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胡强 《中国猪业》2021,16(5):38-43
本试验研究不同天数的批次化生产模式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按猪场原有生产节奏随机选择1~6胎正常大白母猪进行试验。试验分为3组,分别按7 d批、21 d批、28 d批导入批次化配种模式。试验均采用相同的定时输精和同期分娩技术,共收集432头大白母猪的繁殖记录。结果表明,21d批次比7d批次窝产活仔数提高了1.13头,差异显著(P<0.05);28 d批次比7 d批次降低了木乃伊胎数0.60头,差异极显著(P<0.01);21 d批次比28 d批次死胎数高0.85头,差异极显著(P<0.01);窝总仔数与死胎数呈正相关(r=0.386,P<0.01);窝总仔数与木乃伊胎数呈正相关(r=0.196,P<0.01);木乃伊胎和死胎数呈正相关(r=0.122,P<0.05);初生窝重—活仔数回归方程y=2.221+1.251x。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胎次和分娩季节对美系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根据河南省某一级种猪场近3年的繁殖母猪资料,选取342头美系大白母猪共1 646窝生产数据,分析不同胎次和分娩季节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在第3胎次时达到高峰,第3~6胎的繁殖性能随着胎次的增加,产仔性能小幅下降,从第7胎开始迅速下降。总产仔数方面,春季的产仔数量显著多于秋季(P<0.05),与夏季和冬季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产健仔数方面,冬季最多,显著多于秋季(P<0.05),与春季、夏季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初生重方面,春季最高,显著高于秋季、冬季(P<0.05),与夏季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胎次和分娩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中,控制美系大白母猪于春季、冬季分娩,利用好2~6胎次的母猪对生产最有利。  相似文献   

3.
胎次、产仔月份及纯繁/杂交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部分非遗传因素(胎次、产仔月份及纯繁/杂交)对长白、大白和杜洛克母猪产仔性能(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初生窝重)的影响,旨在为后备母猪的选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2~5胎仔猪的初生窝重较重;其中2、3胎的初生窝重极显著高于头胎及6胎之后的仔猪初生窝重(P<0.01)。3月份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及初生窝重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且11月份初生窝重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长白纯繁母猪在产活仔数方面极显著优于大白纯繁母猪和长白×大白杂交母猪(P<0.01);在初生窝重方面,大白×长白杂交母猪的初生窝重极显著高于大白纯繁母猪和长白×大白杂交母猪(P<0.01)。第2胎与3~4胎、第3胎与第4胎的总产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该猪场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且以1~4月份的产仔性能为佳;配种方式以长白纯繁和大白×长白杂交为宜;第2胎产仔性能可作为后备母猪选留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胎次、配种月份对长大二元母猪产仔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温氏集团江西养猪分公司某种猪场的长大二元母猪为研究对象,对母猪胎次、配种月份和繁殖性能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胎次、配种月份对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配种月份对长大二元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产健仔数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产健仔数最高所对应的胎次均为第4胎,总产仔数最高所对应的配种月份为11月,产活仔数和产健仔数最高所对应的配种月份为12月。  相似文献   

5.
楚丹  陈斌  冉茂良 《中国猪业》2019,14(6):11-15
胎次和配种月份等非遗传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湖南某猪场共计3 636头长白二元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畸形数、木乃伊数、死胎数、弱仔数、死仔数和初生窝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胎次和配种月份对长白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胎次和配种月份对长白二元母猪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从第1胎至第3胎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呈逐渐递增趋势,其中,第3胎次最高,3~5胎次繁殖性能趋于稳定;第1胎的死胎数、畸形数、弱仔数最高;第5胎的木乃伊数最高,但畸形数最低。长白二元母猪在每年2—4月的配种繁殖性能最佳,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5—7月。结果表明,长白母猪第2~5胎次繁殖性能较好,且适宜配种月份为2—4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饲喂频率对妊娠母猪背膘厚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方法] 挑选加系杜洛克经产母猪480头,配种时按照胎次(2~7胎)、背膘厚(11~22 mm)相近的原则随机将母猪分为T1组(每天饲喂1次)和T2组(每天饲喂2次),两组每天等量饲喂。T1组母猪220头,饲喂时间为8:00;T2组母猪260头,饲喂时间为8:00和15:00,每次饲喂量为总量的一半,定位栏饲养。[结果] ①饲喂频率不影响妊娠56 d、开配-妊娠56 d的背膘厚(妊娠56 d背膘厚-开配背膘厚)(P>0.05);T2组妊娠110 d(P=0.06)、妊娠56-110 d(P=0.09)背膘厚(妊娠110 d背膘厚-妊娠56 d背膘厚)有高于T1组的趋势。②饲喂频率对窝产总仔数、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数、初生窝重以及初生个体重均无显著(P>0.05)影响。③在三胎母猪中,T2组妊娠110 d(P=0.01)、妊娠56-110 d(P=0.04)背膘厚均显著高于T1组;五胎及以上母猪,T2组妊娠56-110 d(P=0.08)背膘厚有高于T1组的趋势。④饲喂频率不影响二胎母猪窝产总仔数、死胎数、木乃伊胎数、初生窝重以及初生个体重(P>0.05),但二胎母猪中T2组活仔数有高于T1组的趋势(P=0.07)。[结论] 饲喂频率由每天两餐减少到每天一餐不会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母猪存栏量急剧下降,三元母猪留种成为许多猪场提高经济效益的首选,为了解山西本地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其后代的生产性能,本研究对大同同铁生活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大南养殖基地所养殖的自繁自养二元母猪和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同时对三元母猪所产后代的生产性能进行测定统计,并对其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元母猪第一胎发情的日龄明显比二元母猪晚(P<0.05),平均大约推迟了12 d;三元母猪发情持续的时间极显著短于二元母猪(P<0.01),三元母猪所产仔猪28日龄断奶均重显著低于二元母猪所产28日龄断奶均重(P<0.05),三元母猪所产仔猪28日龄断奶窝重极显著低于二元母猪所产仔猪28日龄断奶窝重(P<0.01)。三元母猪的断奶发情间隔、PSY显著低于二元母猪(P<0.05),三元能繁母猪的淘汰率极显著高于二元母猪(P<0.01)。三元母猪后代生产性能无论是平均日增重还是料重比均极显著低于二元母猪的后代(P<0.01)。由此表明,三元母猪的繁殖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均不及二元母猪。因此,三元母猪仅可用于应急,在养殖场尽量避免使用三元母猪。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广东某种猪场的3 138窝纯种美系大白母猪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配种月份与胎次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显著(P0.05),其中母猪总产仔数、活仔数及健仔数随配种月份及胎次变化趋势一致。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和健仔数最高的配种月份均为12月,与之对应的种母猪胎次均为第4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后期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苜蓿草粉对母猪繁殖性能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胎次、体况、预产期相近的40头妊娠后期大长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试验母猪日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5%苜蓿草粉组),10%(10%苜蓿草粉组)和15%(15%苜蓿草粉组)的苜蓿草粉。母猪确定妊娠85 d进入试验期,分娩后试验结束。妊娠第111天时,采集母猪血样,测定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母猪分娩12 h内,记录产仔数、产活仔数,测定仔猪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结果] 10%苜蓿草粉组的仔猪初生窝重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组。10%苜蓿草粉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和白/球比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5%和10%苜蓿草粉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5%和10%苜蓿草粉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0%苜蓿草粉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处理组;10%苜蓿草粉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10%苜蓿草粉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P<0.05)其他处理组,5%和15%苜蓿草粉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10%苜蓿草粉组的血清IgM含量显著(P<0.05)高于5%苜蓿草粉组。[结论] 妊娠后期日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对母猪的繁殖性能及血清生化、抗氧化和免疫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添加量以10%为宜。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湖北省某猪场1219窝不同胎次加系大约克夏母猪繁殖记录为基础,分析了不同胎次、配种季节、背膘厚、与配公猪品种对其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母猪健仔数和断奶数均以3~4胎次最佳,初生窝重3~4胎次最重,显著高于1、2、5、7、8胎次(P <0.05);弱仔数、畸形数、死胎数及木乃伊数随胎次的增加呈不规律变化;(2)与其他配种季节相比,冬季配种母猪的初生窝重最重,死胎数最低,木乃伊数最高,且差异均显著(P <0.05),但配种季节对健仔数和断奶数的影响不显著(P> 0.05);(3)妊娠后期母猪背膘厚度17~20mm时健仔数和初生窝重最高,14~17mm时弱仔数和畸形数最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4)除了死胎数和木乃伊数外,与配公猪为长白公猪的母猪健仔数和断奶数均显著高于与配公猪为加系大约克夏公猪的母猪(P <0.05),但对初生窝重、弱仔数和畸形数无显著影响(P> 0.05)。由此可知,胎次、配种季节、背膘厚度及与配公猪品种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加系大约克夏母猪的繁殖性能,其中加系大约克夏母猪3~4胎次、冬季配种、与配公猪为长白公猪...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胎间距对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以某原种丹系种猪场2021年的3 023条繁殖数据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2胎不同胎间距对丹系母猪主要繁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系母猪2胎胎间距主要集中在140~160 d(群体平均值为155.79 d)。不同品种2胎胎间距分析结果显示,长白母猪的2胎胎间距(151.38 d)显著短于大白母猪(154.51 d)以及杜洛克母猪(155.49 d)。繁殖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胎间距与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等繁殖性状呈弱相关,与初生窝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胎间距与丹系母猪繁殖性能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白母猪胎间距为150~160 d时,其总产仔数、健仔数以及初生窝重高,而弱仔数、死胎数、畸形数以及木乃伊数较低;长白母猪胎间距为140~150 d时总产仔数、健仔数以及初生窝重较高,而弱仔数、死胎数以及木乃伊数较低;杜洛克母猪胎间距为150~160 d时,总产仔数以及健仔数最高,而弱仔数、死胎数较低。胎次与胎间距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胎胎间距与3胎胎间距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胎胎间距与5胎胎间距呈显著负相关(P<...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胎次及分娩季节对不同杂交模式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根据新疆某猪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大约克夏、大长、长大、杜长大共8 461窝繁殖记录,统计分析胎次及分娩季节对不同杂交模式母猪总产仔数、健仔数、死胎数、畸形和初生窝重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有显著影响,其中总产仔数、健仔数及初生窝重均随着胎次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7胎繁殖性能较好,均在5胎达到高峰,5胎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及初生窝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死胎数10胎最高,畸形数1胎最高;春季母猪的总产仔数和健仔数最大且均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夏季的初生窝重最大且均高于秋季和冬季(P<0.01),秋季母猪的产死胎数最多;4~6胎杜长大的总产仔数、健仔数和初生窝重均最高,总产仔数高于大长母猪(P<0.05),健仔数和初生窝重高于大约克夏(P<0.05)。综上所述,母猪的繁殖性状受到胎次、分娩季节和品种杂交效应的综合影响,生产中需要加强初产和8胎以上高胎龄母猪的饲养管理,并及时淘汰高胎龄母猪,以维持最佳胎次结构,并可提高母猪3~7胎龄在猪群中的占比,调整配种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养猪》2015,(5)
为确定母猪最佳使用年限和产仔月份,同时为后备母猪的选种提供指导,研究统计分析了胎次、产仔月份对长大二元母猪产仔性能(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大母猪1~6胎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随胎次呈增加趋势,第6胎达到高峰,分别为11.88头和11.28头,极显著高于第1、2和8胎次(P0.01);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7胎之后出现显著下降趋势。3月份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最高,12月份最低,且3月份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显著高于12月份(P0.05)。第2胎与第3胎、第3胎与第4~5胎、第4胎与第5胎的总产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2胎与第4胎的总产仔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第2胎与第3胎、第3胎与第4~5胎的产活仔数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第2胎与第4胎、第4胎与第5胎的产活仔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该猪场长大二元母猪3~6胎的产仔性能较好,且以3月份的产仔性能为佳;第2胎产仔性能可作为后备母猪选留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伊犁马和哈萨克马泌乳母马在不同泌乳月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差异,为开发利用伊犁马和哈萨克马乳用特性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年龄和胎次相近、产驹时间接近、健康的伊犁母马和哈萨克母马各12匹,在日粮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记录2个品种母马在泌乳30、60、90 d的产奶量;采集乳样,测定2个品种母马不同泌乳时间的乳中体细胞数、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和总固形物含量。[结果]泌乳30 d时,哈萨克马的产奶量高于伊犁马(P>0.05),乳脂率极显著(P<0.01)高于伊犁马,乳中体细胞数显著(P<0.05)高于伊犁马,其他乳成分指标高于伊犁马(P>0.05)。泌乳60 d时,伊犁马的产奶量和乳糖率极显著(P<0.01)高于哈萨克马,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高于哈萨克马(P>0.05),乳中体细胞数和总固形物含量低于哈萨克马(P>0.05)。泌乳90 d时,伊犁马的产奶量显著(P<0.05)高于哈萨克马,乳糖率、总固形物含量极显著(P<0.01)高于哈萨克马,乳脂率和乳体细胞数极显著(P<0.01)低于哈萨克马,乳蛋白率高于哈萨克马(P>0.05)。[结论]泌乳初期(30 d),哈萨克马的产奶量和乳营养成分含量高于伊犁马;泌乳中期(60、90 d),伊犁马的泌乳性能整体优于哈萨克马。在观察期内,哈萨克马的乳体细胞数大于伊犁马。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瘦肉型猪组合配套杂交方法和效果而进行试验。试验采用HN121(温氏杜洛克猪)、HN212(法系皮特兰♂×温氏杜洛克♀)为父本,以HN204(温氏大白♂×美系长白♀)为母本,对HN323(HN121×HN204)和HN424(HN212×HN204)两个组合配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N424组合与HN323组合相比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仔猪初生窝重、21日龄仔猪成活率、21日龄窝重等繁殖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HN424组合仔猪的体重、背膘厚降低5.63%(P<0.05),瘦肉率提高4.95%(P<0.05),眼肌面积增大33.08%(P<0.01),肉色评分降低7.19%(P<0.05),大理石纹评分降低11.30%(P<0.01),滴水损失率提高10.63%(P<0.01),其他遗传性状差异不显著;HN424组合与HN204二元母系相比,日增重提高9.26%(P<0.05),背膘厚减少16.41%(P<0.01),料肉比减少8.02%(P<0.05);HN323组合与HN204二元杂交母系相比,日增重提高7.20%(P<0.05),背膘厚减少11.43%(P<0.01),料肉比降低5.35%(P<0.05)。说明采取四元杂组合和三元杂交组合均对“大×长”(HN204)二元杂交有显著的遗传改良作用,“皮×杜×长×大”四元杂组合可显著提高猪的瘦肉率、眼肌面积,但肉色、大理石纹、滴水损失率等肉质指标变差,建议在“皮×杜×长×大”四系组合配套杂交中加入能改良肉质基因的猪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西门塔尔牛肉原料肉的理化品质,评价烤制加工后的食用品质和感官品质。[方法]选取体重为550 kg左右的西门塔尔肉牛10头,屠宰分割后取不同部位牛肉(里脊、外脊、前腿、后腿、眼肉、米龙)。4 ℃排酸72 h后,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部位牛肉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水分含量、pH值以及色泽指标,并对大理石花纹等级进行评分;220 ℃烤制10 min后,对不同部位牛肉进行剪切力和加工损失率测定,并对感官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不同部位牛肉的脂肪含量、大理石花纹评分、L*值、a*值、剪切力、色泽评分、嫩度评分、多汁性评分、香气评分和总体可接受性评分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不同部位牛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pH值、b*值、加工损失率、滋味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眼肉中脂肪含量最高(P<0.01),前腿、后腿脂肪含量相同,均为最低(P<0.01);眼肉、外脊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P<0.01)高于其他部位;眼肉、外脊的L*值显著(P<0.05)高于其他部位,里脊、后腿的L*值显著(P<0.05)低于其他部位;外脊和眼肉的a*值显著(P<0.01)低于其他部位;眼肉、外脊的剪切力显著(P<0.01)低于其他部位;眼肉的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显著(P<0.05)高于其他部位,前腿、后腿和米龙的总体可接受性评分相同,均为最低(P<0.05)。[结论]外脊、眼肉的肌内脂肪含量高于其他部位,烤制后产品的嫩度、滋味及总体可接受性较好。眼肉和外脊是西门塔尔牛肉中最适宜加工烤制产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苜蓿品质是由苜蓿化学成分、采食率、消化率、能量值、家畜饲喂效果等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状。为探索不同苜蓿品种间的品质差异,试验选取10个国内外苜蓿品种,于2017年和2018年第1茬初花期刈割取样,65 ℃烘干后测定茎叶比、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灰分(ASH)、粗脂肪(EE)指标。结果表明:茎叶比最低的品种是WL319HQ,DM含量较高的品种是中苜1号和康赛,CP含量较高且ADF含量较低的品种是康赛和WL319HQ,RFV、EE含量最高且NDF含量最低的品种是康赛,ADL含量最低的品种是骑士2,ASH含量最低的品种是中苜1号,将上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品质最好的品种是WL319HQ,其次是康赛。从相关分析中得出:CP含量与茎叶比和ADF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DF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EE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NDF含量与ADF和ADL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除DM含量和ASH含量外,其他指标之间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以6月龄和12月龄广西本地黑山羊为对照,研究广西丰肉型新品系黑山羊的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综合测定和分析其屠宰性能、肉质、化学成分和风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月龄和12月龄广西丰肉型新品系黑山羊与广西本地黑山羊两者相比较,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眼肌面积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且前者大于后者;肌肉中肉质的肉色和大理石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前者大于后者;嫩度剪切值差异显著(P<0.05,6月龄)和极显著(P<0.01,12月龄),前者小于后者;化学成分方面,粗蛋白、脂肪和磷测定指标两者差异显著(P<0.05),且前者大于后者;粗纤维指标两者差异显著(P<0.05),前者小于后者;风味影响因子方面,氨基酸总量、谷氨酸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前者大于后者,其余种类氨基酸含量(除12月龄试验羊甘氨酸含量外)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两者差异显著(P<0.05),前者大于后者;胆固醇含量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低于羊生产学推荐值;硫胺素和肌苷酸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前者大于后者。综合以上测定结果可以得出,广西丰肉型新品系黑山羊产肉性能高,营养成分全面,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且肉质鲜嫩多汁,膻味小,口感好,风味独特;其羊肉中胆固醇含量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广西丰肉型新品系黑山羊是适合南方地区生产高端黑山羊的首选品种,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牧草—放牧绵羊生态系统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季节放牧绵羊体内矿物质元素的盈亏状况,评定矿物质元素营养限制因子。[方法]选取6只体况良好的体重为(39.65±2.25)kg的放牧蒙古羊母羊作为试验羊,测定该地区牧草嫩草期(6月)、生长期(9月)和枯草期(11月)放牧绵羊的体重、采食量、排粪量和排尿量;检测牧草3个生长时期草原土壤、牧草以及放牧绵羊血清中的7种矿物质元素(铁、铜、锰、锌、硒、钼、钴)含量;借助采食量模型预测放牧绵羊在牧草不同生长时期的矿物质元素摄入量;利用代谢试验测定从粪、尿中排出的矿物质元素含量,计算放牧绵羊体内矿物质元素沉积量。[结果]放牧绵羊的体重和采食量在牧草3个生长时期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枯草期排粪量极显著(P<0.01)高于嫩草期和生长期。草原土壤、牧草及绵羊血清中的铁元素含量在牧草不同生长时期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铁元素含量均不存在缺乏情况。枯草期牧草的铜元素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嫩草期和生长期,枯草期绵羊体内沉积的铜元素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生长期,并出现了负沉积。草原土壤、牧草以及绵羊采食和体内沉积的锰、钼元素含量在牧草不同生长时期之间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但两种元素不存在缺乏情况。嫩草期绵羊血清中的锌元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生长期和枯草期;草原土壤、牧草、绵羊体内沉积的锌元素含量在牧草不同生长时期之间虽无显著(P>0.05)差异,但存在缺锌的情况。草原土壤中的硒元素含量在牧草生长期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嫩草期和枯草期,嫩草期和生长期牧草中的硒元素含量低于正常水平下限,而枯草期牧草中未检测到硒元素;绵羊血清中硒元素的含量在牧草不同生长时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处于正常水平的下限。草原土壤中的钴元素含量在牧草不同生长时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低于标准值;枯草期和嫩草期绵羊体内沉积的钴元素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生长期。[结论]建议在该地区全年以适当形式为放牧绵羊补锌和硒元素,冬季或春季可适当补饲含铜和钴的微量元素制剂。  相似文献   

20.
以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丹系大白猪2 708窝产仔记录为基础数据,研究胎次及配种季节对丹系大白猪母猪妊娠时间、总产仔数、活仔数、健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系大白猪母猪1胎时总产仔数、活仔数、健仔数均最低,妊娠时间最短;3胎时产仔数最高,4~8胎时仍维持良好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胎次与妊娠时间、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秋季配种的母猪总产仔数、活仔数、健仔数指标最佳。综上,在实际生产中,可考虑适当延长丹系大白猪母猪使用年限,并在制定配种计划时考虑季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