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沿淮平原糯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添加氮素抑制剂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及其组合对沿淮平原糯稻生物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常糯1号为材料,于2018年6-10月在安徽怀远县(沿淮平原典型水稻种植区)进行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氮肥对照(CK);②施尿素(U);③施尿素+脲酶抑制剂(U+NBPT);④施尿素+硝化抑制剂(U+DMPP);⑤施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DMPP+NBPT)。研究结果表明,尿素配施NBPT或者NBPT+DMPP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生物量(P0.05),U+NBPT和U+DMPP+NBPT处理较U处理的生物量分别增加7.02%和7.99%,而尿素单独配施DMPP虽然增加了水稻生物量(增加幅度3.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尿素配施NBPT/DMPP显著增加了水稻氮、磷吸收量(P0.05),而钾素吸收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U+NBPT、U+DMPP和U+DMPP+NBPT处理植物地上部分氮累积量较U处理分别增加9.6%、6.5%和12.2%,吸磷量分别增加了9.2%、10.4%和14.4%,吸钾量则分别降低了2.6%、3.7%和4.4%。综上,在沿淮平原糯稻种植体系中,尿素配施NBPT/DMPP可以有效地增加水稻生物量,提高氮素、磷素利用效率,NBPT和DMPP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新疆灰漠土和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与氮素转化相关功能菌和功能酶的影响.[方法]室内恒温箱进行70 d培养.[结果](1)在灰漠土上,不施氮肥的对照与生物炭处理对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与单施氮肥的对照相比,生物炭配施氮肥显著增加了24.49;细菌数量(P<0.05);但无论施氮与否,生物炭对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降低趋势(P>0.05).在风沙土上,无论施生物炭与否,对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生物炭对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呈增加趋势.(2)培养结束后土壤Biolog碳源利用测定显示,施用生物炭两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差异(P<0.05).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均可提高两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3)在灰漠土上,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对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风沙土上除亚硝化细菌差异不显著外,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对自生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两种土壤上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反硝化细菌数量均呈降低趋势.(4)在灰漠土上,单施生物炭和生物炭配施氮肥处理对脲酶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蛋白酶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在风沙土上,这两种处理对脲酶无明显影响,但对蛋白酶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结论]生物炭能提高新疆灰漠土和风沙土与氮素转化相关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生物炭配施氮肥优于单施生物炭,灰漠土优于风沙土.  相似文献   

3.
长期施肥对中性紫色水稻土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揭示长期施肥对中性紫色水稻土生态系统氮素内循环矿化及硝化特征的影响,探索维持紫色水稻土长期供氮潜力的途径。【方法】利用重庆市北碚区21年的中性紫色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淹水密闭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长期施肥对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硝化细菌数量、氨氧化潜势及硝化强度的变化。【结果】与长期不施肥对照相比,单施化肥(除单施氮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和氮素矿化势(N0),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累积矿化氮量最高达164.43 mg•kg-1,氮素矿化势相比CK处理增加了59.29%,而含氯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增加累积矿化氮量和氮素矿化势幅度显著低于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处理;不同施肥(除氮磷钾肥与单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氮素矿化速率常数(k)。施用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硝化细菌数量,尤其是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最高为CK处理的74.25倍;土壤氨氧化潜势和硝化强度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均是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最高而含氯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显著低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氨氧化潜势和硝化强度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是提高紫色水稻土供氮潜力及改善有机氮品质的有效手段,含氯化肥抑制了硝化过程,可充当硝化抑制剂使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施用生物炭以及配施化肥处理对镉污染水稻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修复镉污染水稻土壤以及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单施生物炭以及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6种不同处理模式下的水稻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真菌进行ITS1测序,并综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的变化。与CK相比,随着单施生物炭以及化肥配施生物炭处理下生物炭施加量的上升,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全氮含量逐渐升高;土壤碳氮比在T2处理显著上升;土壤全钾、全镁、镉含量逐渐降低。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以及化肥配施处理后的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无显著性差异。土壤真菌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生物炭配施化肥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提升了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单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壶菌门的相对丰度。RDA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值、全氮含量及土壤碳氮比是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翻压紫云英条件下,生物炭基肥配施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水稻各器官Cd迁移积累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5个处理:紫云英替代30%的氮肥+70%氮肥(FNG30,对照)、30%紫云英+10%生物炭基肥+60%氮肥(FNG30B10)、30%紫云英+20%生物炭基肥+50%氮肥(FNG30B20)、30%紫云英+30%生物炭基肥+40%氮肥(FNG30B30)、30%紫云英+40%生物炭基肥+30%氮肥(FNG30B40),研究不同生物炭基肥配施量对早稻生长发育和水稻Cd迁移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基肥配施处理均能提高水稻籽粒的产量,且水稻籽粒产量随生物炭基肥配施量的增加而提高;生物炭基肥的配施可降低水稻糙米中的Cd含量,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基肥配施后各处理降幅大小为FNG30B30(29.2%) > FNG30B20(20.8%) > FNG30B40(19.6%) > FNG30B10(8.3%);生物炭基肥可抑制Cd从水稻根向地上部位的转运,在30%的生物炭基肥配施处理时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且Cd从谷壳到糙米的转运能力最低。综上,在翻压紫云英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基肥能有效降低水稻Cd污染风险,且30%的生物炭基肥配施量时降低稻田Cd污染风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施氮措施配合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滴灌棉田土壤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0)、农民习惯施肥(TN300)、农民习惯施肥+硝化抑制剂(TN300+DCD)、酸性液体肥+硝化抑制剂(LN300+DCD)和酸性液体肥减氮20%+硝化抑制剂(LN240+DCD)共5个处理。测定土壤NH3挥发、N2O排放以及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增加滴灌棉田土壤N2O排放,配施DCD可以降低N2O排放量。TN300+DCD、LN300+DCD和LN240+DCD处理N2O排放积累量较TN300分别降低12.78%、19.21%、31.55%。氮肥配施DCD显著增加NH3挥发,TN300+DCD和 LN300+DCD处理NH3累积挥发量较TN300分别增加24.79%和15.97%,氮肥气态净损失量较TN300处理增加1.12~1.61 kg/hm。与TN300+DCD相比,酸性液体肥配施DCD有利于降低氮肥的气态损失。配施DCD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LN300+DCD处理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较TN300+DCD和 TN300分别增加9.28%、22.16%和8.10%、45.20%。综上所述,氮肥配施DCD显著减少N2O排放,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虽然NH3挥发有所增加,但酸性液体肥可降低氮肥气态损失,以酸性液体肥减N 20%配施DCD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AM真菌与生物炭联合施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的影响,设计室内盆栽试验,以灭菌的农田土壤为基质,种植玉米幼苗,接种AM真菌并配施不同裂解温度(300、400、500℃)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分析不同生物炭和AM真菌处理对玉米植株生长、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接菌未加生物炭的对照组相比,接种AM真菌并配施300、400、500℃生物炭均能够显著增加玉米的株高,而且接种AM真菌配施300℃生物炭能显著增加玉米的地径,达8.86 mm。单施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施用300、400、500℃生物炭可分别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76.3%、97.0%、86.0%,而且接种AM真菌配施300℃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283.02 mg/kg),但AM真菌和500℃生物炭配施会降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0.723 g/kg)。AM真菌和生物炭联合施用对中等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但单独接种AM真菌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4 000μm和>2 000~4 000μm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新型肥料Entec26(ASN+DMPP)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对玉米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海南省气候与土壤条件下,新型硝化抑制剂DMPP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硝化过程。施用氮肥Entec26、并在玉米生长后期做追肥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DMPP对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有显著效果。在氮肥追肥、低施氮量的情况下,与未添加DMPP的处理相比,施用DMPP的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3.4%。氮肥做追肥的处理和氮肥全部基肥的处理相比,对玉米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最高达35.64%。增加施氮量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效果不显著。ASN与尿素相比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施用氰氨化钙(石灰氮)设施菜地土壤N2O和NH3的协同减排技术,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静态箱法和动态箱法测定了氰氨化钙(LN)、氰氨化钙+酸性生物炭(LN+MB)、氰氨化钙+中性生物炭(LN+WB)、氰氨化钙+碱性生物炭(LN+AB)4个处理N2O和NH3的排放量与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单施氰氨化钙相比,配施酸性和碱性生物炭使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66.70%和55.45%。配施3种生物炭均使土壤NH3累积挥发量降低,降幅为7.26%~59.61%,另外提高土壤NO3--N含量8.05%~23.57%,降低土壤NH4+-N含量19.00%~43.12%。配施酸性生物炭对土壤N2O、NH3联合减排效果最佳,土壤N2O、NH3和GHG比单施氰氨化钙分别降低了66.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缓释氮肥类型和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云南省饲用玉米绿色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玉米品种桥单六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单施尿素、含DMPP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和含聚谷氨酸缓释氮肥分别与尿素按2∶8、4∶6、6∶4配施8个处理,研究同一施氮水平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含DMPP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与尿素6∶4配施处理的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鲜草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期最大鲜草产量为84.62 t/hm2,最大干物质量为25.35 t/hm2。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A60处理粗蛋白含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4.33%、48.84%和61.84%。【结论】含硝化抑制剂DMPP的缓释氮肥与尿素6∶4配施较其他处理可显著提高饲用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饲用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量的积累,并且提高饲用玉米的品质和氮素利用率,为饲用玉米绿色高质栽培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施用生物炭是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新型措施.研究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可以揭示生物炭影响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机制.[方法]设置对照(N0B0)、单施氮肥(N1B0)、单施生物炭(N0B1)和氮肥配施生物炭(N1B1)4个处理,利用土壤剖面气体原位采集系统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剖面7、15、30和50 cm这4个层次CH4和N2O浓度周年变化的影响.[结果]N2O浓度的峰值均出现在氮肥施用后;施氮肥处理较不施氮肥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季土壤各层次CH4浓度和整个轮作期间土壤各层次N2O浓度(P<0.05);施氮处理均表现出土壤上层CH4和N2O浓度高于下层.生物炭效应则随氮肥施用与否而异:施氮条件下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水稻季土壤7和15 cm处CH4的浓度(P<0.05),平均降幅为24.8%;也显著降低小麦季土壤各层次N2O的浓度(P<0.05),平均降幅为33.2%;在不施氮条件下单施生物炭则显著增加了水稻季土壤各层次CH4的浓度(P<0.05).[结论]配施生物炭可以显著降低稻麦轮作体系表层土壤中CH4和N2O的浓度,从而降低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的产生和排放.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生长和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生物炭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潜力与价值,探究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单施氮肥处理(N)和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处理(NS),以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施炭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的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促进灌浆期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籽粒氮素的积累;增加玉米灌浆期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增加玉米的百粒重6.03%,提高玉米产量9.06%。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特征有显著正效应,从而促进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籽粒氮素的积累。可见,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施用生物炭、提高氮肥利用率,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收集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33篇,统计了170组包含生物炭配施化肥(BC+NPK)和单施化肥(NPK)处理下作物氮肥利用率的数据,从不同地域、土壤养分、氮肥用量、生物炭特性与施用量、作物种类等方面量化分析生物炭对作物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生物炭可以使作物氮肥利用率提高4.76%,其中南方地区生物炭的促进效果最为明显,提高了11.73%。土壤肥力影响生物炭对氮肥利用率的增幅,在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较低的南方地区,施用生物炭对氮肥利用率的提升效果最优,而在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较高的东北地区,施用生物炭的效果则有所降低;当氮肥施用量≤120 kg/hm2时,生物炭的增效效果最明显,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0.73%。与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的氮肥利用率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增加了5.71%。生物炭施用量控制在≤1%时,氮肥利用率提高3.43%,木质材料制备的生物炭的提升效果最明显,氮肥利用率提高7.99%;生物炭含氮量>2%时,氮肥利用率提高19.43%;生物炭pH 9~10时氮肥利用率最佳,肥料利用率能够提升5.0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外盆栽试验,研究含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3,4-dimethylpyrazolephosphate)氮肥对水稻产量、氮磷吸收及氮利用率的影响,为硝化抑制剂DMPP氮肥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DMPP氮肥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和普通氮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MPP能提高水稻茎叶和籽粒中氮含量,DMPP氮肥处理茎叶和稻谷氮积累量比普通氮肥处理分别增加6.8%和10.7%。DMPP氮肥处理氮吸收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比普通氮肥处理分别增加8.6%和2.9%,提高了水稻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氮肥增效剂与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产量、植株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施肥量情况下,与单施化肥相比(RF1、RF2),化肥与氮肥增效剂配施(RF1+NS、RF2+NS)可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12.2%和8.8%。与RF1和RF2相比,RF1+NS和RF2+NS处理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显著提高了9.26和6.20百分点。综上,化肥与氮肥增效剂配施有助于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紫云英配施80%化肥(MF80)、紫云英配施60%化肥(MF60)和紫云英配施40%化肥(MF40)5个施肥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对水稻土壤nirK型反硝化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MF60处理是一种既节能又高效的施肥制度;种植绿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在化肥减施的情况下,土壤全氮和有效氮的含量并不降低;与单施化肥相比,绿肥配施减量化肥降低了土壤反硝化潜势;种植绿肥的土壤nirK基因丰度显著低于单施化肥处理;土壤nirK基因丰度与土壤反硝化潜势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棉秆生物炭对南疆地区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疆地区水稻田为研究对象,以新稻3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设不施生物炭(C_0)、低量炭(C1,4 500 kg/hm~2)、中量炭(C2,9 000 kg/hm~2)、高量炭(C3,13 500 kg/hm~2)和超量炭(C4,18 000 kg/hm~2) 5个添加水平,研究施用棉秆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_0处理比较,施用生物炭9 000 kg/hm~2以上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最高增产幅度为10. 26%,同时也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当生物炭施用量超过13 500 kg/hm~2时水稻产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水稻地上部分吸氮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施炭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幅度在2. 83~5. 91百分点,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耕层土壤(0~40 cm)中硝态氮含量,减少氮素向下淋洗损失。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南疆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实际状况,棉秆生物炭适宜用量应为9 000~13 5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氮掺杂碳纳米粒子(N-CNPs)在田间条件下对单季稻田氮素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用量N-CNPs配施尿素时稻田氮素利用率和水稻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施N-CNPs能有效提升稻田氮肥利用率,1‰、5‰和15‰NCNPs用量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7.28%、43.74%和35.84%,高于单施尿素处理的33.6%;配施5‰N-CNPs较单施尿素处理水稻产量增加398.9 kg/hm~2,增幅达4.78%,进一步提升N-CNPs用量至15‰,水稻产量反而较单施尿素处理降低2.76%。可见,田间条件下尿素配施5‰N-CNPs能提升氮肥利用效率,实现增加水稻产量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9.
生物炭对茶园酸性红壤氮素养分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福建省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严重,高坡度开垦茶园会造成土壤养分淋失,引起土壤酸化。为研究生物炭对茶园酸性土壤氮素养分淋溶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对照CK(C0N0)、单施常规量氮肥(C0N1)、单施两倍量氮肥(C0N2)、常规施氮肥增施2%生物炭(C1N1)、常规施氮肥增施5%生物炭(C2N1)5个处理,研究不同生物炭和氮肥添加处理下茶园酸性土壤氮素养分淋溶变化和规律。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条件下,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大,淋滤液体积显著降低,全氮、硝态氮、铵态氮的淋失量显著降低。添加生物炭处理土柱中NO-3-N和NH+4-N的淋溶开始时间均晚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土柱,且NO-3-N的浓度峰值较NH+4-N的出现早。与C0N1相比,生物炭施用处理(C1N1和C2N1)显著提高了土壤pH,NO-3-N的淋溶量分别降低了60%和77%,NH+4-N的淋溶量分别降低了40%和39%。就不同氮素形态而言,C1N1和C2N1处理中均先检测到NO-3-N,说明生物炭对NH+4-N的固持能力大于NO-3-N。研究表明在茶园酸性红壤中添加生物炭可减缓氮素损失,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结果为茶园酸性红壤的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郝小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0):103-108+118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常用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 (2-氯-6-三氯甲基吡啶)、DCD(双氰胺)、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抑制机理,阐述了硝化/脲酶抑制剂与氮肥单独配施或组合配施对玉米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硝化/脲酶抑制剂配合施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玉米氮素吸收,既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又可改善玉米籽粒品质。未来建议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在施用方法、影响机制、创新工艺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