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鳟苗种培育一般指从金鳟上浮经一周年的饲育达100克左右大规格鱼种的过程。可分为上浮稚鱼培育、稚鱼培育、鱼种培育三个阶段。苗种培育是金鳟养殖过程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环节。为促进金鳟养殖技术的推广,根据几年的养殖经验,现将其苗种培育技术综述如下:一、饲育条件1.饲育池(1)上浮稚鱼培育池建在育苗室内,混凝土或砖砌水泥抹面池。规格可为长2.0米、宽0.6米、深0.6米或长1.8米、宽0.5米、深0.6米。通过管道以水龙头供水。(2)稚鱼培育池一般建在室外靠近水源处,石砌或砖砌水泥抹面池。规格长1…  相似文献   

2.
虹鳟从上浮稚鱼开始至大规格鱼种阶段,其培育技术难度较大,为虹鳟养成的重要阶段。其生长成活因环境条件、水温、饲料和养殖技术而有较大差异。我国各地虹鳟苗种的生产技术水平不一,目前苗种成活率仅10~15%(牛鲁祺1987)。我们试图通过本试验,研究苗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省虹鳟养殖技术及其经济效益,积累和  相似文献   

3.
凌跃进 《鲑鳟渔业》1991,4(2):66-71
在阿村水库坝下冷水区内网箱培育虹鳟亲鱼,13尾三龄雌鱼共产卵28350粒,获发眼卵14638粒,卵出仔鱼12000尾,上浮稚鱼9546尾。试验证明了在该水域用网箱培育虹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1999年3月11日至5月11日,在省水产科研所院内利用面积为1.7平方米的小水泥地进行培育虹鳟鱼苗试验,放养上浮稚鱼4000尾,经过2个月的精心培育,出池2200尾,成活率55%。  相似文献   

5.
虹鳟鱼稚鱼培育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总结了虹鳟稚鱼培育综合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提高稚鱼开口成活率、育成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育,选择人工繁殖的3龄鸭绿江茴鱼进行了繁育试验。在水泥池中,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进行亲鱼培育。当亲鱼达性成熟后,采用激素诱导、等渗液洗卵以及浸卵授精等方法获得受精卵;之后将受精卵放在玻璃钢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在玻璃钢槽中进行稚鱼培育,其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幼鱼培育,其间投喂海溞和配合饲料。试验结果:亲鱼培育成活率为95.0%;共采卵3 711万粒,采卵率为96.7%;共获得受精卵3 210万粒,受精率为86.5%;发眼积温为110~121℃·d,发眼率为93.0%;出苗积温为175~221℃·d,孵化率为90.6%;仔鱼上浮积温为235~242℃·d,共获得上浮仔鱼2 623万尾。经过101 d的培育,共获得体质量0.5 g的稚鱼2 544万尾,稚鱼培育成活率为97.0%;经158 d培育,共获得体质量3.0 g的幼鱼2 379万尾,幼鱼培育成活率为93.5%。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在总面积333平方米的二个水泥池中由508,558尾上浮稚鱼养成19.77克鱼种226,447尾,总重量4467.5公斤,总成活率44.5%,鱼种养成密度每立方米1942.9尾、38.33公斤。饲料系数1.2,饲料效率83.77%。本文阐述了虹鳟稚鱼高密度饲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福建山区虹鳟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山区,高海拨、半高海拨山区众多(海拨高度在500~1000米),森林覆盖率好,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为大力推广冷水性虹鳟养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快我市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渔业,我市将虹鳟养殖作为全市渔业生产的突破口来抓,新建虹鳟养殖场22个,投苗60万尾,采取高密度流水养殖,经2~3个月培育,鱼体规格达50~100克/尾,成活率75%~90%。现结合各养殖点情况,将虹鳟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1养殖前期的准备工作水源选择养殖虹鳟的水源可选择地下水、冷泉水、高海拨地区的水库坝下水及山涧溪流水。池四周植被覆盖率越高越…  相似文献   

9.
在集约化养鱼生产中,饲料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饲料的质量、成本及鱼的生长、成活率等。为了缩短虹鳟稚鱼的培育时间,提高成活率。笔者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对其投喂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孵化和稚鱼养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从美国引进的陆封型大西洋鲑发眼卵孵化和稚鱼养殖试验情况。经42天孵化,发眼卵的孵化率为81.85%,仔鱼至上浮稚鱼成活率为96.8%,稚鱼成活率为80%。  相似文献   

11.
褐毛鲿仔鱼室内培育与稚幼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育苗采用仔鱼室内高密度培育和稚幼鱼土池生态培育相结合的育苗方式.孵化后的仔鱼在室内培育到稚鱼期,移入土池前先用鱼浆肥水培养饵料生物,鱼苗下池后一直用鱼浆或鱼糜投喂,直到出塘.土池4口总面积2.27 hm2,同时投放全长范围9.9~12.6 mm的稚鱼共53.0×104尾.秋季土池培育期间水温范围18.4 ~23.0℃,盐度13~ 25,pH 8.3~8.8.经过50 d的培育,共培育出全长范围35 ~ 69 mm,平均全长48 mm的苗种28.68×104尾,土池阶段育苗成活率为54.1%.用鱼浆肥水的水色为清绿色,水质稳定,饵料生物种群数量丰富,投放较大规格仔稚鱼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小瓜虫病是对虹鳟、金鳟稚鱼危害较大的一种体表寄生性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大批死亡。为实施无公害虹鳟、金鳟的养殖生产,我们在虹鳟、金鳟稚鱼培育期,试验总结出用辣椒 生姜和鱼虫克星(槟榔 苦楝)等中药浸洗防治小瓜虫病的有效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漳河水库水资源丰富,库容量22亿米~3,水质好、污染源小,水温常年在7~15℃之间,调控到16~18℃并不困难,符合养鳟标准。漳河水库水电站利用水库30米以下发电进水闸的冷水,于1989年4月从密云引进11000尾虹鳟稚鱼,饲养届满一年存活8861尾,成活率80.6%,总重量1532公斤。单尾增重最快的由9克增至900克,平均尾重20~50克。 1990年2月购进受精卵11万粒,3月24日开始上浮,4月2日全部上浮,孵化率70%,人工孵化顺利成功,从而结束由外地购运苗种,降低养殖成本,目前贮备亲鱼,将  相似文献   

14.
户国  谷伟  王炳谦 《鲑鳟渔业》2011,(4):9-11,66
本研究以建立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全雌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受精卵在12℃避光孵化至上浮,上浮后设置了四个温度处理组进行饲育,分别为12℃、15℃、18℃、20℃和水温4~7℃之间(平均水温约为6℃)常规涌泉水流水养殖对照组。30d后,所有处理组均转入与对照组相同条件的流水养殖。生长性能数据采集于上浮后的30d、60d、90d、120d,测量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稚鱼体重、体长等生长性状,对测量数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并采用Tukey-Kramer HSD检验(P〈0.05)进行各实验组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0日龄,体重性状单因素方差均值18℃组的最高,依次为15℃、20℃、12℃,对照组最低。体长性状15℃组的最高,依次为12℃、18℃、20℃,对照组最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对于体重性状,18℃、15℃组,处于最高水平;对于体长性状,15℃组处于最高水平。在60d时,12℃、15℃、18℃、20℃四个处理组的体重性状均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此时15℃组的单因素方差均值仍处于最高,90d和120d时仍保持这种状态。上述结果显示,15℃可能是虹鳟全雌家系初浮稚鱼的最适生长温度,只需在稚鱼上浮后给予30d15℃的水温调控,虹鳟全雌家系即可在之后持续的3个月中保持显著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5.
王冲  李润寅 《水产科学》2001,20(2):24-25
1997年4-5月,引进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发眼500万粒,利用孵化器流水孵化,水温17-28℃,经35-60h,获仔鱼210万尾,孵化率42%,稚鱼采取流入培育,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水丝蚓和少量配合饲料,水温20-21℃,经80d培养,平均体重5g,获稚鱼152万尾,成活率72.4%,幼鱼采取循环水培育,投喂水丝蚓,卤虫成全和配合饵料,经270d培育,幼鱼平均体重200g,存池数73万尾,成活率48%。  相似文献   

16.
1999年2月9日至3月10日,利用深井水进行虹鳟发眼卵孵化鱼苗试验,在3个孵化筐内放置5万粒发眼卵,2月16日开始出膜,2月22日全部出膜,出膜率为75%;3月3日仔鱼开始上浮,3月10日全部上浮,共收取上浮椎鱼2.36万尾,仔鱼至上浮稚鱼期成活率为63%。一、条件与方法1.发眼卵来源试验用发眼卵是2月8日从北京市怀柔县虹鳟鱼场购进的,数量为5万粒。用塑料袋加冰纸箱包装,火车运输,2月9日早8时放入3个孵化筐内,发眼卵呈橙黄色,粒径3-5毫米,两个黑眼点清晰可见。2.孵化用水(1)水源为本所院…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暗纹东方鲀仔鱼的成活率,把已处理的池塘水、地下水混合成盐度为4—6的咸淡水,在咸淡水(试验池)中培育的暗纹东方鲀仔鱼比在淡水中(对照池)培育的仔鱼成活率高,平均成活率从31.82%提高到54.87%,差异显著。在试验中发现刚出膜3天的仔鱼能忍受从淡水至盐度6的突然变化,平均全长12mm的稚鱼能忍受从盐度6至淡水的突然变化,处理后的咸淡水对暗纹东方鲀仔鱼和稚鱼是无毒、安全的,并发现稚鱼间的相互残食习性推迟和减轻了。  相似文献   

18.
虹鳟鱼的养殖在我国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从初步实验到规模化养殖,已形成良好的体系。发展虹鳟鱼养殖,首先要有适应虹鳟鱼养殖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宁安市钻心湖渔场具有虹鳟鱼养殖的优越条件,从孵化到稚鱼、鱼种、成鱼的培育已取得很大的成功。对于虹鳟鱼的养殖,在稚鱼培育期间需要特别的精心管理,因为从上浮到摄饵的上浮稚鱼和从摄饵到5个月左右的稚鱼培育,是搞好虹鳟鱼养殖的关键环节。因此,  相似文献   

19.
大规格苗种是胡子鲶养殖夺得高产的物质基础。目前的培育方法一般是用2~5m2的小水泥地或薄膜池,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而采用网池的培育方法,可使胡子鲶苗种的成活率和规格大幅度提高,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培育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二种疾病发生和死亡现象。现将鱼病发生与防治情况介绍如下:1条件与方法池塘面积2668m2,水深1.2m,透明度25~30cm,排灌方便。网地规格为2m×2m×1m,目大0.1cm。网地设置在进水口附近,网池浸入水中部份约0.5~0.6m,露出水面部份为0.4~05m。池塘每日有新水流入,大小可控制.每箱放体长2~3c…  相似文献   

20.
李增崇 《科学养鱼》2001,(10):15-16
五幼体培育1.幼体培育池的建造。幼体培育池一般是砖石结构,水泥批档,底铺白瓷砖,长方形,底部倾斜5%~6%,浅水端设进水管,深水端设出水口,并设置充气、加温、控温设施。培育池规模大小可因地制宜,一般面积为4~6米2,高70~75厘米,注入水深65~70厘米。广西水产研究所设计的幼体培育池为长4.0米、宽1.25米、深70~75厘米。生产实践证明,幼体培育效果良好。各池应平行排列,一般排成两行,池与池之间和两行之间有通道,方便管理。幼体培育池要建在室内,称罗氏沼虾育苗室,育苗室可用砖水泥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