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表达转译、构成要素、要素表征3个层级架构了城市大遗址地区物质空间生产效能框架;通过整合功效累加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从效率和公平2个维度对2007~2019年大明宫遗址地区的物质空间生产效能进行了识别、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07~2019年大明宫遗址地区的效能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效率效能是该时期物质空间生产的重点;与此同时,由于教育、医疗、安置、绿地、保护等方面物质资源配给不均衡和空间产品生产不协调,导致2019年末大明宫遗址地区效率效能与公平效能生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总体效能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传统文化和精神成就的载体,是某个地域和某个民族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和环境恶化的速度加快,导致历史文化资源急需保护。文中以吐鲁番高昌故城为例,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在高昌故城遗址周围建立缓冲区,分析和研究了遗产周边的环境变化,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吐鲁番高昌故城周边裸地、低覆盖逐年减少,而中、高覆盖逐年增加,环境总体变化较小,其周边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市清·绥远古城城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应对其进行科学地 保护和利用。遗址公园规划考虑历史环境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将城墙遗址整合到城市的空间 发展中,构筑了公园“两带、四廊、八景点”的景观结构,创造现代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特色相互 交融与契合的城市文化景观结点。  相似文献   

4.
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示器,对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更能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提供借鉴。文中以新疆地区4533处文化遗址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探讨了新疆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历史文化遗址呈集聚分布模式,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地区、丝路北线、丝路中线和丝路南线等四个地区。2)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重心经历了北疆→南疆→北疆的演变,整体来看文化遗址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3)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出现频率呈波浪形,文化遗址时空格局的演化不仅与新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耦合关系(秦汉、隋唐),中原王朝的经营同样可以影响文化遗址的时空变化(明清)。4)文化遗址的平均海拔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遗址点的平均海拔由夏商时期的1648.32m下降到明清时期的871.92m,文化遗址比重最高的地区集中在801-1800m海拔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窑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窑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古人类文地遗址和陈列品为主要资源,风景地质,地貌和森林景观占次要地位。通过交通、景象地域组合.市场旅游容量、市场客源、投资、施工等6个条件的可行性分析,作者认为开发这些资源势在必行。在开发时应突出古人类文化遗址为主要开发方向的指导思想。开发利用后,这些旅游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将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不同于一般村落,传统村落兼具社区、遗产和资源三重属性,资源属性的转化在其振兴中发挥着纽带作用。面向资源转化,选取42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开展传统村落分类振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资源转化的核心要素是人口、产业和区位,其中“人”是主体、“业”是基础、“位”是条件,三者缺一不可。2)传统村落按单要素的优劣性分为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产业一般村与示范村、区位不优村与优势村,按三要素的完备性分为4类8型。3)传统村落难以村村同等、同样、同步振兴,仅1.09%的村落三要素俱全,46.88%的村落三要素俱缺;只有约5%的村落有优势主导产业,近70%的村落人口空心化,超过2/3的村落缺乏区位优势。但有要素优势的村落分布更均衡,有利于形成以点带面的振兴格局。4)传统村落根据资源转化要素类型的不同,可相应采取转化示范、人口集聚、产业提升、区位改善、人口驱动、产业带动、区位拉动、资源保护等路径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并分4个梯队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北唐代以来聚落型遗址的数量、分布等信息的提取,结合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情况,对近1300年来的聚落遗址数量和空间发生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近1300年来研究区域内聚落遗址数量在不断减少,分布范围在空间上呈现出向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靠近的趋势。通过重建大批古聚落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其控制性因素可能并非为沙漠化或气候变化,统治者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可能更为重要。在研究时段内,唐朝对生存于该区域的党项族采取羁縻府州制度进行管理,宋夏对峙时期党项族重视发展农业,宋政府也注意在当地的农业开拓;元明清时期为聚落址减少时期,统治者对研究区多采取封禁管理。管理政策更多成为近1300多年来聚落遗址数量变化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集聚性、分布密度和重心位移的角度,按照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这三个时期对河套地区66座城址与848座聚落遗址的时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1)城址与聚落遗址的集聚程度有关但规律并不一致,城址逐渐区别于聚落遗址,其功能、作用与地位更加重要.2)城址与聚落遗址的分布密度存在一定关联,龙山时...  相似文献   

10.
以武威市明代夯土长城遗址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将干旱区夯土长城遗址表面病害划分为风蚀、雨蚀及表层剥离三类。结合室内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及激光粒度分析试验,综合研究遗址表层病害的形成及发育的微观原因。结果表明:遗址表层中的土颗粒呈薄片状,并按叠瓦状紧密排列;母墙土颗粒表面粗糙,形状呈角砾状,颗粒无序紧密排列,夯筑痕迹明显。遗址表层与母墙中的矿物含量相近,粘土矿物含量低。母墙土的砂粒含量高,粉粒含量低;表层土粉粒含量高,砂粒含量低。研究认为:粘粒组粘土矿物的低含量导致遗址土颗粒间的连接力差,这是遗址表面雨蚀和风蚀病害发育的内在原因,表层与母墙的粒度组分与微观结构差异为遗址体的表层剥离提供了物质与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传统村落文化遗产面临着被破坏与消亡的威胁。文中以9个北京市首批市级传统村落为案例地,采用指标体系法、熵权法,分析村委会、村民、游客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感知评价。结果表明:1)村委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满意度较高,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良好的传承机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投入较低,旅游开发正逐步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重要途径。2)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较低,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的满意度并不高,特别是其保护感知度偏低、参与度有限。3)游客对于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满意度较高,其保护感知度逐渐上升。4)案例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内容内涵、途径方式、参与主体、最终目标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但其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在发展中引起了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经济增长缓慢的不可持续性。本文利用区位商测量模型对内蒙古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资源型产业集群战略化、延伸产业链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成长动力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论文指出 :国家分阶段、倾斜式投资是资源型城市成长的关键 ,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 ,具体表现为 :工业地域组织上“孤岛性” ,企业运营机制替代城市运作机制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为企业服务的先行性 ,城市地域结构的两大“板块”特性等。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刚性和环境容量 (尤其是水资源 )的约束 ,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防止资源枯竭所引发的支柱型产业的衰退。围绕主导产业组群 ,对现有产业结构和资产存量进行调整 ,同时延伸主导产业链 ,衍生新的生产协作链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第三产业 ,加强矿产资源型城市与区域的融合度 ,解除区位被动性和经济的孤岛性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区及矿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4.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是干旱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资源、环境也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文中介绍了该公园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类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主要单体景观进行了等级划分,指出其资源丰富、价值大、品位高,以及在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分级保护与专门保护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并提出通过科普与旅游观光协调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来打造地学品牌,提升文化品位,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但其脆弱的地质环境制约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了促进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青藏高原具有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现状特点,因矿产资源开发产生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造成水均衡破坏与水污染、诱发的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关中地区仰韶-龙山聚落遗址分布演变的特点,龙山时期有无出现大规模人口迁出的现象,它们与当时的环境背景有无关系,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明。文中以漆水河流域为例,利用文物普查资料,结合统计学,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上述问题。结果表明:从宏观上来说,漆水河流域龙山时期聚落较仰韶时期衰落,但比东部地区情况要好;遗址的迁徙变化更为频繁;漆水河流域遗址整体高程增高和呈远离河流的趋势,与这一时期频发的洪水有一定的关系。从微观上来说,漆水河流域各个支流和河段在遗址数量与规模组合、高程与距河流远近组合与整体演化并不一致。按数量与规模组合的不同可以将各支流和河段分为三组,从三组河流的变化趋势来看,确实存在一种东西向遗址演变模式的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否体现这一时期关中地区人口迁出这一现象还不能做最后的结论。按高程与距河流远近组合的不同可以将各支流和河段分为两组,似乎是洪水事件对不同地形地貌区影响不同的结果。最后,西部诸河数量与规模组合的与众不同似乎也可以在关中地区洪水事件发生时间的不同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农村内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与之配套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使得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识别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关键。文中以2013年9月-2015年3月对东北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发放的1545份有效调研问卷为数据基础,以SPSS19.0为软件分析平台,利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从27项影响村镇环境满意度的因素中删除11项不显著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余16项影响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期能为研究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饮用水水质、空气质量、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绿化配套情况4项指标是影响村镇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地表水水质、环保宣传及政府在整治环境方面的行动3项指标同样对村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区村镇环境治理应当从气、水、固废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与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以期提升整体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一万年来灵武水洞沟遗址古气候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剖面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笔者详细地讨论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气候偏干冷→温和半湿润;中全新世早期植被为阔叶乔灌丛草原→针叶乔灌丛草原→阔叶疏林草原,晚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相对温暖、稍凉→较温暖;晚全新世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寒冷。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已成为事关全局的一种战略资源。但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的便利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大村落: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脆弱性和不完善性,使得在信息的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干扰、遗漏和丢失,甚至被泄漏、窃取、篡改和冒充,因此,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成为信息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20.
以元上都草原文化遗址区为研究对象,运用1990、2000、2010年TM影像数据,RS与GIS技术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在对研究区景观结构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景观干扰指数及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开展其生态风险动态评估。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元上都遗址区的景观结构变化较大,其中草地、湿地与沼泽面积均在减少,而耕地、林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沙地面积增幅明显;草地景观的优势度降低,景观格局向破碎化、复杂化、多样化与异质化发展。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增加、草地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降低、沙地面积扩张是元上都遗址区生态环境致损受危的风险源;因景观稳定性逐渐降低使其面临的生态风险有加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