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机械化制茶和种茶使用化肥 ,是茶业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如所周知 ,中国是茶业和茶文化的肇创国 ,中国有悠久的茶业历史 ,但近代茶业 ,则不是中国 ,而是从中国引进茶种、学习种茶、制茶刚刚开始 ,建立和发展茶园的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 ,边建边发展起来的。世界近代的历史 ,一般是以 1 6 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始的 ;中国的近代 ,则是以1 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为起点。但是 ,茶业的近代发展 ,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 ,都是与历史分期 ,不相匹配的。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历史稍有接触的人都知道 ,中国饮茶、业茶的历史虽早 ,但传输国外的历史甚迟 ,与…  相似文献   

2.
徐永成 《贵州茶叶》2006,34(1):1-3,7
近54年来,中国茶业经历了几条路。在计划经济时期,茶业有恢复有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茶类结构有新调整新发展。跨入21世纪面向全面小康,在调整基础上加快名优茶发展,把茶业建成优势产业、效益产业、支柱产业、实现茶农致富,使中国成为世界茶业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这是中国茶业出版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茶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了茶叶科学,积累了可贵的种茶、制茶、饮茶、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茶类之多,茶树品种资源之丰富,均为世界产茶之首,古人还留下了大量茶叶文化的记述,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以来,在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在茶叶科学技术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术界编撰出版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茶叶论著和教材。《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就是集中了中国古今茶业科学技术知识之大成,这部巨若是在浩瀚的茶业科技海洋里,博采茶业词  相似文献   

4.
中华茶业和茶业科技面临的挑战段建真,郭素英(安徽农业大学230036)中华茶业在中国以至世界种植、贸易史上有着灿烂的一页。早在三.四千年前,世界上还不知道茶为何物时,我们的祖先已发现和利用茶叶;并开始人工栽培茶树,至今仍然保留着像“茶树王”那样有一....  相似文献   

5.
论入世后中国茶业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茶业生产现状,我国茶业与世界差距分析入手,探讨了入世后我国茶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茶业技术形成时期的唐五代茶业技术是中国古代茶产业尤其是唐五代茶产业发展的结晶。从唐五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制造技术、茶叶贮藏和饮用技术诸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茶业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并保存在《茶经》、《四时纂要》等有关茶业著作中,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好好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茶业技术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0,(4):182-186
中国古代茶业技术形成时期的唐五代茶业技术是中国古代茶产业尤其是唐五代茶产业发展的结晶。从唐五代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和制造技术、茶叶贮藏和饮用技术诸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茶业技术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业技术体系。这些技术主要体现并保存在《茶经》、《四时纂要》等有关茶业著作中,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值得好好挖掘和继承。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中国茶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南宋茶业经济是宋代茶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茶业管理中心、茶叶市场中心、茶叶消费中心的临安对南宋茶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而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茶业通报》2004,26(3):144-144
在今天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明前茶会上,组委会响亮而坚定地宣布将于北京金秋十月举办的茶博会将以“茶经济的全球平台,茶文化的世界之窗”的功能定位来实现“来北京卖全世界的健康绿色茶叶,去北京买全世界的健康绿色茶叶”的真诚夙愿。2004年10月21日———24日北京国贸CTE据此次博览会主办单位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三利广告展览有限公司介绍,作为唯一经中国商务部批准的国际性茶业专业展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茶博会,英文缩写CTE)将于2004年10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  相似文献   

10.
论高效生态茶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春园 《茶业通报》2003,25(4):156-158
阐明高效生态茶业建设是顺应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趋势,确保茶叶产品安全,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概述了高效生态茶业建设的主要类型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信息五则     
《茶业通报》2006,28(2)
安徽省茶业学会2006年团体会员经安徽省茶业学会常务理事会2006年3月13日讨论通过接纳黄山茶业学校为本会团体会员。名称法人代表地址电话安徽省黄山茶业学校蒋建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高枧街10号0559-2564399《茶业通报》稿约本刊是由安徽省茶业学会主办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致力于介绍新学术思想、新科研成果、新技术和经济贸易动态,包括茶树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良种选育、病虫防治、生理、生化、生态、加工、机…  相似文献   

12.
何歆 《茶业通报》2022,44(1):42-4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长期在茶业贸易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中国,此时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国内采取一些措施挽救茶业的危机,但收效甚微,有些措施甚至起到了反向作用,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近代茶业落后的面貌。中国茶业的发展受到近代中国社会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茶业的发展处于恶性循环中。研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茶业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对近代茶业发展史进行深刻的了解,对当今茶业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12,(3):111-113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茶业经济是中国茶叶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秦汉茶业经济发展体现在茶业文献面世,茶区扩大,名茶产生,茶叶市场出现等方面。江南、东南沿海、巴蜀和荆楚、云贵等地茶叶产区的拓展及其茶叶市场的发展,表明三国两晋茶业经济有所进步。至南北朝时期,江淮和江浙沿海一带的茶业得到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发现世界上唯一的茶种化石,标志着贵州的茶历史在100万年以上,分布着各类野生及栽培茶树品种资源600余种,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尤其是湄潭苔茶和石阡苔茶两个品种,是中国茶树品种的优良品种。同时,贵州是茶树和茶业经济的故乡,明清以来,茶业是贵州省的一大产业。本文就如何将全国茶叶资源大省和传统产茶大省贵州,发展为茶业大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喜闻《茶业通报》创刊三十周年,特写此文表示热烈的祝贺! 《茶业通报》是安徽省茶业学会编辑出版,由前任理事长、世界科技名人、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创办的一个综合性的茶业刊物,她立足本省,放眼全国,是全国少数几个公开发行的茶叶刊物之一。陈椽教授曾为《茶业通报》撰稿、编稿、组稿,呕心沥血,辛勤  相似文献   

16.
陶德臣 《茶业通报》2002,24(1):47-48,F003
1937年5月1日,全面抗战爆发前,为振兴茶业,开拓市场,打破洋商操纵,官商合办的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南京宣告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全国性茶业公司。然而命运多舛,它运转仅5a就寿终正寝。针对该公司的宗旨、活动及影响,时人贬褒不一,观点各异,甚至针锋相对。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本文试图作一述评。1公司成立的背景与宗旨19世纪末,曾经独步世界,垄断世界茶市的华茶急剧衰退。对突兀而至的危机,有识之土被迫应战,掀起了一股振兴茶业的热潮。这些努力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从根本上找到挽救茶业…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后的中国茶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以后的中国茶业詹罗九(安徽农业大学230036)“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1980年春天笔者从当时中国茶叶经济信息和茶叶专家们对未来的展望中受到启迪,查阅了一些茶业经济史料,撰写了“2000年的中国茶业”一文,发表在《茶业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是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规划编写的“盛世巨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系列专卷之一,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编辑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全国高等院校茶叶专业、茶叶研究和试验站所、茶叶生产场厂、有关茶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的专家、教授二百多人撰稿、编审,并得到农业出版社农业百科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茶的知识过去我们非常缺乏了解。日中两国恢复邦交后,通过派遣茶业视察团、研究者相互交流等,得到了相当正确的情报,对于中国茶业的现状以及中国茶的分类已有大致的了解。然而对中国茶的一般化学成分尚缺乏了解。笔者之一将积于1980年视察中国茶业时,得与安徽农学院的陈椽教授交流。1983年获得了在日本鲜为人知的中国产白菜、黄茶、青茶以及黑茶等13个样品,在农林水产省茶业  相似文献   

20.
新春致辞     
《茶业通报》2006,28(1):M0002-M0002
尊敬的各位茶人:新春伊始,我们《茶业通报》编辑委员会全体同志,谨向关心、爱护、支持本刊的读者、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大家吉祥如意2005年《茶业通报》已经走过了四十八个春秋,与全国茶人共同经历了中国茶业的变迁,迎来了新的辉煌,《茶业通报》也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茁壮成长,成为广大茶人手中一份不可或缺的交流和了解茶业信息的窗口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茶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成果,看到茶业第一线战士的推广与服务信息,看到茶叶经营与销售人员的繁重劳动经验,看到茶业历史与文化工作者们从浩瀚的历史典籍和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