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连续的试验观察,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已出现大幅下降,单剂使用已无法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暴发。目前褐飞虱防治的主导药剂和配方为烯啶·吡蚜酮或吡蚜酮+毒死蜱,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吡蚜酮抗性的增加,其对褐飞虱的防效也将出现明显下降。哌虫啶10%悬浮剂、三氟苯嘧啶10%悬浮剂对水稻褐飞虱有极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持效期长达25~30 d,是防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呋虫胺20% 可溶粒剂、氟啶虫胺腈240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速效性较好,持效性一般或较短,只能用作褐飞虱防控的应急补充。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不同药剂防治水稻飞虱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80%烯啶虫胺·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20 g/hm~2对水稻飞虱药后3、7、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8.4%、88.3%、93.2%;表现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安全性好,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对照药剂中,施药后3、7、14 d,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 m L/hm~2、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58.50%~68.60%、76.10%~81.50%%和73.80%~85.40%。  相似文献   

3.
对试验药剂80%吡蚜酮·烯啶虫胺WG和对照药剂25%噻嗪酮WP防治稻飞虱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0%吡蚜酮·烯啶虫胺WG对水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对水稻安全.每667 m2用药量为12 g时,药后3d、7d、14d、21 d防效分别达84.97%、89.19%、91.26%、92.28%;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噻嗪酮WP,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172-1174
为提高现有农药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降低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风险、明确吡蚜酮和啶虫脒2种杀虫剂及其不同复配比例制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采用60%啶虫脒·吡蚜酮WG1#(5∶1),2#(1∶10)2种配方以及5%啶虫脒EC和50%吡蚜酮WG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0%啶虫脒·吡蚜酮2#药剂(60 g/hm2)在同等有效成分下,持效性优于对照药剂5%啶虫脒EC 720 g/hm2,防效达到78.95%,并且可以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与对照药剂50%吡蚜酮WG 150 g/hm2防效无显著差异,但能减少有效成分用量40%。如能通过添加助剂提高2#药剂对褐飞虱防治的速效性,该配方或可用于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20%呋虫胺SC、20%噻虫胺SC等几种新药剂对稻田飞虱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其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SC 450~600 mL/hm~2、20%噻虫胺SC 600~750 mL/hm~2、80%烯啶虫胺WP 150 g/hm~2、48%乐斯本EC 750 mL/hm~2+50%吡蚜酮WP 150 g/hm~2对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对高龄若虫的防效也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了吡蚜酮、烯啶虫胺及吡蚜.烯啶防治水稻灰飞虱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推荐应用25%吡蚜酮WP 300 g/hm2、50%烯定虫胺SG 100 g/hm2和80%吡蚜.烯定WG 100 g/hm2作为辽宁省防治水稻灰飞虱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对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几种主要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80.00%烯啶虫胺.吡蚜酮WG施用20g/667m2防治对褐飞虱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好;10.00%烯啶虫胺AS施用160g/667m2防治褐飞虱的效果,均优于25.00%吡蚜酮WP32g/667m2、10g/L醚菊酯SC120g/667m2;80.00%敌敌畏EC160g/667m2+25.00%噻嗪酮WP120g/667m2防治褐飞虱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灰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80%吡蚜酮.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对灰飞虱具有速效好、防效高、持效期长的特点,其防效优于25%吡蚜酮,与吡蚜酮+毒死蜱相近,是目前防治灰飞虱的理想药剂,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推荐用量为90~135 g/hm2,对水750 kg喷雾,使用时间为水稻灰飞虱低龄若虫期。  相似文献   

9.
选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等几种单剂及复配剂防治七(4)代水稻褐飞虱,调查药后1、5、10、15 d防效。调查结果表明,药后1 d和5 d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褐飞虱防效优于其他药剂,都在70%以上;药后10 d和15 d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效都在80%以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效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为探索呋虫胺、吡蚜酮等几种新药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并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进行了其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吡蚜酮等药剂对褐飞虱防效明显,适期用药1次,其防效可达到9 0%以上,持效期可维持21d以上。各药剂每667m2经济有效的用药量分别为52.5%IKI-2203WP 80g、25%呋虫胺WP 24g、40%噻虫·茚虫威SC20 m L、25%吡蚜酮SC20 m L,在褐飞虱1~2龄若虫高峰期对水50~60 kg喷雾防治,即可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发生和为害,且各药剂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效果,确定其最佳使用剂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研究了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水稻中后期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持效时间和最佳使用剂量.[结果]在褐飞虱卵孵化高峰期使用5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80 g/hm2或者60%吡蚜酮·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药后23 d防效可达90%以上,且对作物安全,对天敌影响较小.[结论]该2种供试药剂在水稻中后期防治3代褐飞虱有较好的持效性,可望进一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2.
不同吡蚜酮复配制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延缓稻飞虱对吡蚜酮单剂的抗药性,开展3种吡蚜酮复配制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2017年稻飞虱发生不严重的情况下,施60%吡蚜酮·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10 g/hm~2、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375 m L/hm~2、80%吡蚜·烯啶水分散粒剂150 g/hm~2,施药后6、16、30 d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均在95.3%~99.0%之间,3种吡蚜酮复配制剂均表现出杀虫效果好、控制时间长的优点,速效性和持效性兼具,适于作为治理稻飞虱抗药性的主推药剂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进行烯啶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4 g能有效控制水稻褐飞虱,其防治褐飞虱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显著优于常用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0g/L乙虫腈悬浮剂,且对水稻安全;示范区比对照区稻谷产量高6.2%;建议烯啶虫胺与当地普遍使用的稻飞虱防治剂丁硫克百威·吡虫啉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4.
进行4种杀虫剂防治单季稻稻飞虱主害代四(2)代白背飞虱和六(4)代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 3种处理对四(2)代白背飞虱以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好,药后4~27 d校正防效达71.0%~84.7%;其次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 g·hm~(-2),为63.1%~82.6%,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450 g·hm~(-2)较差,校正防效仅为35.6%~50.5%。20%呋虫胺水溶性粒剂600 g·hm~(-2)、80%烯啶·吡蚜酮水溶性粒剂225 g·hm~(-2)、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 g·hm~(-2) 3种处理对六(4)代飞虱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发、低中龄若虫为主的防效均较好,药后7~26 d校正防效分别为87.7%~96.7%,93.8%~99.8%,91.8%~98.7%,但以80%烯啶·吡蚜酮225 g·hm~(-2)的速效性与持效性较佳。  相似文献   

15.
为减轻豇豆白粉虱发生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化学农药呋虫胺、啶虫脒和吡蚜酮,生物农药阿维菌素防治豇豆温室白粉虱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大棚秋季豇豆白粉虱发生较重情况下,用1.8%阿维菌素乳油375 g/hm~2、20%呋虫胺可溶粉剂(护瑞)600 g/hm~2、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600 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对照药剂),5~8 d施药1次,连续施用3次,药后7、14、20 d,防治效果分别达90.9%、97.0%、88.0%、93.9%,97.4%、92.1%、84.2%、89.5%和95.6%、86.7%、82.2%、84.5%,且药后7 d呋虫胺与阿维菌素和吡蚜酮,极显著高于啶虫脒,阿维菌素与啶虫脒和吡蚜酮之间差异不显著;药后14 d,阿维菌素与呋虫胺和吡蚜酮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啶虫脒,呋虫胺与吡蚜酮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啶虫脒;药后20d,阿维菌素极显著高于呋虫胺、啶虫脒和吡蚜酮,呋虫胺、啶虫脒和吡蚜酮之间差异不显著。同时,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在药后7 d,防效稍低于化学农药呋虫胺,药后14 d,防效高于呋虫胺,药后20 d,防效极显著高于呋虫胺。这4种药剂尤其是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不仅可以作为防治温室白粉虱的理想药剂,而且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6.
在连云港东辛农场用不同药剂及其组合进行对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25%吡蚜酮、40%毒死蜱+25%呋虫胺速效性、持效性好,适用于发生量大、虫情复杂的环境;70%吡蚜·呋虫胺速效性不佳,但持效性好,最终防效好,60%烯啶·吡蚜酮在药后2、7、15 d防效一直处于中上游位置,吡蚜酮与呋虫胺复配后的增效作用明显大于烯啶虫胺与吡蚜酮的复配;50%呋虫胺、40%呋虫胺、25%呋虫胺、60%烯啶虫胺速效性不佳,单用效果不理想;10%醚菊酯速效性好、持效期短;50%吡蚜·异丙威速效性不佳,具有一定持效性;50%丙威·噻虫胺、30%噻虫·异丙威效果不好。药后7、15 d防效表明,对低龄若虫的防效均高于其他虫态,低龄若虫期是褐飞虱防治的最佳时期。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稻谷千粒重的增减。  相似文献   

17.
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WG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WG与吡蚜酮WP防治水稻田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WG防治水稻田稻飞虱具有速效性快,持效期长,且对水稻安全,在稻飞虱虫量达20头/丛,若虫处于2~3龄高峰期时,施用60%吡蚜酮.20%烯啶虫胺WG 135 g/hm2防治稻飞虱,药后1、3、7、14 d调查,防效分别达42.85%、64.24%、85.55%和90.58%,防治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新型药剂及掌握其适宜施用量,以常规药剂25%吡蚜酮WP、60%烯啶虫胺SG为对照药剂,开展了新型杀虫剂50%氟啶虫酰胺WDG和40%吡蚜·呋虫胺WG防治稻飞虱的田间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40%吡蚜·呋虫胺WG 20 g和50%氟啶虫酰胺WDG 10 g对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每667 m~2用40%吡蚜·呋虫胺WG 20 g对稻飞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强,用药后3 d即可达到控制稻飞虱为害的效果,药效可维持15 d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延缓褐飞虱抗性产生,提高药剂防治效果,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针对几种药剂混用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5%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与25%吡蚜酮悬浮剂混用对水稻田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速效性较好,持效期较长,对水稻生长安全。在褐飞虱卵孵至1龄若虫盛期施药,推荐用药量为300mL/hm~2+300mL/hm~2。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发生危害范围十分广泛,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隐蔽性、暴发性和迁飞性等特点。2005—2021年杭州年均产量损失5 893 t,并数次大规模暴发,严重威胁当地的水稻生产安全。本研究分析其历年发生特点,对其主治药剂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和三氟苯嘧啶等化学药剂进行了应急防效试验。研究表明,防治褐飞虱药剂可选用烯啶·吡蚜酮、三氟苯嘧啶等药剂,使用时注意轮换用药,在大暴发时可选用毒死蜱+吡蚜酮压低虫口密度。通过科学使用防治技术控制杭州地区的褐飞虱发生为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实现虫口夺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