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不同化控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巍 《种业导刊》2017,(8):13-15
为探讨不同化控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壮丰安0.75 L/hm~2+水450 kg/hm~2;壮丰安1.5 L/hm~2+水450 kg/hm~2;多效唑750 g/hm~2+水450 kg/hm~2;烯效唑750 g/hm~2+水450 kg/hm~2;烯效唑1 500 g/hm~2+水450 kg/hm~2;对照(CK)(450 kg/hm~2清水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化控剂均能降低小麦株高,但同时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不同化控剂对小麦产量降低的量不同,其中多效唑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产量较对照降低6.51%;同一化控剂不同用量对小麦产量影响也不同。就化控剂壮丰安而言,壮丰安0.75L/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较壮丰安1.5 L/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就化控剂烯效唑而言,烯效唑750 g/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较烯效唑1 500 g/hm~2+水450 kg/hm~2的化控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小麦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类麦田要促控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主要措施:一是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化控药剂,缩短基部第一节,控制植株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由壮转旺和生育后期发生倒伏。二是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在小麦拔节中期追肥浇水,施尿素8~10kg/667m^2。以控制无效分蘖过多滋生,提高植株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光合效率,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通过在泛麦7030分蘖末期至拔节中期3个时期喷施抗倒剂挺立和多效唑,结果表明:药后7 d对苗高和叶色没有明显差别;喷施挺立能增加茎壁厚度,促进根系发育,降低基部第1、2、3节间长度,总体效果优于同期喷施多效唑;喷施挺立和多效唑均能降低株高、增加小麦产量,喷施挺立产量水平分别为7 344.0 kg/hm2、8 440.5 kg/hm2和8 482.5 kg/hm2,较对照增幅为925.5~1 519.5 kg/hm2,拔节中期、拔节始期产量高于同期喷施多效唑。经方差分析可知,喷施挺立较对照达极显著水平,挺立最佳喷施时期为拔节始期至拔节中期。  相似文献   

4.
吨田宝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对旱地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3—2014年度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了旱地小麦起身期和挑旗期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的试验。结果表明,起身期喷施吨田宝,促进了拔节期根系发育,减缓成熟期根系衰老,增加拔节期、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随浓度大主要通过提高穗数提高产量;挑旗期喷施吨田宝有利于促进有效穗数的形成,随浓度增大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提高产量;起身期、挑旗期配合喷施不同浓度吨田宝增加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产量,增产幅度达5.8%~10%。总之,起身期和挑旗期以1:1,浓度为每公顷750 mL/225 kg水喷施吨田宝显著提高穗数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小麦茎杆特性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146-149
石麦15为冬小麦节水高产型新品种,为了探明生长抑制剂对石麦15等品种的降秆防倒及产量效应,试验采用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矮壮素(chlormequat,CCC)两种生长抑制剂进行春季喷施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抑制剂影响冬小麦的茎秆生长,降低节间长度,但喷施时间较早对基部节间的影响明显,喷施较晚对较高节位的作用更大。生长抑制剂可降低茎秆干物重,促进茎秆储存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从而增加产量,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浓度梯度效应。试验初步明确了两种抑制剂的最佳应用剂量分别为矮壮素2.250kg/hm2和多效唑0.45kg/hm2,喷施溶液量450kg/hm2。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施氮措施对优质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强筋品种郑麦366和中强筋品种郑麦7698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0)、基施纯氮210kg/hm2(N210+0)、基施纯氮150kg/hm2+追施纯氮60kg/hm2(N150+60)和基施纯氮150kg/hm2+追施纯氮120kg/hm2(N150+120)4个施氮处理,连续3年分析不同施氮措施下的产量、籽粒与麦粉品质。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措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年际间变化较大;丰产年份(2018-2019年度)N150+60处理的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N150+120处理2017-2018年度2个品种、2019-2020年度郑麦7698的小麦粉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N150+60和N0处理;不同施氮措施下2个品种的小麦粉面团稳定时间以N150+60或N150+120处理较长;N150+60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显著增加了2019-2020年度的郑麦36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与N210+0和N0处理相比,N150+60和N150+120处理显著增加了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的郑麦7698面团最大拉伸阻力。综上分析,小麦...  相似文献   

7.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矮壮素对杂交小麦及其亲本矮化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杂交小麦及其亲本杂交制种在喷施不同化控剂对株高和产量的影响,以杂交小麦‘新冬43 号’及其亲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选用多效唑(PP333)和矮壮素(CCC)2 种化控剂,在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分1 次和2 次叶面喷施,研究化控剂对小麦株高的矮化效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350 mg/L、多效唑400 mg/L 均能有效降低3 种材料的株高和节间长;多效唑不同剂量与产量为负相关。根据不同种植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喷施方法,不仅降低株高提高小麦的抗倒伏性,还可以减少杂交小麦制种过程中亲本之间的株高差,有利于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9.
氮肥和化学调控对小麦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和化学调控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化控处理对籽粒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与180kg/hm2的施氮量相比,施氮270kg/hm2显著提高了清蛋白、干湿面筋含量以及面粉吸水率,但增氮肥不利于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的提高;与对照相比,起身期喷施麦巨金对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有明显的正调节效应,其中对清蛋白、干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喷施乙膦水剂有利于粉质参数的改善;喷施多聚氨基酸钾盐对沉降值和吸水率有一定的正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0.
2014-2015年度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南阳市种植的小麦品种,在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进行大区对比试验,参试小麦品种8个,半冬性的有:郑麦379、许科316、汝麦0319、焦麦266,弱春性的有:宛麦18、偃高006、偃亳197、先麦8号。结果表明:宛麦18产量位居第一,为8587.5 kg/hm2,适宜南阳市中晚茬推广种植;郑麦379和许科316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成产三要素协调,适宜南阳市早茬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聚糠萘合剂(PKN)和乙矮合剂(ECK)对小麦抗倒性、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中圃场开展田间试验,以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小麦品种,副区为化控剂喷施次数,副副区为聚糠萘合剂、乙矮合剂和清水对照(CK)。设置小麦越冬前喷施1次(分别为PKN1、ECK1和CK1)、越冬前和起身期各喷施1次(分别为PKN2、ECK2和CK2)以及越冬前、起身期和齐穗期各喷施1次(分别为PKN3、ECK3和CK3)。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CK2和ECK3处理显著缩短了基部节间,提高了倒4和倒5节间的茎粗和抗折力,增强了植株抗倒伏能力;PKN处理对小麦抗倒伏性能无显著影响。PKN处理下4个小麦品种的产量比对照增加1.00%~9.87%,其中PKN2和PKN3处理下单产分别显著增加5.51%和9.87%,PKN1、ECK1和ECK2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ECK3处理比对照显著降低6.51%。相比对照,PKN处理提高了籽粒沉降值,增加了清蛋白含量,降低了醇溶蛋白含量,进而提高了谷醇比,其中PKN3处理最佳;ECK2和ECK3处理显著提...  相似文献   

12.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4):4864-4872
为了分析中国化学调控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本研究以喷施清水为对照,通过检索并筛选获得25篇有效文献,78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样本,将数据按照省/自治区、试验时间、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化控剂类型、喷施剂量和喷施期进行分组,利用Meta分析法定量研究中国化学调控技术对玉米的产量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应用化学调控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平均增产量为570.489 kg/hm2,95%置信区间为413.595~727.382 kg/hm2,且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和极端值。选用紧凑型玉米高密度种植,在穗期喷施较低浓度化控剂,更有利于提高化学调控技术的增产效应。该研究可为化学调控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泛麦28为研究材料,分析喷施不同化控剂对泛麦28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期喷施化控剂,第一节间长和第二节间长降低,第一节间粗增加,主茎高、穗下节长度降低,穗长、穗宽无明显影响,穗粒数降低,千粒重增加.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喷施烯效唑50 g/667 m2化控效果最好,其次为MODDUS(挺立)3...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对高产棉花新品种塔河 2 号的打顶效果,为其高产栽培筛选出最适宜的化学打顶剂。试验将 7 个不同化学打顶剂组合分别在 7 月 4 日和 7 月 10 日分 2 次进行叶面喷施,并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组(CK),成熟期对塔河 2 号的产量构成和纤维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5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塑控 75g/hm2,塑控 150g/hm2)、T7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30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降低,T1 处理(缩节胺 75g/hm2,向铃转 150mL/hm2)、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T3 处理(缩节胺 75g/hm2,矮壮素 150g/hm 2)、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T6 处理(缩节胺 75g/hm2+ 矮壮素 15g/hm2,矮壮素 150g/hm2)株高增加;化学打顶后衣分增加1.21%~9.53%,籽棉产量增加 7.69%~21.92%;籽棉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共同增加的结果;增产最显著的 T2 处理(缩节胺 75g/hm2,塑控 150g/hm2)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较 CK 分别增加 7.94%、23.08% 和 6.03%,但品质等级由 B 下降为 C;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品质等级不下降,且籽棉产量增加相对较高(15.85%)。综合来看,T4 处理(缩节胺 75g/hm2+ 向铃转 75mL/hm2,向铃转 150mL/hm2)可作为塔河 2 号目前最适化学打顶剂组合进行大田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喷施175 mg/kg多效唑(SP1)、300 mg/kg矮壮素(SP2)、350 mg/kg麦巨金(SP3)、333 mg/kg劲丰(SP4)、300 mg/kg缩节胺(SP5)、333 mg/kg碧护(SP6)和清水对照7个处理,对冬小麦株高、节间长、茎粗、茎干质量、抗倒伏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小麦株高,增强茎秆基部抗折力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能力:SP3SP6SP4SP1SP5SP2CK。不同处理对小麦基部节间长的效应为:第1节第2节第3节。籽粒产量SP3SP5SP6SP1SP2CKSP4,其中SP3、SP5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较对照分别增加3.2%和2.3%。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受到的影响较大,千粒质量较小。2013-2014年小麦未发生倒伏的情况下,喷施多效唑、缩节胺的效果好于其他生长调节剂。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白背飞虱与褐飞虱两种)的高效药剂,重庆市云阳县植保站技术人员于2012年6月25日(水稻分蘖盛期)在云阳县泥溪镇进行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125g/hm2、80%敌敌畏乳油1500g/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750g/hm2与80%敌敌畏乳油750g/hm2混配,对水900kg/hm2在水稻田间浅水层状态下喷施试验,研究了几种不同药剂和药剂组合对田间暴发性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喷施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7.
化控剂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调控作为生产上有效的抗逆技术,可以调节作物生长过程,进而对作物产量构成及品质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探讨不同种类化控剂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形成以及植株性状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京冬8号为供试材料,在起身期选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调控剂进行化控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起身期喷施抗倒型吨田宝、多效唑和矮壮素均可以显著降低株高及重心高度,显著提高茎秆基部节间的抗折力、穿刺强度、抗压强度等力学特性,从而显著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2个冬小麦品种对不同类型化控剂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喷施抗逆型吨田宝可以提高中麦8号子粒产量,但喷施矮壮素、多效唑和抗倒型吨田宝后中麦8号子粒产量下降;而对京冬8号而言,本试验中4种化控剂均有利于提高其子粒蛋白质和贮藏蛋白含量、子粒产量及谷醇比,改善加工品质,如粉质参数和面筋指数。  相似文献   

18.
栽培因子对转基因棉F1和F2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转基因棉在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采用四元二次旋转组合设计,以密度、施氮量、施钾量、缩节安为决策变量,转基因棉产量及构成因素为目标函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剖析了密度、施氮量、施钾量、缩节安四项综合农艺措施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栽培因子对F1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是:密度>缩节安>施氮量>施钾量。对F2产量影响大小顺序是:施钾量>施氮量>密度>缩节安。并寻求了定量生产水平下F1、F2的最佳农艺措施,即F1当密度为21500株/hm2、施氮量为450kg/hm2、施钾量为450kg/hm2、缩节安量为75g/hm2,可能取得最佳产量1556 kg/hm2,F2密度为15000株/hm2、施氮量为750kg/hm2、施钾量为300kg/hm2、缩节安量为135g/hm2可获得最高的皮棉产量1219.35kg/hm2。  相似文献   

19.
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高产小麦抗倒防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高产、高秆、抗倒性差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壮丰安、稀效唑、国光矮丰和爱久收)以及传统的镇压措施对小麦最终产量、茎秆形态结构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225×104/hm2的基本苗相比,270×104/hm2的基本苗植株高度增加,且籽粒产量、茎节粗度、茎秆充实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返青期喷施壮丰安、烯效唑和国光矮丰或者人工镇压都可降低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拔节期喷施爱久收可缩短小麦穗下节间长度、增加其粗度和充实度,最终各调控措施下小麦茎秆重心高度降低,抗倒指数增加,尤其在较高基本苗条件下;喷施壮丰安和爱久收降低了小麦最终植株高度;喷施烯效唑和爱久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和产量,国光矮丰和镇压措施对最终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壮丰安降低了低密度群体小麦千粒重和产量。  相似文献   

20.
新型抗倒剂“立丰灵”对水稻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喷施田种用量的"立丰灵"与清水处理比较试验,产量结果表明,在拔节前10d按225kg/hm2水加"立丰灵"450g和315g喷施,产量分别为7522.3kg/hm2,7466.7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5.95%、5.16%,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试验分析了"立丰灵"对产量、株高、主茎节间、倒三叶长宽及抗倒力的影响,探明了"立丰灵"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