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绿茶多酚为对照,利用紫外扫描技术、UV-Vis法及MTT法研究了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多酚氧化酶体外氧化产物的颜色稳定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生长的抑制作用。在不同pH值条件下,茶黄素粗提物和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趋势相似,碱性增加,吸光度增加;绿茶多酚、茶黄素粗提物及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明显清除作用,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清除效果较绿茶多酚和茶黄素粗提物强;茶黄素粗提物及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对PC-3细胞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绿茶多酚纳米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优于茶黄素粗提物。因此,绿茶多酚纳米碳酸钙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保持了红茶中茶黄素所具有的良好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2.
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化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荣林  方辉遂 《茶叶》1998,24(1):18-21
本文研究了固定化多酚氧化酶的性质,结果表明茶叶多酚氧化酶经包埋交联固定化以后贮存稳定性增加,最适pH在移至7.0,最适温度上升至40℃,酶对金属离子(Al^2+,Cu^2+)适应性增强,对抑制剂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多酚氧化酶是茶叶加工中一类重要的氧化还原酶。文章归纳了多酚氧化酶的结构性质和酶学性质,重点阐述了其在红茶、绿茶、乌龙茶和黑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多酚氧化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酚氧化酶包含着三大酶类:单酚单氧酶[C.E.1.14.18.1]、双酚氧化酶[C.E.1.10.3.2],Laccase[C.E.1.10.3.1]。多酚氧化酶对茶叶品质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人所知,而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究竟  相似文献   

5.
酶技术与茶叶加工: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酶技术主要研究酶学基本理论,酶的生产和利用,酶固定化和酶反应器,酶的化学修饰,酶的仿生”’茶叶加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其主要的技术环节都与酶的控制和利用有关,因此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茶叶加工中酶的应用都存在众多问题,[2,3]作文试对此一专题进行讨论。一、多酚氧化前多酚氧化酶(简称PPO)是茶叶加工中最重要的一类酶,可以说茶叶加工过程就是对PPO的控制和利用的过程,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类酶我们仍然对其知之不详,它的蛋白质结构,它的活性中心组成,儿茶素与酶的结…  相似文献   

6.
茶叶中存在着活跃的多酚氧化酶,它在茶树的呼吸代谢中起了重要的末端氧化酶的作用。在茶叶加工中多酚氧化酶对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变化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这是茶叶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茶叶中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功酶的研究概况作一些综合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多酚氧化酶(PPO)是茶树生理与茶叶加工中的一类重要氧化还原酶,也是茶黄素及其组分酶促合成中的关键酶。从PPO结构分类、同工酶、PPO与茶叶品质关系、PPO分离纯化及酶促合成茶黄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茶树品种适制性评价、茶黄素及其组分高效制备以及PPO同工酶酶源筛选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红茶中提取的茶黄素粗提物和氧化前的茶多酚为对照,利用HPLC技术分析了纳米CaCO3固定化多酚氧化酶氧化产物的茶黄素组成;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中茶黄素组成以TF2A为主,茶黄素粗提物中四种茶黄素单体均占一定的比例;利用CuSO4-Vc-H2O2-酵母体系和Fe2+-H2O2-酵母体系进行化学发光研究,发现固定化酶体外氧化产物抗氧化活性较茶黄素粗提物和茶多酚强。  相似文献   

9.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常使用分光光度法。本试验对目前常用的茶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的提取工艺和活性测定条件进行了改进,考察了4℃浸提时间、离心处理、反应pH值及温度、底物浓度和反应终止剂对茶叶PPO酶活的影响,并对不同植物来源的PPO酶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茶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最佳测定条件为鲜叶匀浆后4℃浸提12 h,8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酶液于pH值 6.0和37℃条件下,添加质量浓度为1.5%的邻苯二酚作为底物,反应10 min后使用3 mL 1 mol/L的偏磷酸终止反应,于460 nm处测定吸光度值,改进后的方法测定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使用改进方法测定了福鼎大白(春)、福鼎大白(夏)、香蕉、苹果、皇冠梨和葡萄等植物的PPO酶活大小,发现福鼎大白夏季茶叶PPO酶活性高于春季茶叶,而香蕉PPO的酶活高于其他植物,这为使用茶鲜叶以外的材料制备茶黄素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酚氧化酶是形成红茶品质的关键酶。本文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关于茶叶中多酚氧化酶的研究报道,结合笔者近年的一些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多酚氧化酶的提取与测定方法、同工酶组分的分离与性质、细胞学定位、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规律及如何调节酶活性增进红茶品质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从酶工程技术的研究角度出发,总结近年来该技术在茶叶深加工领域的应用,包括茶黄素、茶氨酸、儿茶素衍生物等茶叶天然产物的合成;茶多酚、茶多糖等天然产物的提取;速溶茶的加工和茶饮料的澄清、保香增香等方面,并对其应用前景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2.
利用固定化纤维素酶酶解夏季绿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作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固定化纤维素酶,对夏季绿茶进行酶解。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优化工艺:在1.0g茶叶中,以茶水比1︰20,加入1.0g固定化纤维素酶,55℃下恒温浸提50min。与传统高温水提法所得茶汤相比,以此工艺条件浸提所得茶汤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有所提高,酚氨比有所下降,连续提取7批次茶叶,固定化纤维素酶的相对酶活力仍保持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仲华 《茶叶科学》2019,39(2):115-122
我国茶叶资源十分丰富,在传统茶叶出现产大于销的背景下,中低档茶和夏秋茶资源的利用率偏低,影响茶叶行业效益水平。茶叶深加工是提高茶资源利用率、茶产业规模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阐述了国际茶叶深加工产业概况,以及中国茶叶深加工产业与深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中国茶叶深加工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烘焙技术在乌龙茶精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燕忠  张凌云  王登良 《茶叶》2008,34(2):75-77
烘焙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对形成精制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烘焙技术在乌龙茶精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主要对炭焙茶的应用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探讨了烘焙技术在未来乌龙茶精制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对酶法提物茶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工艺及其理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了料液比、pH值、酶添加量、温度及时间对SDF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L16(45)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茶叶SDF提取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温度、酶添加量、时间、料液比;茶叶SDF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酶添加量0.08g/g、pH值9.0、时间2.0h、料液比1∶20,提取率达53.72%,所得SDF具有较好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对胆固醇、胆酸钠也有一定吸附作用,为一种优质膳食纤维。  相似文献   

16.
茶树ACC氧化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是植物乙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对乙烯的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茶树新梢cDNA文库测序所获得ESTs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编码ACC氧化酶基因的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904328。该基因长1232bp,编码32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36.2kD,等电点5.41。多序列联配表明茶树ACC氧化酶具有高度保守区域,基于邻接法的进化树显示与柿树ACC氧化酶的亲缘关系最近。对经高、低温后的不同品种进行RT-PCR分析,结果发现ACC氧化酶基因的表达量与品种的抗逆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简析了中国茶叶生产消费现状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提出了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概述了我国在茶树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茶树全基因组与代谢调控机制、茶树土壤与营养调控分子机理、茶树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茶园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茶叶制造化学与品质化学机理、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与健康等8个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8.
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福建乌龙茶产业发展迅猛,效益高涨,但总体上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不高,严重制约着福建乌龙茶产业的国际化拓展。从根本上看,在培育优良乌龙茶茶树品种的前提下,加强我省乌龙茶现代化加工关键技术的投入和研发至关重要。鉴于乌龙茶加工标准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产业需求,及福建乌龙茶加工的现代化水平仍然偏低的现状,尊重传统加工技术、加强现代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培养新型职业茶农、加强闽台乌龙茶产业合作与交流等不失为福建乌龙茶加工技术的发展良策,也是实施福建省茶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蒋敏  韦玲玲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1,48(1):187-192
王泽农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茶学教育家和农业科技专家,是中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茶叶专业,创设了早期茶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又在安徽农学院创办茶业系并长期在此执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学专业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我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与理论体系,完善茶学学科建设,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当前茶学领域的基础性前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途径方法;积极开展了茶叶科技创新和茶文化理论研究,服务地方茶业经济发展,为我国茶学高等教育事业和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