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湖南隆回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水文雨量点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湖南隆回2006年6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强烈的垂直运动,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因素;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hPa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加强低空辐合,促使暴雨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11年8月4日发生在汉中市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雨属于汉中地区盛夏典型的大降水形势,主要影响系统为200 hPa南亚高压、500 hPa高原低值系统、700 hPa西南急流,西南涡,低层切变辐合及东路回流冷空气;暴雨区上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降水形势,且垂直运动发展非常旺盛,在暴雨区上空从低层到高层为一致的上升气流;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汉中地区中低层有大量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为区域性暴雨过程输送和积累了大量水汽。  相似文献   

3.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省昆明市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从高空形势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且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水汽充沛;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2016年8月6—7日甘南舟曲局地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久,从6日夜间开始,至7日下午结束,主要降水时段集中,降水强度大,属于局地短时暴雨。形势场500 hPa上西北高、东南低的形势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扰动以及700 hPa上低涡切变对此次降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整层较强的上升运动使暴雨得以发生,垂直速度和散度对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择了2013年6月6~7日江西省彭泽县出现的最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发现此次暴雨天气系统中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不稳定条件的时间与上下位置基本一致,均符合利于强降水出现的3个典型条件,这为今后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模式:1)此次暴雨天气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形成,表现出典型的江淮气旋特点,雨区(即风速幅合区)则主要位于低空西南急流与切变线之间;2)水汽条件:此次暴雨系统有着湿度在90%以上深厚湿层;有着14m/s以上、最大26m/s西南急流输送水汽;处于有着大量水汽聚集的水汽通量散度场-16大值内;3)垂直运动条件:在7日03-08时彭泽县正处于-1.0大值中心区内,有较强烈水汽辐合上升运动;4)热力及不稳定条件:K指数一直维持在36~40,最大达到40;假相对位温均在34.0以上,最大达到35.5,利于云滴的碰撞合并使云滴增大形成较强降水;5)降水特点:此次暴雨系统东移南压迅速,持续时间短,量级非常集中,降水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6)预报差异:开始时间比预报提前约6~8 h,结束时间亦提前了近十几个小时;实况雨量级别亦比预报大2个级别。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4月30日汕尾市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得出:500 hPa低槽、低涡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层冷平流及南下冷锋增加了对流不稳定性,暖湿空气加强和抬升加剧了上升运动,成为强降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对应暴雨落区和强度,整个降水过程中汕尾市均处于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区形成的高湿区范围内,持续较强的水汽辐合抬升引发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7.
张超  夏葳  王蕾  刘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93-8294,8383
利用NCEP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9~30日大连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空长波槽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是这次降水的影响系统;大连地区位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后部和东移的高空槽槽前,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层的垂直运动旺盛是这次降水产生的关键动力因子;副高西伸是触发暴雨的热力因子;雨强最大阶段,500 hPa处于负变温,而850 hPa高度为正变温,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利于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10月8—10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暴雨、大风和强降温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地面倒槽、副热带高压、切变线和高空冷涡影响大连地区出现了暴雨、大风、强降温的天气系统。降水时段有暖锋降水和冷锋降水2个阶段。副热高压偏强、切变线稳定少动使暴雨持续时间较长。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的建立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本次降水水汽通量中低层较大,700 h Pa最大。水汽通量散度中低层为辐合,高层为辐散。降水时段有较大的比湿场,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水汽条件。强涡度柱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形势是产生暴雨的动力条件。冷空气的侵入,降温剧烈。由于冷空气侵入锋生过程明显,出现大风天气。此次降水多个模式预报较准确,东北9 km WRF模式预报最好,T639预报量级偏小。  相似文献   

9.
刘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5,(13):254-258
采用NCEP/NCAR 1°×1°6h全球再分析资料、1h加密雨量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降水相关物理量入手,对“08.6.14”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源地的水汽为2008年6月14 ~ 19日华南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从地面到对流层顶存在的正负涡度耦合和正负散度耦合的双耦机制,构成了此次降水的动力机制;低层大气的不稳定层结和异常强烈的螺旋度为暴雨提供了启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抚顺2014年6月16—18日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一次连续性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且降水分布比较均匀。地面倒槽、低层切变线和高空冷涡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降水无明显低空急流,850 hPa切变线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同时低层具有较大的比湿和相对湿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值表明水汽输送较好。此次暴雨抚顺地区有较大的K指数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850 hPa有θse高值区,反映不稳定能量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浙江省梅汛期暴雨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逐日和6 h再分析资料及站点降水资料,对2017年浙江省梅汛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17年浙江省梅汛期形势较典型,降水量较常年平均偏多30%,其中有2次强降水过程;(2)在对流层中层,属单阻型形势,低纬副热带高压西伸,120°E的副高脊线位置在20°N左右;(3)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提供了高空辐散形势,在低层,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北输送,为梅雨区提供了水汽来源;(4)通过对2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发现,在涡度、散度场上,低层为正涡度和负散度,高层为负涡度和正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垂直速度场上,强降水时段出现整层的负速度,即整层为上升运动;在假相当位温上,梅雨锋区等θse线水平分布密集,垂直方向上则梯度很小。  相似文献   

12.
谭燕  叶木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710-9714
以凉山州境内金阳县小银木乡松树村与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交界处的地洛电站厂房标段钢筋场2009年7月31日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数据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云系演变特征等方面研究了这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金阳县“7.31”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当地孕灾环境关系密切.由于阻塞高压的影响高空切变较长时间维持凉山州境内,同时配合地面冷高压不断分裂南下的冷空气和700 hPa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丰沛水汽,造成了这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灾害点具备上干下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降水中心与正涡度负散度中心的位置对应良好的特点.同时结合垂直速度剖面图和降水落区来看,负的垂直速度大值区也就是强烈上升运动中心对应着地面的强降水区,暴雨区附近的垂直环流与暴雨的启动和维持有密切关系,暴雨区往往出现在垂直环流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13.
2009年7月22日阜阳市沿淮地区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牛雪梅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143-146
该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安徽省气象自动观测网资料对北京时间2009年7月22日发生在阜阳市沿淮地区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地面流场、散度及水汽通量散度进行了空间上与时间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势力较强,其在南北位置上较为稳定少移,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吹向淮河流域,与之前的西北干冷空气汇合,促使降水开始增大;低空辐合引起垂直运动,随之出现强烈的辐合辐散,引发垂直对流产生,是此次暴雨过程产生的启动机制;在整个降水过程中,散度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最大时刻,对应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散度作为强迫项激发了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与次级环流的形成,同时水汽的大量辐合为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使得此次暴雨得以发展与维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和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不稳定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4月21日鄂东南出现的农业致灾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西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暖倒槽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充沛的水汽和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T-Td)≤4℃的区域能提前12 h预告暴雨落区;1 000和925 hPa流场的中尺度辐合线能较好地预报出未来6 h强降水的落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自动站地面观测数据和NCEP 1°×1°实况数据对地面水汽通量散度在2016年汛期暴雨预报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7个短时大暴雨个例预报效果进行应用检验,其中有6个个例地面水汽通量散度能够提前2~4 h出现负值中心;通过对比预报效果差异,2个短时大暴雨个例影响系统均为高空槽,低空850 hPa均存在切变线系统,均存在CAPE大值区,降水性质均为对流性降水;2个个例降水前期水汽输送程度差别明显,0801个例前期低空850 hPa西南气流风速较小,水汽输送较弱,并且近地面以偏北风辐合为主,相对较干;0813个例低空850 h Pa西南气流强劲,降水前期水汽输送效果明显,近地面偏南风辐合为主,加强近地面湿度形势;0801个例水汽输送地区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不利于水汽的累计;0813个例水汽输从地势低的平原向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输送,由于地形抬升阻挡作用,极易造成水汽堆积。  相似文献   

16.
姜海泉  张剑明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37-6042
从自组织辐合水汽流的成因出发,对株洲市2011年6月15日暴雨产生的过程进行精确到点的分析,发现其前期的一些具有物理意义的特征,这些特征为该地暴雨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有业务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在暴雨发生前12~36 h,对流层中下部存在南北力子偶,且株洲站附近存在准饱和区;对流层底层水汽通量散度对暴雨预报具有高度敏感性,其分界线位于850 hPa附近,850 hPa以下的水汽通量散度具有较强的暴雨可预见度,而850 hPa以上的水汽通量散度则不具备这种功能;暴雨中最强降水发生前24~6 h,位于850hPa以下的对流层底层水汽通量散度在株洲站及其上游附近存在明显增强的(-6~-20单位)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区;如果上述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区突然消失,则意味着最强降水即将发生,也意味着自组织辐合水汽流已经发展到成熟期,其即将向上发射。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等要素场都有上述类似特征,但敏感度不及水汽通量散度;TBB与强降水呈负相关,且滞后约2 h,虽然TBB对这次暴雨过程不具有预报特征,但它表明了此次暴雨过程具有原发性特征,这对暴雨的本质研究有益;仰角越小的速度回波对暴雨越敏感,0.5°仰角的速度回波对暴雨还具有2 h左右的提前反映,这对暴雨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自动站地面观测数据和NCEP1*1实况数据对地面水汽通量散度在2016年汛期暴雨预报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对于7个短时大暴雨个例预报效果进行应用检验,其中有6个例地面水汽通量散度能够提前2-4小时出现负值中心;通过对比预报效果差异两个短时大暴雨个例,得出两者影响系统均为高空槽,低空850hPa均存在切变线系统,均存在CAPE大值区,降水性质均为对流性降水;两个个例降水前期水汽输送程度差别明显,0801个例前期低空850hPa西南气流风速较小,水汽输送较弱,并且近地面以偏北风辐合为主,相对较干;0813个例低空850hPa西南气流强劲,降水前期水汽输送效果明显,近地面偏南风辐合为主,加强近地面湿度形势;0801个例水汽输送地区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不利于水汽的累计;0813个例水汽输从地势低的平原向较高的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输送,由于地形抬升阻挡作用,极易造成水汽堆积。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 1°×1°的6 h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台站实测降水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日照市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高空槽、西南低涡和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使暴雨区大气湿层迅速增厚,为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对流发展和低层水汽向高空输送;强烈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700 hPa的垂直螺旋度与相应时次1 h降水存在很好的相关;强降水时段,暴雨区上空形成了从低层一直延伸到对流层顶层的正垂直螺旋度柱,暴雨中心的降水峰值正好出现在正螺旋度中心出现时段,垂直螺旋度中心的大小及变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降水系统的强弱和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日至3日发生在抚顺地区的“美莎克”(2009号)台风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携带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台风系统输送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触发对流不稳定,这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东北冷涡的位置以及携带的冷空气强度直接影响台风造成的降水强度;强降水发生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2)强降水时段对应冷中心和垂直速度的极大值时段;冷中心越强,锋生越强,垂直速度越大。(3)低层台风系统与850hPa急流相配合带来充足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段出现了强降水的最大小时雨强,充分的水汽供应是大范围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06年6月25日邵阳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发生在邵阳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型的环流形势中产生的,槽线和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较强的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魂;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完全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对大暴雨的形成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