叶复烤出片率的影响,分析了烟叶打叶复烤过程影响出片率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提升烟叶打叶复烤企业的综合加工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提高打叶复烤过程中成品片烟品质均匀性为实验目的,近红外光谱表征烟叶生物外观特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线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原烟光谱,采用光谱定性来调控原烟质并导入库和出库,结果表明:采用光谱定性来调控得到的成品烟碱变异系数2.2964%,采用烟碱含量来调控得到的成品烟碱变异系数为2.6953%,及通过光谱定性调控要好于只用烟碱含量来调控,该结果对打叶复烤前原烟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传统平库打叶复烤均质化加工方法,结合复烤企业实际情况,在"分类堆放,组批出库"的原则下采用了"入库即组批,通道出库调控"的均质化控制方式,结果发现与非均质化方式相比变异系数降低了70.6%.该研究结果为打叶复烤企业控制烟碱均匀性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对烟叶化学成分快速检测的需要,概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栽培调制,打叶复烤,卷烟生产领域的应用,同时,根据烟叶生产全过程均质化加工和数据把控的要求,提出了便携式近红外分析仪的应用前景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8.
烟叶口感的独特性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直接影响了品种烟叶的口碑和评价。打叶复烤生产是提高烟叶质量、保留原烟独特香味的关键工艺过程。本文从生产加工过程的数据化、个性化和智能化3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近年来研究者针对打叶复烤过程的工艺实现方式、工艺参数的优化、先进控制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揭示了当前打叶复烤生产中面临的包括加工过程控制、关键参数设置等主要困难与问题,并对打叶复烤过程提质保香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打叶复烤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年全国打叶复烤企业建设和管理现场会的交流与讨论,对打叶复烤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原料挑选、烟叶内在品质提升、数据链构建、品牌对接等方面进行思考,根据卷烟工业需求与行业形势探讨了打叶复烤新工艺的发展趋势,对于今后打叶复烤工艺研究方向与在线技术推广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打叶复烤加工过程烟叶保香、企业增效,依据烟叶力学特性等物理特性指标与含水率相关关系,将现行打叶复烤加工标准规定的17%~21%打叶水分调整至16%~18%的适宜打叶水分范围,并在涡阳、楚雄、三明、武夷4家打叶复烤企业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二次热风润叶出口含水率下调1.0~1.5百分点,含水率标准偏差控制在0.3%以内;大片率下降,烟片结构分布更趋向于中小片;出片率、成品得率变化控制在1%以内;打叶复烤能源消耗明显下降,最大下降幅度达到22.48%;烤后烟片颜色明显改善,基本扭转了复烤过程烟片颜色变深、变暗的趋势;感官质量明显改变,与应用前烟片感官质量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就回潮润叶、打叶风分、复烤等打叶复烤流程等主要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论述,为了解烟叶复烤加工和提高打叶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片烟含水率的快速检测,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采集不同产地烟叶样品组成校正集合,以打叶复烤行业水分检测标准方法获取的片烟含水率为参考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片烟水分检测模型。通过外部比对发现,模型预测与参考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应用效果表明:1、利用近红外技术检测烟片含水率与打叶复烤行业标准检测方法结果较一致;2、以标准方法检测值为基准,与目前打叶复烤实验室普遍使用的快速烘箱相比,绝对偏差不大于0.2%的概率提高了1.55%,不大于0.3%提高了1.82%,比快速烘箱更准;3、检测耗时2分钟,快速烘箱检测耗时30分钟,标准方法120分钟,近红外技术检测含水率更快。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片烟含水率的快速检测,利用近红外分析技术,采集不同产地烟叶样品组成校正集合,以打叶复烤行业水分检测标准方法获取的片烟含水率为参考值,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片烟水分检测模型。通过外部比对发现,模型预测与参考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应用效果表明:1、利用近红外技术检测烟片含水率与打叶复烤行业标准检测方法结果较一致;2、以标准方法检测值为基准,与目前打叶复烤实验室普遍使用的快速烘箱相比,绝对偏差不大于0.2%的概率提高了1.55%,不大于0.3%提高了1.82%,比快速烘箱更准;3、检测耗时2分钟,快速烘箱检测耗时30分钟,标准方法120分钟,近红外技术检测含水率更快。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打叶复烤烟叶质量的稳定性,测定了黄金叶品牌打叶复烤专线各工序(真空回潮、铺叶解把、一润、二润、梗叶分离、配叶储叶、复烤)前后烟叶的烟碱、总糖含量,以明确各工序对烟叶糖碱比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打叶复烤后,烟叶中烟碱含量降低9.50%,变异系数由10.95%降低至2.75%,总糖含量降低9.43%,变异系数由7.42%降低至2.80%,打叶复烤前后烟碱、总糖含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②配叶储叶工序对烟叶烟碱、糖碱比稳定性贡献最大,梗叶分离工序对烟叶总糖含量的稳定性贡献最大;③打叶复烤后,烟叶糖碱比变异系数由16.87%降低至4.15%,真空回潮工序对烟叶糖碱比的降低影响较大,配叶储叶工序对烟叶糖碱比的升高影响较大,且真空回潮和配叶储叶工序前后差异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烘烤调香烟叶在打叶复烤过程中烟叶香味成分及吸食品质的变化情况,以K 326中部烟叶为材料,采集打叶复烤关键工序的在线样品,进行烟叶致香物质、潜香物质检测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调香烟叶新植二烯含量和致香物质总量在二润后和复烤后增加,在冷房后减少;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在二润阶段含量较高,在冷房阶段含量较低;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在打叶复烤过程中逐渐增加;质体色素总量在打叶复烤前和复烤后无明显变化;多酚类化合物、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在打叶复烤过程中略有减少。感官质量方面,调香烟叶在二润后香韵较丰富,愉悦性好,感官质量得分最高;在复烤后,香韵丰富性降低,甜度减弱,感官质量得分低于二润阶段,但略高于冷房阶段和打叶复烤前。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原烟在线近红外检测模型,从打叶复烤加工环节提高烟叶原料加工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通过该模型对工业分级后的原烟进行精细化烟碱分类,然后采用精细化加工进行模块配打。结果表明,与常规加工相比,精细化分类后的原烟烟碱平均变异系数由17.14%降至6.47%;精细化加工方式的配方打叶复烤成品片烟烟碱变异系数VCO1B从2.76%降至2.47%,VBO3S从1.62%降至1.16%,均匀性控制效果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理安排各产地烟叶打叶复烤加工顺序,缓解库存压力。[方法]对福建、安徽和四川C2F等级烟叶打叶复烤前自然醇化过程中物理特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随着醇化的进行,3个产地C2F烟叶的物理特性变化趋势不完全一样。烟叶厚度、叶质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衡含水率呈上升趋势;拉力和延伸率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根据气候状况、物理特性变化规律和储存实际确定福建、安徽和四川烟叶适宜打叶复烤加工时间分别为3月份、3月份和4月份之前。[结论]研究可为科学地设置打叶复烤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在打叶复烤过程中白肋烟叶TSNAs含量的变化趋势,对白肋烟5个模块烟叶原烟、一润、二润、打叶及复烤处理环节进行了取样,并利用SPSS和MINITAB软件对样品的常规化学和TSNAs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打叶复烤的过程中TSNAs含量在打叶处理环节显著上升,在复烤处理环节下降,其中NNN、NAT及NAB含量经过打叶复烤整个过程显著上升,NNK含量略有上升但和原烟相比差异不显著。白肋烟TSNAs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调控TSNAs的关键点在打叶处理环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当前烤烟生产与打叶复烤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烟叶的生产、收购、仓储、品质及叶组配方等5个方面进行构架建设,提出一个以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作为品质依据进行打叶复烤组合配方的计算机辅助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打叶复烤工序评价过程样品抽样方法。[方法]对安徽宣城地区出产的C2F烟叶进行原料、热风润叶、叶片复烤3个重点工序不同抽样次数的对比分析。[结果]研究表明,为保证抽样样品的代表性。在抽样范围一致的前提下,随着混合均匀度的提高,工序抽样次数呈现减少趋势,原料样品抽样次数不少于20次,润叶样品抽样次数不少于10次,复烤样品抽样次数不少于5次。[结论]研究可为打叶复烤工序评价、工艺参数优化、均质性评价等工作开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