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湖北省枫香良种基地规划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湖北省枫香良种基地规划布局缺少定量分析。本研究弓l入层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评价指标选取、指标权重确定、评价体系构建、评价因素叠加分析、评价结果分析等5个步骤完成湖北省枫香良种基地规划布局。结果表明:成安区、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武穴市、通山县和通城县适宜建立国家级枫香良种基地;崇阳县、赤壁市、嘉鱼县、团风县和大悟县适宜建立省级枫香良种基地;阳新县、蕲春县、京山县、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房县和谷城县适宜建立市县级枫香良种基地。  相似文献   

2.
针对阜新油松采种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经营的措施。重新划定林分,建立以种子园母树林、采种林相结合的采种基地;对基地加强营林措施;加强法制,保证种子宏观管理的正常进行;建立一支战斗力强的种子生产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3.
阜新地区是全国油松主要采种基地之一。通过对该地区采种基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重新划定林分,建立以种子园、母树林、采种林相结合的采种基地;对采种基地加强营林措施;加强法制,保证林木种子宏观管理的正常进行;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种子生产队伍等一系列合理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目前辽宁东部国有林场红松商品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今后发展红松商品林提出几点参考意见:建立优良种源选育和扩繁基地;适地适树造林;培育阔叶红松混交林;集约经营;建立红松商品林定向培育体系;应用先进生产经验和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业产业》2007,(6):60-60
西藏自治区将以林业特色产品培育开发为切入点,积极扶持和引导林业产业建设,走有西藏特色的生态、经济又赢的新型林业产业发展之路。具体措施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干鲜果生产基地,形成核桃、花椒等区域特色产业带;建立菌类生产加工和药材培育基地,重点开发松茸、手掌参、天麻等林下资源;建设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加大巴松错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峡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规范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6.
松香产业是梧州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松香产业化经营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理顺管理体制和经营运作机制;建立松脂基地示范区和松脂基地保护区;实行科学采脂;整顿加工企业,搞好梧州松脂厂的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筹建林化企业集团公司。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松香生产逐步走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7.
浅谈酒葡萄栽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详细论述了在酒葡萄栽培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是:酒厂的建立和酒葡萄基地建设应同步进行;酒葡萄基地要规模化;酒葡萄品种选择要适地适树,尽量选择高档品种;严格控制果实负载量;葡萄的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实施合理比施肥;果实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杨树科研、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杨树的战略对策:组建杨树产业集团;建立短周期工业用材定向培育基地;推广优良无性系,建立杨树基因库;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加强杨树综合加工利用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蓝山县林业局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把林业基地建设与林业产业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成绩。蓝山县是我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林业是全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加大林业建设力度,县林业局党委总结了过来1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因地制宜,分区突破“,大力兴办基地,即在北部丘陵区建立以桉树、马尾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和优质果木林基地;在南部山区建立杉、松大径材基地和以杜仲、厚朴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及楠竹基地。以此为基础,该县不断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木材深加工、精细加工。如今,该县林业产业化建设与…  相似文献   

10.
林业部颁布灭荒主要指标开发替代产业,建设十大基地。从呼盟地方林业系统的实际出发,在立体开发的基础上,根据各局、场不同的地理、地缘、气候、资源、经济等状况,逐步建立十大基地。一是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和木材生产加工基地;二是以养牛、羊、猪、禽为主的畜牧业基地...  相似文献   

11.
《国土绿化》2005,(8):40-40
普安做活农民增收致富文章;信阳平桥区大力发展石榴产业;通许县林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通江县建立百合种植基地;谷城县全力做大花椒产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了胶合板市场发展前景和云南胶合板生产两头的基础上,对建立云南胶合板用材林基地;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规格品种;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生产装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蹬口县防沙林场第三作业区建立沙地综合治理试验基地,进行了立地类型划分;杨树丰产林集约栽培模式;杨树丰产林产量及其生长规律;杨树丰产林经济效益和基地建设综合效益分析等研究工作。基地的杨树丰产林的生长普遍超过自治区地方标准和国家制定的丰产林指标。沙地经过以营造杨树丰产林为主的综合治理,使原来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成为栽培用材林、果树、农作物和牧草的生产用地。  相似文献   

14.
绿苑见闻     
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 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从 1999年 9月 27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在北京市大东流苗圃建立后,今年以来,国家林业局两次组织专家对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项目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论证。 1月 5日,审查通过了初步设计方案; 4月 7日,审定通过初步设计; 4月 28日,国家林业局发文批准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建设初步设计; 5月中下旬,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该基地总投资规模 6079万元,规划占地 156.54公顷,其建设内容包括:现代化自控温室 3万平方米,工厂化育苗生产线及基质加…  相似文献   

15.
联合培养基地是实施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托,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面临着林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实践经费划拨不足、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够以及基地的设施不完善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提出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一是依托联合培养基地创新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0.5+1+0.5”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实现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优化间的相互促进。二是遵循分级管理、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高校与合作单位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合作双方各自的职责;制定现场实践管理制度,加强林业硕士基地学习和实践的管理。三是通过完善专业学位导师的遴选办法和制定校外导师的聘任办法以及定期联合开展工作评估和绩效考核等,为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奖励或惩罚提供依据;通过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奖惩机制,实施有效管理,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效能,从而更好地促进联合培养基地的发展。四是加大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16.
《林业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基地技术规程》从范围、引用标准、术语、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建立的条件、种苗调入及检疫、种苗生长监测、种苗调出检疫、资料和标本管理、基础设置建设9个方面对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进行了技术规定。该技术规程在全省实施后,控制了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和其它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保护了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提高了种苗繁育单位的管理水平,加强了种苗繁育基地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大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了胶合板市场发展前景和云南胶合板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对建立云南胶合板用材林基地;提高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规格品种;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生产装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云南具有生物气候多样、花哉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等发展花卉产业的有利条件,然而目前中下问题:管理水平低下;技术力量薄弱;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能力差;注重单一生产,盆花分景开发能力差。今后的发展思考为:积极引进上先进技术;统一规划实行集约化生产;建立科研基地;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大篷生产和无土栽培;开发新品种拓宽花卉市场。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主动解决工业用材资源的缺乏,从1985年开始与洞庭湖12个县(市)、2个农场建立杨木胶合板材基地,引种的欧美黑杨I-63、69、72无性系成材早、轮伐期短的特点,现营造基地材133km^2,已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目前基地建设存在经济水平低,难以达到定向培育目的;不合理的体制制约了基地发展;资金短缺,近期与长远利益不同步,通过杨木应用开发研究表明,制胶合板,刨花板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经济林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并从十一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经济林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的编制方法:1)项目提要;2)项目背景和历史;3)项目地区条件;4)产品市场需求;5)产品产量规划;6)基地建设规划与布局;7)栽培技术措施;8)项目建设期与经营期;9)组织机构和管理;10)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11)经济分析与财务评价,为经济林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式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