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饵料是养鱼的最大成本之一。讲究科学的喂料方法,不仅有利于鱼的健康生长和迅速增重,而且可节约饵料、降低养鱼成本、有效地提高养鱼效益。有7种鱼类饵料。饲喂方法大有诀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池塘养鱼从产量上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尚有部分池塘增产潜力大;从养殖品种上看,鲢、鳙、鲫、鲤占90%,品种单一,远不适应市场需求;从市场物价上看,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可从以下几点人手解决好池塘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池塘养鱼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据调查.当前许多养鱼专业户一般只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增投饵料、搞好防病等途径来提高养鱼效益,而不懂得通过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之间的互补性.在主养品种中适当套养部分有利品种,从而达到调节水质.防治病害,以鱼养鱼的目的。这种以鱼养鱼新技术.在一不增加投饵,二不增加投资的基础上即可提高养鱼产量.增加养鱼效益.同时还降低了养鱼成本。现介绍这一以鱼养鱼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桂西北大石山区土壤养分肥力低,保水性差,水稻产量和效益的持续降低,稻区劳动力不足造成稻田管理粗耕粗放甚至免耕抛荒等现状。为此,该区农户探索出免耕节水稻作,选用优良品种,种子包衣,浸种催芽,壮秧剂及其配套肥育秧,抛秧移栽,化学除草,缓控施肥,兴建地头水柜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等高产而又省工节本的轻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山区稻田养鱼养殖效益低,与发达地区相距甚远。稻田养鱼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围绕提高养殖水平、增加效益,以市场为中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稻田养鱼技术是山区农业生产上一项传统技术,在一个生长周期内既可收获稻谷又可收获成鱼的种养模式,具有生态、经济双重效益,非常适合山区农村田多水好,提高稻田种养效益的实际,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在稻田里养鱼,以鱼治虫、中耕除草,既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且田鱼长势快,肉质鲜嫩,又可收到优质环保、节本等多种效果。据部分农户反映,近年来稻田养鱼损失较大,产量不高,效益下降,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总结了古丈县农村稻田养鱼户减少损失的几个做法。1.沟渠输水常流养鱼稻田要做到水源充足,沟渠常通,沟水常流,确保稻田经常  相似文献   

7.
综合养鱼就是以水体为中心、以养鱼为主,充分利用水体和土地的空间和时间,把养鱼与农业、畜牧业、沼汽等结合起来的生产体系。其表现为水体养鱼,利用水域岸边的空旷地结合种植瓜果、蔬菜、果树、麻竹、高产牧草,同时饲养猪、羊、鸡、鸭等畜、禽及建设沼汽池等。牧草、部分蔬菜等可用于养鱼和畜、禽,反过来畜、禽的粪便既能经发酵后直接用于养鱼,并且为种植瓜果、蔬菜、果树、麻竹和高产牧草等提供肥料;又可作为沼气池的原料,经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汽可作为燃料用于煮饭、洗澡和照明等,沼液、沼渣又可用于肥水养鱼和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就形成了一种互相循环利用、取长补短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和水体的空间和时间,又能提高水体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适合内陆山区发展渔业生产,尤其适合小型水库的综合开发利用。下面介绍几种小型水库综合开发养鱼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冬闲田养鱼,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值得很好推广的养殖模式.其优势在于:第一.利用从10月中上旬收割完水稻后到翌年5-6月的稻田冬闲时间.将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不适宜冬季种植作物的稻田蓄水养鱼.可以生长商品鱼.也可培育大规格鱼种。第二,冬闲田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田间的天然饲料.提高稻田利用率,发挥水田的水资源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三,鱼类摄食稻田里的杂草、害虫、沉渣及有机碎屑等.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提高下年度水稻的产量和稻谷质量。鱼类游动.可起到松土作用.鱼类排泄物是优质肥料.可以肥田.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提高稻田肥力。  相似文献   

9.
小水窝养鱼是山间村落中的一种特色养鱼模式,充分利用地形、水源、闲置地等优势资源,耗费人力物力少,效益高,对增加农民收入极有意义.文章通过对小水窝养鱼条件、鱼种的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山区小水窝养鱼的相关配套技术,为提高山区小水窝养鱼效益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邱美娟 《新农村》2008,(10):23-23
浙江省淳安县现有山塘水库1133座,面积从几十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到数千亩不等,适于养鱼的水面资源十分丰富。但据笔者了解,目前山塘水库养鱼,管理粗放,产量低,效益差,资源利用率极低。为提高山塘水库养鱼效益,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