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海洋及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受到广泛关注后,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视角关注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仍相对匮乏。微塑料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农田土壤并持续累积,进而对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能够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本文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结果和文献报道进行了分析,追踪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土壤微塑料来源,总结了国内外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及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塑料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及机制,同时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方面阐述了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效应。最后,提出了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且对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田土壤微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以及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相关的研究信息和发展趋势,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整理了CNKI和Web of ScienceTM数据库中2000—2022-05在土壤微塑料污染领域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作者及所属机构、国家/地区、关键词和共被引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探索初期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相关文献的发表量略有波动,研究热度在2018年之后持续增长;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这3所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3。2)农田土壤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土壤类型,沙漠、湿地和高山中的微塑料污染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3)研究方向包括微塑料进入陆地土壤的方式及其在土壤中的丰度分布特征、土壤样本中微塑料检测技术的选择与优化、微塑料作为载体吸附运输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溶解有机物并经食物链传递对生物可能带来的有害影响等。4)从研究热点上看,土壤中微塑料污染领域的研究对象逐渐从农田土壤扩展到多种类型及偏远地区的土壤中,微塑料在各类土壤中的运输与尺寸选择机制及其适用的检测手段取得进一步发展,对土壤中不同粒径大小的微塑料的分析方法发展成为更细分的研究方案,对土壤中微塑料的风险评估以及从细胞、分子和基因等微观角度分析微塑料由土壤进入动植物不同组织和人体器官后的潜在风险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研究计量分析结果可为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现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6—2020年环境土壤学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形象客观地了解国内外2016—2020年环境土壤学相关研究的发展特点,本文收集了发表在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上土壤环境领域的相关文章,利用Web of Science自带分析工具和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热点。结果显示,2016—2020年间土壤环境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发展平稳,中美两国发文占比超过国际领域发文的50%。国际环境科学类刊物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和Chemosphere发文量最高,土壤科学类期刊Geoderma、Catena、Plant and Soil和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也在发文前十行列。从国际上看,土壤环境领域共有微生物群落、有机碳、生物炭改良、N2O排放、重金属、土壤侵蚀、机器学习、保护性农业8个重要研究方向及相关热点;国内研究紧跟国际发展,侧重于土壤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等研究热点,也围绕土壤水分、生物炭、土壤侵蚀和作物产量等热点开展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计量的塑料地膜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深入了解塑料地膜研究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 2000—2019年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录的1 895篇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运用Excel、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发文量、主要发文国家和机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发文量迅速增长;从国家研究实力上来看,中国、美国、意大利为发文量较高的国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为主的中国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最高;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塑料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包括覆膜对农产品产量、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等),地膜的高分子材料分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地膜的生物降解,塑料残膜对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从研究趋势上看,鉴于农业残膜在土壤中的大量残留,未来研究热点可能会趋于塑料残膜对生态环境、土壤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塑料残膜中增塑剂及降解后的微塑料对土壤食物链安全、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究。研发新型生物地膜替代传统塑料地膜,并及时评估其农业应用效果、尽早大范围推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CiteSpace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1998—2018年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从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关键词、作者群体、载文期刊及论文被引频次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探讨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修复研究文献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等是外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国家;外文文献主要载文期刊有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等,中文文献主要载文期刊有《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生态环境学报》等;在外文文献发文数量、论文被引频次方面,中国科研机构都占据重要地位,表明我国在该研究领域有着较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从关键词出现频次及文献被引频次分析可知,土壤镉、铅、锌、铜的累积特征及修复是当前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而植物修复及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修复研究中的应用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修复机理研究、新型修复技术的研发、综合修复体系研究以及土壤重金属修复大田实践示范工作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了解塑料地膜研究的发展现状,本研究以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 895篇论文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运用Excel、VOSviewer等软件对该领域发文量、主要发文国家和机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3年后发文量迅速增长;从国家研究实力上来看,中国、美国、意大利为发文量较高的国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为主的中国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最高;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塑料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包括覆膜对农产品产量、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等),地膜的高分子材料分析、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与应用,地膜的生物降解,塑料残膜对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从研究趋势上看,鉴于农业残膜在土壤中的大量残留,未来研究热点可能会趋于塑料残膜对生态环境、土壤质量的影响,尤其是塑料残膜中增塑剂及降解后的微塑料对土壤食物链安全、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值得进一步探究。研发新型生物地膜替代传统塑料地膜,并及时评估其农业应用效果、尽早大范围推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的微塑料能够与重金属污染物结合形成复合污染,从而改变单一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人们对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毒性效应及其形成原理、污染过程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本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环境行为,讨论了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原理和过程,梳理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总结了有关二者复合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相关工作提出展望,以期为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危害性极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钝化修复是治理污染土壤较为实用的绿色经济策略之一。为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研究现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1年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论文相关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在2000—2021年全球土壤重金属钝化领域的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dous Materials以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杂志刊发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较多,国家级基金等是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领域的主要资助来源。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镉污染修复是重金属钝化修复领域较受重视的问题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是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机构。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钝化材料修复污染土壤的机理,可同时修复多种重金属的新型钝化材料筛选,以及结合重金属低积累品种或栽培措施等方面,提高修复效果,降...  相似文献   

9.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积累量大且不易降解,因此微塑料长期残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收集近年来有关土壤微塑料污染及其效应相关的文献,全面系统介绍了土壤微塑料积累后,土壤物理环境的变化、土壤动物摄入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响应、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响应、以及植物对微塑料的吸收及其效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污染对土壤容重、团聚体组成和持水性等土壤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变,而这些改变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甚至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也有一些研究关注土壤无脊椎动物(如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跳虫Folsomia candida等)对微塑料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同时,微塑料也会被这些土壤动物所摄食,并导致土壤动物体内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以及对其生长产生影响。此外,微塑料在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积累及其效应也受到关注,比如,被蚯蚓摄食的微塑料可通过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摄食蚯蚓进入鸡体内积累。在系统介绍土壤微塑料污染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微塑料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以及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4个未来研究方向:①建立土壤微塑料污染毒理学诊断的标准化方法体系;②研究土壤微塑料与微生物、植物和土壤动物之间的作用机理;③揭示微塑料与物质转化之间的关键微生物学机制;④开展不同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塑料圈”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提供科学支撑。参80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塑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产品而被广泛应用,塑料污染也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土壤塑料污染的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塑料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微塑料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2)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3)微塑料与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最后,本文对未来关于土壤微塑料研究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流域非点源污染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点源污染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准确掌握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的全球状况和前沿动态,客观反映相关国家或地区在该领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影响,采用ISI Web of Knowledge的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选用基本检索方式,以流域非点源的相关术语作为主题检索词,对1900年-2012年之间该库收录的此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发文量、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高被引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在此领域成绩卓越,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典型机理模型运用方面,SWAT的发文量最多,占模型运用相关文献发文量的52%;国际上该领域最主要的期刊有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logy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流域非点源污染领域发文量在中国位居前3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近5年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和热点,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VOSviewer软件,分析2015—2020年发表的与土壤微生物有关的研究性论文的数量、学科、刊物、国家/地区与机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相关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发文数量增加迅速;(2)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对土壤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最多,土壤微生物相关研究在Soil BiologyBiochemistry、Applied Soil Ecology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上具有较高的发文量和引用次数;(3)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格兰等国家在该领域发文最多且合作密切;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机构发文较多且合作密切;周集中和Kuzyakov Yakov是土壤微生物领域发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作者;(4)该领域研究热点从前期土壤微生物量及组成与功能研究,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再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以及在土壤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国际土壤呼吸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深入了解全球土壤呼吸研究的进展情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源,利用Webof Science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工具、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工具Netdraw和引文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Ⅱ,从论文年度变化趋势、研究国家和机构、期刊分布、研究人员、论文影响力和研究内容六个方面对1982年至2011年土壤呼吸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国际土壤呼吸研究年发文量符合指数增长规律;美国和德国在土壤呼吸研究领域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美国位于全球土壤呼吸研究合作交流的中心,其次是德国和加拿大;美国的《Global Change Biology》和荷兰的《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是刊载土壤呼吸论文质量较高的两种期刊.中国在土壤呼吸研究领域发文量居全球第二,但论文整体质量有待继续提高;中国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中国在土壤呼吸领域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值得同行关注.1982-2011年国际土壤呼吸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二氧化碳通量测定,森林与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气候变化及大气二氧化碳的关系,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氮及分解)、温度和微生物生物量等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农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iteSpace为手段,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为该领域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国外方面,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要发文机构,其中美国研究机构发文最多;来自荷兰和美国的作者发文最多,但也比较分散;高影响力论文大多来自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自美国和荷兰等国的期刊较多,且语种多为English;更加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具体农业管理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国内方面,中国虽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展了比较频繁的国际合作,但发文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农业科学院是相对优势比较突出的机构;研究比较宽泛,且发表刊物总体水平不高,中文核心期刊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等人为活动导致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日趋严重。土壤中PAHs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降解是去除土壤中PAHs的最主要途径。[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土壤PAHs降解研究近况,选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对2000-2017年间该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的发文量居第一,美国的发文量其次;中国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发文量居全球研究机构的前两位;该领域的重要期刊为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Journal of Hazarodous Materials和Chemosphere等;同时,分析了15年间的关键词并指出PAHs降解研究的热点方向。其中中国从事的相关研究十分重要。[结论]本研究描述了世界范围内土壤环境中PAHs降解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7,(1):104-108
梨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土壤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我国栽培分布较广泛,种植的种类和品种极多,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梨研究的作者、国家、机构、载文期刊及主要研究内容开展了发文量和引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美国和日本梨的研究发文量较大,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较多,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梨研究的相关文献在美国、荷兰、日本、英国和韩国等国家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较多,国内的研究人员可以参考发表。  相似文献   

17.
塑料制品因成本低、可塑性好、耐用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土壤环境中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颗粒小、化学稳定性强、难降解、吸附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全球学者广泛关注。近年来,农业耕作通过地膜栽种、污水灌溉、污泥利用和有机肥栽培等种植方式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其中残留的微塑料改变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分布,对土壤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文章系统阐述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来源及途径、污染现状、生态效应等污染问题,展望未来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方向与重点,以期为全面了解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机理和寻求解决微塑料污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沿海生态系统中独特且重要的环境组成部分。然而,微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红树林系统中,已经成为红树林面临的一项严重挑战。分析了微塑料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总结了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微塑料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影响因素、微塑料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归宿,最后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确立微塑料监测方法和检测标准、评估红树林中微塑料生态风险、建立微塑料污染治理和管理措施、微塑料模型预测、探索修复与去除策略和研究微塑料与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互作用6个研究,可为未来红树林微塑料领域研究重点和污染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杜学军  胡树文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236-239,242
[目的]为全面了解盐碱地领域研究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趋势.[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文献检索功能,结合HiteSpace和VOSviewer等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系统总结并分析了盐碱地领域研究的发文量、关键词、国家、机构、作者等.[结果]盐碱地领域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发文量呈二次函数形式增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彦,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中国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有密切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与发文量较多的几个研究机构均有密切关系.盐碱地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对盐胁迫响应、农田水肥管理、土壤改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未来研究热点可能集中在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2方面.[结论]该研究有助于研究者了解盐碱地领域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塑料污染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当前对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于水域生态系统,而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土壤微塑料的分类及来源,分离、检测方法及存在问题,总结了土壤微塑料的污染和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效应及机理,分析了其对土壤动物、微生物生态及碳、氮等物质循环的影响,最后针对微塑料的生态效应提出展望,为今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