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2008年~2012年工程共9个项目区,涉及81条小流域,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361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3853平方千米的93.8%。该项目经过5年的实施,项目区治理程度由38%提高到72%,林草覆盖率由9%提高到27%。据测算,治理期末各项治理措施年可拦蓄降雨径流4859万立方米,减少土壤流失量717万吨,使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梯田年均增产粮食1.23万吨,项目区人均粮食产量由354千克提高到461千克,减少贫困人口8.7万人,工程建设助推了项目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汤峪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8?km2,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为要求,治理程度从40.06%提高到94.2%,林草覆盖率从38.9%提高到77.13%,有效地控制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水土资源得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扩大了林草覆盖面积,提高了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提升了流域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是对治理水土流失、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工程实施中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 ,妥善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坚持人工治理与封育保护相结合 ,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采取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梯田建设等措施 ,恢复植被覆盖 ,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宁波市周公宅水库库区水土保持林的营建技术。初步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工程区的林草覆盖率为53.90%,植被恢复率为99.23%,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43,拦渣率为99.9%,基本上控制了因工程建设而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达到了国家要求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宁化县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为例,从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2个层面监测了常丰里和石壁溪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植被自然演替状况、植被覆盖度、林草生长量,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该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675 hm2,治理程度达到80.4%;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达80%以上;宜草宜林面积达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从50.4%提高到56.0%;提高了防洪减沙效益,减沙率达70%以上;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从2 533 t/(km2·a)降低到1 500 t/(km2·a)以下。经过综合治理,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强度都已明显下降,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配套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国家对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查阅工程监理报告、监测报告、现场抽样调查以及与监测部门、当地水利部门座谈等途径,对该工程水土保持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治理面积1 547.9hm2,项目区平均扰动土地治理率为99.6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4.0hm2,平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8.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9~1.28,拦渣率为99.68%。生态环境和土地生产力恢复方面,植被恢复系数达到95.90%,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5%以上,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公路建设中实现了物种多样性,植被的自然恢复达到预期的目标。公众满意程度好。  相似文献   

7.
金毅 《甘肃农业》2005,(10):61-61
甘肃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一期项目经过8年的实施,共治理庆阳地区马莲河流域的99条小流域1386.10kh。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治理程度由21.5%提高到56.58%,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8%提高到40.8%,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2元增加到1299.5元,人均产粮由383公斤增加到480公斤,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文中介绍了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8.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和祁连山东端,是黄河一级支流及内陆河水系石羊河的源头。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88.94%,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坡耕地综合治理,合理设计措施,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同时推动公众参与治理工作,规范运作,强化工程建设管理,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缓减,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行为得以遏制,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开展梯田建设,为县域特色产业及经济发展打造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非  王孝忠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63-65,131
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固海扩灌区划分为5个责任分区,运用水蚀径流场和风蚀小区等方法对该区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固海扩灌区累计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总面积为409.5 hm2,林草成活率达87%以上,区域小气候得到了明显改善;扬沙日数减少至5.9 d,沙暴日数减少至0.5 d,相对湿度提高到47.2%,年蒸发量降低到1 835 mm,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7 862.90 hm2;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均达到了2级以上防治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45,拦渣率为95%,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8%,林草覆盖率为15.09%。  相似文献   

10.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和祁连山东端,是黄河一级支流及内陆河水系石羊河的源头。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88.94%,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坡耕地综合治理,合理设计措施,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同时推动公众参与治理工作,规范运作,强化工程建设管理,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缓减,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行为得以遏制,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开展梯田建设,为县域特色产业及经济发展打造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石漠化造成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已经成为限制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建立一套广西特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广西地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对广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广西地区基岩裸露、成土缓慢、植被生长困难等石漠化特点,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应计算方法》(GB/T 15774—2008),通过广西水利厅提供的水文站资料、县志、年鉴等历史资料集成、野外小流域采样调查、原位监测等方法,总结出涵盖包含社会、生态、经济3大方面在内的9类指标构成的初选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并结合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主要的作用途径,对指标的敏感性进行检验,筛除冗余指标,使得到的指标体系涵盖内容较为全面,指标信息重叠较少,代表性较强,最终形成包涵8个生态效应指标、7个经济效应指标、1个社会效应指标的水土保持效应指标体系。其中,生态效应指标对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影响较大的前3位分别为林草措施面积(11.21%)、蓄水措施有效面积(11.10%)、有效土层厚度(6.28%),经济效应指标影响较大的前3位分别为林果产品产量(15.11%)、粮食生产量(14.95%)、第三产业总产值(14.74%),社会效应指标为负向指标,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越难以治理。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为深入讨论生态效应补偿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优化广西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选择坡改梯经济林、冲沟内生态林和沟头坡面生态林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分别设置标准观测小区,在雨季观测这3种模式与其对照的水土流失、土壤入渗率和0~100cm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结果表明,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未种植任何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分别在30%和60%以上,显示出极显著的控制水土流失的效应。植被恢复还极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入渗率(可增加100%~200%)。在雨季,生态林和经济林植被恢复模式,较其对照分别显著增加了土壤含水量30%和100%以上,说明植被恢复在雨季不会导致土壤旱化,因为植被恢复减少了地表水和土壤细颗粒的流失,同时还增加了降水的入渗,这2个作用都使土壤整个剖面水分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对玉米扣半留茬播种与三犁川播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扣半留茬播种比三犁川播种增产达990.0kg/hm2,增收节支达1488.0元/hm2,土壤含水量提高0.9~1.0个百分点;出苗率提高9.5个百分点。同时,扣半留茬播种能降低水蚀发生点数,通过根茬保留在垄台上,也能大大降低风蚀的危害性,是具有推广价值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立法过程,阐述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5个特点,指出新法充分体现了在我国新形势下对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学中构建模糊专家系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保持模糊专家系统是把模糊技术引入专家系统领域,以处理水土保持专家知识中存在的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该文对水土保持模糊专家系统的原理进行了探讨,从其结构组成、模糊知识的表示和模糊推理技术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这些也是水土保持模糊专家系统与普通专家系统的重要区别,它可以使专家系统能更客观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水土保持学科领域的问题进行专家级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坡改梯、刺槐、枫树和枣树林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7%-60%和15%-86%,而林间除草的藤茶林增加30%和77%;15°时,草地恢复结合谷坊工程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30%和40%.坡改梯、横坡种植、经果林和水保林可在较低坡度(≤10°)降低水土流失,但须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林间或林下植被覆盖;人工或自然植被恢复结合谷坊工程可在较大坡度(15°)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砂页岩紫色土的地表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呈显著指数相关(R2=0.73-0.98,P<0.01),说明地表径流系数可用于指示和评价易分散岩性土壤的水土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17.
百色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的生物覆盖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生物覆盖治理对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在坡地芒果园边坡种植生物栅篱、在梯面种植绿肥和覆盖秸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覆盖综合治理区与对照区相比,平均减少水流失389.85m3/hm2,减少63.72%;土壤侵蚀量年平均减少4.66t/hm2,减少83.65%,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且耕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现代化,是当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水土保持工程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综合性特点。以课程特点为出发点,充实、更新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借以推动课程全面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草地覆盖对伊犁河谷地表产流产沙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犁河谷作为新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探讨如何在此生态环境脆弱区利用植被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至关重要。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选择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小区(80%、60%、40%、20%、10%、0%),从覆盖度与地表径流速率,以其与径流含沙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出发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径流系数变小,径流速率和径流含沙量明显降低。同时,40%植被覆盖度可以作为该区域一个参考的临界值,即植被覆盖度达到这个点时,就可以有效地对该区域进行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