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桂东地区研究大叶栎与桉树混交造林以期探索生态、惠民的桉树新造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桉树生长较大叶栎快,桉树、大叶栎单株生长较纯林快;(2)同密度混交林明显比桉树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好,高密度混交林比桉树纯林土壤物理性质好,土壤养分相差不大;(3)桉树×大叶栎1:1混交、株数密度2500 株/hm2林分产值高,土壤地力可以得到维持,株数调减,适当增加桉树比例,种植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桂东地区研究大叶栎与桉树混交造林以期探索生态、惠民的桉树新造林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桉树生长较大叶栎快,桉树、大叶栎单株生长较纯林快;(2)同密度混交林明显比桉树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好,高密度混交林比桉树纯林土壤物理性质好,土壤养分相差不大;(3)桉树×大叶栎1:1混交、株数密度2500株/hm2林分产值高,土壤地力可以得到维持,株数调减,适当增加桉树比例,种植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林分空间结构会显著影响其林下幼树更新。为明确其影响林下幼树更新的关键因子,以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青冈栎林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测量幼树株数密度、树高、地径和冠幅,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指数以及聚集指数代表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林下幼树更新情况,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探究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青羊湖国有林场13块青冈栎林样地林下更新幼树有6种,分属于4科5属,分别是青冈栎、苦槠、多脉青冈、南酸枣、黄檀、马尾松,青冈栎在更新幼树中占明显优势,是优势树种,幼树重要值为63.09%。青冈栎林各林分空间结构指数与林下更新指数均大于0.5,关联度较高,综合所有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对林下更新指数关联度的均值来看,对林下更新的影响由大到小为大小比数>开敞度>聚集指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对青冈栎林下更新影响最为显著。在促进青冈栎天然次生林林下更新时,应以调整林木大小分化程度为主,综合考虑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4.
林分空间结构会显著影响其林下植被多样性,为明确其影响灌木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以八大公山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计算混交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指数以及聚集指数代表林分空间结构,计算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Auclair Goff指数评价灌木物种多样性,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探究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栎类天然次生林的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变化与开敞度和林木聚集指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开敞度与Pielou指数、聚集指数与Auclair Goff指数表现出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随着开敞度的增大,Pielou指数增大,即林下灌木物种均匀度不断增加;随着八大公山栎类聚集指数增加,Auclair Goff指数增加,即林下灌木的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增长。因此,以调整树种结构为主,综合研究调整林木空间的格局和分布,尤其在林木开敞度、聚集度方面能够起到提高八大公山栎类天然次生林下灌木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3种共同危害沙棘的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棘是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林中的重要树种,陕西省吴起县人工种植的沙棘受到钻蛀害虫沙棘木蠹蛾、红缘天牛和食叶害虫栎黄枯叶蛾的共同危害。为研究3种害虫的危害特性,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沙棘纯林内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的空间分布特性。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不同受害沙棘纯林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均呈聚集分布。其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羽化孔的空间依赖范围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5.900和7.800 m,低于轻度受害林分的10.460和12.290 m,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63.7%和73.3%,高于轻度受害林分的51.0%和69.1%,其余虫态的空间依赖性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不同受害林分中近似。由空间分布图和相关性分析得出,栎黄枯叶蛾茧的分布具有边缘效应,与其余2种钻蛀性害虫的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红缘天牛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及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无显著的相关性;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基于变异函数和相关性分析,笔者探讨了沙棘上栎黄枯叶蛾、红缘天牛及沙棘木蠹蛾三者之间的危害关系,明确了沙棘木蠹蛾与红缘天牛是偏利共存的关系,为实现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群落优势种群的更新特点及其不同林型对优势种群更新机制的影响,笔者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柴松纯林及柴松-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混交林)内柴松及辽东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和幼苗数量,分析了种群及幼苗的更新动态、幼苗的死亡率和原因。结果表明:纯林和混交林内柴松以及纯林内辽东栎种群及幼苗大小结构整体上都呈反“J”字型,表明种群为增长型种群。而混交林内辽东栎为成熟性种群;混交林内的环境条件更适于柴松幼苗的初期生长,而柴松幼苗后期生长在纯林内较好。柴松幼苗密度在各群落类型中均低于辽东栎,且数量较少。根据幼苗的数量及生长趋势来看,柴松林下更适宜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岭南林场天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规律,合理选择种群结构研究方法提供借鉴,本研究在岭南林场混交林内设立面积为1 hm2的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调查,选取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参数对岭南林场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甜槠是优势种,青冈栎和苦槠为亚优势种,与其他8种乔木共同构成了混交林林生态群落;林分平均角尺度值0.55,林木水平格局为聚集分布;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51,主要以中度混为主;群落中主要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排序为鹿角杜鹃绵槠=喜树青冈栎杉木毛栗甜槠木荷苦槠枫香马尾松,其大小比数的均值约为0.49,而林分内各树种的平均直径大小比数处于0.24~0.66之间,在生产实践上可依据以上结果分树种来确定采伐木,逐步调整岭南林场林分结构使其达到最优水平。  相似文献   

8.
地生兰蕙种子萌发和生长均需要兰菌共生,因此兰蕙对适宜其生长的自然条件的选择就十分苛刻。在野外采兰时,有经验的人往往先看山势树情。兰蕙常生长在山坡湿润、半阴的松、栎混交林下。因而对兰蕙的栽培介质自然就会想到使用松、栎混交林下的腐质  相似文献   

9.
针对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分抚育经营管理技术薄弱、林分生产力低的问题,开展光皮桦天然次生林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试验,旨在掌握抚育间伐对其生长的影响。在光皮桦天然次生林内,设置0%(CK)、10%、20%和30% 4个间伐强度,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等林分生长及直径分布特征、空间优势度等林分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间伐强度≤30%时,光皮桦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与蓄积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其中30%强度间伐对林分生长最显著,分别高于CK林分133.0%、67.6%、67.3%、89.5%。(2)间伐有利于林木向大径级发展,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在4~10 cm的林木所占比例低于CK林分2.46、8.19、13.69个百分点;间伐显著改善林分空间优势度,其中,30%间伐强度最高为0.366。在光皮桦次生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基于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林分生长,对平均年龄为13年、林木密度为2500~2900株/hm2的光皮桦次生林林分建议采用30%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分格木人工林目标树生长性状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格木人工林中个体间的差异,给格木个体选优提供理论基础,选取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白云试验场及哨平试验场的1982年定植的格木人工林中目标树为研究对象,测量胸径、树高枝下高以及林分中个体的分类等级,分析各林分中个体之间在各个测定指标中的离散系数和4个林分之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4个格木林分中优势个体的分类等级及枝下高的离散系数较大,最高达到:0.220,0.360,树高和胸径的差异相对较小,分别达到:0.151,0.127;哨平试验场的格木的树高及枝下高生长分别极显著和显著大于其他3个林分,胸径生长与白云1相差1.71 cm,与其他2个林分无显著差异,分类等级无显著差异,说明哨平试验场的格木人工林在4个林分中生长最好。因此,加大格木林个体选优工作以及无性繁殖研究力度对解决格木个体生长差异大和资源稀少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栎属4个树种秋冬叶色与生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栎类树种秋冬转色期叶色变化的生理机制,以栎属4个树种——鲜红栎(Quercus coccinea)、纳塔栎(Quercus nuttallii)、沈氏栎(Quercus shumardi)、针栎(Quercus palustris)为试材,测定其秋冬转色期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3种色素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鲜红栎和沈氏栎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其他2个树种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变化趋势前中期较为平缓,后期迅速下降;鲜红栎的可溶性糖含量为单峰曲线,其他3个树种呈双峰曲线,与花色素苷相关性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紫茎泽兰能否作为生产蜜环菌的木材, 探寻治理紫茎泽兰的经济合理的方法, 笔者选取天麻种植过程中常用木材桤木和青冈栎作为对照, 研究蜜环菌在紫茎泽兰配制的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情况。结果显示: 蜜环菌菌索在紫茎泽兰配制的培养基中可以正常萌发, 菌索生长速度较快,分枝多, 活力旺盛, 但其菌索比较细。可得出结论, 蜜环菌可以在紫茎泽兰配制的培养基中生长, 而且生长速度与在青冈栎配制的培养基中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集约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方式对林分生物量生长影响显著,集约经营林木的生物量总值及其在各器官听分布修理同于粗放经营林。在生物量分布中,干重与根重所占的比重较大。应用幂函数方程,建立了各器官一与树高、胸径因子之间的关系方程。由于生物量生长与材积生长关系密切,结合村积生长数据,对两林分干生物量,总生物量的生长进行了预测。为合理培育杨树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正>对节白蜡又名湖北白蜡,为木犀科白蜡属落叶大乔木,是园林、盆景、根雕家族的极品。对节白蜡树皮深灰色,老时纵裂。奇数羽状复叶,革质。花为聚伞圆锥花序。花期4~5月,果熟9~10月。喜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干旱、瘠薄,喜大肥大水。适应性强,夏季能耐42.3℃的高温,冬季能耐-20.3℃的低温。常与马尾松、栎类等树种混交生长。枝叶浓密,萌发力强,细小秀丽,易于造型加工。生长于京山、钟祥海拔130~150m高的低山丘陵山区。  相似文献   

15.
乔木是一种树身高大的树种,它的根部能够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对盘州市石漠化工程治理应用乔木树种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观察云南松、桦木、青岗栎、滇柏、马尾松这5种乔木在石漠化工程治理中的应用效果。从调查结果可知,云南松、桦木、青岗栎、滇柏、马尾松这5种树种适合应用在盘州市石漠化工程治理中,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吕秀珍 《种子科技》2016,(11):71-72
根据对不同种栎树生长过程所需的营养和条件进行分析,并对其生长过程中的限制和优势进行了解,将不同种栎树在盐胁迫条件下能够产生的效果进行体系化的讨论,对不同种栎树苗期的成长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对盐分的耐受性和敏感度以及根系和盐分之间的关联和影响进行研讨,分析得出不同种栎树苗期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不同龄级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混交林内辽东栎实生幼苗高死亡率的原因,以植物根系生长为切入点,探讨实生幼苗根系的变化规律,以期了解根系形态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混交林中3个龄级(1龄、2龄、3龄)辽东栎实生幼苗的形态、生物量、根系长度和表面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龄级的增加,幼苗根冠比、根系长度与表面积呈上升趋势,表明2、3龄幼苗地下部分需要更多的光合产物。幼苗根系形态研究表明,随龄级增加,根系组成变化使幼苗细根细化,这将导致幼苗生物量分配趋向地下。根系细化与细根表面积减小对于根系的稳定性与吸收作用均有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根系形态间存在相关性,但并非线性,表明根系形态与生物量间关系复杂,应用连续测定与控制试验将有利于揭示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混交林内,幼苗根系形态的变化对其稳定性和幼苗生物量分配均产生影响,但此类影响是复杂的。对于根系变化如何影响幼苗生长及其对资源的竞争能力,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云南省及其各州(市)碳储量以及碳汇价值现状,基于云南省第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采用IPCC法,对云南省乔木林生物量进行估计;基于林龄结构构建AS指数,评估云南省及其各州(市)森林碳汇潜力。结果表明:云南省乔木林碳储量为1433.60 Tg,碳汇价值为11180681.55×104元;乔木林生物量与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云南松、栎类、其他阔叶树等;各州(市)中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是普洱市、迪庆州等滇西部地区,云南省碳储量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林龄结构呈现单峰右偏分布特征。云南省的AS指数为1.15,林分较为年轻,森林生产力旺盛,森林生物量呈增长趋势,森林碳汇潜力大。  相似文献   

19.
樟树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和绿化树种,目前营造的樟树人工林普遍存在林分生长参差不齐、生长较慢、出材率不高等问题。改善樟树人工林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生产力,培育樟树大径材已经成为目前樟树人工林培育和改造的主要任务。以16年生的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9个20 m×30 m的固定样地,按照样地内立木总株数开展强度间伐(间伐40%)、轻度间伐(间伐20%)和对照组(不间伐)3组间伐试验,伐取解析木分析樟树人工林生长过程,探讨间伐前后樟树林分径级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轻度间伐与强度间伐的试验样地,间伐生长2年后年,平均单株胸径年增长量分别为1.18 cm、1.42 cm,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间伐前;间伐后各试验样地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年增量均为0.5 m左右,但冠幅生长则显示出显著差异,强度间伐样地的单株平均冠幅达3.8 m,高出对照组31%。(2)分析3组样地的林分径级结构发现,样地内的被压木生长势明显不足,大约有25%的下层林分(胸径小于12 cm)胸径基本没有增长;而强度间伐样地胸径20 cm以上的林木数量大幅度增加,达到了420株/hm2,样地内占比4...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以及不同自然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为:丰富度指数R为10.6,多样性指数H′为1.422,均匀度指数Jsw为0.545,优势度指数C为0.413;(2)群落内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森林群落中大小顺序多样性指数: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区域内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的趋势,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4)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的变化亦与之相反。本次调查为划定小陇山锐齿栎的保护区和进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早期研究相比,以锐齿栎为建群种的群落处于稳定状态,验证了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关键词:锐齿栎林;物种多样性;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秦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