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野罂粟人工播种及移植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野罂粟从海拔1010m的地区引种到海拔360m的试验园圃进行人工种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深度以8nm为宜;播种量8g/m^2。野罂粟在舂、夏、秋3季播种均可出苗生长,但以春秋播种为宜。春播苗1年内能完成群体开花、采种过程;秋播苗翌年比春播提早2个月开花;夏播苗遇高温多雨,长势最差。带土坨移植野罂粟幼苗成活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2.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了12个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种间杂交组合,定量分析其杂种优势和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1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栽野交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为-0.608~3.031,穗数和籽粒长宽比表现强优势是其主要特征。栽野交的穗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和抽穗期的优势显著高于籼粳交。各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0.50~0.92);狭义遗传力为0.24~0.84,籽粒长宽比和抽穗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其它性状中等偏低。各项农艺性状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作为育种间接选择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壮瑶药植物野甘草种子萌发特性,为野甘草育种以及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以野甘草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及聚乙二醇(PEG-6000)、赤霉素(GA)、硝酸钾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野甘草种子在20℃和35℃恒温条件下不萌发,25℃、30℃、15/25℃变温、20/30℃变温和25/35℃变温条件的发芽率分别为78%、43%、73%、94%和75%;(2)野甘草种子在全黑暗条件下不萌发,由黑暗转入光照后,种子正常萌发;(3)浓度为1%~5% PEG-6000、1~100 mg/L GA和1~5 mmol/L KNO3浸种后,野甘草种子发芽率均显著高于蒸馏水对照处理,分别为86%~90%、93%~95%和87%~88%。野甘草种子为需光性种子,适宜发芽温度为20/30℃变温,PEG-6000(1%~5%)、GA(1~100 mg/L)和KNO3(0.01~5 mg/L)浸种可促进野甘草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4.
以野木瓜籽精炼油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将膏体的综合评分作为评分标准,得到野木瓜籽油润唇膏的研制配方,并对其进行卫生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以100 g润唇膏配方为基准,混合油添加量73.5%,混合油的组成为野木瓜籽精炼油∶霍霍巴油质量比5∶5;混合蜡添加量14.6%,混合蜡的组成为蜂蜡∶小烛树蜡质量比4∶6;凡士林添加量5.9%,肉豆蔻酸异丙酯添加量5.0%,二棕榈酰羟脯氨酸添加量1.0%,适量柠檬精油,适量茶树精油。该配方下制得的唇膏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野罂粟种子形态、品质与萌发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连续2年对野罂粟种子萌发等情况的研究,初步探明野罂粟种子的形态、品质与休眠、寿命.野罂粟种色黑褐,状如微宿腰果,平均种长0.92 mm,腰宽0.40 mm,厚0.38 mm.单果平均产成熟种子1 746粒,不受精率18.8%.种子净度95.17%,千粒重79.6 mg,含水率4.81%,萌发率97.0%.野罂粟种子有休眠期,不同季节成熟的种子休眠期长短不一,夏熟种休眠期约2个月,秋熟种约1个月;野罂粟种子的自然寿命为20个月,半活期380 d;人工加速老化处理 8 d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野罂粟(Papaver naudicaule L.)系罂粟科罂粟属植物,药用全草,具有止咳平喘之功效。成熟的野罂粟种色黑褐,状如微宿腰果,平均种长0.92 mm,腰宽0.40 mm,厚0.38 mm[1]。动物试验尚未发现有成瘾现象[2],有望成为替代罂粟而亟待开发的药用资源,人工种植意义重大。由于野罂粟种子籽粒很小,特别适合丸粒化种子生产。通过野罂粟种子耐高温试验,探讨工厂化烘烤车间适宜的安全操作温度。  相似文献   

7.
野赤豆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人俊 《作物学报》2001,27(6):905-907
以往在我国,有的学者将野赤豆不合法命名为裂叶贼小豆和滇绿豆,或将其错误地鉴定为贼小豆,因之在中国无野赤豆的记载.通过作者的研究,赤豆起源于我国,并野赤豆不仅分布于辽宁,而且隔离分布于云南及广西.  相似文献   

8.
<正>野罂粟系罂粟科罂粟属植物,药用全草。成熟的野罂粟种色黑褐,状如微宿腰果,平均种长0.92mm,腰宽0.40mm,厚0.38mm[1]。动物试验尚未发现有成瘾现象[2]。有望成为替代罂粟而亟待开发的药用资源,人工种植意义重大。由于野罂粟种子籽粒很小,特别适合丸粒化种子生产。通过野罂粟种子耐高温试验,探讨工厂化烘烤车间适宜的安全操作温度。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大豆田野黍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并探索适宜施药时期,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稀禾啶、烯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精喹禾灵、喹禾糠酯对不同叶龄期野黍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防治一叶期至二叶一心期野黍可施用12.5%稀禾啶机油乳油131.25ga.i./hm2、240g/L烯草酮乳油90.00g a.i./hm2、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64.80g a.i./hm2、15%精吡氟禾草灵乳油135.00g a.i./hm2、5%精喹禾灵乳油71.25g a.i./hm2、40g/L喹禾糠酯乳油36.00g a.i./hm2,防治三叶期至三叶一心期野黍可施用12.5%稀禾啶机油乳油168.75g a.i./hm2、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97.20g a.i./hm2,仅12.5%稀禾啶机油乳油能有效防治四叶期以上野黍,施药量至少187.50g a.i./hm2.上述处理在施药后30d对野黍的株防效都超过90%.防治野黍的最佳时期为三叶期前,越晚施药,可供选择的除草剂种类越少,且需提高施药量.  相似文献   

10.
对9个广西主产鲜食、野生葡萄品种的葡萄皮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皮中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的品种为野生葡萄“野酿2号”毛葡萄和鲜食葡萄“温克”,含量分别为22.63 mg/g和19.77 mg/g。所有品种葡萄皮多酚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在85%以上,抗氧化效果显著,但品种间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差异较大,清除率最高的是“夏黑”(98.3%),其次是“野酿2号”毛葡萄(85.7%),最低的是“甬优一号”(35%)。果皮总酚含量高,同时抗氧化活性优于其他品种的是“野酿2号”毛葡萄、“温克”“、新株系Y137”毛葡萄和“夏黑”4个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野罂粟种芽低温发育情况、叶片冰点及单株野罂粟受冻害后活力恢复情况的研究,了解到其种芽可以在3.0~5.0℃低温范围内进行根、茎、叶分化生长。单株野罂粟芯部嫩叶和外部老叶的冰点不同,芯部叶片冰点为-6.0℃,外部叶片冰点为-5.0℃。历经一夜低温冻害后,外部老叶受冻枯萎,不能恢复活力,而芯部叶片仍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0月在青海西宁发现自然患病的野燕麦植株,对其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分离,并对其培养条件以及致病力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灰白色中央隆起的粗糙形菌落,不产孢或很少产孢;在培养到7d,保湿时间72h,保湿温度17~20℃,接种浓度在1×107个/mL时,野燕麦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达到70%和4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新疆野扁桃居群中自交不亲和花粉特异性表达的SSK1基因全长,以新疆野扁桃植物叶片及花粉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以及生物测序等技术,克隆得到了一个新的SSK1基因全长c DNA,Pet SSK1。Pet SSK1全长为602 bp,开放阅读框为534 bp,共编码了177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Pet SSK1蛋白的分子式为C910H1421N233O295S6,相对分子质量为20538.0,理论推导半衰期为30 h,等电点为4.52,不稳定指数为41.48,平均疏水指数为-0.567,Pet SSK1蛋白属于水溶性不稳定蛋白。首次从新疆野扁桃植株中克隆得到了SSK1基因全长。通过对该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为今后的表达分析以及有效利用该基因获得自交亲和植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该试验自主设计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从中筛选多态性最佳的引物以供后续研究使用。从该植物的5个居群中分别挑选2份叶片提取基因组DNA,扩增后的产物使用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并分析。经分析可得出12对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的期望杂合值(He)、观测杂合值(Ho)、等位基因数目(Na)、香农指数(I)、固定指数(F)、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的范围分别为0.656~0.859、0~0.281、3.796~9.580、4~8、1.213~2.014、-0.164~1、0.605~0.843。在所有以上引物中,引物PT-6除固定指数外的所有信息数据均为最高。共筛选出12对多态性信息丰富的TP-M13-SSR引物,扩增片段大小在100~300 bp之间,多为两碱基重复。  相似文献   

15.
<正>野罂粟(Papaver naudicaule L.)系罂粟科罂粟属植物,药用全草,具有止咳平喘之功效[1]。野罂粟全草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其中野罂粟碱是起主要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之一[2]。鉴于野罂粟仅仅靠野外采集远远满足不了用药市场的需要,因此将野罂粟由野生变家种是解决野罂粟药源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不同  相似文献   

16.
旨在为今后研究新疆野扁桃的分子调控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利用Rt-PCR技术及生物测序等方法,从新疆野扁桃的幼嫩叶片中,克隆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新疆野扁桃Cullin1基因全长c DNA,命名为Pet Cullin1。并进一步的利用在线软件分析发现:Petcullin1基因全长为2677 bp,其开放阅读框2217 bp,该基因的氨基酸共有738个编码,预测得出Petcullin1蛋白的分子式为C3887H6064N1028O1133S34,原子总数为12096,相对分子质量为85814.61,理论推导出其半衰期为30 h,带正负电荷的残留的总数分别是108和113,不稳定指数和平均疏水指数分别为40.19、-0.452,该蛋白属于水溶性不稳定蛋白。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不同强度放牧干扰下西天山野果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间的关系,为后期野果林的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西天山野果林下植物为研究对象,依照放牧强度的划分方法,采用典型样地法,选择12个典型样地布置草本样方。以林下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比研究轻度(距离牧民居住点2~3 km)、中度(距离牧民居住点1~2 km)、重度(距离牧民居住点0~1 km)3种放牧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进而分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植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禾本科狗牙根和豆科车轴草逐渐被菊科蒲公英所取代;西天山野果林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其中有机质、全氮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全钾含量则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研究认为,土壤中全钾含量和N/K是限制野果林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这很可能与家畜排泄物的归还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遗传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官春云 《作物学报》1996,22(2):214-219
对新疆野生油菜和野芥的cpDNA,染色体数及核型,叶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生殖隔离,植株形态和生长发育等研究结果表明,新疆野生油菜就是野芥。鉴于野芥在我国还没有记载和报道,因此,新疆野生油菜的发现就是野芥在中国的新发现。野芥在加拿大被称为“毒草”。文章对防止野芥蔓延,野芥作为种质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在油菜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野罂粟种子萌发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甄占萱  李云祥  那淑芝  薛秋生 《种子》2005,24(7):32-33,43
利用电热恒温培养箱,参考种子萌发试验法,研究不同温度对野罂粟种子萌发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罂粟种子发育起点温度为2.8℃;,最适温域12~18℃;高温上限32℃;萌发有效积温为30.6℃.同时改进完善了种子发育起点温度和萌发有效积温的试验设计和算求方法.为野罂粟的适期播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江淮稻麦轮作区野燕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种下单位的划分及生物学特性和防除的研究提供依据,在安徽省境内14个地市(县)共采集野燕麦样本14份,种植于半野外环境下,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群体的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野燕麦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样本间形态等性状的遗传差异,14个野燕麦群体可分为两大聚类群,分别为聚类群Ⅰ、聚类群Ⅱ;同时又可将聚类群Ⅰ分为3个明显的亚聚类群.沿淮和沿江地区的野燕麦群体明显不同,这可能与土壤沉积物源、土壤pH值及土壤水分含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