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明确甘肃省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菌种类,为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定西市8个乡镇进行调查,采集根腐病样,经组织和单孢分离获得纯化菌株,采用形态学结合rDNA-ITS与TEF-1α基因序列鉴定病原,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其致病性。【结果】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病田率为63.54%,病株率为24.45%;其田间症状包括茎基部缢缩腐烂以及主根下部腐烂或维管束变色2种类型。分离纯化得到78株镰孢菌(Fusarium spp.),包括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62株、锐顶镰孢菌(F. acuminatum) 11株和茄病镰孢菌(F. solani) 5株,其分离频率分别为79.49%、14.10%和6.41%。经致病性测定,尖孢镰孢菌、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3、24.44和11.11。【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定西市芹菜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且致病性最强,茄病镰孢菌与锐顶镰孢菌的致病性较弱;其中,锐顶镰孢菌引起芹菜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的防治樱桃树根腐病,采用组织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形态学特征和柯赫氏法则对樱桃根腐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并采用菌落直径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测定了致病菌的培养条件及其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樱桃根腐病的病原为腹状镰孢菌(Fusarium ventricosa AppelWollenweber);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25℃和偏酸性条件有益于孢子的萌发,而光照对孢子的萌发没有影响。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樱桃根腐病菌对多菌灵最敏感,EC50为0.431 4μg·mL-1,其次是苯醚甲环唑和扑海因,EC50分别为34.999 3μg·mL-1和85.092 9μg·mL-1。研究结果对指导樱桃根腐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山东省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的病原菌及种类,于2020年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金乡县,菏泽市巨野县,临沂市兰陵县等采集发病大蒜植株,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4株分离物,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Blast同源性分析,利用MAGE 7.0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孢菌(F.solani)、芳香镰孢菌(F.redolens)、木贼镰孢菌(F.equiseti)是山东省大蒜主产区根腐病的致病菌.通过对比4种镰孢菌对大蒜根腐病的致病性发现,分离出尖孢镰孢菌的植株根腐病最为严重,可见尖孢镰孢菌是大蒜根腐病病害的主要致病菌.结果可为大蒜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和防治及大蒜——根腐病互作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旨在明确引起陕西省榆林市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为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受害山药块茎和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ITS区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的方法,明确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引起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棕黑腐质霉、燕麦镰孢和尖孢镰孢。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由腐质霉属和镰孢属两个属的3种病原菌引起,棕黑腐质霉是首次报道危害山药,镰孢属真菌是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党参茎基腐病镰孢菌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党参茎基腐病害的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类及其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同时采用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孢菌(F. sonali)和木贼镰孢菌(F. equiseti),其中尖孢镰孢菌为优势种。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镰孢菌均可引起党参茎基腐病,其中尖孢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显著高于其他2种菌。供试药剂对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对3种镰孢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同时3种镰孢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葫芦巴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萍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6):202-204
通过田间系统观察、调查和采样,在室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对葫芦巴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葫芦巴根腐病由茄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终极腐霉等复合病原真菌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7.
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品种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甘肃省番茄颈腐根腐病病原菌,为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于2016年对甘肃省番茄颈腐根腐病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单孢分离法进行纯化,结合其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鉴定,通过盆栽法测定各菌株的致病性及筛选抗性品种,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番茄颈腐根腐病的病原.【结果】共分离得到6株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其致病性较强,发病率85%左右,病情指数为63左右.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精品红美女’‘花绣球’‘元明粉玉女’和‘红色樱桃’ 4个抗性品种.【结论】尖孢镰孢菌是引起番茄颈腐根腐病的病原,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苦瓜枯萎病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浙江省金华市苦瓜种植田采集到10株苦瓜的枯萎病病株,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3株病原菌菌株;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以及分子特征,鉴定为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侵染引起。对该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进行了致病性及寄主专化型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苦瓜有明显致病性,不侵染其他测试的瓜类,证明苦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omodicae Sun & Huang)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贵州山豆根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山豆根根腐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保湿培养法和组织分离法对感染根腐病的山豆根植株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根据柯赫氏法则对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收集的病株组织样本中共分离获得200株真菌菌株,选取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的67株菌株进行ITS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n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7株菌株中包含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5株、茄腐镰刀菌(F.solani)7株、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23株和帚状弯孢聚壳(Eutypella scoparia)2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和茄腐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均可侵染山豆根引起典型的根腐病症状,且茄腐镰刀菌致病性明显强于尖孢镰刀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认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结论】贵州山豆根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和茄腐镰刀菌复合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10.
选取孜根腐病病株根系分离、鉴定出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usarium solani(mart.)Sacc.和Rhizoctonia sp.和未知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种属待定)4种主要致病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种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未知真菌单独接种发病率为70.0%,致病性强,是孜然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次为F.oxysporum和F.solani,发病率分别为50.9%和43.2%;Rhizoctonia sp.的发病率较低,为11.0%.用未知真菌、F.oxysporum、F.solan和Rhizoctonia sp.进行混和接种,其发病率为97.4%,症状典型,说明孜然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吉林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种群分布及杀菌剂对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为针对性地开展玉米镰孢穗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20年采自吉林省36个市(县)的149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利用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特异性引物检测其产生毒素的化学型,对部分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致病力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禾谷镰孢复合种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获得233株镰孢菌,隶属4个镰孢复合种,含9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布氏镰孢(F.boothii)、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厚垣镰孢(F.chlamydosporum)、藤仓镰孢(F.fujikuroi)、木贼镰孢(F.equiseti)和亚黏团镰孢(F.subglutinans),分离频率依次为33.05%、26.18%、25.32%、12.45%、0....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芹菜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技术,于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系统观测了芹菜茎基腐病田间病情自然消长动态;采取组织分离、形态和系统发育分析、菌丝悬浮液接种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常用杀菌剂对芹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并开展了相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芹菜茎基腐病在芹菜上普遍发生,6—9月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引起芹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甲基硫菌灵和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对芹菜茎基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佳,75%肟菌·戊唑醇WDG或70%甲基硫菌灵WP对芹菜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北苍术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严重影响北苍术生产,育苗期至成株期均有发生。为明确引起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北苍术根腐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致病菌菌株,并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分析温度、氮源、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及菌丝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引起秦皇岛地区北苍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MK849925),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呈辐射状生长,似绒毛,粉紫色,较干燥。菌丝侧生分支,有隔膜;分生孢子均无色,大型分生孢子呈渐尖型镰刀状,有1~5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多为卵形,具1~2个分隔,厚垣孢子圆形、无色。其致病力较强,接种后10 d病部呈深褐色、失水干枯。该病原菌较适宜的生长条件为25 ℃、以酵母浸粉为基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5 d,菌落直径可达7.17 cm;在不同碳源中,对葡萄糖和蔗糖的利用率较高,而对于可溶性淀粉的利用率较低。菌丝在75 ℃恒温条件下处理10 min后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生防细菌与化学杀菌剂复配效果,筛选出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的配方组合处理种子,为棉花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棉花枯萎病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平板对峙试验筛选拮抗细菌,含毒介质法对化学杀菌剂进行毒力测定,相容性测定筛选出与生防细菌协同使用的化学杀菌剂;评价盆栽试验防病效果。【结果】6种生防细菌对尖孢镰刀菌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56.69%~79.53%,其中枯草芽孢杆菌KXZ-33对其抑制率最好,为79.53%。化学药剂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福美双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15.840 1、18.018 0、12.794 0 mg/L。KXZ-33与20 mg/L的甲基硫菌灵的相容性最高为90.46%,活菌数为2.18×107 cfu/mL。KXZ-33与10 mg/L多菌灵在7 d防治效果最高为90.5%,28 d下降为27.0%;KXZ-33与10 mg/L甲基硫菌灵协同防治棉花枯萎病7 d防效为87.7%,28 d防病效果为43.7%。【结论】枯草芽孢杆菌KXZ-33种子处理与喷施50%甲基硫菌灵10 mg/L防治棉花枯萎病可以起到提高防效,弥补生防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防效不稳定的同时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鉴定达坂城蚕豆根腐病病原菌,分析生防菌对病原菌的拮抗效果,为高效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采集达坂城蚕豆根腐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及微生物分子鉴定,分析生防菌拮抗效果。【结果】达坂城蚕豆根腐病病原菌为厚孢镰孢菌变种(Fusarium chlamydosporum var. fuscum),其对达坂城蚕豆具有很强的侵染性,可达到100%致病。所采用的生防菌B6和B1均对病原菌株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最大抑菌圈菌落比可达到1.90。【结论】达坂城蚕豆根腐病病原菌为厚孢镰孢菌变种(Fusarium chlamydosporum var. fuscum)。  相似文献   

17.
探究移栽期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党参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党参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于202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党参分期移栽试验,设置3个移栽期,以传统移栽期为对照(CK,4月1日移栽),设置较传统移栽期推迟5 d(T1,4月6日移栽)和10 d(T2,4月11日移栽)处理,并对不同移栽期党参生长发育、生物量积累特征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分枝期出现时间差异最大,T2较CK、T1分别推迟5、2 d,移栽期推迟,生长期缩短,参根进入快速生长的时间提前,起始生长势(C0)增大,T2较CK、T1分别提高24.72%和6.65%;生长渐增期持续时间随移栽期的推迟而缩短,快增期持续时间差别不大;T1处理参根平均生长速率(Va)较CK、T2分别提高3.73%、2.45%,快增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速率均最高;地上生物量最大生长速率(MGR)表现为T2>T1>CK,T2较CK、T1分别提高17.29%、10.46%,C0Va均最大,T2处理C0较CK、T1分别提高7.74%、10.32%,Va增幅分别为19.67%、12.30%;移栽期推迟,地上部不同生长期生长持续时间缩短,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增大,产量增加,CK、T1、T2处理产量分别为257.67、306.68、524.90 g/m2,T2较CK、T1分别增加104%、72%。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党参优质栽培,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芪和三七根腐病害日益显著,严重制约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旨在探讨茶籽饼水浸提液和挥发性气体,以及茶籽饼中有效抑菌成分对黄芪和三七根腐病6株优势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究茶籽饼中各物质成分抑制根腐病病原菌生长的能力。试验采用平板接种法对黄芪和三七根腐病6株优势病原菌进行培养,每日测量菌落直径并计算抑菌率。结果表明,2 g∙L-1茶籽饼水浸提液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率分别为52.08%、20.89%、41.98%。5 g∙L-1茶籽饼水浸提液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腐皮镰刀菌(F.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土赤壳菌(Ilyonectria sp.)的抑菌率分别为25.31%、30.51%、13.33%。50 g∙L-1茶籽饼挥发性气体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F. solani、F. oxysporum、Ilyonectria sp.的抑菌率分别为52.16%、60.16%、40.47%。茶籽饼中茶皂素和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6株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1-辛烯-3-醇和2-甲基丁酸抑菌能力最强。研究结果为茶籽饼防控中药材根腐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引起玉米穗腐病病原菌的镰孢菌类型,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按照科赫氏法则(Koch's rule)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从最适碳源、氮源、培养温度、pH、光照和致死温度等方面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 表明,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为新知镰孢(Fusarium andiyazi),菌丝生长最适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