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区合理利用水肥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2019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重度水分亏缺(W1)、轻度水分亏缺(W2)和正常水分(W3),控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32%—46%、51%—62%、67%—81%,副区为不施肥(F0)、单施化肥(F1)、30%有机肥+70%化肥(F2)和70%有机肥+30%化肥(F3),分析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棉花花铃期根系形态特征、根长垂直分布、根系活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水分亏缺抑制了棉花花铃期根系生长,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较正常水分显著降低,地上部干重下降而根冠比增大,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降低并导致籽棉产量的下降,其中W1负面影响最为严重。不同水分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对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W2和W3下,施肥显著增加棉花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且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高于单施化肥F1处理,其中W2下,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F3较F1处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8.1%、12.2%和35.0%;W3下,F2处理对根系形态的促进效应最为显著,较F1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提高7.6%、17.0%和20.1%;W1下,各施肥对根长和根表面积具有抑制作用,其中F1处理抑制效应最显著。W2和W3水分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促进20—40 cm土层根系的生长,并显著提高根系在该土层的分布比例,较单施化肥能显著提高各土层根系活力,促进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的增加并降低根冠比,增加单株铃数和籽棉产量,其中W2下F3处理单株铃数和籽棉产量最高,较F1处理单株铃数和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3.2% 和17.2%,而W3下F2处理单株铃数和籽棉产量表现最高,较F1分别提高16.1% 和9.2%。【结论】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优化根系形态与空间分布,提高根系活力,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并提高籽棉产量,缓解轻度水分亏缺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水分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中,轻度水分亏缺下70%有机肥+30%化肥(F3),正常水分下30%有机肥+70%化肥(F2)为最优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2.
基质对烤烟托盘育苗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合烤烟托盘育苗的基质,研究了6种不同基质对烤烟出苗进程、生育期进程、幼苗生长和生理代谢变化。结果表明:在播种后20、23和26 d,6种不同基质下的出苗率大小顺序都均为T2>T1>T3>T5>T4>T6;同期6种不同基质烟苗达到小十字期和大十字期的比例大小为T2>T4>T5>T1>T3>T6;烟苗最大叶宽、最大叶长、茎高、茎直径和地上部鲜重最大的是T6,地下部鲜重最高的是T2;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T2最高。总的来看,T2基质(草炭∶珍珠岩∶蛭石∶椰糠∶腐殖土25∶10∶5∶25∶35)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土壤碳氮储量、理化性质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三七水肥调控及土壤碳氮固定潜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1年在云南省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选取3年生三七为研究对象,设3个灌水水平[W1(5 mm)、W2(10 mm)和W3(15 mm)]和4个按生育期(根增期—苗期—花期—果期)配比的施肥水平[F1(360-360-360-360kg/ha)、F2(288-360-432-360kg/ha)、F3(216-432-432-360kg/ha)和F4(144-576-288-432kg/ha)],以不进行灌溉施肥为对照(CK)。测定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土壤碳氮储量及理化性质,并于2021年11月采集新鲜三七植株测定其产量和皂苷含量,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探讨土壤碳氮储量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相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土壤碳氮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生育期推进基本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花期最高,最大值分别为82.07 t/ha(W1F4处理)和4.41 t/ha(W2F3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积累关键期在苗期—花期,全氮储量积累关键期...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质配比对西葫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菇渣废料不同基质配比对设施西葫芦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春葫1号和越冬寒玉为试材,设计5个不同基质配比,包括V5大料∶珍珠岩5∶5,V6大料∶珍珠岩6∶4,V7大料∶珍珠岩7∶3,V8大料∶珍珠岩8∶2,V9大料∶珍珠岩9∶1,大料为菇渣和泥炭土1∶1混合。结果表明,两品种在不同基质配比下的茎粗、叶长、叶宽、根长、根鲜重、单叶鲜重和茎鲜重均以V7处理较高,使植株地下部与地上部生长更为协调,叶片SPAD值和氮含量以V7处理较高,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单果重和单株结果数也以V7处理较高,所以最终两品种产量均以V7最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75%、65%、55%灌水下限)和不同施肥量(当地施肥量、85%当地施肥量、70%当地施肥量)对春茬莴笋根际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施肥量有利于莴笋苗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的积累;在成熟期不施肥的处理根干质量最大,中水中肥处理(W2F2)的地上部干质量最大;同一水肥处理下,随着莴笋生育期的推进,土壤碱解氮变化趋势平缓,有效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速效钾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不同水肥处理中,中水高肥处理(W2F1)提高了土壤对氮、钾的供应能力,土壤中磷残留量较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减少下降,随着灌水下限的下降先升高后下降,中水高肥处理(W2F1)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30.41kg/m3.综合评价,中水高肥(W2F1),即施N 296.7kg/hm2、P2O5 70.2kg/hm2、K2O171.6kg/hm2,全生育期灌水定额为2 820.15m3/hm2的灌水施肥组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莴笋的生长发育最有利.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探讨不同施肥水平对剑麻根系和植株生长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BO(对照),B1(低肥)、B2(中肥)、133(高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施肥处理对剑麻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有一定影响;在低肥处理下.剑麻的根条数、根鲜重、根干重、剑麻株高、叶片数、单叶片长、单叶鲜重、株鲜重、株干重,在所有处理中最大;而随着施肥浓度的提高,剑麻的根条数,根鲜重、根干重、剑麻株高、叶片数、单叶片长、单叶鲜重、株鲜重、株干重与B1相比,都有明显下降。可见,低肥处理时最能促进剑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蟹味菇菌渣的堆肥效果,明晰菌渣与猪粪、羊粪、稻草等原料在堆肥过程中的碳氮转化效率和损失,按湿质量比设菌渣(F1)、菌渣∶猪粪8∶2(F2)、菌渣∶猪粪6∶4(F3)、菌渣∶羊粪6∶4(F4)、菌渣∶猪粪∶稻草(粉碎)6∶2∶2(F5)5个处理进行堆肥试验。结果表明,纯菌渣堆肥后有机肥总养分含量高,但产出量较低,发酵过程中碳氮损失多。与F1堆肥发酵相比,F2和F3堆肥发酵后,总养分含量分别低6.9%和11.6%,但磷含量较高,碳氮损失较少,C/N分别为3.72和9.34,总体优于纯菌渣发酵。相对于猪粪,羊粪的C/N高,养分含量低,F4处理下混合发酵,羊粪的碳氮损失较多,尤其是氮损失较大。初始C/N与堆肥过程中的碳损失率有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而氮损失率与初始pH显著(P<0.05)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3个灌水上限W1(70%θ_F)、W2(80%θ_F)、W3(90%θ_F)和常规灌水4个水平,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50%,N、P、K施肥量及配比设4个水平,分别为F1[N(228 kg/hm~2)、P_2O_5(132 kg/hm~2)、K_2O (300 kg/hm~2)],F2 [N (285 kg/hm~2)、P_2O_5(165 kg/hm~2)、K_2O (375 kg/hm~2)],F3 [N (342kg/hm~2)、P_2O_5(198 kg/hm~2)、K_2O(450 kg/hm~2)]及常规施肥,研究不同灌水上限和施肥配比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番茄根际土壤酶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常规灌水施肥(CK)处理的EC值均低于其他处理,以处理F1W3为最高;pH以处理F2W2最低,有机质含量以处理F2W2、F2W3的高于其他处理,可促进植株的生长;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在不同生育期的数量变化不同,但细菌数量在各生育期根际微生物的组成中占优势,且均在结果中期达到最高,均以处理F2W2的数量最高,分别为50.00×10~7、107.67×10~6和30.00×10~5CFU/g;土壤酶总体表现为随灌水上限和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蔗糖酶在结果前期和后期以处理F2W2为最高,过氧化氢酶除结果前期以处理F3W3最高外,其他处理均以处理F2W2最高,与常规灌水施肥(CK)处理存在显著差异。灌水上限和施肥组合在F2W2处理条件下,可提高温室番茄根际土壤酶及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力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和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对番茄生长、产量、水肥效果及品质的影响,为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条件下大棚盆栽番茄科学施用有机肥实现产量高及品质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棚进行盆栽番茄试验,设有机肥施用量和间歇性干旱时期两因素,完全方案设计,共16个处理:有机肥施用量设不施肥(F0)、低肥(F1)、中肥(F2)、高肥(F3),分别为0、600、1200和1800 kg/ha;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处理设全生育期正常灌水(A0)、苗期干旱(A1)、花期干旱(A2)和果期干旱(A3)。【结果】有机肥施用量与间歇性干旱时期对番茄生长、产量、水肥效果及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正常灌水与中量、高量有机肥(A0F2和A0F3)处理使植株株高、茎粗、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叶绿素含量及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较高,进而获得高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但番茄果实品质较差,其中A0F2处理的经济产量最高,为67.76 t/ha;PFP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在A0F1处理中最大;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与低量施肥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较低,在A1F2和A0F2处理中番茄WUE最高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时期间歇性干旱与中量有机肥处理提高番茄品质,A3F2处理番茄品质最优,维生素C、番茄红素、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较高,分别为3.30 mg/kg、6.28 mg/100 g、22.42 mg/kg及13. 03;而A1F2处理获得较高产量。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知A3F2及A1F2处理番茄产量较高、水肥效果及品质好。【结论】在番茄的种植中,应根据需求对有机肥施用量和间歇性干旱时期进行科学调控,干旱条件下,于苗期施用中肥可避免番茄徒长使产量较高,于果期施用中肥虽明显降低番茄产量但提高品质的效果最佳,且均可节肥及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肥2因素大田试验,探讨了西兰花水肥耦合处理组合效应,寻找最优肥水组合.试验当地滴灌水量(W1),比W1节水20%的灌水量(W2),比W1节水40%的灌水量(W3)3个滴灌水平和根据目标水平计算的施肥量(F1),比F1节肥20%施肥量(F2),比F1节肥30%施肥量(F3),比F1节肥40%施肥量(F4)4个施肥水平.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植物生化指标,并于采收后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西兰花的根体积在采收期中水中肥(F3W2)和低水中肥(F3W3)处理最好,低肥处理根系体积比中肥和高肥处理要差.西兰花体内SOD、POD和MDA均随着西兰花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增加.肥料对SOD含量影响较大,在低肥处理中西兰花体内SOD含量较低,POD含量恰好与SOD相反,在低肥条件下POD含量整体比高、中肥条件下高.在莲座期中水中肥(F2W2)处理条件下MDA含量最低,分别比F3W2、F3W3和F4W1处理低7.0%、6.8%和4.8%.中水中肥(F2W2和F3W2)条件下西兰花产量分别达到1 936.25kg/667m2和1 929.25kg/667m2,比产量最低的低水低肥(F4W3)处理高49.8%和50.3%.在中水中肥条件下,西兰花产量最高,保护性酶系统活性也较高,所以中水中肥可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水肥耦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黄芪和三七根腐病害日益显著,严重制约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旨在探讨茶籽饼水浸提液和挥发性气体,以及茶籽饼中有效抑菌成分对黄芪和三七根腐病6株优势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究茶籽饼中各物质成分抑制根腐病病原菌生长的能力。试验采用平板接种法对黄芪和三七根腐病6株优势病原菌进行培养,每日测量菌落直径并计算抑菌率。结果表明,2 g∙L-1茶籽饼水浸提液对黄芪根腐病病原菌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率分别为52.08%、20.89%、41.98%。5 g∙L-1茶籽饼水浸提液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腐皮镰刀菌(F.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土赤壳菌(Ilyonectria sp.)的抑菌率分别为25.31%、30.51%、13.33%。50 g∙L-1茶籽饼挥发性气体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F. solani、F. oxysporum、Ilyonectria sp.的抑菌率分别为52.16%、60.16%、40.47%。茶籽饼中茶皂素和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6株病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1-辛烯-3-醇和2-甲基丁酸抑菌能力最强。研究结果为茶籽饼防控中药材根腐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三七主侧根粉掺杂、以侧充主等问题,利用干法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技术建立三七中Se、Cd等11种元素同步检测的方法,各元素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5.72%~102.3%,相关系数r值达0.971 98~0.999 97,其RSD值为0.09%~2.88%、且均小于3%。分析云南5个不同产地三七及其主侧根中元素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三七中As、Pb、Cd重金属元素含量≤0.5 mg·kg-1,均未超标;因子分析(FA)表明,样品元素主要影响因子为As、Fe、Pb;主成分分析(PCA)、典则判别分析(CDA)建立的3D、2D数学模型能够明显区分5种不同产地三七及其主侧根;聚类分析(CA)树状图分类结果与实际产地相符,系统地把不同产地主侧根分为两类,与PCA、CDA分析结果均有一致性。本研究旨为三七产地判别、主根与侧根鉴别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三七种苗的定向移栽,设计了一种导苗管式三七种苗栽植机构,对导苗管式三七种苗栽植机构作业时的定向过程、导苗过程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影响种苗栽植的主要因素;采用EDEM软件进行了定向过程的单因素仿真试验,根据仿真试验结果搭建了定向台架,进行了定向机构定向性能的正交试验,确定了定向机构优化后的工作参数组合.选取机组前...  相似文献   

14.
不同肥水耦合对黄瓜产量品质及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基质栽培是有效解决设施土壤连作障碍、质地恶化对作物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基质栽培水肥管理缺乏量化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滴灌水肥耦合对塑料大棚春季基质栽培黄瓜产量、生长、生理、品质和偏肥料生产力的影响,探究黄瓜基质栽培优质高效生产的灌水和营养液供应标准。【方法】 以‘春优1号’黄瓜为试材,按照标准山崎黄瓜营养液配方,设置3个营养液浓度水平(F1:75%剂量、F2:100%剂量、F3:125%剂量)和3个单株灌水量(W1:75%蒸腾蒸发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 ETc)、W2:100% ETc、W3:125% ETc),共9个水肥耦合处理,分析不同灌水和营养液浓度对基质袋栽培黄瓜产量、干物质量、品质、水肥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肥料偏生产力(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fertilizer,PFP)的影响。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确定塑料大棚春季基质袋栽培黄瓜高效生产的适宜灌水量和营养液浓度。【结果】 灌水量的增加有利于黄瓜产量和PFP的增长,收获期60 d内W3F1处理产量(7 667.3 kg/667m 2)和PFP(205.67 kg·kg -1)均最大。在相同施肥处理下,PFP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F1条件下,W3处理净光合速率低于W1,但其叶面积指数较大,同化量较高,获得较高产量。仅考虑灌水条件下,W1水平下黄瓜果实品质的VC、还原糖表现最优;而W3水平下黄瓜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有最优值。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产量、品质和肥料偏生产力,确定适宜的灌水施肥范围为36.0—42.2 kg/667m 2和198.0—219.8 m 3/667m 2;42.2—44.6 kg/667m 2和206.3—219.8 m 3/667m 2。【结论】 灌溉和营养液浓度对黄瓜的生长、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有显著影响,以黄瓜产量、硝酸盐含量和PFP同时达到最优值的±10%范围时确定的灌溉量和营养液浓度是塑料大棚春季基质袋栽培黄瓜的优化滴灌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苹果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佳灌水施肥组合,选取长势一致的11年生岩富10/M26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施肥量:F1(0 kg/hm2)、F2(施肥量1 050 kg/hm2:20-20-20平衡型水溶肥);设置4个灌水量:零灌水W1(0 m3/hm2)、低水W2(74.4 m3/hm2)、中水W3(148.8 m3/hm2)、高水W4(223.2 m3/hm2),共8个处理,灌水施肥方式为条施,在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3次灌水施肥。结果表明,F2W4的产量最高,为14 237.71 kg/hm2,较F1W1(对照)的产量增加了26.68%,F2W4处理收益最高,纯收益为8.02万元/hm2,较F1W1(对照)处理纯收益净增1.04万元/hm2。灌水施肥对果实品质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果实红绿指数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水肥耦合对番茄植株养分吸收和光合参数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为西北温室番茄科学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日光温室番茄试验,基于水分蒸发量设置3个灌水量:1.00E(W1)、0.75E(W2)、0.50E(W3)和3个施肥水平(N-P2O5-K2O):高肥320-160-320 kg?hm -2(F1)、中肥240-120-240 kg?hm -2(F2)和低肥160-80-160 kg?hm -2(F3),以当地常规灌水施肥为对照(CK)。 【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对番茄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均随灌水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LAI在成熟采摘期达最大,而叶绿素含量随植株生长先增加后降低,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叶片N、P、K含量呈N>K>P,分别在22.83—47.20、4.45—7.08和22.00—34.92 g?kg -1间变化,提高灌水量与施肥量利于提高叶片养分含量、植株养分累积及养分向果实的转移,W1F1处理下叶片N、P、K含量及植株N、K和果实养分累积量均达到最大(除51 d叶片N和89 d叶片P含量外)。灌水和施肥对植株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影响显著(P<0.05),适当增加灌水量与施肥量,能够提高植株Pn、Gs、Tr。整个生育期W1F1处理下Pn最大,而Tr在CK下最大(90 d除外)。在成熟采摘期水胁迫显著降低了Pn,而在W1水平继续灌水对提高Pn、Gs、Tr不明显。番茄各生育期叶片N、P、K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和Pn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株和果实养分累积量与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综合考虑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植株养分吸收累积及最终产量,W1F1处理(灌水量1.0E,施肥量N-P2O5-K2O 320-160-320 kg?hm -2)为最优灌水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17.
有机水溶肥能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和改良作物特性。针对番茄不同生育期需肥特性不同,本试验以生物基磺酸盐为基础,设计苗期、花期、结果期配方肥,苗期N2O+P2O5+K2O总量为22,设置E1(12-4-6)、E2(9-4-9)两个N-P-K水平;开花期N2O+P2O5+K2O总量为50,设置M1(20-8-22)、M2(19-6-25)两个N-P-K水平;膨果期N2O+P2O5+K2O总量为58,设置L1(15-9-34)、L2(13-7-38)两个N-P-K水平,共8个处理,系统研究其对番茄植株长势、果实品质与产量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筛选出能有效提高番茄品质、产量及有效改良土壤养分的配方肥。结果表明,番茄生长前期N-P-K为12-4-6和9-4-9时对植株生长无显著影响;生长中期N-P-K为20-8-22时比19-6-25有利于株高、茎粗、叶片数的增加;生长后期N-P-K为20-8-22(M1)13-7-38(L2)有利于提高茎粗、叶片数、叶绿素含量。E1M2L1和E2M1L2可溶性糖含量最大为5.71%、5.70%,E1M1L1显著低于E1M2L1;E2M1L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较E2M2L2高9.1%;E1M2L2的VC含量最高,E2M1L1、E2M1L2和E2M2L1次之。E1M1L2显著增加了番茄产量,比E2M2L2最低产量高88.2%,E1M2L1和E2M1L2次之,667 m2产量分别达3 748.60、3 347.81 kg。E2M1L2速效养分含量、EC、pH均表现居中。从产量而言,E1M1L2能够显著增加番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但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E2M1L2即苗期总肥量为22,N∶P∶K为9∶4∶9,开花期总肥量为50,N∶P∶K为20∶8∶22,膨果期总肥量为58,N∶P∶K为13∶7∶38更有利于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土壤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红优2号红麻木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灌水水平和肥料运筹对红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探讨红麻水肥利用特点,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水肥管理提供合理依据.结果表明:(1)低肥时纤维产量高、长度长、宽度大,且纤维强力和线密度减少不显著.(2)全部氮钾肥作基肥时有利于改善纤维线密度,纤维产量高,且纤维强力降低不显著.(3)苗期中水、旺长期和现蕾结果期高水时,纤维产量、纤维强力和纤维长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纤维线密度降低不显著.因此,中肥全部作基肥以及苗期中水、旺长期和现蕾结果期高水是较好的水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9.
砂姜黑土小麦根系性状与冠层光合对不同灌水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小麦前期不同灌水方式对中后期根系性状、冠层光合及产量影响的潜在机理,揭示小麦根系性状与冠层光合间的关系。【方法】在人工玻璃防雨蓬下,设置以下10种灌水处理CK(生育前期水分充足)、W120d (苗后20 d灌水50 mm)、W240d (苗后40 d灌水50 mm)、W360d (苗后60 d灌水50 mm)、W480d (苗后80 d灌水50 mm)、W5100d (苗后100 d灌水50 mm)、W6120d (苗后120 d灌水50 mm)、W720d+60d (苗后20 d灌水25 mm+苗后60 d灌水25 mm)、W840d+80d (苗后40 d灌水25 mm + 苗后80 d灌水25 mm)和W960d+100d(苗后60 d灌水25 mm + 苗后100 d灌水25 mm)。研究前期不同灌水方式对小麦中后期根系性状、冠层单叶面积、叶绿素密度、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小麦生育前期适当延迟灌水日期有利于增加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总根尖数和总分叉数,其中W5100d与CK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两者显著高于W120d和W6120d。CK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倒1、倒2和倒3叶的单叶面积最大,但与W5100d差异不显著,且总灌水量相同下灌水次数对冠层单叶面积的影响不显著。生育前期灌1水下冠层叶绿素密度随灌水日期的推迟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以W5100d最高,W120d最低。W5100d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光合速率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了7.5%、8.9% 和 8.9%,但冠层光合速率受灌水次数影响不明显。灌1水下,W5100d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最高,分别比W120d和W6120d显著增加了18.7%、9.7%、11.0% 和5.7%、4.9%、4.3%。W5100d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ΦpsIIETR值最高,灌水次数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显著。W5100d的产量和收获指数与CK差异不显著,两指标分别比W120d和W6120d显著增加了15.4%、22.1% 和3.2%、9.2%。【结论】生育前期过早和过晚灌水对小麦中后期根系生长、冠层光能利用及产量形成不利,适当延长前期灌水日期可获得优于或相当于小麦生育前期水分充足处理的根系性状、冠层光合及产量,灌水次数在灌水量相同下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