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简述了SVAT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水热过程参数化方案及其耦合模式,总结了SVAT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提出了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旱地棉花由于没有灌溉条件,生长期内只有靠土壤贮水和降雨保证棉花的水分需求。因而研究纯旱作条件下,充分利用土壤水和自然降雨是稳定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1改善旱薄条件,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在坡地修水平梯田,0-100厘米土壤含水量增加1.50%-1.70%;采用起埝低垄种棉水分较高,利于棉花生长,而且蓄水保墒效果好;秋季深耕细耱;可纳秋冬雨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解析农林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制。[方法]以西北极端干旱区典型模式枣棉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棉花种植行数和棉花株距研究空间布局对枣棉间作复合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相比,枣棉间作具有明显提高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优势,种植行数对间作产量的影响效应显著。间作条件下耗水量高于对应单作,但也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种植行数与棉花株距互作作用对间作水分利用效率的产生效应,通过空间布局能够协调枣棉间作种间关系,提高水分高效性。[结论]枣棉间作群体较单作更能够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农林复合群体中,林木根系一般较深,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营养物质和水分,农作物则利用浅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由于根系垂直生长呈多波顺次递推特点,使根系生长中心和吸收中心交错出现,提高了养分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一、棉花前期生长缓慢的原因 1.盐碱重 棉花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盐碱重的棉田土壤理化性状较差,制约了棉花根系对养分、水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水分胁迫对枣园间作条件下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研究阿拉尔垦区幼龄枣园不同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棉花生产力动态.[结果](1)轻度水分胁迫、适宜水分处理下土壤含水量较高,紧实度适中,具有较强的保墒蓄水能力.(2)同一水分处理下,产量表现为M3>M2>M1.同一种植模式下,产量表现为W2> W3> W4> W1.(3)W1水分处理和M3模式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4)适宜间作枣园的灌水量为300 m3/667m2.[结论]阿拉尔垦区1~2龄枣园中,红枣与棉花间距保持0.5m距离,对提高棉花产量较为有益,且对枣树影响较小;第3年,红枣与棉花间距应调整为1.0m,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枣棉间作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东北寒区渠道土体发生冻胀破坏情况较为常见,是影响灌溉渠道正常运行的一大隐患。水分迁移规律是冻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农垦北安管局建设农场冻胀破坏严重渠道土体建立一维冻胀水分迁移模型,以冻结温度、初始含水量及干密度为因素进行封闭系统恒温单向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冻胀发生后,水分由未冻区域向冻结区域迁移现象明显,冻结锋面处水分聚集程度最高。在试验条件下,水分迁移量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大而增加,随冻结温度升高逐渐下降,土壤干密度对水分迁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盐土棉田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以确定适宜的棉花水分运筹方式,为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08—2009年在江苏南京(118°50′ E,32°02′ N)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以耐盐品种中棉所44和盐敏感性品种苏棉12号为材料,将碳酸钠、重碳酸钠、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7种盐类等摩尔混合,按盐土比掺入基础土壤中,形成5种不同含盐水平的土壤(0:1.25 dS•m-1;0.35%:5.80 dS•m-1;0.60%:9.61 dS•m-1;0.85%:13.23 dS•m-1;1.00%:14.65 dS•m-1),研究土壤盐分对棉花功能叶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明确棉花叶气温差与空气饱和气压差的定量关系。【结果】随土壤盐分水平的升高,棉花功能叶的蒸腾速率、含水量和净光合速率均下降,叶片温度升高。以1.25 dS•m-1盐分处理作为充分灌水(即无水分胁迫)建立了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下基线方程,以此构建了不同土壤盐分下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结论】综合分析不同土壤盐分水平下棉花水分胁迫指数与叶片含水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关系,认为棉花水分胁迫指数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盐分条件下棉花的受胁迫程度。用棉花CWSI实时监测盐分条件下棉花的水分胁迫状况,可为盐碱地确定适宜的棉花水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棉花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势变化及与棉花功能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方法]利用水势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势,并建立基于土壤水势的棉花滴灌预警模型。[结果]土壤水势在20~4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大,土壤水势(x)与棉花功能叶的凌晨叶水势(y)之间的关系:0~20 cm土层的方程式为y=-0.000 7x~2-0.028 3x-1.394 3(R~2=0.964 3),20~40 cm土层的方程式为y=-0.000 8x~2-0.046 6x-1.8 093(R~2=0.948 2)。通过田间验证预测精度较高(R~2=0.945 7)。[结论]该研究为膜下滴灌棉花灌溉补水和水分实时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棉花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棉花土壤水分迁移的影响。试验共设置9种处理和1组对照,在棉花4个生育期采集土壤含水率数据,并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在高水量4700m~3/hm~2和高氮360kg/hm~2处理下,土壤含水率高,棉花生长发育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土壤有效硅对棉花幼苗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土壤盆栽的方法 ,研究了土壤中有效硅对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元素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土壤有效硅含量一定范围内 ,随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增加 ,幼苗生长速度加快 ,光合强度增强 ,蒸腾强度减弱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和叶含水量增加 ,植株对磷、锌、硼的吸收量增加 ,同时植株对氮、钾、锰、钙、镁的吸收量减少 ,铜、钼无显著变化。说明土壤中的硅被棉花吸收后 ,改善了棉花的营养代谢 ,使幼苗生长加快。  相似文献   

11.
土壤大孔隙的存在可导致土壤水流和溶质优先迁移的发生,是水分和化学物质快速、远距离运移的主要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通道。因此,加强土壤大孔隙和优势流运动规律的研究,对田间土壤水分和溶质迁移实用模型的建立、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的选择具有关键作用。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因此,对土壤大孔隙的定义和体积估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土壤-植物系统中铅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Pb所在的环境介质、土壤理化性质、陪伴阴离子、植物及微生物,并阐述了各因子对Pb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土壤重金属可以在农作物中富集,从而影响农产品质量或导致减产,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该文对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土壤重金属迁移至作物系统的转化方式、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以及土壤重金属在作物中的分布和潜在风险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非饱和土壤中指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指流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分和溶质运移形式,土壤中发生的指流现象将导致水分和溶质快速向下迁移,从而引起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因此,掌握其研究动态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很有现实意义。针对指流的实际情况,从非饱和土壤中指流的试验方法、机理研究和模型预测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菜地系统铅镉累积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菜地系统中重金属的调控效果,为污染菜地的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青菜和萝卜为材料,以有机肥、栏肥、腐殖酸和石灰作为土壤改良剂,采用大棚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菜地系统重金属的改良作用。[结果]4种土壤改良剂对镉和铅在土壤-作物中的迁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土壤-青菜系统中对镉的改良效果为:腐殖酸>石灰>有机肥>栏肥;在土壤-萝卜系统中镉的改良效果为:石灰>栏肥>腐殖酸>有机肥;在土壤-青菜系统和土壤-萝卜系统中,铅的改良效果均为:有机肥>腐殖酸>石灰>栏肥。[结论]试验所选的4种土壤改良剂中,腐殖酸和石灰对镉和铅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旱地棉花由于没有灌溉条件,生长期内只有靠土壤贮水和降雨保证棉花的水分需求。因而研究纯旱作条件下,充分利用土壤水和自然降雨是稳定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膜下滴灌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物理质量(S)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棉田土壤肥力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S的逐渐减小籽棉产量逐渐降低。土壤S与籽棉产量(Y)间的关系方程为:Y(kg·hm~(-2))=104 172S+1 784. 3(R~2=0. 983 8,P0. 01)。当S=0.035时(土壤物理质量良好级别的阈值),对应的籽棉产量为5 430 kg·hm~(-2)。目前,棉花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在5 250-6 750 kg·hm~(-2),因此使用S分级标准作为膜下滴灌棉田产量管理依据是可行的,S分级可以阐明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导致棉花产量下降的原因,即当0. 030S0. 035,减产因素为机械阻力与水分胁迫;S0. 030,减产因素为机械阻力、水分胁迫与通气不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采用黄壤土表层均匀添加不同含量表层煤纳米-亚微米材料(质量含量分别为0、0.004%、0.020%、0.040%、0.100%),研究了纳米-亚微米级材料对黄壤土的速效钾在重力方向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纳米-亚微米级材料对黄壤土中速效钾在重力方向的运移有明显影响。在培养时间内,试验组的速效钾含量均保持小幅度平稳变化,无较大波动。纳米-亚微米材料起到了缓释作用。土壤中的钾离子极其容易流失,钾离子迁移主要受水分迁移及土壤胶体吸附作用的影响。添加纳米-亚微米材料的土壤具有较强的保水性和吸附性,使得水分及速效钾大量吸附于此。  相似文献   

19.
侯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87-8289
通过系统观察不同土壤类型棉田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膜下滴灌棉花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土壤含水量以及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沙土和粘土从苗期到吐絮期含水量变化趋势相似,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近似于抛物线,苗期土壤含水量最低,随棉花的生长发育,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至花铃期达最大,到吐絮期,土壤含水量又下降,与蕾期相当。不同土壤质地0~100cm土层各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生育期,沙土的含水量明显低于粘土。这种变化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特性以及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20.
红壤农田中花生SPAC水势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中水分传输过程是农田生态系统水分迁移与能量转换中最重要的环节。SPAC尽管介质不同、界面不一 ,但在物理上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体 ,可以用水势这一统一的能量指标来描述各个环节能量水平的变化。水分从土壤中被作物根系吸收向上一直传输到叶气腔再散失到大气中 ,水势是驱动力 ,水在其中流动的通量与驱动力 (水势差 )成正比 ,与阻力成反比。可见 ,研究SPAC水势分布规律有助于定量计算水流通量 ,并为作物根系吸水和水分散失、作物水分供需评价提供依据 ,而且对调节农田生态水分循环和节水农业措施有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