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可分别被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降解,而且它们具有协同抗真菌的作用,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存在于大多数植物细胞中。在正常情况下,植物体内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只有低水平的组成型表达,但在病原菌侵染、诱导物刺激及各种伤害下可诱导产生大量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而真菌病害是危害植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这些病害主要通过韧皮部运输而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部位。如果利用维管特异表达启动子调节目的基因在韧皮部高效特异地表达,就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目的基因的作用。为此,克隆了维管特异BSP启动子和Chi、Glu基因,并构建了以BSP驱动的Chi和Glu基因的双价表达载体pBIBCG。重组质粒pBIBCG经过PCR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以维管特异启动子BSP驱动的含有双价抗真菌基因的植物重组表达载体已构建成功,为植物抗真菌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对提高植物的整体抗病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番茄新品种T431、1911、0701为材料,以9天苗龄的叶片为受体,通过农杆菌Ri质粒介导,将几丁质酶基因和?-1,3葡聚糖酶基因转化番茄。共获得再生植株100株,经PCR技术检测,导入几丁质酶基因和?-1,3葡聚糖酶基因的植株分别为27株和13株,转化率为27% 和13%;两个目的基因同时导入的植株10株,转化率为10%。PCR-Southern检测呈阳性,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番茄基因组中。对9株双转化的植株进行RT-PCR检测,几丁质酶基因和?-1,3葡聚糖酶基因的阳性植株分别为5株和4株,证明转化的基因已表达。  相似文献   

3.
花粉介导法将萝卜抗菌肽基因导入野罂粟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野罂粟开放花蕾为受体,载有萝卜抗菌肽AFP(antifungal protein)基因的质粒pBIAFP为供体,在不同浓度的蔗塘溶液中,加入新鲜花粉与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应用SKH250LH型超声波震荡器进行震荡处理得到花粉处理液,在不同的时间用带有Coolsnap的OLY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野罂粟花粉萌发情况;在不同授粉时间后,辅以人工授粉的方法将花粉处理液滴注野罂粟柱头上,套袋后获得种子,测定其结实率。实验证明:利用花粉介导法进行萝卜抗菌肽基因转化,以蔗糖浓度11%,处理后10-15h后的野罂粟花粉萌发最好;在蔗糖浓度8%的溶液中,以5h的结籽量较好。后代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AFP基因整合到野罂粟基因组中,并获得转基因T1代。为特殊中药材育种提供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高效获得葡萄霉菌病生防菌菌株,以病原真菌细胞壁的关键组分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为唯一碳源,通过底物压力筛选法,选择性地富集同时具有几丁质酶活和β-1,3-葡聚糖酶活的目的菌株。结果表明,此筛选方法有效地富集了潜在的目标菌株。挑取的10株菌均具有几丁质酶活和β-1,3-葡聚糖酶活。其中,1号菌株单位菌体几丁质酶活和单位菌体β-1,3-葡聚糖酶活分别达到2. 52,0. 76 U/m L; 6号菌株的则分别为1. 45,3. 99 U/m L。酶学研究证明2株菌的酶均为诱导型,模拟自然条件下,2株菌在培养24或36 h酶活最高。经16S r DNA测序鉴定,2株菌均为假单胞菌,是一种极具生防潜力的内生细菌。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均分子量分别为3000、5000、10000的0.3%(w/v)壳寡糖溶液处理黑麦草种子并对处理过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和幼苗抗病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分子量壳寡糖溶液处理黑麦草种子,均可以提高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并且提高了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强了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诱导了病程相关蛋白(即,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表达。其中,以平均分子量为10000的壳寡糖对种子活力及幼苗的生长和抗病酶活性的影响最好,其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2.64%、60.47%;苗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98%、33.80%、43.17%、15.73%、26.41%。  相似文献   

6.
抗植物真菌病害基因及其介导的抗性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植物真菌病害基因种类繁多,其介导的抗性机理各不相同。在试验研究中应用比较成功的主要有9类,分别是:细胞毒素RNA酶基因、RNA酶抑制剂编码基因、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植保素合成酶基因、抗真菌蛋白基因、过氧化物酶基因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7.
甘蔗葡聚糖酶ScBG1基因的电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甘蔗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从而为该基因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本研究以水稻β-1,3-葡聚糖酶基因(U72255.1)为搜寻探针,运用电子克隆技术,获得一条甘蔗β-1,3-葡聚糖酶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ScBG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842 bp,包含一个1488 bp完整的开放读码框,编码495个氨基酸残基,属于糖基水解酶第十七家族,为疏水性蛋白,含有信号肽。将ScBG1与其他植物种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具有保守和典型的葡聚糖酶结构域,碱基序列的保守性为45%~73%。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实验克隆奠定基础,也为甘蔗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分子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苯并噻二唑(BTH)诱导苹果抗斑点落叶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苯并噻二唑(BTH)诱导苹果抗斑点落叶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诱导抗病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PAL)、几丁质酶活性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关系。用整叶组织透明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用比色法测定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的变化。结果表明:BTH能诱导苹果提高对斑点落叶病的抗性,接种前6d处理时可引起苹果斑点落叶病病情指数由对照的21.3下降到9.3。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BTH诱导抑制病菌侵染钉的形成,限制病菌向细胞内扩展;酶活测定发现,BTH诱导能提高苹果叶片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处理的果苗比对照果苗防卫反应启动的要早。  相似文献   

9.
茉莉酸甲酯对人参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在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过程中的作用,试验设4个处理:MeJA、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MeJA+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CK。MeJA浓度为200 mg/L。处理后3,6,9,12,15,20,25,30天测定酶活。结果表明,经MeJA处理后接种人参锈腐菌,人参根系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较对照增强。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2天达到峰值,是对照的1.39倍;几丁质酶活性在第15天达到峰值,是对照的1.51倍。这表明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在MeJA诱导人参抗人参锈腐病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评述了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和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等抗病基因的抗病机理及其在转基因抗病棉花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抗病转基因棉花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转基因抗病棉花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野罂粟丸化种芽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照培养箱,参考种子萌发试验法,利用现代技术来研究野罂粟种子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萌发力的变化,为野罂粟引种驯化栽培提供新的技术指标。当温度为3~5℃时,无光照有利于野罂粟丸化种芽的萌发,当温度为15~20℃时,野罂粟丸化种芽萌发均不受光照的影响,低于5℃,光照条件下野罂粟丸化种芽基本不萌发。发芽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发芽率相似,3~5℃时,无光照条件下野罂粟丸化种芽的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光照环境下的发芽指数。发芽势的变化趋势差异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都呈现出“S”型曲线。温度是影响野罂粟丸化种芽萌发的环境因素中的重要限制因子,光照对其萌发力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野罂粟种子形态、品质与萌发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连续2年对野罂粟种子萌发等情况的研究,初步探明野罂粟种子的形态、品质与休眠、寿命.野罂粟种色黑褐,状如微宿腰果,平均种长0.92 mm,腰宽0.40 mm,厚0.38 mm.单果平均产成熟种子1 746粒,不受精率18.8%.种子净度95.17%,千粒重79.6 mg,含水率4.81%,萌发率97.0%.野罂粟种子有休眠期,不同季节成熟的种子休眠期长短不一,夏熟种休眠期约2个月,秋熟种约1个月;野罂粟种子的自然寿命为20个月,半活期380 d;人工加速老化处理 8 d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野罂粟人工播种及移植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野罂粟从海拔1010m的地区引种到海拔360m的试验园圃进行人工种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深度以8nm为宜;播种量8g/m^2。野罂粟在舂、夏、秋3季播种均可出苗生长,但以春秋播种为宜。春播苗1年内能完成群体开花、采种过程;秋播苗翌年比春播提早2个月开花;夏播苗遇高温多雨,长势最差。带土坨移植野罂粟幼苗成活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花粉致死基因ZmAA1的功能,进而创制转ZmAA1基因玉米不育新材料。在Gen Bank中找到花粉致死基因ZmAA1及启动子Pg47,并在目的片段的上下游设计増加酶切位点,基因合成构建到克隆载体puc57上,采用传统酶切连接的方法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Pg47-ZmAA1-35S-bar,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优良玉米自交系郑58萌动胚。成功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Pg47-ZmAA1-35S-bar;共获得94株除草剂抗性植株,其中47株目的片段PCR呈阳性反应,对温室中表现为花粉败育的PCR阳性植株进行目的片段及筛选标记bar基因RT-PCR与蛋白免疫学试纸条检测,结果表明,花粉致死基因ZmAA1及启动子Pg47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并表达。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苹果自交亲和的发生机理,根据保守氨基酸序列"FTQQYQ"和"anti-1/WⅠPNV"设计了苹果花柱S基因的通用引物:P1:5'-TTTACGCAGCAATATCAG-3';P2:5'-ACGTTCGGCCAAATA/CATT-3',根据 GeneBank登陆的花粉SLF1(DQ422810)、SLF9(AB270792)基因设计了花粉S基因的引物分别为:P SLF1(上游5'-3':CTGGTGGTGTTCTTTCCTGTGTAT;下游5'-3':ACTTAACTCTTCCCTCAACTCA)和P SLF9(上游5'-3'CAGGTGCGTGAAAGTGAAA;下游5'-3':TGAGCCAAGCATAAGAACCT),以自交亲和的苹果品种早红香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克隆、测序等方法研究早红香苹果发生自交亲和的分子性状.结果表明:自交亲和的早红香苹果2条花柱S基因没有发生变异.经BLAST比较,由花粉S基因引物P SLF1 和P SLF9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的DNA序列,与MdSLF2 和MdSLF9 基因DNA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96%,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和97%.由P SLF1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SLF1?与MdSLF1的DNA序列相似性仅为83%,且二者不一致的碱基分布于整个DNA序列中,自交亲和苹果品种早红香花粉SLF1?基因可能变异为了MdSLF2.  相似文献   

16.
单产水平低一直是我国绿豆存在的产业问题。绿豆杂种优势显著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而雄性不育材料是实现杂种利用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利用~(60)Co-γ辐射诱变技术首次在绿豆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并命名为‘不育绿豆2015-1’(male sterile mungbean2015-1,简写为msm2015-1)。msm2015-1营养生长期表型与‘苏绿1号’没有明显差异。花器官形态正常,但花药发白且不能正常开裂散粉,成熟期座荚率几乎为0。遗传分析显示,育性分离群体中可育与不育分离比符合3∶1,表明不育性状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花粉发育的细胞学分析发现, msm2015-1的盛开花朵中花粉粒几乎未在柱头附着,体外亦未萌发。花粉细胞质未被Alexander染液正常着色, I_2-KI染色出现典败、圆败和染败3种类型。DAPI染色显示, msm2015-1花粉细胞核发育异常。醋酸洋红染色表明,败育发生在花粉发育早期,花粉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减数分裂的不对称和异常多分裂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罂粟BBE基因核酸及编码的蛋白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分析,并构建罂粟BBE基因的三维结构模型。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罂粟BBE基因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等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对罂粟BBE基因的三维结构进行模拟,并将得到的模型用能量最小化原则优化,最后用Ramachandran Plot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罂粟BBE基因全长为5073 bp,编码一段长为53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BBE为富含Gly、Ser和Leu的酸性稳定类亲水蛋白,定位于液泡中,N-末端含有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罂粟BBE的主要二级结构元件。通过同源建模获得了合理的罂粟BBE三维结构模型。本研究为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小檗碱的含量、开发小檗碱类抗菌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 inhibition)技术在植物材料上的应用, 以已知功能的NtGNL1 (Nicotiana tabacum GNOM-Like1)为目标基因, 寻找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最适作用体系, 并进一步分析NtGNL1的具体作用。根据目标基因mRNA序列设计反义寡聚核苷酸序列, 商业合成后并将其添加到烟草胚珠、种子和花粉管离体培养的培养基中, 以抑制NtGNL1的表达。结果表明, 将反义寡聚核苷酸引入离体培养系统, 短时间内抑制了目标基因mRNA的表达, 但对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和种子萌发的抑制都不明显。在花粉离体萌发系统中, 反义寡聚核苷酸抑制能够高效地引起目标基因mRNA的下调。显微缩时对FM4-64染色的花粉管观察发现, NtGNL1的下调能够引起囊泡分布和运输方向的改变。对花粉管膜流相关的5个基因的半定量分析也显示反义寡聚核苷酸进入花粉管后, 导致3个基因的表达下调, 暗示NtGNL1抑制表达会影响花粉管囊泡运输的多个节点。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effect of colchicine induced autotetraploidy on the thebaine content and yield of the capsules of Papaver bracteatum was studi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thebaine content of the capsules was found in tetraploid plants during two consecutive growing seasons, but the thebaine yield per plant was slightly reduced in the autotetraploids. Autotriploid plants showed a very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baine (8.8%) only in the first growing season.Preferential bivalent pairing and a relatively high pollen fertility were observed in the tetraploids, thus making possible the stabilization of tetraploidy by selfing.Tetraploidy seems a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clones (by vegetative propagation) or lines rich in theba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