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坡向和土壤质地对刺槐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刺槐造林的坡向和土壤质地入手,研究了不同坡向和不同土壤质地对刺槐根系生长量和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坡、半阴坡向和壤土质地有利于刺槐生长量的提高,而阴坡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但生长量高最低。在刺槐造林选择坡向时,应选择阳坡、半阴坡和壤土质地造林。  相似文献   

2.
从刺槐造林的坡向和土壤质地入手,研究了不同坡向和土壤质地对刺槐根系生长量和树高胸径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坡、半阴坡向和壤土质地有利于刺槐生长量的提高,而阴坡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但生长量最低。在刺槐造林选择坡向时,应选择阳坡、半阴坡和壤土质地造林为宜。  相似文献   

3.
在子洲县选择样地和样树,进行了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等不同坡向对核桃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影响研究,结果为不同坡向对核桃幼树树高、地径、冠幅等生长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半阴坡最有利于核桃幼树生长,其次为阴坡,阳坡最不利;在榆林黄土高原区核桃栽植应优先选择半阴坡,其次为阴坡,因尽量避免选择阳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接坝山区陡坡地段不同坡向油松造林成活率与生长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阳坡的油松存活率最高,阴坡最低,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阳坡的油松人工林地径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3)阳坡的油松树高最小,阴坡最大,大小排序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5.
针对红松适宜高产结实区域问题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球果平均重及种仁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种皮厚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加厚;在同一海拔,随坡向的变化(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球果平均重变化不显著,而种子千粒重及种仁千粒重则呈下降趋势。红松高产结实适宜区域应为海拔900 m以下、阳坡或半阳坡、中等土层厚度的典型暗棕壤、灰化暗棕壤区域。  相似文献   

6.
立地环境因子对小油桐冻害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罗甸县2008年凝冻低温使小油桐受到严重冻害。2009年1~3月平均温度均在12℃以上,为有效了解小油桐的适生环境,对不同坡向、海拔、坡位区域中小油桐的冻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海拔高低,坡向中阴坡和半阴坡小油桐冻害显著,半阳坡和阳坡冻害程度相对较轻;海拔600 m以上小油桐的冻害严重,最严重冻害发生在海...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不同坡向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对杉木和厚朴在生长高度、胸径、保存株数以及蓄积量等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阴坡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条件更适合杉木和厚朴的生长,相比于半阳坡和阳坡地区的杉木和厚朴在生长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其次为半阴坡地区,也是适合杉木和厚朴生长的主要场所。针对杉木厚朴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等不同坡向的混交造林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坡向下杉木厚朴混交造林在胸径、树高、存株、蓄积量方面的变化,从而比较了不同坡向对杉木厚朴混交造林成长效果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杉木、厚朴实生苗进行了不同坡向(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造林比较试验,对试验地12年生的杉木、厚朴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杉木、厚朴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均以阴坡和半阴坡较高,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分别达11.8cm、10.2cm,平均树高分别达9.2m、8.7m;厚朴的平均胸径分别达9.1cm、8.2cm,平均树高分别达7.5m、6.6m。总蓄积量以阴坡最高,总蓄积量达137.475m3/hm2,分别比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提高41.3%、130.4%、304.7%;坡向对杉木、厚朴的造林保存株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沟坡次生植被与土壤营养现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次生被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之关系,分别立地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阳坡上部的群落生物量最低,为0.693kg/m^2,阴坡上、下部和半阴坡下部相近且较高,平均为1.228kg/m^2,阴坡、阳坡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同一坡向不同坡位,相同层次的有机质趋于一致;阴坡各立地类型0-30cm土层内平均为24.15g/kg,阳坡霜应层层次均值为14.26g/kg0.30cm、0=  相似文献   

10.
采用竹柏5年生大苗在青冈栎林冠下进行了不同坡向(半阴坡、阴坡、阳坡)种植效果比较试验,造林2年的生长量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坡向的竹柏造林成活率、胸径、高度、冠幅、分枝数5项指标均以半阴坡最高,平均造林成活率达92.2%、平均胸径达2.40cm、平均高达244.6cm、平均冠幅达134.7cm、平均分枝数达40.1条;5项生长量指标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半阴坡﹥阴坡﹥阳坡。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在福建寿宁县对锥栗(Castanea henryi)与不同坡向、海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锥栗在不同坡向、海拔之间的地径、单位面积的栗苞数和栗果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坡向和海拔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栗苞数和质量有显著影响。锥栗的地径、单位面积的栗苞数和栗果质量在不同坡向间的排序均为阳坡〉半阳坡〉阴坡;随海拔的升高,地径逐渐减小,单位面积的栗苞数和栗果质量先增大再减小,前者最大值出现在海拔700m,后者最大值出现在海拔600m。综合来看,在寿宁种植锥栗以阳坡、海拔600—800m为宜,产量较高,应避免选择阴坡,海拔不宜低于500m或高于900m。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阳坡、半阳坡、半阴坡3个坡向和坡上、中、下部3个坡位对杜松造林成活率和幼苗生长虽有差异,但均无大的影响。整地方式对杜松干旱阳坡造林影响不大。杜松在干旱阳坡造林只要提前整地,苗木不修枝、趁雨季栽植即可获得80%以上的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对白龙江林区云杉人工更新造林与立地因子关系进行了调查,并应用数量化理论Ⅰ进行了立地因子与成活率关系的分析,得出海拔和坡向是影响成活率的主导因子。造林3年后,再调查主导因子对3年保存率及3年高生长影响,经分析得出海拔越高,3年保存率越低,并且阳坡比阴坡更低;随海拔升高,云杉年高生长量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海拔3000m以下适宜云杉生长,海拔3000m以上不适宜云杉生长,为云杉栽植超适生区,人工更新造林应更换树种。  相似文献   

14.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0-75
以大通县青海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GI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等数据,定量分析大通县青海云杉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按照坡度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缓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的占比达到96.77%,其中斜坡分布最多,占59.29%。按照海拔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海拔2500~3400 m的占比达98.59%,其中海拔2500~2800 m占36.38%,海拔2800~3100 m占25.27%,海拔3100~3400 m占36.94%。按照坡向统计,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坡(西北坡和东北坡)、半阳坡(西南坡和东南坡),其中,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最多,占60.58%;半阳坡占28.19%。综合结果表明,大通县青海云杉适宜生长在斜坡,海拔2500~3400 m,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六盘山南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造林措施和林龄对宁夏六盘山南部不同坡向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后,各坡向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其对造林干扰的敏感程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在阳坡半阳坡,造林10年后的幼龄林0~45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96.33t·hm-2)仍低于灌丛(122.12t·hm-2),造林20年后的中龄林(189.27t·hm-2)已高于灌丛,说明土壤碳库已得到恢复;在阴坡半阴坡,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92.37和222.03t·hm-2,均低于天然次生林(256.64t·hm-2),说明造林20年后土壤碳库仍未恢复;阳坡半阳坡林地在造林后第8年0~45cm土层有机碳含量降至最低,相对阳坡灌丛(32.13g·kg-1)的降幅为3.72g·kg-1,需在造林后第16年才能恢复到造林前的灌丛水平;阴坡半阴坡林地在造林后第16年降至最低,相对阴坡次生林(66.30g·kg-1)的降幅为22.77g·kg-1,需在造林后第32年才能恢复到造林前次生林水平;阴坡造林后,其土壤有机碳比阳坡损失量大,损失期长,恢复较慢,但阴坡土壤碳库的绝对值在任何林龄阶段都高于阳坡,说明阴坡森林土壤的碳储存能力高于阳坡;在阳坡半阳坡灌丛采用扰动较弱的稀植造林时,造林后第10年0~45cm土层有机碳含量平均为31.05g·kg-1,虽仍低于灌丛(35.55g·kg-1),但却远高于扰动较强的全面整地后常规密度造林(23.17g·kg-1)。  相似文献   

16.
选择枣庄市砂石山棕壤进行晚松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晚松在砂石山的阳坡、阴坡造林均生长良好,阳坡优于阴坡无冻害现象发生,抗病虫。8年生晚松的胸径和树高发别为7.53cm和3.50cm,晚松比黑松生长快,但比火炬松生长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河北省木兰林管局燕格柏林区分别在阳坡、半阳坡、半阴破、阴坡4个坡向按照上、中、下3个坡位,1 cm、5 cm、10 cm、15 cm等4个栽植深度梯度进行油松营养杯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造林成活率与造林栽植深度呈正相关,栽植深度达到10 cm以上,对成活率的影响不大;阴坡造林成活率高于阳坡;下坡位高于上坡位。因此,在造林绿化时,根据对造林成活率的要求,阳坡深栽、阴坡适当浅栽,上坡位深栽、下坡位适当浅栽,可以在保证成活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冀北山地造林树种短缺的问题,选择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华山松(Pinus armandii)、毛棶(Cornus walteri)、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黄栌(Cotinus coggygria)6个树种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黄檗、胡桃楸、毛梾、华山松和花楸5个树种均适宜在阴坡宜林荒山造林,黄栌适宜在阳坡宜林荒山造林,可作为本区宜林荒山人工造林树种。黄檗在半阳坡宜林地造林虽然成活率与保存率较高,但生长量与健壮程度显著低于阴坡造林地,因此水肥条件差的半阳坡宜林地不宜营造黄檗林。胡桃楸在石质沟谷地造林虽然生长量与保存率低于阴坡造林地,但保存率在85%以上且生长较好,为该立地条件较佳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2月,在福鼎后坪国有林场后坪工区,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土壤厚度、海拔高度、坡向的30年生湿地松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松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在不同的土壤厚度和海拔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坡向间差异不显著。对胸径和材积生长影响排序为:土壤厚度海拔高度坡向;对树高生长影响排序为:海拔高度土壤厚度坡向;最佳处理为土壤厚度≥80 cm,海拔700~799 m,半阳半阴坡。土壤厚度除了胸径生长量在土层厚度≥80 cm与土层厚度40~79 mm间差异为不显著外,其它各土层厚度间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均有不同差异;海拔主要表现在800 m以下与800 m以上间的差异。说明湿地松在山地造林时,宜选择土层厚度≥80 m、海拔800 m的半阳半阴坡立地造林为好。  相似文献   

20.
闽楠阔叶树林冠下造林幼树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闽楠容器苗在阔叶树林冠下进行不同郁闭度(0.2~0.4、0.4~0.6、0.6~0.8)、不同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造林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郁闭度对闽楠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郁闭度0.2~0.4、0.4~0.6、0.6~0.8的当年造林成活率分别达90.2%、90.6%、90.1%,保存率分别达86.1%、86.5%、86.2%;不同郁闭度对闽楠幼树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平均地径、平均树高生长量均以郁闭度0.4~0.6最高,分别达1.38㎝、1.32m。不同坡向对闽楠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影响不显著,阳坡、半阳坡、阴坡的当年造林成活率分别达90.1%、90.6%、90.0%,保存率分别达85.9%、86.4%、86.0%。不同坡向对闽楠幼树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平均地径、平均树高生长量均以半阳坡最高,分别达1.39㎝、1.31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