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妊娠期易栓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51例妊娠期易栓症患者和40例正常晚期孕妇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相关指标.结果 易栓症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抗凝血酶Ⅲ均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而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板平均体积和分布宽度均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结论 监测孕产妇血小板和凝血相关指标可预防易栓症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复测量统计方法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恢复过程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平行对照设计,随机抽取具有激素治疗完全反应的初发ITP患者89例,其中小儿组48例,成人组41例,回顾分析血小板及其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组均治疗至少3个...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 ex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Ch ild-Pugh积分的增加,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方法:检测6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4项参数,采用玻璃球法检测血小板粘附功能,采用比浊法检测聚集功能,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冠心病组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分别为(47.32±3.21)%、(66.24±4.16)%,均高于对照组的(40.68±3.07)%、(57.37±3.88)%,P<0.01;且血小板参数中PLT和PCT显著性降低,而M PV和PDW则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减少而活性增加,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我们检测了 9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PL 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压积 (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98例重型肝炎均为住院患者 ,其中急性重型 15例 ,亚急性重型 2 7例 ,慢性重型 5 6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5年北京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98例重肝中男79例 ,女 19例 ,年龄 7~ 6 5岁 ,平均 42 .3岁。对照组 46例 ,均为健康体检者 ,男例 ,女例 ,年龄 2 3~ 5 2岁 ,平均 35 .5岁。1.2 方法采用 JT- R1 型血…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 3项血小板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COULTER- JT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了 1 8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患者和 96例正常对照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计数 (BPC)、血小板压积 (PCT) ;肾功能损害不同阶段 (即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 )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比较。结果 :CRF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BPC、PCT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 ;CRF各组间 BPC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 (P<0 .0 5) ;肾功能衰竭期组、尿毒症期组的 MPV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 .0 1 )。结论 :MPV、PCT可作为判断 CRF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出血倾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95例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 h和24 h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对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3.7%(32/95),其中HLA-I抗体27例;HPA抗体1例,HLA-I+HPA抗体4例;39例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输注率为41.1%(39/9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 h和24 h的CCI值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78.1%)明显高于阴性患者(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87.5%)与未配型组(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密切相关,血小板交叉配型可减少同种免疫反应,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交叉配型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脑梗死患者45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进行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3d)和恢复期组(10~14d);按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梗死组(19例)、小面积梗死组(16例)、大面积梗死组(10例)。对各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比较均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死恢复期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TPO水平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梗组和小面积梗死组血清TPO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小面积梗死组与腔梗组以及大面积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急性期组及恢复期组,血清TPO水平和血小板总数与梗死面积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后TPO水平改变在脑梗死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可能在脑梗死后脑保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观察46例血液病患者98例次输注血小板后的输注效果,并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指标进行评价。血小板抗体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法进行检测并通过淋巴毒试验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2.9%;98例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清标本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9例,阳性率为39.8%;HL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为69.7%,HPA抗体阳性者及HLA和HPA抗体阳性者无效输注率均为100.0%。血小板抗体阳性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74.4%(29/39),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者的22.0%(13/59)(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动脉夹层(CAD)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48例CAD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每组24例.抗凝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服用3~6个月华法林,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均以任何原因的卒中复发、出血性事件或者死亡作为观察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1a.结果 抗凝组有22例(91.7%)未出现终点事件,2例出现卒中复发,其中1例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抗血小板组有15例(62.5%)未发生终点事件,3例出现卒中复发,5例出血以及1例死亡.抗凝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79,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入院时(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CAD均有效,且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机采血小板的冲红原因,提高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180例个体机采献血者和150例无偿机采献血者,采前取手指末稍血进行血常规分析,对机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PLT)计数,并与无偿献血组1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180例个体献血者有29例出现冲红,150例无偿献血者和对照组均无冲红现象;冲红组的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偿组,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偿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冲红组机采血小板的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偿组(P<0.01)。结论:MCV低于正常、RDW高于正常是引起机采血小板冲红的主要原因,也与献血者频繁献血有关,冲红影响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无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的质量优于个体献血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细菌培养的结果,为安全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对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东莞市17 762例无偿献血者的血小板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无偿献血者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42‰,其中汇集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阳性率分别为3.94‰和2.04‰;病原菌居前3位的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86%)、革兰阳性杆菌(39.53%)和厌氧菌(4.65%);39.53%的阳性血小板细菌培养初次报警时间〈24 h,平均初次报警时间为(53.1±41.8)h。结论目前常规血小板的细菌筛查方法及放行策略存在局限性,建议引入其他方法作联合检测以降低漏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双联抗血小板(DAPT)疗程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PCI置入DES的冠心病患者117例,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记录DAPT时间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分析DAPT疗程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24~30个月.出院后6个月,106例(90.6%)坚持DAPT;出院后2a,47例(40.2%)坚持DAPT.19例(16.2%)发生MACE,其中1~2 a组、>2 a组MACE发生率均低于<0.5 a组(P<0.05).结论 置入DES的冠心病患者疗效与DAPT疗程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儿血小板(PLT)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3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代偿期38例,失代偿期15例)入院后1、24、72、120h的PLT计数、MPV,并与同期50例健康儿作对照。结果感染性休克患儿入院时PLT计数低于对照组,而MPV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失代偿期组更明显。死亡组PLT计数在各时点均低于存活组,但MPV均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PLT计数、MPV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MCS +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冲红的原因。方法 :将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出现冲红的献血者 2 0名作为冲红组 ,随机选择正常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 2 0名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献血者机采前手指末梢血的红细胞计数 (RBS)、血红蛋白 (Hb)、红细胞体积分数 (Hct)、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 (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和血浆总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冲红组多项血液参数 (包括Hb、Hct、MCV、MCH、MCHC)以及血浆总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而两组的外周末梢血RBC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MCHC以及血浆总蛋白等参数的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萃取和柱层析法制备毛冬青各提取部位;用Born比浊法,以ADP为诱导剂检测毛冬青根提取液各部位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从而确定毛冬青根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部位。结果表明,各部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水部位和D101-95%乙醇部位活性最强,且在0.08~0.5 mg/mL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其活性也随之加强,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 (简称丙球 )治疗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方法 :采用激素联合小剂量丙球及单纯激素两种方案治疗 ITP。结果 :治疗组在血小板开始上升、血小板达峰值及出血症状控制时间 (t/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6± 0 .7) vs(4 .3± 2 .1)、(8.5± 1.8) vs(13.4± 3.5 )、(3.6± 1.6 ) vs(6 .8± 3.7) ,P均<0 .0 1]。治疗组显效 11例 ,良效 10例 ,进步 4例 ,无效 1例 ;对照组显效、良效、进步、无效则分别为 9、15、4、1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激素联合小剂量丙球可短期改善 ITP症状 ,提升血小板且安全性高 ,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对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阿斯匹林抵抗的患者48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 波立维75 mg,14 d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阿司匹林100 mg和阿司匹林300 mg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服波立维可使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抑制(P<0.01),但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结论 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或合用波立维不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对该类患者应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19.
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经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治疗无效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采用丙种球蛋白 0 .4g/ (kg· d) ,以 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成 2 .5%的浓度静脉滴注治疗 ITP患者 32例 ,连用5 d。结果 :显效 1 5例 (47% ) ,良效 1 0例 (31 % ) ,进步 7例 (2 2 % ) ;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 :对经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等方法治疗无效的 ITP,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IFG)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分布水平.方法 观察12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120例IFG者(IFG组)和120例血糖正常者(健康组)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MPV、血脂差异.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糖尿病组、IFG组的BMI、FPG、MPV、血小板分布宽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1);MPV与BMI、FPG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 糖尿病和IFG者中MPV水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