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籼粳交组合的3个外观品质性状(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籼粳交组合中,这3个性状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母体加性和直接加性效应控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母体加性和直接加性效应之间还有显著的负向遗传协方差。部分性状的直接显性、母体显性和细胞质效应方差分量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基因型×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直接加性×环境、母体加性×环境和母体显性×环境互作。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的估计值都极显著,以母体遗传率较大。显性效应的表现因性状和配组方式而有所不同,基因型×环境互作只影响显性表达的程度,而不改变其方向。另外,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亲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将5份籼型材料和6份粳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不完全双列杂交F1及其亲本进行两年试验,应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模型分析籼粳交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多数性状的加性×环境互作或显性×环境互作方差已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显性×环境互作方差还明显大于加性×环境互作方差.抽穗天数、单株穗数、主穗总粒数和百粒重性状上,亲本的加性效应随环境不同其变化相对较大;而株高、剑叶长、单株穗数、主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性状上,其杂种的显性效应对环境表现更为敏感.试验还对参试亲本及其杂种的遗传主效应值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但不同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的遗传率大小不同,受环境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7.
花椰菜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模型,对花椰菜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等各营养品质性状除了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狭义遗传率均较高,其中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另外,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各亲本的育种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普通玉米蛋白质、淀粉和油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质、淀粉和油分含量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法】采用谷物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分析10个自交系及90个F1、F2杂交组合在两个种植地点的试验数据。【结果】蛋白质、淀粉、油分含量的遗传主效应方差(VG)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VGE)分别占各性状总遗传方差(VG +VGE)的38.5%和61.5%、48.2 %和51.8%、48.2%和51.8%。在遗传主效应中,蛋白质、油分含量同时受控于种子和母体效应;淀粉含量以母体效应为主,种子(胚乳)效应次之;细胞质效应相对较小。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中,3个品质性状均以种子、母体×环境互作为主,未发现细胞质×环境互作。蛋白质含量以互作遗传力(h2GE)为主;淀粉、油分含量以普通遗传力(h2G)为主。【结论】3个品质性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子(胚乳或胚)、母体植株和细胞质等3套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其中,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淀粉、油分含量同时受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环境下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 :三套遗传控制体系对各品质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胚乳核基因主要以加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长 ,以显性方式作用于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 ,粒重的直接加性效应和直接显性效应几乎同等重要 ;而母体植株核基因主要以显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粒长、粒宽和粒重 ,长宽比的母体加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差异不大。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一般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和细胞质×环境互作 ,但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粒重三性状还存在直接加性×环境的互作。不同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大小、来源均有一定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重以直接遗传率为主 ,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长宽比以及粒重的互作遗传率主要表现为母体互作遗传率 ,胶稠度主要表现为直接互作遗传率。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包括胚乳直接杂种优势 (简称胚乳杂种优势 )和母体杂种优势。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粒重既具有胚乳杂种优势 ,又具有母体杂种优势 ;蛋白质含量仅存在胚乳杂种优势 ,而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只有母体杂种优势。此外 ,环境对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长宽比的杂种优势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基因与环境互作下粳稻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加性及显性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株高、穗数、穗长、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千粒质量等性状加性方差比率较大,结实率、单株产量的显性方差比率较大,株高、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单株产量性状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的方差比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的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均达极显著水平,着粒密度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方差比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根据混合线性模型的原理,以1994~1995年浙江省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性状为资料,采用最小二阶无偏估计法(简称MINQUE法)和调整无偏预测法(简称AUP法)对各项方差分量和随机效应进行分析,并采用Jackknife重复抽样技术对各遗传参数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生育期、结实率主要受地点效应影响;产量受地点效应影响外,还受年份×地点互作效应影响;有效穗主要受地点效应和年份×地点互作效应的影响;除生育期和有效穗两个性状未测出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各性状均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表明这些参试材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胚乳、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以及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胶稠度则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3个性状的遗传率均较高,早世代选择有效,但胶稠度以互作遗传率较大。对亲本的遗传效应预测及不同亲本间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含量品种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改良不利。对F2稻米杂种优势的预测表明种子直接显性作用对F2稻米蒸煮品质的提高不利。  相似文献   

14.
稻米淀粉RVA谱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稻米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的3个特征参数(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RVA谱的遗传变异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另外还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胚乳基因型×环境和母体基因型×环境互作,而不存在细胞质× 环境互作。RVA谱的遗传力在 65.3%~74.8%之间.其中胚乳遗传力比母体遗传力和细胞质遗传力之和都大。不同亲本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RVA谱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果穗出籽率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出籽率主要受显性效应遗传体系控制,其次受加性效应遗传效应控制,同时还受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等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果穗出籽率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果穗出籽率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育成适应不同地区或某一特定地区的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影响甜高粱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环境因子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影响甜高粱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环境因子,选取不同基因型甜高粱品种(系)为材料,在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试验,分析主要目标性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构建目标性状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株高、茎粗和茎节数以基因型效应为主;影响穗长以基因型×环境互作和基因型效应为主;影响穗重以环境效应为主;影响锤度和粗蛋白含量是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环境互作三者平均作用的结果。锤度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昼夜温差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关系,与降水量等8个其他因子均达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日均温度、昼夜温差、土壤pH以及速效磷含量是影响穗重的主要因子,其中土壤pH效应最大且为负效应;≥10℃有效积温、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锤度的重要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贡献率最高,为正效应;影响粗蛋白含量的关键因子为降水量。  相似文献   

17.
甘蔗11个亲本和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Ncdesign )遗传设计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两年的7个主要性状的基因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模型(ADE)遗传分析表明:(1)各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不同的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遗传率大小不同,所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是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的性状之间都存在着遗传相互关系,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 ,对水稻茎秆抗倒性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评价水稻茎秆抗倒性的 5个性状 (秆长、茎粗、茎基抗折力、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 )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 (年份 )互作效应影响 .茎粗对环境的敏感性较弱 ,表现较低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和负向群体超亲优势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了秆型指数和抗倒指数杂种优势表达的程度和方向 .秆长、茎基抗折力在不同环境中均表现正向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这表明随着环境的改善均可增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和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在水泥池和网箱两种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e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及这两种罗非鱼的正、反杂交后代,从与生长相关的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及肥满系数共6项性状,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遗传效应,并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4种罗非鱼的体重性状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全长、体长、体宽三个性状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通过杂交可发挥这些性状的育种潜力,早代选择可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2)奥利亚罗非鱼在两种环境中各性状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都表现为负向,尼罗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较为复杂,尼奥杂交鱼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生长表现。(3)除肥满系数与其它各性状间相关关系较小之外,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5个性状相互之间的表型相关在0.893~0.981,而遗传相关在0.904~0.993之间,表明这5个性状相互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环境下作物基因型植和杂种优势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提出了利用多个环境的杂交亲本和F1的资料,采用AUP法预测作物杂种后代不同环境中的基因型值和杂种优势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实例,本文对1992年和1993年陆了地棉杂交亲本(P)、F1皮棉产量和衣分的两年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