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阐述了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建设专项期间河北省燕麦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了“一圃三田”制的四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原种圃繁殖基地一一级种子田二级种子田—三级种子田),通过制定相关规程、品种区域化布局、种子清选加工机械化与“五结合”良种生产经营模式(科研单位+县原种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科技示范户/重点乡镇)建立技术保障体系,指导良种燕麦基地建设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规范化、运作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推动我国燕麦种业体系建设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2.
马麟 《中国种业》2016,(4):56-58
总结了春小麦青麦2号良种繁育制种路线,创新了良种生产技术实践,通过标准穗的选择,结合二圃制和三圃制的繁种途径,加快良繁速度,同时提出加强县级制种基地为基础,充实发展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更好地促进繁育良种进程。  相似文献   

3.
小麦良种繁育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繁育新品种,加快良种推广,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针对种子企业在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以下良种繁育的技术要点。1繁育企业要做好"三田"建设1.1穗行圃建设单穗选择是建立好穗行圃的基础。在专业育种技术人员指导下,可以在纯度较高的原种田或繁殖田中选  相似文献   

4.
1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种类及特点 我国小麦良种繁育的技术体系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六种,一类是以循环选择技术路线为标志的三圃制和两圃制.第二类是以重复繁殖技术路线为标志的一圃制和四级种子生产技术.第三类是结合应用循环选择和重复繁殖技术路线的株系循环法和一圃三级种子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我国小麦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应逐步放弃"三圃制",积极推广应用四级种子生产程序,采用"株系(行)循环法"进行田间种植保存与低温低湿库并重的双重保种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构建新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是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中的重要环节和保障体系。为使现代种业发展进程和国内外形势相适应,通过对我国传统良种繁育体系及其优缺点的分析,提出我国旧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构建新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三圃制”(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是我国现行良种繁育技术的核心。它的具体做法是: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这种良种繁育技术,已经在国内沿用三十年之久,在生产上起了很大作  相似文献   

8.
1 建立健全种子繁育体系 采取由科研育种单位建立“三圃”田、原种田繁育原原种、原种,或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原种,由具备种子生产资格的单位建立小麦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扩繁良种销售给农户,按照这个繁育体系生产的小麦种子就能有效地保证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9.
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种子生产的诸多系统和环节中,良种繁育技术是确保小麦种子质量和产量达到要求的最重要的环节。针对新疆、兵团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落后的现状,本文作者在介绍了小麦良种繁育工作发展历程、两种技术路线之后,对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主要方法作了综述。分析了“三圃制”方法的主要弊端,介绍了“株系循环法”、“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法”、“一圃三级法”等小麦良种繁育新技术。当前应把以“株系循环法”为技术的保种圃种源保存方法,逐步过度为保种圃与低温低湿库并重的双重保种技术,最终实现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革新,使其技术路线、生产程序、种子类别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小麦良种繁育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简单介绍了目前应用于小麦良种生产的四级程序法、株系循环法、两圃法等三种良繁程序的模式和主要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广西茶树良种苗木繁育推广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茶树良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提高茶园无性良种化率对广西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建立茶树母本园、品种园、苗圃、高产优质示范园、茶叶加工厂等设施入手,研究探索其推广技术体系;【结果】研究内容包括建设茶树母本园 11.3 hm2、品种园5.3 hm2、苗圃13.3 hm2、高产优质示范园 26.7hm2、茶叶标准化加工厂面积1900 m2,、茶叶低温冷库90 m2、茶叶质量检测室面积700 m2等基本设施,以及与良繁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试验、速繁等设施,良种繁育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推广示范;【结论】初步建立了茶树良种苗木繁育推广体系并解决其技术瓶颈,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广西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植物已知品种数据库构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已知品种(以下简称“已知品种”)数据库是以品种性状描述、图像和DNA指纹图谱信息为核心,有效整合品种命名、审(鉴)定、保护、推广、转让、培育、栽培、繁殖、保藏等管理和技术信息,模仿人为判定过程,实现自动命名审查和近似品种筛选的高级专家系统。已知品种数据库基于网络环境设计,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可以大大提高品种保护、审(鉴)定、种子检测等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效率,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控种子质量、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技术支撑。已知品种数据库还可以为种子企业或育种者挑选品种、制定育种目标提供重要参考,节省社会成本。为此,通过对国内外植物品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指出植物品种信息管理所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得出中国已知品种数据库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3.
山西马铃薯产业链建设科技支持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萍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0):120-122,131
通过对山西马铃薯产业中新品种选育推广、种植生产与销售、加工转化等发展现状和政策支持、地理环境等产业链建设条件优势进行合理分析,从完善马铃薯脱毒种暮繁育体系以提高种薯质量和种业化水平,顺应绿色有机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和贮藏技术研究,提高马铃薯加工技术水平,建立全方位的加工技术信息支持体系,科技创新战略研究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支持对策,旨在促进山西马铃薯产业链建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南繁科技性与历史性、海南南繁不可替代性、南繁功能价值层次结构以及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南繁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海南南繁作为科研实践与历史的选择的重大成果,在气候条件、科学育种、粮食生产抗灾救灾、保障种业安全和区位优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入价值工程、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等理念,在研究南繁的功能、价值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基础上,建立南繁功能价值的层次结构。但要实现南繁产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实现南繁功能价值,必须要解决南繁在顶层规划、试验用地、制度设计、硬件建设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设南繁育种科研核心保护区、完善南繁法规政策保障机制、健全南繁管理体制、编制实施南繁育制种基地发展规划、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西枣果生产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果品之一,而山西是中国红枣主要产地之一。笔者研究分析了山西省枣果生产现状和发展优势,针对山西省枣果生产盲目发展、管理水平低下、贮藏加工环节落后、政府扶持管理不够和产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管理、优化生产布局、强化基地和示范园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和组织产业化开发、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和健全配套的产销服务网络等对策,以加速枣果产业化进程,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仔猪感染猪等孢球虫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应用纯种猪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人工感染9头6日龄仔猪,分别检测了感染前1d和感染后1、3、6、9、11d (DPI) 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结果显示,DPI 3,CD3+、CD4+T细胞增加,之后下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CD8+T细胞在DPI 6增加,DPI 9达峰值(P<0.05)。CD4+/CD8+值在DPI 6下降,DPI 11达到最低点。表明DPI 3感染仔猪的免疫功能有所增强,而DPI 8后仔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7.
摘 要:规范和加速辽宁省种子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和SWOT分析的方法分析辽宁省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种子市场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良种推广面积稳步增长,种子生产形势良好。近年来制种面积比较稳定,制种单产不断增加,种子质量稳定,制种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种子生产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但是种子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种子科研育种目标不明确,并且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种子管理机构经费不足,制约了对种子市场的有效监管。最后,针对目前辽宁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辽宁种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观赏棕榈播种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地揭示了观赏棕榈播种育苗过程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为建立观赏棕榈种苗生产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为掌握观赏棕榈植物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建立高效种苗繁育体系,研究比较了部分观赏棕榈植物种子采后贮藏时间、播种基质、播种方式和幼苗移植期对种子发芽及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植物种子采后适宜贮藏时间依种子产地而异,采自新加坡的蒲葵和棕竹种子采后即播或短期贮藏(<45d)后播种发芽率显著高于采自福建的种子,而采自福建的种子拌沙湿藏较长时间(>75d)后的发芽率则显著高于采自新加坡的种子;育苗基质以5份椰糠、3份河沙和2份泥炭按体积比配制的混合基质Ⅱ或以5份椰糠和5份河沙按体积比配制的混合基质Ⅰ较好;种子萌发为近距带鞘型的假槟榔和散尾葵可采用地播或盘播育苗,且在1叶期移植幼苗成活率最高,越迟移植成活率越低;而远距无鞘型的伊拉克蜜枣宜采用袋播育苗。研究结果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黍稷品种资源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我国各省(区)4213份黍稷品种的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筛选出高蛋白品种126份,高脂肪品种45份,高赖氨酸品种17份,优质品种45份。高蛋白品种、高赖氨酸品种、优质品种均以山西最多。黍和稷的品质有差异,黍的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均高于稷。黍稷品质与粒色亦有关,红粒的最好,褐粒的次之,白粒的居中,灰粒和黄粒的较差。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relates village seed systems to biological diversity of millet crops grown by farmers in the semi-arid lands of Andhra Pradesh and Karnataka, India. In these subsistence-oriented, semi-arid production systems the environment is marginal for crop growth and often there is no substitute for millet crops. Across communities, farmers grow 13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earl millet, sorghum, finger millet, little millet, and foxtail millet varieties, but individual farmers grow an average of only 2–3 millet varieties per season. The “village seed system” in this study refers to all channels through which farmers acquire genetic materials, separate from or in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mercial seed industry, observed at the local level. Data are compiled through househo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traders and dealers in village and district marke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seed lot, several seed system parameters are defined and measured by millet crop. Most seed transactions, including gifts of seed, appear to be monetized. Seed supply channels differ by improvement status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Regression results confirm that seed system parameter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f the spatial diversity of millet crops measured at the village level. Furthermore, both the trade through weekly village markets (shandies) and through the formal seed supply channel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the breadth of genetic materials in these communities. Ways should be foun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seed system, including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channel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s to farmers of procuring and managing diverse crop var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