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3家国家级示范社为例,从利益产生、利益分配、激励制度与风险防控4个方面分析其在推进三产融合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探讨各利益联结关系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合作社推进三产融合必须考虑与内部社员、与外部资本建立不同的利益关系,相应设立"一社两制";应建立基础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层级递进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社员利益;引入外部主体需注意盈利项目的吸引力和外部资本利益诉求,但也要确保合作社自身的主导地位。建议合作社在推进三产融合时:一是推进"一社两制"利益联结新思路的推广;二是精准推进社员利益的稳定和升级;三是与外部主体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双赢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3家国家级示范社为例,从利益产生、利益分配、激励制度与风险防控4个方面分析其在推进三产融合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探讨各利益联结关系的共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合作社推进三产融合必须考虑与内部社员、与外部资本建立不同的利益关系,相应设立“一社两制”;应建立基础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层级递进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社员利益;引入外部主体需注意盈利项目的吸引力和外部资本利益诉求,但也要确保合作社自身的主导地位。建议合作社在推进三产融合时:一是推进“一社两制”利益联结新思路的推广;二是精准推进社员利益的稳定和升级;三是与外部主体构建平等互利的合作双赢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农民合作社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但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和内部治理机制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将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视作合作社集体行动的结果,分析合作社的规模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关系,探讨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问题。结果表明,合作社应保持一定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更多的盈余返还增强农户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动力;但合作社的规模过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合作社应构建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通过准入管理合理控制合作社规模、完善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退出管理、设计合理的农户生产行为约束机制、增强合作社农产品的排他属性和质量溢价能力。因此,为了有效实施规模控制、提升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理事会的权威性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涉县按照"严把入退社关、严把分配关、严把制度关"严把三关的总体思路,以规范化建设为核心,从抓示范入手,靠典型引路,引领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1严把入退社关建立了合作社成员入退社管理制度,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入退社程序,定期、不定期对社员入退社情况进行统计,做到入社成员有申请、有会议记录、有社员证。2严把盈余分配关针对大多数农民合作社财务不健全、盈余分配不规范等问题,县农协办根据合作社意愿,多方协  相似文献   

5.
论成员异质性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员异质性背景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关系型治理和契约型治理两种模式。在合作社的创始阶段,关系治理对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普遍适用,在成长成熟阶段,基于普通社员和核心社员的利益差异,关系治理成本上升,关系治理虽对普通社员仍有较高强度的作用机制,而对核心成员已基本让步于契约治理,契约治理逐渐趋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治理结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效运作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扩张很快,但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合作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合作社内部的摩擦效应所抵消,合作社的组织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为确保农民专业合作高效运作,在治理结构设计上要充分重视不同成员的能力差异与利益关系,区分两类决策类型并赋予不同的投票权,设立独立监事以加强合作社内部的监督与制衡。  相似文献   

7.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衔接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其持续成长对实现乡村振兴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运营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制约其持续成长的因素和问题。以山东省为例,通过系统梳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成长现状,发现其主要面临成员异质性明显、各利益相关者间关系稀疏、内部治理混乱、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专业管理人才匮乏及研发资金短缺等困境。基于此,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构建信任机制及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治理对策,以期为山东省政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合作社治理,促进合作社持续成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治理效率是治理机制对降低治理成本的效果,是合作社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的比值。治理成本主要包括信息成本、集体决策成本、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剩余成本,治理收益主要包括社员利益保护及合作社价值增长。依据掌握合作社剩余控制权的社员类型,将合作社治理模式分为中小社员主导型、大户或技术能手主导型、政府部门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四种。不同治理模式下,合作社治理效率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农民合作社是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载体,但农民合作社的规模和内部治理机制对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基于集体行动理论,将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视作合作社集体行动的结果,分析合作社的规模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关系,探讨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问题。结果表明,合作社应保持一定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通过更多的盈余返还增强农户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动力;但合作社的规模过大不利于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合作社应构建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内部治理机制,包括通过准入管理合理控制合作社规模、完善基于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合作社退出管理、设计合理的农户生产行为约束机制、增强合作社农产品的排他属性和质量溢价能力。因此,为了有效实施规模控制、提升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提出了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理事会的权威性和管理能力;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对国内外关于北美农业合作社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北美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动向、新一代合作社和有限合作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农业合作社通过一系列组织制度创新,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对基本原则进行了修正,允许外部投资者加入,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维护了惠顾者的利益。借鉴其经验,我国农民合作社应积极吸纳外部投资者加入合作社,增强合作社竞争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提升合作社农产品增值能力;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和盈余分配制度,协调好投资成员与惠顾成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对国内外关于北美农业合作社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北美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新动向、新一代合作社和有限合作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农业合作社通过一系列组织制度创新,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对基本原则进行了修正,允许外部投资者加入,并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维护了惠顾者的利益。借鉴其经验,我国农民合作社应积极吸纳外部投资者加入合作社,增强合作社竞争力;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提升合作社农产品增值能力;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和盈余分配制度,协调好投资成员与惠顾成员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有限合作社与中国农民合作社有相似的制度设计思路,即合作社内部引入惠顾者之外的其他类型成员。美国有限合作社引入外部出资者成为正式成员,出资者的权利受到限制,试图既调动外部出资者的积极性,又保持惠顾成员的主体定位。现实中外部出资者不能接受权利受到限制,有限合作社的合作社性质不被认可,有限合作社实践不成功。中国农民合作社制度设计中引入服务提供者成为合作社正式成员,设想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实际结果是服务提供者占有控制地位,制度设计难以执行。通过两种合作社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第一,合作社中引入多种类型成员值得商榷。第二,制度设计已成为中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障碍。第三,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间的多要素合作由合作社之外的企业制度承载。  相似文献   

13.
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合作社内部天然性的存在着经营者损害全体社员的利益,核心社员侵占中小社员的利益的现象,即所谓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通过对双重委托—代理模型解析得出,合作社内部的治理结构在实践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只是流于形式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20l0年6月召开的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农经部门应把示范社建设作为推动工作、指导合作社发展的新平台,深入推进。应从健全内部规童制度、设立成员账户、公开财务报表、开展标准化生产、进行品牌化建设等方面,结合本地实际设立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不断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常态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5.
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为研究对象,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运用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及委托代理等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乡镇政府公共契约型治理,土地受让方、市县政府交易契约型治理,以及农民、村民小组、农村集体组织内部参与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以达到土地流转权力与利益的平衡与相互制衡。  相似文献   

16.
基于普通成员视角的农民合作社剩余侵蚀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剩余侵蚀已成为农民合作社健康成长、规范发展的掣肘,探索剩余侵蚀现象并寻求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之策,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收入分配理论和产权理论,利用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模型,从普通成员视角分析了甘肃省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剩余侵蚀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剩余侵蚀现象,主要有:20.83%的普通成员表示没有得到二次盈余返还,30.63%普通成员表示从未行使表决权,还存在私自占有交易佣金、挪用盗用合作社资产和为他人担保等损害普通成员的利益的现象,比例分别为20.63%、18.96%和34.79%。普通成员与合作社的关系、是否入股和加入合作社的目的对剩余侵蚀有着显著影响,普通成员对合作社运营管理关注度不高、重视度不够、参与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监督,导致合作社剩余被管理者侵蚀。因此,政策应加强引导完善分配制度,明晰内部产权归属,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以提高对合作社的认知水平,保障普通成员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现实状况,以山东省49家农民合作社调研数据为例证,从组织效益、社员效益、社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绩效4个层面21项具体指标构建农民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的主成分,分析体现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利用合作社经营效益、产品认证、社会进步、社员权益和品牌影响力的评分值加权计算绩效综合评分值,并对调研合作社进行评级,评估优级、良级、中级、低级绩效合作社的特征与成因。提出加强政策扶持能力、提高合作社农业技术水平、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社员参与合作社建设的主动性、强化创新发展能力,从而提升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以获得满意的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18.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农民合作社实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但合作社利益分配向核心成员倾斜的现象比比皆是,根据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究其根本是普通成员即社员农户风险共担不足。为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找出合作社社员农户风险共担不足的原因,从认知和行为两个维度判断农户风险共担不足是认知不够还是行为缺失,并在此判断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农户风险共担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风险共担认知和行为不显著相关,认同与合作社风险共担的农户占83.33%,但有65.75%的普通社员农户没有采取资本风险共担行为,合作社的风险主要由核心社员承担。导致农户风险共担不足的原因不是农户的风险共担认知水平不高,而是农户自身资源有限,即收入水平较低、合作社中占股较少和身份边缘化是其采取风险共担行为的主要障碍。并且,合作社成员账户的缺失会直接导致农户不采取风险共担行为。因此,建议合作社在吸纳社员时注重其资本参与以促进成员之间均衡发展,并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为每个成员建立规范的成员账户。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元坊绿康林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主要生产经营苹果、板栗等林果产品,拥有林果基地1.5万亩、成员750户,带动周边果农2750户,合作社“元坊”苹果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林果产品重点专业合作组织”“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  相似文献   

20.
农民合作社的组织经营模式创新是否能够推动合作社规范发展,进而推动合作社带动产业减贫,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选择南疆A县两家参与产业减贫的典型合作社进行案例实证分析,深入探究合作社组织经营模式创新差异对减贫成效的影响。结论表明,由合作社技术创新、融资创新、产权利益联结机制、服务利益联结机制构成的组织创新经营模式的差异,是不同合作社对产业减贫效应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基于结论,合作社应从技术创新和融资创新入手,完善产权利益联结机制和服务利益联结机制运行水平,从而提升合作社带动产业减贫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