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小区和大田试验,研究了留茬、灭茬和烧茬三种处理土壤、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变化,比较了三种处理夏玉米生长发育状况,分析了小麦高留茬的田间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留茬明显降低了土壤温度,测定日0cm地表温度全天内留茬都处于最低,其中10时到14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土壤5 ̄25cm平均温度分别较灭茬和烧茬低1.45℃和2.3℃;土壤0 ̄70cm含水量自始至终留茬高于灭茬和烧茬;留茬对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主要在晚上,麦秆凝结的水汽增大了空气湿度,白天留茬高度内气温低湿度较大,留茬高度外气温高湿度较小(与灭茬和烧茬相比)。留茬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后期,试验结束时留茬株高、茎粗均高于灭茬和烧茬,表现出较大的后劲。  相似文献   

2.
麦秸还田形式对土壤肥力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连续5 a 在6个试验点进行的麦秸还田试验结果表明,以施垫麦秸农家肥春小麦产量最高,为6 127.5 kg/hm2,较对照增产25.8%;其次施农家肥产量为5 778.0 kg/hm2,较对照增产18.6%;麦秸高茬收割、麦秸覆盖、麦秸翻压分别较对照增产10.2%、12.6%、14.3%.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19~0.67 g/kg,降低土壤容重0.03~1.09 g/cm3,增大土壤孔隙度3.93~10.4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区对比方法,研究了土壤保护耕作措施对怀来县玉米地沙化的阻滞效果。结果表明,玉米整秆留茬越冬,地表风速降低24%~71%,春播前保墒相当于增雨7·6mm;高度15~30cm的普通留茬玉米地,地表风速减小9%~16%,而耙擦灭茬的地块风阻仅2%。玉米整秆留茬越冬,地表土<0·1mm的土壤颗粒由585·9g/kg提高到691·3g/kg,降尘效果明显;普通留茬处理的地表土>0·1mm的颗粒比例增加了31%。玉米苗期土壤的保墒蓄水效果以整秆留茬粉碎还田覆盖结合深松方法最好;深松处理增产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在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留茬(NS40)、20 cm立秆留茬(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的基础上增加5 400 m3/hm2灌溉量(I1)、3 600 m3/hm2灌溉量(I2)两种灌溉量,共设计了10个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以及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免耕处理有助于休闲期土壤表层疏松,留茬覆盖免耕处理0-5 cm层的平均土壤容重较CT降低2.04%;苗区适当的留茬覆盖量能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大灌水量提高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能;土壤耕作可以显著减小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而免耕则使耕层土壤的抗楔入性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后移量对稻套麦产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7个处理,其中稻套麦10月25日播种,拔节肥按不同尿素施用量分5个处理:A:150 kg/hm2;B:225 kg/hm2;C:300 kg/hm2;D:375 kg/hm2;CK1:0kg/hm2。收稻后旋耕撒播小麦(茬后种麦)分2个处理,分别为CK2:于11月5日播种;CK3:于11月15日播种。稻套麦大田用种量225kg/hm2,茬后种麦大田用种量150 kg/hm2。[结果]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施用拔节肥225 kg/hm2后其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经济系数均高于其他施氮处理以及不施氮处理CK1。但与稻茬后撒播小麦相比,在基肥、壮蘖肥一致的前提下,稻套麦产量要低于适期茬后种麦水平,高于迟播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稻套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陇东旱塬区研究了留茬深松耕秸秆覆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耕秸秆覆盖免耕条播的冬小麦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平茬深耕播种处理,产量达6 107.5 kg/hm2,较平茬深耕处理增产22.8%~26.6%。  相似文献   

7.
对比研究了玉米常规垄作、留茬平作、灭茬平作栽培模式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产量情况。结果表明: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出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分别比常规垄作的晚1~2d。5~2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常规垄作的较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略高。0~50cm深处,播前土壤水分,常规垄作的比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0.2~0.3个百分点;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土壤水分,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高于常规垄作的0.9个百分点左右。玉米产量,留茬平作和灭茬平作的分别比常规垄作的低7.5%和3.3%。  相似文献   

8.
旱地油葵施用保水剂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陇东旱塬地施用适量保水剂可使油葵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 ,以施保水剂 12 .0 kg/hm2 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 ,比对照增产 2 5 7.94 kg/hm2 ,而用量过大时则导致减产 ;施用保水剂还可使 0~ 8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 5 .8~ 32 .7g/kg。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覆膜方式试验了冬油菜覆膜后的生物学性状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模式各处理温度差异明显;0~60 cm全膜覆土穴播土壤含水量最高;不同覆膜方式经济性状差异较明显;折合产量以全膜覆土穴播产量最高1 566 kg/hm2,较露地条播477 kg/hm2高出1 089 kg/hm2,增产228.3%。  相似文献   

10.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对春玉米田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N春种前有表聚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量P则在整个耕层分布比较均匀;留茬免耕可显著增加播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含量,10~20 cm土层则变化较小;连续免耕2 a后,春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增殖,分别以2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20)和4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40)的最高,分别增加了23.97%和148.80%,且土壤水分对表土层及耕层的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较土壤微生物量N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省定西干旱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2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以施肥处理N_3P_2(施用105 kg/hm2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以施肥处理N_3P_2(施用105 kg/hm2纯氮和75 kg/hm2纯氮和75 kg/hm2P_2O_5)最高;在各土层中,以02P_2O_5)最高;在各土层中,以020 cm的土壤含水率最低,18020 cm的土壤含水率最低,180200 cm的土壤含水率最高;处理N2P3(施用75 kg/hm200 cm的土壤含水率最高;处理N2P3(施用75 kg/hm2纯氮和105 kg/hm2纯氮和105 kg/hm2P_2O_5)的冬小麦产量最高,处理N_3P_2的冬小麦产量较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的是处理N_3P_2。因此处理N_3P_2获得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景电二期沙化水地小麦地下铺膜的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景电二期灌区沙化水地地下铺膜种植春小麦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较对照灌水量低 12 0 0 m3/ hm2 、其它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完全一致的情况下 ,铺膜深度 6 0 cm、80 cm、90 cm处理小麦的生长和经济性状均优于对照 ,小麦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 2 5 95、4 6 5 0、2 95 5 kg/ hm2。以铺膜深度 80 cm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 ,比对照增产2 .13倍 ,节水、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旱地玉米秋季全覆膜栽培节水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秋季全膜覆盖处理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果。其苗期至吐丝期 0~ 30 cm土壤含水量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提高 13g/kg和 2 1g/kg;产量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增加 6 6 1.37kg/hm2和 10 84 .6 5 kg/hm2 ,增产率分别为 9.16 %、15 .95 % ;水分利用效率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提高 1.2 6 kg/(mm· hm2 )和 2 .0 1kg/(mm· hm2 ) ;纯收益较秋条膜覆盖和春条膜覆盖分别增加5 77.5元 /hm2和 10 4 3.1元 /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安徽省宣城市秸秆还田下稻茬麦适宜播种方式。[方法]2014~2015年,在宣州区青草湖农场开展秸秆还田稻茬麦不同播种方式大田对比试验。秸秆还田播种方式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割前撒播(1)、小旋条播(2)、先撒后旋(3)、撸草撒播(CK),不设重复。分别考察茎蘖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时测实产,计算收益。[结果]秸秆还田后割前撒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 476.50 kg/hm2,净收益为5 667元/hm2;小旋条播处理的实收产量为5 253.00 kg/hm2,净收益为4 593元/hm2;先撒后旋处理的实收产量为4 858.50 kg/hm2,净收益为3 757元/hm2,均少于对照的实收产量和净收益。[结论]可根据前茬作物选择播种方式为割前撒播或机条播。一般迟熟粳稻茬选择割前撒播,增产措施是适宜播量;籼稻茬选择小旋条播,增产措施是选择适宜机具、控制播种深度、适量施肥。  相似文献   

15.
探究北疆伊犁河谷地区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的生理指标及主要农艺性状对深松与冬小麦收获后留茬的响应。于2017年设置滴灌条件下翻耕(T)、深松50 cm留茬(S1)、深松50cm灭茬(S1P)、深松30 cm留茬(S2)与深松30 cm灭茬(S2P)5种土壤耕作处理,分析了上述5种不同耕作处理对北疆复播大豆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干物质与产量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翻耕或深松30 cm而言,深松50 cm可以有效促进群体叶面积指数,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进而增加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大豆增产。深松50 cm留茬,植株叶面积指数、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积累进一步有效得到提升,且获得较多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并保持较高的粒重,其产量比深松50 cm灭茬、翻耕、深松30 cm留茬与深松30 cm灭茬处理的分别高出9.92%、17.14%、23.96%和39.05%(P0.05)。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深松耕作方式宜采用深松50 cm留茬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陇东旱塬区进行了小麦、玉米田机械化深松整地与当地传统耕作整地之间的对比试验,研究了机械深松对陇东旱塬区耕层土壤蓄水保墒性能及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夏季深松整地后,较常规翻耕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2.32百分点,蓄水量平均增加140.1 m3/hm2;土壤容重下降0.037 g/cm3,降低3.19%;折合产量5675.70 kg/hm2,较常规翻耕增产596.10 kg/hm2,增产率11.73%.玉米深松整地后,较常规翻耕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加2.01百分点,土壤蓄水量增加80.85 m3/hm2;土壤容重降低0.065 g/cm3,降低5.40%;折合产量10971.9 kg/hm2,较常规翻耕增产1265.7 kg/hm2,增产率13.04%.说明小麦收获后夏季深松蓄水保墒和增产效果较好,玉米田深松整地适期为秋季玉米收获后覆膜前.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肥水及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定西市安定区干旱半干旱区试验观察了秸秆还田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土壤肥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秸秆还田并施用秸秆腐熟剂处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6332.5kg/hm2,较对照增产11.85%;0-20cm耕层土壤较对照有机质增加0.12g/Kg,全氮增加O.03g,kg,碱解氮增加2.20ms/kg,速效磷增加2.01mg/kg,速效钾增加2.10mg/kg;苗期、现蕾期、膨大期、成熟期0~20cm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4.0、1.3、7.2g/kg。  相似文献   

18.
新麦 1 2号小麦新品种是新乡市农科所著名小麦育种家赵宗武先生继新麦 9号、新麦 998、新麦 1 1号之后 ,又育成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小麦新品种。在 1 999~ 2 0 0 1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试中 ,连续 3年产量位居前列 ;在 2 0 0 2年旱地示范中 ,高产田不浇一水收 60 0 0kg/hm2 ,水地 75 0 0kg/hm2 ,充分展示了其丰产潜力。2 0 0 3年 ,新麦 1 2号在全省扩大示范推广 ,陕县张茅乡张茅村闫勤周种晒旱地 0 .5hm2 ,折产 62 0 0kg/hm2 。张茅乡东村李岗照 0 .87hm2 旱地 ,前茬玉米 ,收后 1 0月底种新麦 1 2号 ,平均产量 41 2 5kg/hm2 。生产实践证明 ,新…  相似文献   

19.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0.
土壤调理剂与氮磷配施对花生产量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土壤调理剂与氮磷结合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延津县胙城乡东辛庄村砂质潮土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土壤调理剂(T,0、30、60、90 kg/hm2)与氮(N,0、90、180 kg/hm2)、磷(P,0、90、135 kg/hm2)配施增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处理(除T30N180P135外)秕果数减少;花生产量分别较CK(T0N0P0)增加10.74%~18.97%。在N90P90施肥水平时,随土壤调理剂的增加产量增加,增产幅度从10.74%提高到14.71%;在N90P135施肥水平时,调理剂在60 kg/hm2水平时达到最佳,增幅为15.00%;在N180P90配施水平时,随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花生增产幅度减小;在N180P135配施水平时,花生增产幅度则出现了先降低再升高的过程,即调理剂90 kg/hm2水平时达到最佳,增幅为18.97%。净收益以T30N180P90和T60N90P135处理最好。同时,土壤调理剂与氮磷配施可有效提高氮磷利用效率,在30、60、90 kg/hm2土壤调理剂用量时,每千克N分别较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增产5.57 kg、5.80 kg和5.81 kg,每千克P2O5较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增产4.31 kg、4.26 kg和4.54 kg。氮肥增产效果以T60N90P135最佳,每千克N较CK增产8.96 kg,磷肥则以T30N180P90最佳,每千克P2O5较CK增产5.99 kg;氮肥的增产效果优于磷肥。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0.10~0.24 g/kg,有效磷增加0.27~1.17 mg/kg,水解氮提高2.1~10.4 mg/kg。因此,土壤调理剂与氮磷合理配施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促进水分和养分利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