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文娟  赵军凯  罗骏华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42-143,146
利用浙江省云和县1971~2000年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等气候资料,通过计算云和县各月综合舒适度指数和温湿指数,分析评估了云和县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结果显示:云和县有7个月为适宜旅游季节,其中5月、6月、9月和10月是云和县的最佳旅游期;从当年11月到翌年3月云和县气候寒冷,雷暴、暴雨、高温以及台风等天气是影响云和县旅游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赛群  曾虎龙  刘光伏  曾胜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42-8643,8676
[目的]分析评价南洞庭湿地气候资源。[方法]利用沅江气象站1971~2000年各月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总云量、相对湿度以及灾害性天气日数等气象资料,从气候特点、气候适宜性等方面对南洞庭湿地气候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南洞庭湿地景区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景区旅游适宜期为9月~次年5月,最佳旅游期为9月中旬~11月下旬、3月中旬~5月下旬。从该区气候要素来分析,虽然存在一些影响户外旅游活动的不利天气气候因素,但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率较小,对开展旅游活动影响不大。[结论]该研究为气候资源利用和旅游经营者合理开发旅游产业、安排旅游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特吉旺法、奥利弗评价体系、综合舒适度指数对聊城各月气候进行分析,对聊城市的气候特点和优势进行评价,得出聊城旅游的适宜季节为5~10月。指出聊城独具特色的旅游气候资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聊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敦煌地区沙尘暴灾害天气特征以及沙尘暴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沙尘暴天气对当地旅游业的不利影响,以期为丰富气候与旅游研究并提高旅游业应对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胡江波  魏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0):84-85,90
利用汉中市近40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汉中市旅游气候资源特点,通过计算舒适度指数、风寒指数,对各月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汉中市具有明显的旅游气候资源优势,每年有7个月的适宜旅游期,4~6月和9~10月为最佳旅游月份,从而为汉中市旅游发展规划、开发旅游气候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谢龙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225-226
利用梅县气象观测站近50年来的气候资料,评价梅州市旅游气候资源,利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公式对梅州市的旅游气候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梅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且气候十分适宜旅游,除7月和8月份外,其余各月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均达到了舒适及以上级别,其中4月和10月是梅州市的最佳旅游期,天气清凉舒爽,是梅州市历年来游客较多的月份。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淄博市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分析了淄博市各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利用1981—2010年历年气象资料,计算出各月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出淄博市旅游的适宜季节。结果表明:淄博市最佳旅游季节为春、秋季,适合游览自然风光,登山、采摘;其次是夏季,适合避暑。  相似文献   

8.
宝鸡市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宝鸡市地貌特点和自然景观,分析了宝鸡市各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四季的人体舒适度指数等,分析宝鸡旅游的适宜季节。指出,宝鸡市旅游气候资源开发潜力很大,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季,其中6、7、8月适合登山,4、9、10月适合游览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济宁市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分析了济宁市各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利用197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月、旬的人体舒适指数。结果表明: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季,其中4、5、9、10月适合到风景区旅游,6—8月适合登山和游湖。  相似文献   

10.
何瑛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510-4512,4526
选取新疆南北疆的几个城市吐鲁番、阿克苏、库尔勒、伊犁、阿勒泰,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2009年气象资料,分析其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特征,利用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分析和评价新疆旅游气候资源适宜性和南北疆城市旅游气候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新疆适宜旅游的季节在夏半年,旅游适宜期较长,且表现为适宜期连续;新疆南北疆旅游气候适宜性有差别,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总体为南疆长,北疆短;和内地一些主要城市相比较表现出相同和不同的特点。新疆旅游气候适宜性的评价为新疆南北疆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以及新疆旅游的促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自然旅游资源成景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单体的大普查,将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自然旅游资源概括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分析了不同旅游景观类型的成因与演化过程,并且概括了旅游资源的特点,旨在为全县旅游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以期为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成县50a的气候资料和农业气候区划资料,对全县各农业气候区农业发展问题及生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气象灾害对成县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林,着力开发气象能源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桑蚕生产及那坡县的气候特征分析,从气温、降水、日照及不利气候因素等对桑蚕生产的影响分析,探讨那坡县桑蚕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结果发现,那坡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水分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为18.8℃,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桑蚕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表明那坡县发展种桑养蚕具有明显的气候优势。  相似文献   

14.
选取田东县1954—2010年的气温、风、相对湿度、特殊天气等4个因子,对其气候特征及人体舒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田东县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全年综合舒适指数总体平均为次舒适以上,气候舒适度高,舒适期长,为适宜旅游观光之地。本研究可以为旅游部门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参考性建议,以进一步推进田东县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俊  杨丽  字善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53-8655,8791
云龙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利用云龙县气象站及其附近站点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云龙高原各气候带生态农业气候资源特征、有利气候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对策,供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087-12088,12090
评价重庆市合川区的气候特点和优势,指出该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其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并提出充分利用该区的旅游气候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点,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的开放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任道龙  易志学  吴放 《北京农业》2012,(18):157-158
近年来随着雷山县旅游事业的兴起,开发旅游气候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通过分析雷山县40年的温度、降水、湿度、日照等气候资源分析。结果表明:雷山县的平均气温在15~16℃,高温日数较少;年平均降水量为1321.5mm,降水多集中在4-9月;日平均日照时数为5h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7%~83%,季节之间变化幅度小。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雷山县的气候资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气候旅游资源条件非常优越。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丹寨县茶叶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于飞  刘娟  蒙光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0):155-157
利用丹寨县1981~2010年气温、降水、空气相对湿度、天空总云量以及雾出现日数等气象观测资料,从丹寨县茶叶生产的气候适宜条件、茶叶生产期内主要的气象灾害入手,归纳出丹寨生产优质茶叶的气象指标,分析丹寨优质茶叶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丹寨县茶树生长的光热资源丰富,水分条件适宜,光热水匹配良好,气候优势明显;多云雾天气,干旱、洪涝灾害、高温热害、低温冻害等灾害较轻,且生态环境保护好,无大型化工企业污染,有利于优质茶叶的生产。主要不利气候是夏季伏旱,但伏旱的影响相较于我国东部沿海茶叶生产区较轻。  相似文献   

19.
李薇  张朝君  莫晓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47-15248,15263
研究综合分析了石阡县的区域位置、地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指出石阡县拥有气候、森林、温泉、文化遗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分析了当前县城内城市景观存在的,如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山水资源利用不足、历史遗迹及周边建筑缺乏统一性以及城市绿化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通过实地调查,针对石阡县城当前城市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街道绿化、温泉景区、老城住宅区以及沿河绿化景区改造方面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为该县今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气候也是一种旅游资源,从气候对旅游的影响分析贵州省荔波县的气候优势,阐述气候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