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明杂草稻胁迫对栽培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杂草稻(0,4,8,12,16株/m2)胁迫对栽培稻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参数、透光率、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随着杂草稻发生密度的增加,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杂草稻的存在对栽培稻和杂草稻的共生群体的透光率造成了影响,在距地面20,50,80 cm和穗下10 cm,较对照分别降低54.03%~72.49%,39.68%~61.57%,48.98%~54.40%,38.07%~56.76%,达显著水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以及膜脂过氧化酶活性,均随着栽培稻生育进程和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灌浆中期尤为明显;与对照(杂草稻发生密度为0)相比,杂草稻发生密度为4,8,12,16株/m2时,栽培稻产量分别下降了16.73%,43.01%,66.61%,83.24%,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密度杂草稻胁迫时,影响了栽培稻群体的透光率,造成地上光合能力下降,栽培稻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是造成栽培稻产量降低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水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免耕、直播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杂草稻迅速蔓延,已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合理耕作,破坏杂草稻的生存;及早拔除,降低杂草稻的为害;清洁种源,控制杂草稻的传播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的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生产示范、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1982年开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站的红壤稻田布置了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制度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四个处理,即:稻-稻-紫云英(豆科)、稻-稻-油菜(十字花科)、稻-稻-黑麦草(禾本科)、稻-稻-冬闲。28年研究结果表明:1.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促进水稻增产;2.长期稻-稻-紫云英轮作能够明显的降低田间杂草密度,减少早稻期间田间杂草的种类,但对晚稻时期田间杂草种类的影响不明显。3. 稻-稻-紫云英轮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对各自形态特征的影响,杂草稻和栽培稻按照2:1和1:2的比例各自插植在同一盆中,以单独插植杂草稻和栽培稻的处理为对照,分别测定他们的分蘖数、株高、叶片长宽、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沈农265’的株高、叶片形态影响不大,使分蘖数、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显著降低;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竞争对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和根系性状都略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另外,在同一生育时期,杂草稻‘WR04-12’的分蘖数、株高和根系性状都比栽培稻‘沈农265’高,处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而栽培稻受杂草稻的遮挡,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限制了栽培稻‘沈农265’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造成栽培稻‘沈农265’减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苏中地区水稻直播方式条件下,对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区相同的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同一品种直播产量以及结实率、千粒重均低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直播稻与手栽稻、机插稻、抛秧稻等稻作方式相比,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表现较差,营养品质表现较好,食味品质表现不一;不同稻作方式产量、产值、物化成本、纯效益、净效益均表现为机插稻最高,直播稻最低。  相似文献   

6.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稻渔综合种养可使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变为复合经营,从平面生产转变为立体生产,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为进一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综述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概况,阐明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增产增效作用及与之配套的稻田工程技术、安全植保技术、安全施肥技术、鱼病防治技术、水质管理技术的实施过程,指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展望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淮北地区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淮北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水平手插秧机插秧直播稻。在手插条件下适宜淮北稻区中熟中粳品种全生育期积温不应小于3450℃光照时数小于780h,机插秧不应小于3100℃光照时数小于660h,安全生育期直播稻为不应小于2600℃光照时数小于550h。全生育期积温均表现出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高出直播稻18.1%;日照时数也均是手栽稻机插稻直播稻,手栽稻较直播稻高出20%。直播稻产量均低于手栽稻20%以上,机插稻的产量均低于手栽稻6%以上,手栽稻产量最高,其次是机插稻,直播稻最低。在产量构成因素上,直播稻穗数大于机插稻的穗数大于手栽稻,而直播稻机插稻穗粒数显著低于手栽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不大,由于直播稻、机插稻总颖花量少,产量均不及手栽稻。  相似文献   

8.
中国辽宁省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间或周边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 现已严重发生于中国辽宁省。2003—2005年对中国辽宁稻区的杂草稻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收集和整理, 对其植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收集到的部分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 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杂草稻植物学特性变异较大。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 中国辽宁杂草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30对SSR引物中有26对在杂草稻中扩增出多态产物, 多态性位点所占比例为86.67%, 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62。杂草稻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平均为0.843, 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遗传差异明显。中国辽宁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血缘关系很近, 与籼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关系较远, 很可能起源于当地栽培稻品种, 是栽培稻种个体间自然杂交、回复突变等产生的退化类型,远距离种子调运促进了它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评价杂草稻与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变异关系,用9个农艺性状研究了50份杂草稻和18份栽培稻的生物学多样性及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杂草稻株高、穗长、平均穗粒数、结实率、芒长、芒色、粒色等植物学特性均较栽培稻变异大。Nei’s遗传多样性值(h)明显高于栽培稻,表明杂草稻比亚洲栽培稻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为明显的杂草稻与栽培稻两个类群,且关系密切,但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杂草稻较栽培稻植物学特性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分化,支持将其视为不同亚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育成巨胚稻、引进的粳型巨胚稻和籼型常规稻亲本的糙米粒型性状和矿物质含量的差异,笔者分析了三类水稻的糙米粒型和胚性状指标,检测了糙米中六种重要的矿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1)所有巨胚稻的胚大小约为常规非巨胚稻的4倍,笔者育成的巨胚稻遗传了其巨胚稻亲本的巨胚性状,也保留了其常规非巨胚稻亲本的粒型特征;巨胚稻糙米粒重的增加有利于增加绝对胚重,但与相对胚重呈显著负相关性;2)与‘91-308’相比,4种巨胚稻糙米中钾、镁、钙、铁、锰、锌等矿物质的含量大多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其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30.2%、9.4%、75.8%、8.3%、58.3%、23.0%;育成巨胚稻糙米的钾、镁和钙含量比其巨胚稻亲本有所增加。结论:杂交选育过程中,育成巨胚稻保持了其常规稻亲本的籼型粒型特征,遗传了粳型巨胚稻亲本的巨胚和高矿物质含量特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于1981年12月中旬在湖南湘潭召开了南方十三省市区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到会的140多位教授、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认真总结了建国30多年来我国南方耕作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以下建议。一、南方水田要以水稻为主,因地制宜地适当安排麦稻、油稻、花生稻、麦稻稻、油稻稻、麦豆(玉米、薯)稻、薯稻稻、肥  相似文献   

12.
孙瑞芳 《种子世界》2022,(5):0090-009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利用生物之间资源互补的原理,采用稻渔共生、稻渔轮作的方式,充分发挥水稻和淡水生物的资源优势,为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提高面积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各地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 3800 万亩,水产品超过 325 万吨。本文首先分析了唐山曹妃甸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并根据现状,从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经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及加强地方品牌建设,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稻渔综合种养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杂草稻的特性及其危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稻(Oryzasativaf.spontanea)泛指具有杂草特性的水稻,是稻田中的恶性杂草之一,在生产中可严重危害栻培稻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从杂草稻的形态特性、落粒性、休眠性、耐逆性等斱面概述其生物学特征。简要阐述了杂草稻起源于栻培稻的去驯化过程,分布范围涵盖世界稻作生产区,在我国杂草稻的发生分布不均,以江苏中南部以及广东的湛江等地最为严重。迚一步分析了由于杂草稻导致对稻米产量、稻米品质以及稻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幵提出了杂草稻的综合防控与治理措施,包括预防控制、合理耕作、科学使用化学除草剂等斱式,以便有效地控制杂草稻的发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杂草稻对栽培粳稻产量和品质及生长调节剂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和品质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栽培稻碾磨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稍有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栽培稻群体日最低温度有所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温度日较差降低;日最小湿度显著升高,日最大湿度和湿度日较差显著降低;30 cm处照度受杂草稻密度影响相对较小,60 cm和90 cm处照度随杂草稻密度增大有降低的趋势。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微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导致栽培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防控杂草稻,以杂草稻WR03-12、栽培稻沈农26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替代法,研究杂草稻对栽培稻沈农265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草稻的竞争导致栽培稻沈农265根质量、根体积、根冠比、根伤流速率、根系吸收面积、单位根质量氧化力、单株根系氧化力等显著降低,降低程度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而加剧.随杂草稻密度增加,栽培稻的产量极显著降低;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的不利影响很可能是导致栽培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和品质及群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栽培稻碾磨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稍有下降,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栽培稻群体日最低温度有所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温度日较差降低;日最小湿度显著升高,日最大湿度和湿度日较差显著降低;30 cm处照度受杂草稻密度影响相对较小,60 cm和90 cm处照度随杂草稻密度增大有降低的趋势。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微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导致栽培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防除杂草稻和利用杂草稻的抗逆特性,本研究分析了杂草稻在田间出苗、分蘖、生长环境、光合作用、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形成等方面对栽培稻的生长影响和竞争优势;概述了杂草稻在长期适应生态环境过程中形成的耐深播、耐低温、耐干旱、耐盐碱、耐重金属、抗病性等主要耐逆特性。指出了发掘杂草稻的优异特性基因资源应用于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杂草稻化感作用对合成植物源除草剂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垦鉴稻5号和垦稻12为材料,采用负压式土壤湿度计监测土壤水势,通过防雨棚内的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稻返青至成熟期进行-8~-10kPa 的间歇控水对寒地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控水处理增加了垦稻12号的穗长;增加了两品种的单穗重;增加了两品种上、中部一次枝梗数和上、中部二次枝梗数,降低了两品种下部二次枝梗数。减少了两品种收获的每穴穗数,且垦稻12号的穗数降低达到极显著水平;增加了两品种的穗粒数、结实率;增加了垦鉴稻5号的千粒重,降低了垦稻12号的千粒重;增加了垦鉴稻5号的经济产量,降低了垦稻12号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20.
对观赏稻进行了新的定义,并赋予其新的内涵,阐述了观赏稻与普通稻在种植目的、农艺性状和应用途径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作为园艺花卉的优势,从静态、动态以及观赏多点组合和颜色搭配等方面分析了观赏稻的观赏特性;综述了观赏稻研究及应用现状,并针对目前观赏稻品种资源匮乏、种质创新不足、研究内容不系统、观赏价值评价体系缺乏、应用途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观赏稻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护,加大种质资源创新力度,完善品种审(认)定办法,加快栽培技术和色泽变化机理等研究,制定科学的观赏价值评价体系,挖掘观赏稻潜力,拓展应用途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